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春节,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工作、生活节奏,让每一个人都绷紧了神经。但在疫情面前,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大医护人员取消休假、取消行程,义无反顾地奔赴疫情主“战场”,他们“逆行”的身姿在人们心中刻下了最美印记!
主动请战逆行,毅然奔赴疫区
“我专业符合。”“我有SARS疫情经验。”“我年轻,家里没负担。”“我是党员,让我去。”……大年初一晚上,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行政楼灯火通明,接到河南省卫健委要求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的通知后,医院的医护人员群情激昂,纷纷请战,表示要做首批出征武汉的医疗队员,按满了红手印的“请战书”展现了他们与疫情斗争的决心和信心。这个夜晚对该院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不眠夜。看着疫情面前这些不退反进的医护人员,院领导结合疫情需要,从主动请战的数百名医护人员中精选出26名精兵强将组成医疗队,到疫情重灾区第一线——武汉去支援。
各职能部门紧张、联运、高效地调配防护物资和生活用品, 10个小时后,即1月26日,大年初二,26名医护人员作为河南大学的医护代表,随着河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一起出征武汉,到疫情的最前线展开一场与新冠肺炎的博弈。当天晚19时许,医疗队抵达武汉,打响了一场保卫全国人民生命健康的艰苦战役。他们中有的为人父母,有的为人子女,有的为人爱人,甚至还有很多90后,他们本身就是个孩子,然而,面对疫情,他们只选择了一种身份——白衣战士。
党员先行,打造坚强战“疫”堡垒
医疗队到达武汉后,在河南省援鄂医疗队的安排下,队员们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如何防控疫情、如何穿脱防护服、如何应对隔离病房突发事件等事项的培训和演练,队员们一遍遍进行着模拟演练,以便用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战“疫”中。
曹昊泽是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普通护士,在大年初一晚上接到组建医疗队的通知时,正在科室值班的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曹昊泽带有歉意地说到:“报名时没跟爱人说,家里老二才5个月大,当时真不知道怎么开口,但爱人和父母都非常支持我的选择,让我安心在前线工作,不用担心家里。对我入党的想法,爱人也很支持,我们都坚信,只要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在接到开始进入病房的通知后,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无一遗漏都来找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郭俊华请战。“我是党员,我先上!我要求将我编入第一班次!”“我是入党积极分子,请组织考验我,我要求编入第一班次,攻坚新设病区!”大家都在表达着一个共同意愿: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有能力、有责任、也有义务冲在最前面,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冲锋打首战,参加第一个班次,第一批进入病区。 采取咽拭子暴露风险高,党员先上。夜班劳动强度大、值班时间长,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争抢着要承担夜班工作。他们在战“疫”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担当和使命。
党旗是号角,党徽在闪亮,党员在行动。医疗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亮明自己的身份,每次值班时,他们都在防护服最醒目的位置写上自己的名字,画上鲜红的五角星,还有一句“有事找党员”。在关键时刻,亮出党员身份,不仅表明党员勇争先锋的决心,更是病床上患者坚定信心的“一剂良药”。这样朴实却又坚决的行动,在危重险阻面前,最能体现共产党员的担当,最能考验积极分子的入党初心,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体党员挺在前、做表率,敢担当、勇作为,让党徽在胸前闪亮!
隔离病房:特殊时期的特殊战场
身在抗击疫情任务最重的武汉,队员们每天要承受在层层防护下工作不能喝水又大量出汗时身体的劳累,承受护目镜和口罩带来的勒痕和痛感,承受患者焦虑的情绪,承受对家人、朋友的思念。病区内的患者因为没有家人陪护,全靠医护人员照顾和治疗。
医疗队队员杨超说,连续工作数小时,穿上防护服一点也不透气,身上总是湿漉漉的,口罩密封得很严密,感觉非常闷,处于轻度缺氧状态,中间不能喝水、上厕所,上完班快要虚脱了。但大家很快适应,查看患者、量体温、查血氧饱和度、采咽拭子、外出检查CT、治疗等,工作顺畅开展。
郭俊华说,见到那么多患者,感觉防控很重要,尤其是感控,甚至比治疗更重要,预防永远大于治疗。队员们确实很辛苦,尤其是戴着N95口罩,一压就是四个小时,甚至五六个小时,出来后,鼻腔都压红了,很长时间不能恢复。
队员李莹说:“在病区里,最大阻力来自护目镜对视力的阻挡,需要距离很近才能准确治疗。出来后第一感觉是疼,口罩和護目镜戴了六个小时,脸上的勒痕两个多小时了还没散去;第二感觉是渴,因为穿着防护服几个小时不能喝水,大量出汗,大家出来后饭都不想吃,只想喝水。感觉很累,但是我们不会放弃!”
