数据驱动的智能社会及哲学反思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l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全球互联、信息便捷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手段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大数据时代也使人们面临着人工智能引发的担忧、由数据带来的“不自由”、基于数据发现的知识不可靠、唯数据至上的认知方式的转变等挑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这些问题波及的受众之广、影响之大,不能不引起重视。
  关键词:数据驱动;智能社会;自由;知识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
  1 智能社会的现状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如今“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政令上,过去传递信息的方式为口口相传或飞鸽传书,存在误传、改编、造假的情况;而在智能社会,政务公开、信息对流,上通下达的效率、准确性前所未有。管理上,上下几千年,政府一直试图通过收集人口、土地、财产等信息管理国民,记录事件的方式主要方式为,政府事件由史官记载,民间则只能结绳、刻画记事。所以名侯将相的事迹有文献保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痕迹却鲜为人知,以致如今我们没有办法恢复历史宏观的真实面貌。而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个人的身份信息、人生轨迹都有了系统的记录,“大数据”的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新途径,每天醒来,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拿起枕边的手机,点开微信看看有没有重要消息,刷刷微博浏览国内外的大事件,再打开墨迹天气决定今天要穿什么;每次远行,人们都会在同程查询班次、下单购票、订好酒店,然后刷脸进站、刷ID卡上车……这是当代人最真实的写照,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机,人们就可以搞定一切。
  2 由数据驱动的智能社会
  上述种种迹象预示了一个全新社会——智能社会的到来。大数据经过收集—编码—存储—分类—分析—挖掘—传递—使用等一系列程序,在对人在应用智能设备时形成的图片、文本、音视频、地理位置、浏览习惯、搜索足迹等海量数据进行模式化、格式化的分析与处理后,完成了对整个社会的解析与预判,丰富人们的认知,告别传统技术,数据技术拥有了人类的特点——“智慧”。各个国家也在积极施行数据驱动发展战略,智慧交通、生物医疗、金融宏图、政府一站式服务、物联网、云计算等联动机制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在信息时代的历程中,21世纪俨然走向了数据的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数据至上的倾向——即从“数据化”走向了“数据主义”。数据主义是信息时代特有的产物,大数据研究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有句名言:世界的本质是数据[1]。他认为,认识大数据之前,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数据时代。数据主义者宣称数据无所不能,将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他们俨然将数据当作了信仰对象,进行着宗教式的顶礼膜拜。
  3 数据驱动的智能社会之哲学反思
  3.1 人工智能引发的担忧
  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发展技术的初衷是希望技术可以延伸至生活的每个角落。机器人是人类技术的产物,随着对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机器人能完成的任务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解放了人类的时间和双手,另一方面人们也开始担心机器人最终是否会失控。2016年AlphaGo成为首次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的智能机器人,此事件轰动了全世界,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机器人战胜人类是喜是忧?一旦机器人超越了人类的控制,智能到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行为,又该如何控制?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担忧。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临终前警告世人:不要把人工智能开发到极致。霍金表示,过度开发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灭亡,当机器的智能发展到可以与人媲美时,人类就很有可能被取代,毕竟人类的血肉之躯无法与机器抗衡。
  如今,机器人是否会发展出自主意识成了机器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人工智能的开发,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无人酒店、超市、餐厅的开业,机器人取代人类,越来越多的人失业,再开发就成了机器人时代了。机器人获得自我感知、自我判断、自我控制和自我制造能力后,离毁灭人类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但另一些人却很乐观,认为机器人是人造的,人类能够控制它,被造之物由制造者控制,人类就是人工智能的“上帝”。还有一些人认为机器人不会生育,无法繁衍生息,持续存在等等。不过无论持何种观点,一定要把握住的原则都是开发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而非取代人类。
  3.2 由数据带来的“不自由”
  3.2.1 数字“监狱”
