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节市地处我国茶树起源地云贵高原,也是全国“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干净茶、无污染”的优势核心产区之一。近年来,毕节积极推进全市高山生态茶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新未来。
改革开放唤醒吉茶树发新芽
毕节是贵州省古茶树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之一,在毕节市金沙、纳雍、大方、七星关、织金等县区,至今仍存活着许多树龄超过千年的野生乔木型、小乔木型和人工栽培灌木型古茶树。经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有关专家现场鉴定,均属比较古老的秃房品种。特别是现存于贵州博物馆《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威宁中水汉墓群鸡公山文化遗址发掘的陶罐文物与威宁一带人民群众用于饮茶的茶罐非常相似,说明当地饮茶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指引及原毕节地委、行署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全区茶园面积快速增长,并对原有社队茶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到1987年全区茶园面积增长到7.20万亩、产量735吨。
1988年成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后,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试验区建设“三大主题”(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原毕节地委、行署把“三林一茶”(速生林、经济林、果木林各1亿株,茶叶20万亩)工程列为试验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狠抓落实,成立了毕节地区林果药茶开发公司,各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采取与“中国3356工程”、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相联合和国营、集体、联户、个体“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方式,在全区迅速掀起种植茶园的热潮。1992年全区茶园面积发展到12.48万亩,产量890吨。其间,当代茶圣陈椽老先生于1992年品尝毕节地区林果药茶开发公司研制的道开佛茶后欣然题词“高原佳茗、茶族奇葩”;毕节地区周驿茶场研制的乌蒙毛峰于1995年5月经贵州省名茶评审委员会评定为省級名茶。
2006年,贵州省政协在全省组织了大规模的茶产业调研工作,并此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茶产业的建议。2007年,《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下发后,原毕节地委、行署紧紧抓住“东茶西移”和川、滇、黔结合部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中央统战部牵头建立的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联络联席会议机制、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帮扶机制的作用,努力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于2008年初组织召开了全区茶产业发展大会,明确举全区之力打造高山生态茶优势产业带,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毕节地区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先后整合中央、省、市、县级财政资金37146.66万元用于扶持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并聘请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茶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杨亚军为顾问。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正确引导社会资本和外来资金参与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发展,大力培育产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茶园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幼龄茶园增效促管技术、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无公害及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培训与指导,有效促进茶旅结合协调发展;组织实施《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运用与推广》等项目,特别是纳雍县通过民革中央牵线搭桥邀请到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许允文教授连续多年精心指导,培育出了“贵茗翠剑”“府茗香”为代表的优质高山生态有机茶产品,这些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名优茶评比中荣获金奖,在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分力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全区茶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
抢抓机遇发展高山生态茶产业
2014年,《关于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文件下发后,毕节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判,决定把扶持发展高山生态茶产业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贵州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指示精神,出台了《关于印发<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要求,采取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培育经营主体、推进村社一体合作社建设、加快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发展茶产业。
为了加快推进高山生态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确保“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和脱贫攻坚目标的顺利实现,毕节市政协通过“一月一协商”专题座谈会形成了《关于高度重视并将茶产业打造成我市重要主导产业的建议》送市委、市政府决策,并先后出台了《毕节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办法》、《毕节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奖补办法》、《毕节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考核奖惩办法》,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狠抓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扶贫生态与发展齐头并进
通过不懈的努力,高山生态茶产业如今已成为毕节市助力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仅2018年,就带动贫困村347个、覆盖贫困户10623户34893人,其中帮助3416人脱贫,人均增收1582.66元。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毕节茶品牌的建设。特别是金沙县已获农业部“中国贡茶之乡”地理标志认定,纳雍县、七星关区分别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古茶树之乡”,纳雍县水东乡姑箐村、金沙县清池镇、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被列为“贵州省十大古茶树之乡”:“奢香贡茶”区域公用品牌和乌撒烤茶企业品牌逐步进入广大消费者的视野。
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贵州茶外销的势头越来越好,茶旅融合也催生出新业态,机遇难得,政策红利好。毕节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也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试验区,从思想上正确树立起发展高山生态茶产业就是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推进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理念,在行动上积极按照《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要求,重点在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提升、质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有效推动茶与自然和谐共处、茶艺与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茶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广泛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享受的同时,确保毕节高山生态茶叶品牌冲出贵州、享誉全国。(作者系毕节市茶办主任)