暖心陪伴,隔离病房不隔爱
“什么时候能结束?我能不能好?什么时候能出院?”在武汉第四医院的隔离病房里,医疗队员需要反复地向患者解释、安抚、开导,来消除他们的恐惧与不安。
94岁高龄的李奶奶,其老伴刚刚因新冠肺炎去世,而她的博士女儿在这场疫情中也没能幸免于难。老奶奶对这一切都不知道。老奶奶下过心脏支架,还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她没有坚固的牙齿,队员们就带奶昔、牛奶给她喝;她行动不便,要靠助行器去厕所,队员们就在身后默默地跟着她;她右耳失聪,队员们就贴在左耳上和她沟通;她越来越健忘了,不记得如何吃药,甚至会忘记自己的贵重物品,还非要让队员们拿走处理掉……慢慢地,医疗队员成了她的家人,对她而言,忘记一些事情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一天晚上,队员王晶晶去看她,她像个犯错的孩子一样和王晶晶说,自己不小心把被子弄湿了,能否换一床。王晶晶立刻给她抱来隔壁房间的新被子,更换的时候看到她瘦骨嶙峋的后背,忍不住问道:“奶奶,我们用温水给您擦一擦好不好?”她不好意思地说:“好啊,就是怕太麻烦你们啦。”
40多岁的王先生,智力只有10岁。因为心智不太建全,很多治疗无法正常操作。他就像孩子一样,你让他吃药,看似正常放在嘴里还有吞咽动作,其实他藏到手里,根本没吃。医疗队员为他做完治疗后,总会给他一点小奖励。比如一杯奶茶、一块糖、巧克力之类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对医疗队员特别依赖,最后他出院时,还在纸张上写写画画,也许是想表达感谢吧。
在武汉第四医院的隔离病房里,上至94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儿童,有需要喂饭的,有需要协助大小便的,还有像李奶奶一样需要时刻关注安全的,面对患者和家属的困难、担忧、焦虑,医疗队员们展示出自己最大的耐心,努力沟通、开解,尽全力救治患者,打消患者和家长们的疑虑。队员们像家人和朋友一样在生活上照顾、陪伴患者,为他们介绍病房外面的情况,陪他们聊天,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医疗队员的真诚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令很多患者感动得流泪,纷纷主动为医疗队员拍照、留念,想要记住并保存队员的样子。截至2月底记者发稿时,该院医疗队隔离病房共救治新冠肺炎患者42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21人。
这就是我们的白衣战士,我们的“最美逆行者”。为了更多人的平安健康,他们放弃了回家团圆的机会,离开父母和孩子,毫不犹豫地剪去美丽的长发,穿上笨重的防护服,走在和“死神”抢人的道路上,那被口罩压痕的脸、被消毒水浸皱的双手、累瘫了随意躺在地上的身体……我们衷心地向他们说一声:“辛苦了,感恩有你!”
责编:月 辉
主动请战逆行,毅然奔赴疫区
“我专业符合。”“我有SARS疫情经验。”“我年轻,家里没负担。”“我是党员,让我去。”……大年初一晚上,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行政楼灯火通明,接到河南省卫健委要求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的通知后,医院的医护人员群情激昂,纷纷请战,表示要做首批出征武汉的医疗队员,按满了红手印的“请战书”展现了他们与疫情斗争的决心和信心。这个夜晚对该院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不眠夜。看着疫情面前这些不退反进的医护人员,院领导结合疫情需要,从主动请战的数百名医护人员中精选出26名精兵强将组成医疗队,到疫情重灾区第一线——武汉去支援。
各职能部门紧张、联运、高效地调配防护物资和生活用品, 10个小时后,即1月26日,大年初二,26名医护人员作为河南大学的医护代表,随着河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一起出征武汉,到疫情的最前线展开一场与新冠肺炎的博弈。当天晚19时许,医疗队抵达武汉,打响了一场保卫全国人民生命健康的艰苦战役。他们中有的为人父母,有的为人子女,有的为人爱人,甚至还有很多90后,他们本身就是个孩子,然而,面对疫情,他们只选择了一种身份——白衣战士。
党员先行,打造坚强战“疫”堡垒
医疗队到达武汉后,在河南省援鄂医疗队的安排下,队员们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如何防控疫情、如何穿脱防护服、如何应对隔离病房突发事件等事项的培训和演练,队员们一遍遍进行着模拟演练,以便用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战“疫”中。
曹昊泽是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普通护士,在大年初一晚上接到组建医疗队的通知时,正在科室值班的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曹昊泽带有歉意地说到:“报名时没跟爱人说,家里老二才5个月大,当时真不知道怎么开口,但爱人和父母都非常支持我的选择,让我安心在前线工作,不用担心家里。对我入党的想法,爱人也很支持,我们都坚信,只要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在接到开始进入病房的通知后,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无一遗漏都来找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郭俊华请战。“我是党员,我先上!我要求将我编入第一班次!”“我是入党积极分子,请组织考验我,我要求编入第一班次,攻坚新设病区!”大家都在表达着一个共同意愿: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有能力、有责任、也有义务冲在最前面,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冲锋打首战,参加第一个班次,第一批进入病区。 采取咽拭子暴露风险高,党员先上。夜班劳动强度大、值班时间长,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争抢着要承担夜班工作。他们在战“疫”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担当和使命。
党旗是号角,党徽在闪亮,党员在行动。医疗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亮明自己的身份,每次值班时,他们都在防护服最醒目的位置写上自己的名字,画上鲜红的五角星,还有一句“有事找党员”。在关键时刻,亮出党员身份,不仅表明党员勇争先锋的决心,更是病床上患者坚定信心的“一剂良药”。这样朴实却又坚决的行动,在危重险阻面前,最能体现共产党员的担当,最能考验积极分子的入党初心,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体党员挺在前、做表率,敢担当、勇作为,让党徽在胸前闪亮!
