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q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的变化远不止来自互联网,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贫富差距、外贸走势都在产生深远影响,它们共同导致很多我们熟知的商业逻辑不再有效。与其说企业的出路是“互联网化”,不如说是寻找应对系统性大变革的“进化”之道。
  时代变化将来未来的时候,如早上五六点钟,晨曦刚刚照亮天际,你知道,太阳就要升起了,这就是趋势。在平稳时期,要获得成功,可能主要靠实力。而在时代变革期,要获得成功,可能最重要的是对趋势的把握,看你有没有抓住趋势带来的红利。
  所谓红利,就是超优性价比。一切红利,最终都是趋势红利。
  针对企业的四个要素环节,我总结了四大趋势红利——流量红利、社交红利、创新红利、全脑红利,分别对应渠道、营销、产品和组织领域的创新。早点抓准红利的企业,将在这次大变革中获得跨越式成功。
  渠道:流量红利
  早期的电商,商家少而流量大,每个商家分到的流量普遍比线下要大,且获客成本比较低,所以红利明显。
  有赞商城创始人白鸦说,现在的淘宝已经没有自然流量了,一千万商家眼巴巴地在那盼着,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的排名往前靠。
  2016年初,三只松鼠的公关经理殷翔对媒体说:“3年前,我们发展一个线上用户的成本是25元,现在,需要100元。”
  电商获客成本与线下趋同的那一天,就是流量红利消失的那一天,也是电商被我们称为“传统电商”的那一天。
  近几年网店普遍亏损的一个核心原因是,商家做了很多年,却一个客户都没有积淀下来。我们要在淘宝上买双鞋,会直接去搜鞋,买了之后根本就不记得在哪家买的,只记得在淘宝上买的。这就导致网店每次卖货都要花钱买流量。
  未来每个商家都需要经营属于自己的客群,比如借助自媒体、社群、直销、会员等,这些都是零售业的新流量红利来源。
  1、自媒体
  自媒体的流量红利可能来自那些迅速成长的微信公众号,比如咪蒙、段爷、六神磊磊等。这些公众号迅速获得很多关注,价值变得很大,但是在上面投放促销广告的价格,可能远远低于传统线下媒体,甚至低于传统互联网媒体。所以,迅速成长的自媒体,可以给与其合作做电商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新流量红利。
  2、社群
  人们大规模地从物理世界迁移到移动互联网上,开始以兴趣来聚集,共同兴趣成为社群的本质,比如驴友社群、读书社群、创业社群、明星社群、校友社群、育儿社群、生鲜水果社群,等等。
  共同兴趣意味着社群流量天然带有高转化率。在线下经济时代,企业很难精准地针对某个人群做推广或销售,只能在人多的地方广种薄收,比如在汽车站或者闹市区的十字路口做奶粉广告,但同一地点的人群跟奶粉的关联度是很弱的。而如果你找“凯叔讲故事”这样聚集数百万年轻妈妈的社群,她们买奶粉的比例就会非常高——如果你产品的特点和社群的共同点是一致的,这个社群跟你的匹配度就会很高,就能给你带来极高的转化率。因此,社群就是自带高转化率的流量,这是社群经济的重大意义。
  3、直销
  严格合法的直销,是一种优秀的商业模式。企业就该鼓励喜欢你产品的客户以及自己的员工,向他们的朋友做负责任的推介。口口相传是最好的广告,而互联网是口口相传的放大器和加速器。
  4、会员
  顾客第一次到店是有流量成本的,如果发展成会员的话,后面重复购买的流量成本非常低,甚至几乎为零。所以说,重复购买,是最大的流量红利。
  要实现重复购买,首先要想办法沉淀客户。以水果店为例,你去水果店买水果的时候,老板说加个微信吧,用微信付款,可以便宜5块钱。加为微信朋友,他与你就有了联系,产生沉淀,这5块钱是他把你变成老客户的成本。
  营销:社交红利
  中国人的阅读,已经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社交网络上。微信有6.5亿用户,每天每个人花在微信类社交工具上的时间达数小时。社交网络对企业的产品而言,其本质是“口碑放大器”和“传播加速器”,它将赋予“足够好”的产品史无前例的机遇。这个“足够好”的程度,就是好到用户忍不住发朋友圈由衷赞叹,否则觉得对不起朋友。能好到这种程度,社交网络就会把整个世界送给你。相反,如果你让用户忍不住在朋友圈骂你,社交网络也会把你的整个世界拿走。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所有的主动宣传,只能触及第一级受众。你做得再好,触及的人再多,对他们的影响再大,都是有限的,而且成本巨大。传统营销、品牌建设工具,我们称为“一次营销”工具。你的受众是否帮你宣传(二次营销)以及会向多少人宣传,几乎没有控制力,更不要说他宣传之后,他的朋友是否会继续被打动,再次宣传(三次营销)。社交红利,是对二次营销、三次营销……N次营销能力的释放。
  主动分享产品,享受社交红利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爆品”、“快公司”的出现,都和“足够好的产品”遇到“足够猛的社交”有关。比如,小米为什么在微博时代获得巨大成功?我曾经采访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他说他们其实并不真的懂营销,只是把市场上卖4,000元的手机,拿到微博上卖1,999元。面对这样“超预期”的惊喜,消费者能不传播吗?小米手机的性价比好到这个程度,人们都忍不住要传播,不传播都对不起自己的朋友,这是小米享受的社交红利。
  大疆无人机是个典型的学渣逆袭的故事,汪滔无比低调,但极其关注产品,闭着嘴,用产品占领了全球70%的市场。把东西做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而用户会放大产品说的话。