  从前人们追求“天人合一”,如今却做到了“人机合一”,人与数据紧密相连。只要拥有足够多的数据和足够智能的算法,人们就可以获得无限的知识,数据主义取代人文主义成为21世纪的新宗教,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了其“吃人”的特性,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走向以数据为中心。在当代数字化系统中,每个人都是数据的贡献者,不知不觉中,人们身陷囹圄,变得透明,暴露在“第三只眼”下。人们正处于福柯所谓的“全景敞视监狱”,成了瞭望塔下的“囚犯”,被人观察、被人监视、被人分析,甚至被人控制、被人“牵着鼻子走”。处于受数据支配并被数据改造的环境下,人们变得紧张、恐惧与不安。浏览器和APP推送的信息总是符合我们的口味,这是大数据的功劳。大数据搜集人们平时买过的东西、上过的网站,全方位、全过程地监控个体,之后整合信息进行归类、挖掘和定位,形成“数据肖像”。各个平台可以根据“数据肖像”给人们推荐其需要或者想要的商品,做到精准投放,这就是数据对人的绑架。数据的控制力不仅表现在人身上,在整个社会上也有所体现,美国冯启思甚至喊出了“数据统治世界”的口号。从前,有“上帝之眼”透视人类的一切活动,如今,“数据之镜”成了“社会之镜”,替代了“上帝之眼”,大数据试图构建真实世界的镜像,反映人类的镜像化生存。   3.2.2 意识形态的不自由
  数据是人的无形监狱,是社会与世界的透镜,数据对人们认知的冲击,在人们意识形态层面带来的改变,是数据带来的最深远也是最可怕的影响。在数据的影响下,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途径与从前截然不同。大数据使人们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由经验的、抽象的、隐喻的变成量化的、可计算的、可视化的。身处“数据之网”,我们难免会不自觉地产生“以数识人”的认知方式,这不仅改变了人们自我认知的方式,也成为每个人为社会所认知的基础。自我评判的方式变成“量化自我”,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自我的数据化确实可以辅助展示个人的身份特征,但爱、理性、忠诚、克制这些无法刻画的品质却无从计算。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并不是机器。例如,考试成绩、获奖纪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而孩子们善良、真诚、温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是不能被数据刻画的。我们必须避免对数据的过度痴迷和顶礼膜拜,人的行为具有不可预见性,是没有规律可言的,而大数据运算的目的是找到人的规律,这是两者最根本的矛盾。对人进行量化分析本身就是二律背反的尝试。如何认知自己,如何重塑自我,值得人们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当世界被数据主义充斥,一切皆可计算,抛弃了美感、艺术、爱与包容等只存在于人们心灵的体验,这样的世界就是一个冰冷的世界。在数据充斥人们生活的当下,我们必须坚持体验、感悟世界,体现出个人的价值,通过真实的生活感受真正的自我,实现人性的真诚回归。
  3.3 基于数据的知识发现不可靠
  3.3.1 数据的表象
  大数据通过收集人们使用各种APP、可穿戴智能设备、移动终端时产生的信息,将支离破碎的信息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为使用者描绘了一幅“数据画像”。从某种意义上说,数据是客观事实与规律的表现形式,数据信息最终的呈现往往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再现,如股票走势图、天气预报表、统计表、年终报表等,但数据信息生成过程中可能受到数据作假、恶意造谣、人为操控、利益驱使、政治立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与客观事实并不完全符合。例如,著名的“气候门”——“曲棍球杆曲线”之学术造假事件[2]就是受政治立场和国家利益驱使的一场“阴谋论”。对于数据的作用,有大胆者妄言,如果能创造出足够大容量的数据储存器,将人类活动所有的数据上传,然后带到宇宙另一个时空,就能还原这个世界。大数据确实具备一定的表征意义,但它只是世界的数据化表象,绝不能完全复刻现实世界,再丰富的数据也不可能再现真实社会生活。首先,要明白被卷入信息社会中的只是一部分人,还有很多老人并未被数据捆绑;其次,即使所有人都被卷入了信息社会中,但这也只是将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虚拟化了,社会科学家收集到的数据只是部分,从根本上说是不客观、不全面的;最后,就算所有人的所有生活都被数据化了,但通过这些数据直接认识全体在根本上来说也是不可能的。
  3.3.2 数据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在对数据的表象并非完全客观达成共识后,就可以对大数据知识发现进行本体论追问[3]。排除人为因素后,我们竭尽所能保护数据原貌,能否揭开事实的真相?公认的科学尚且有“测不准定律”和“不确定性原理”,数据所还原的“原貌”的真实性自然也应该被质疑。此外,客观现实中不仅有能刻画的数据,还有不能也不必言传的“默会知识”,数据并不具备包罗万事万物的能力,不可能描绘物质世界的全部存在。大数据的本质是统计分析,这决定了数据只能提供大概率的支持,而研究表明,仅有70%的活动有规律可循。大数据要求我们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探寻,只需要关注相关关系。但自古以来人类就热衷于探寻因果关系,近代西方哲学更是致力于证实因果关系具有普遍必然性。而数据主义者相信的“算法万能论”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其并不万能的缺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视频的方式被普遍应用于会议、上课等场景中,而宗教學专业的课程却会因为智能识别系统中的敏感词汇无法进行教学;垃圾短信过滤网能阻挡含有“网络信贷”字样的消息,却不能识别伪装版的“网·络*信-贷”……种种事迹表明,大数据执行命令的方式刻板,只能包罗事务的外延,不能识别指令的本质。大数据支撑下的人工智能理解能力比起自然智能仍相去甚远。IBM的资深大数据专家杰夫·乔纳斯提出让数据“说话”,但是数据却给人们带来了假话和不实之话,为此,我们仍需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具有足够强的评判力、鉴别力。
  3.3.3 有数据的无知[4]