改革开放唤醒吉茶树发新芽
毕节是贵州省古茶树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之一,在毕节市金沙、纳雍、大方、七星关、织金等县区,至今仍存活着许多树龄超过千年的野生乔木型、小乔木型和人工栽培灌木型古茶树。经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有关专家现场鉴定,均属比较古老的秃房品种。特别是现存于贵州博物馆《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威宁中水汉墓群鸡公山文化遗址发掘的陶罐文物与威宁一带人民群众用于饮茶的茶罐非常相似,说明当地饮茶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指引及原毕节地委、行署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全区茶园面积快速增长,并对原有社队茶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到1987年全区茶园面积增长到7.20万亩、产量735吨。
1988年成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后,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试验区建设“三大主题”(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原毕节地委、行署把“三林一茶”(速生林、经济林、果木林各1亿株,茶叶20万亩)工程列为试验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狠抓落实,成立了毕节地区林果药茶开发公司,各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采取与“中国3356工程”、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相联合和国营、集体、联户、个体“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方式,在全区迅速掀起种植茶园的热潮。1992年全区茶园面积发展到12.48万亩,产量890吨。其间,当代茶圣陈椽老先生于1992年品尝毕节地区林果药茶开发公司研制的道开佛茶后欣然题词“高原佳茗、茶族奇葩”;毕节地区周驿茶场研制的乌蒙毛峰于1995年5月经贵州省名茶评审委员会评定为省級名茶。
2006年,贵州省政协在全省组织了大规模的茶产业调研工作,并此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茶产业的建议。2007年,《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下发后,原毕节地委、行署紧紧抓住“东茶西移”和川、滇、黔结合部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中央统战部牵头建立的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联络联席会议机制、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帮扶机制的作用,努力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于2008年初组织召开了全区茶产业发展大会,明确举全区之力打造高山生态茶优势产业带,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毕节地区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先后整合中央、省、市、县级财政资金37146.66万元用于扶持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并聘请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茶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杨亚军为顾问。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正确引导社会资本和外来资金参与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发展,大力培育产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茶园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幼龄茶园增效促管技术、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无公害及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培训与指导,有效促进茶旅结合协调发展;组织实施《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运用与推广》等项目,特别是纳雍县通过民革中央牵线搭桥邀请到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许允文教授连续多年精心指导,培育出了“贵茗翠剑”“府茗香”为代表的优质高山生态有机茶产品,这些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名优茶评比中荣获金奖,在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分力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全区茶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
抢抓机遇发展高山生态茶产业
2014年,《关于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文件下发后,毕节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判,决定把扶持发展高山生态茶产业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贵州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指示精神,出台了《关于印发<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要求,采取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培育经营主体、推进村社一体合作社建设、加快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发展茶产业。
为了加快推进高山生态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确保“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和脱贫攻坚目标的顺利实现,毕节市政协通过“一月一协商”专题座谈会形成了《关于高度重视并将茶产业打造成我市重要主导产业的建议》送市委、市政府决策,并先后出台了《毕节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办法》、《毕节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奖补办法》、《毕节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考核奖惩办法》,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狠抓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扶贫生态与发展齐头并进
通过不懈的努力,高山生态茶产业如今已成为毕节市助力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仅2018年,就带动贫困村347个、覆盖贫困户10623户34893人,其中帮助3416人脱贫,人均增收1582.66元。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毕节茶品牌的建设。特别是金沙县已获农业部“中国贡茶之乡”地理标志认定,纳雍县、七星关区分别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古茶树之乡”,纳雍县水东乡姑箐村、金沙县清池镇、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被列为“贵州省十大古茶树之乡”:“奢香贡茶”区域公用品牌和乌撒烤茶企业品牌逐步进入广大消费者的视野。
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贵州茶外销的势头越来越好,茶旅融合也催生出新业态,机遇难得,政策红利好。毕节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也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试验区,从思想上正确树立起发展高山生态茶产业就是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推进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理念,在行动上积极按照《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要求,重点在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提升、质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有效推动茶与自然和谐共处、茶艺与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茶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广泛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享受的同时,确保毕节高山生态茶叶品牌冲出贵州、享誉全国。(作者系毕节市茶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