  所以,当一位十几年微软老友创业,要做2B(面对企业用户)的互联网产品,打算融钱招几百个销售大力推广,我说,不一定对,如果我做,一个销售都不招,亲自上门演示,如果客户体验完没激动到忍不住在圈内推介,就说明产品有问题,要回去改。过去,产品不足市场补,市场不足销售补。互联网时代,传递价值环节被压缩,试试让产品说话。   产品好到用户忍不住转发,是享受社交红利的第一法则,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思路是“产品营销化”。
  产品营销化就是将营销前置,把营销精神或营销元素融入产品,比如可口可乐把流行歌曲的歌词印在瓶身上,大受欢迎。企业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有营销专家介入,或者说要有传播性的思考在里面,否则等到产品完成,再找营销的人,很可能就比竞争对手落后很多,或者无法充分使用现在的社交红利。
  产品:创新红利
  产品是企业经营的源头,是把千钧之石推上万仞之巅。渠道、营销做得再好,如果产品不行,后面的努力将是无源之水。
  淘宝崛起之后,比价格变得超级容易,这就导致不思产品创新、习惯抄袭的企业不可自拔地陷入价格战的漩涡。淘宝是赚取商家的广告费、流量费的,而大家之所以厮杀,是因为产品同质化,只能花钱打广告、抢排名来获取关注和销量。很多企业最终因为无利可图而被淘汰。
  这会让很多人在痛苦中慢慢地认识到:唯有产品创新,才能不同;唯有不同,才有高利。
  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验证了这个道理,比如德国企业界没有互联网思维,因为德国人在“专注、极致、口碑、快”上已经做了几十年,差异化、高品质是他们基本的经营理念,他们羞于跟别人做一样的产品。
  一旦淘宝将蝗虫一样、只会抄袭的企业逼至绝境,它们就会被迫思考创新问题。近两年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一批有自己追求和品位的品牌在崛起。
  比如卖坚果的三只松鼠,我尝了一下它的产品,确实口味不错,而且有很多创新,比如那个蟹味瓜子仁,我在很多小卖店都没见到过。它赠送的夹子、纸巾、垃圾袋等都非常贴心,卖萌的包装也招人喜欢。三只松鼠不跟别人比我的坚果多少钱一斤,它用与众不同的产品和品牌附加值来卖出与众不同的价格和利润率。正如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所说:“如果你今天停止创新,明天被别人取代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一说起产品创新,很多人就会讲互联网思维倡导的用户体验,但这样的说法不全面。麦肯锡提出了一套产品创新的分类方法,跟我的观察比较一致:基础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创新、用户中心型创新(从功能到体验,从体验到个性)、流程效率创新。
  互联网之所以对传统企业形成剧烈冲击,主要是因为传统企业传递价值的效率极其低下,而互联网大大缩减了传递价值环节,同样品质的货因为传递成本下降,大家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这是流程效率创新的典型方式。
  除了流程效率创新,互联网企业还特别重视用户体验,但这种重视并不是行业特性,不管是德国对品质的追求,还是日本对服务的认知,本质上都是对用户的关注。用户中心型创新是我们的一个短板,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这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尤其是面对消费者的创造价值的企业,在四大创新中可以大力改进的一个方面。
  组织:全脑红利
  推进渠道、营销和产品变革,获取流量红利、社交红利和创新红利,都是靠人来完成。而联合一群人发挥最大的有效努力的方式,叫作组织。
  我反复说过一句话:传统企业转型的问题,到最后都是组织的问题。所有转型方法论的“不落地”,都是因为没有深刻地触及组织问题。
  有段时间,我登录不了某世界著名连锁咖啡店的APP,通过人脉,请教了一下他们的中国区副总裁,他的回答是你下个最新的试试。可是,我安装的已经是最新版了。整个组织对互联网无法做出快速反应,是因为没有对应的组织结构、反应机制,来激励每一个员工以及高管拥抱互联网、拥抱变革。所以,很多转型的尝试只能是自我取悦的摆设。
  创新,源自人的创造力。企业负责人很有创造力,能想出一两个绝妙的想法,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的想法永远是有限的,而且也是需要市场验证的,所以对于变革型企业或者正在进化中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整个组织的成员都有创新的能力,从而享受全脑红利。企业要设置一种新的组织结构、一套恰当的激励体系,以及一个合理的选择机制,这样就会处在一种生生不息的状态中,自我生发出一些企业负责人想象不到的好想法、好手段,最终被合适的选择机制筛选出来,带着企业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
  我们把传统企业获取全脑红利、打造创新力的方式,根据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两个维度,分成三种不同的手段:延续性创新、平台型创新、颠覆式创新。
  延续性创新
  我们把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都相对较低的创新称为延续性创新,也有不少人称之为微创新。