  即使数据中既没有人为的作假,数据本身也精准无误,数据也不一定真实可靠。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大数据似乎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进入了从前尚未涉足的领域,但事实上,大数据储存的知识越多,我们所知道的知识越少。
  数据的表征意义最终离不开人的解释,数据解析不出人的偏见、误解、偏爱。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些不自觉的影响因素以及认知上的偏差会造成“有数据的无知”,使人们对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数据世界”产生种种误解。人们越依赖数据就越偏离真相,大数据时代的知识模式有其限度,甚至会带来新的“无知”。我们应该反思,在这样全面覆盖的数据时代,居然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儿童被拐卖却找不到;积压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抛尸案、抢劫案、盗窃案破不了……人类真正需要的,是更有效的“大数据”,而不是傻瓜式的“大数据”。
  4 结语
  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我们不能仅看到其中正面的部分,也要关注大数据带来的负面影响,数据基站的大力建设、5G的出现将加剧那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警惕新一轮的数据霸权与数据无知,防止人们对数据的过度迷恋,避免生活在一个没有人性、没有思想、冷冰冰的世界。科技发展的初衷是为了让人们得到更好的生活,人与社会、科技与社会最融洽的关系是互相建构、相互成就的良序关系。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阻止社会文明的进步,只能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适应与改进,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要以多维度、宽领域的格局进行考量。
  参考文献:
  [1]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V.
  [2] 江晓原,方益昉.科学中的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2.
  [3] 段伟文.大数据知识发现的本体论追问[J].哲学研究,2015(11):114-119.
  [4] 段伟文.信息文明的伦理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131.
  作者简介:刘雨(1995—),女,四川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的工厂建设越来越多,在钢厂中对空分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一起空分装置故障,描述了其主换热器冰堵现象,分析了主换热器冰堵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处理措施及
近年来,超声波流量测量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其具有非接触式测量、低压损、测量范围宽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等行业的流量计量,特别适用于大口径管道、非导电性流
提出一种基于二级神经网络的超临界机组汽水循环系统泄漏故障分层次定位及诊断方法。其中,第一级神经网络通过构建与泄漏密切相关的比参数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对故障发生的子系
2,小快板:看“哭泣的狮子”《月光奏鸣曲》优雅轻盈的第二乐章,呈现出一番迥然不同的境界,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两座悬崖之间的一朵小花。”它好像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大型煤化工装置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优化方法,并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控制系统的可用性与可靠性,避免或减少因控制系统
淳安生态环境一流,农林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以农业“两区”建设为载体,生态循环为导向,突出政府、企业、农民三大主体,提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文明,打造出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
本文以苏州某地下中庭无柱车站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标准有柱车站和无柱车站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经过节点加强后的无柱段结构抗震相比标准有柱结
本文主要介绍浙大中控系统ECS-100 DCS系统(以下简称DCS)与HIMA(黑马)以下简称SIS)有机结合有效保障了柴油改质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节约了公司很大的成本。下面将讲述浙大中控ECS-
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每个普通人的当下愿望、日常需求,也是杭州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2007年杭州市首次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2012年杭州市委进一步提出要“推进东方品质之
近几年,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而城市中各类基础性设备也随之不断增多,其中排水系统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排水系统是促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