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体育运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可以消除障碍,达到心理平衡。
【关键词】心理教育;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1.体育活动调节心理的原理依据
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可从大脑传递给肌肉,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相反,做动作产生的肌肉收缩也可传递到大脑,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程度就高,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体育活动之所以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就是遵循了这一原理。
2.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2.1体育锻炼可以摊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
2.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2.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栎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2.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相互传达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言语、行为等方式而实现的沟通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舒畅、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3.心理教育融于体育教育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体育健身和健美的功能,却忽略了其健心功能,尤其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他蕴含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教育融于体育教育中,才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要求。
3.1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的水平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其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素养。这样就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舅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些都给学生以很大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大有益处,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3.3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例如,在铅球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的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身体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差别,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它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逐渐提高自己的体肓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
总之培养良好的心态,经常利用一些机会启发、诱导学生学会体谅、理解别人,遇到事情冷静分析,敢说敢做保持良好心态,同时还要学会主动帮助同学,关心集体。通过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手段,加强体育教学中交往的互助性、加强教学形式的集体性等方法都对体育课教学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同时对在处理问题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能起到较好的疏导和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祥.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2011.05
[2]王霞.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J].教师,2009.06
[3]赵彬,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J].科学大众,2011.08
[4]何贵涛,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甘肃教育,2007.13
[5]杨永锋.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l.成才之路,2011.21
【关键词】心理教育;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1.体育活动调节心理的原理依据
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可从大脑传递给肌肉,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相反,做动作产生的肌肉收缩也可传递到大脑,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程度就高,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体育活动之所以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就是遵循了这一原理。
2.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2.1体育锻炼可以摊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
2.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2.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栎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2.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相互传达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言语、行为等方式而实现的沟通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舒畅、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3.心理教育融于体育教育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体育健身和健美的功能,却忽略了其健心功能,尤其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他蕴含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教育融于体育教育中,才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要求。
3.1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的水平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其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素养。这样就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舅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些都给学生以很大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大有益处,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3.3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例如,在铅球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的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身体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差别,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它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逐渐提高自己的体肓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
总之培养良好的心态,经常利用一些机会启发、诱导学生学会体谅、理解别人,遇到事情冷静分析,敢说敢做保持良好心态,同时还要学会主动帮助同学,关心集体。通过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手段,加强体育教学中交往的互助性、加强教学形式的集体性等方法都对体育课教学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同时对在处理问题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能起到较好的疏导和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祥.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2011.05
[2]王霞.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J].教师,2009.06
[3]赵彬,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J].科学大众,2011.08
[4]何贵涛,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甘肃教育,2007.13
[5]杨永锋.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l.成才之路,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