  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9.5%以上,因此转型企业说自己要彻底变掉,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主体核心不能随便变。在没有建立新能力的时候,居然放弃旧能力,真的有可能“转型就是找死”了。我认为,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应该“自杀重生”。大部分企业应该通过渐进式创新,或者叫延续性创新,获得进化。
  创新文化的起点,允许不同,允许犯错。创新文化还需要相关机制来保障。每个企业在既有的产品基础上,都要留一定时间来创新,比如谷歌将20%的时间作为员工的自由时间,用这个机制激发大家的创造力。企业还可以建立创新奖金机制,奖励每一个有效的点滴创新,从而激励员工持续创新。
  平台型创新
  我们用相对独立的平台型创新,应对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都相对更高的变革环境。平台型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公司提供或者变为平台,让真正有创造力的员工成为主角,发挥创造力,并分享可能带来的收益。
  比如,你想做一些核心研发,公司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就投一些钱,占一些股份,支持你去创业,还可能提供供应链、渠道等资源的支持。如果创业效益真的很好,你可以选择用当时的市价回购公司最初的股份,公司获得投资收益;或者公司继续投资增持一些股份,帮助你把事业进一步做大。组织内部做孵化器,就是平台型创新的一种。这种创新的成败部分由市场来选择,部分由公司来选择。
  颠覆性创新
  第三种手段是颠覆式创新,是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都最高的创新模式。它有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
  其一,如果在企业内部产生颠覆性的想法,可以由企业内部人成立一个新公司,自己做CEO干这件事,然后从外部找一些有新思路新想法的人组成核心团队;或者反过来,由外部的人来做CEO,来自母公司的人做他的副手,新公司负责人直接向母公司一把手汇报工作,因为新公司跟母公司之间可能会有冲突。总的来说,母公司发起成立一家新公司,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做法。
  其二,如果从内部很难找到颠覆式创新项目,而大家预计这个领域有可能出现颠覆者,可以成立一个“搜寻委员会”,专门在市场上寻找那些标的企业。它们经历过创业的初期,已经证明其基本的执行能力、管理能力、产品能力,并得到了市场的初步认可,可以通过并购或合资,让这个企业成为母公司的颠覆性补充。这个企业不能随便融入母公司,因为有可能会与母公司产生冲突,而被母公司“杀死”。
  如果把成立新公司比作生儿子,并购或投资就好比领养一个儿子。总的来说,用并购或投资的方式获得一种新的基因,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腾讯、阿里巴巴近几年大规模对外投资,在自己不具备能力但方向正确的领域,通过购买业内最优秀的前几名企业,获得入场门票。
  其三,寻找可能颠覆本行业的其他领域的巨头企业,比如互联网可能颠覆本行业,那就寻求一个互联网企业,合资成立一个子公司,这个子公司获得双方的基因,由它来领导变革。
  今天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互联网通过连接的方式,消除信息不对称,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所以互联网主要挑战的,是基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传递价值类企业。不少此类企业,比如零售(苏宁、沃尔玛)、金融(银行、证券),可能需要直面颠覆式创新。而绝大部分创造价值类企业,比如制造(工业品、日用品)、服务(餐饮、汽车修理店),可能真正需要的是延续性创新。
  所谓时代变迁,就是旧红利在消退,同时一批新红利在出现。时代给了我们四大红利窗口——流量红利、社交红利、创新红利和全脑红利,我们就应该从渠道、营销、产品和组织这四个角度去匹配这个时代。坚信趋势、早做准备的人,将享受时代赠予的丰厚红利。
其他文献
获取和提高利润一直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核心命题。然而,对于“超额利润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我们的认知却一直在更新。  20世纪80年代,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和产业结构学派的追随者将超额利润的来源归结于产业结构要素,“规模经济”、“经验曲线”、“进入壁垒”等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20世纪90年代,随着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等人提出“核心竞争力”,以及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的崛起,人们的视角
期刊
瓜分了千亿级汽车后市场蛋糕,以“检修分离”模式打破了传统汽车检修的“潜规则”,形成了介于4S店和路边摊之间的标准化市场。我的车车不是解决了一个“痛点”,而是改变了一个行业。作为在这样的“争议地带”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负隅顽抗的创新,极致的体验让我的车车打造了一桩独一无二的生意!  “争议我们、诋毁我们的人最后都来证明:他们真的需要我们!”我的车车创始人黄翀的自信显得不无道理。根据央视2015年3.
期刊
我们都知道,当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仅仅想的是如何赚钱,我想是做不大的;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想的是怎么样去满足用户,怎么样能够对用户有帮助,怎么样对用户有价值,这样就能够做一个相对比较大的场景。这种场景才能逐步吸引人,这种场景才能够真正的有人才加入,能够真正的去做一件大事情。  瞄准用户“痛点”  我作为跟谁学的创始人,从创业的那一天,我想的就是几个基本的关于用户的需求逻辑。就跟谁学而
期刊
在线教育在哪个细分领域会爆发?在什么时间点爆发?是一年还是十年?也许,邢帅教育的发展刷新了整个行业发展的进度。从一个人的奋斗到拥有庞大的团队,到注册用户超出1600万,到如今获得B轮融资3个亿。在2016年的在线教育行业排名三甲之列。他一次次颠覆了行业的认知,原来在线教育课堂可以这样反转!原来营销可以一分钱不花!原来邢帅教育的教师、学员以及5000人之众的销售大军是那些在家带娃的妈妈、还有那些闲来
期刊
在创办公司时,创始人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抉择:市场决策、产品决策和融资决策等等。他们常常忍不住在创办团队之前,就优先考虑这些决策。这可以理解,但我们发现了这样做的严重隐患之一:创始人股权分裂,也就是创始人在创建公司时分配所有权的方式。我们研究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1300多家创业公司的超过3700名创办人采用的股权分裂情况。这些都证明:当创业团队没有谨慎尽早考虑和建立团队的因素——所有创始人组成团队的关系
期刊
身处瞬息万变的行业生态,快消品公司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的研究表明,目前近20%的快消品公司出现了财务问题。企业领导需要仔细思考以下五个问题,为将来做好准备。  问题一:我们与别人的差异在哪里?  激烈的竞争、持续进行的产业整合、私募股权公司和激进投资者的介入,身处这样的行业生态,“挑战一切(Challenge Everything)”或许应成为消费品零售业的口号。企业应当更加积极地评估和重新思
期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被称为行为经济学之父。几年前,他从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学岗位退休,在纽约和人联合成立了一家咨询公司。在最近的沃顿人力分析大会访谈中,他讲述了他的咨询经验,他原本“期待”那些“需要盈利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生存下来”的组织机构的决策质量“能让他感到惊叹”。“但是我并没有感到惊叹,”他说道。  “你看着那些大型组织机构,它们应该是最优秀最合理的。但是在它们运营过
期刊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的差距从长期来讲也是人力资源的差距,而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企业创新能力的贡献,因而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因素。同样具有深远意义的贡献是对企业适应力的贡献,企业适应力是保证企业不断延长生命周期的能力。研究证明,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力、对变化的适应力、对战略的适应力,是保证企业不断延长生命周期的核心要素。企业这些适
期刊
定位,就是使品牌实现区隔。  过去数十年间,美国商业发生的最大变化,要数各类商品的极度繁荣。  据统计,美国现有的商品高达1百万个库存单位(SKU),平均每个超级市场有4万个。而一个家庭80%到85%的需求,只要150个库存单位就可以满足。也就是说,每个商场里另外的39850样东西,很有可能会被人们忽略。  今天的消费者面临太多选择,经营者要么想办法做到差异化定位,要么就要定一个很低很低的价钱,才
期刊
营销的本质是在产品价值与顾客感知价值之间进行协调,以达到一种动态的购买平衡。顾客感知价值是企业进行营销时须首要考虑的问题。然而,顾客感知价值是不易量化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这种模糊的概念才给予了企业在产品上增加附加值的机会。那么企业如何解决由于信息趋向于对称性带来的顾客感知价值的多变性?  一、 购买前的渲染  渲染主要的目的是增加产品价值评判的广度和深度,以此来影响顾客感知价值。  1. 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