隔离病房:特殊时期的特殊战场
身在抗击疫情任务最重的武汉,队员们每天要承受在层层防护下工作不能喝水又大量出汗时身体的劳累,承受护目镜和口罩带来的勒痕和痛感,承受患者焦虑的情绪,承受对家人、朋友的思念。病区内的患者因为没有家人陪护,全靠医护人员照顾和治疗。
医疗队队员杨超说,连续工作数小时,穿上防护服一点也不透气,身上总是湿漉漉的,口罩密封得很严密,感觉非常闷,处于轻度缺氧状态,中间不能喝水、上厕所,上完班快要虚脱了。但大家很快适应,查看患者、量体温、查血氧饱和度、采咽拭子、外出检查CT、治疗等,工作顺畅开展。
郭俊华说,见到那么多患者,感觉防控很重要,尤其是感控,甚至比治疗更重要,预防永远大于治疗。队员们确实很辛苦,尤其是戴着N95口罩,一压就是四个小时,甚至五六个小时,出来后,鼻腔都压红了,很长时间不能恢复。
队员李莹说:“在病区里,最大阻力来自护目镜对视力的阻挡,需要距离很近才能准确治疗。出来后第一感觉是疼,口罩和護目镜戴了六个小时,脸上的勒痕两个多小时了还没散去;第二感觉是渴,因为穿着防护服几个小时不能喝水,大量出汗,大家出来后饭都不想吃,只想喝水。感觉很累,但是我们不会放弃!”
暖心陪伴,隔离病房不隔爱
“什么时候能结束?我能不能好?什么时候能出院?”在武汉第四医院的隔离病房里,医疗队员需要反复地向患者解释、安抚、开导,来消除他们的恐惧与不安。
94岁高龄的李奶奶,其老伴刚刚因新冠肺炎去世,而她的博士女儿在这场疫情中也没能幸免于难。老奶奶对这一切都不知道。老奶奶下过心脏支架,还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她没有坚固的牙齿,队员们就带奶昔、牛奶给她喝;她行动不便,要靠助行器去厕所,队员们就在身后默默地跟着她;她右耳失聪,队员们就贴在左耳上和她沟通;她越来越健忘了,不记得如何吃药,甚至会忘记自己的贵重物品,还非要让队员们拿走处理掉……慢慢地,医疗队员成了她的家人,对她而言,忘记一些事情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一天晚上,队员王晶晶去看她,她像个犯错的孩子一样和王晶晶说,自己不小心把被子弄湿了,能否换一床。王晶晶立刻给她抱来隔壁房间的新被子,更换的时候看到她瘦骨嶙峋的后背,忍不住问道:“奶奶,我们用温水给您擦一擦好不好?”她不好意思地说:“好啊,就是怕太麻烦你们啦。”
40多岁的王先生,智力只有10岁。因为心智不太建全,很多治疗无法正常操作。他就像孩子一样,你让他吃药,看似正常放在嘴里还有吞咽动作,其实他藏到手里,根本没吃。医疗队员为他做完治疗后,总会给他一点小奖励。比如一杯奶茶、一块糖、巧克力之类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对医疗队员特别依赖,最后他出院时,还在纸张上写写画画,也许是想表达感谢吧。
在武汉第四医院的隔离病房里,上至94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儿童,有需要喂饭的,有需要协助大小便的,还有像李奶奶一样需要时刻关注安全的,面对患者和家属的困难、担忧、焦虑,医疗队员们展示出自己最大的耐心,努力沟通、开解,尽全力救治患者,打消患者和家长们的疑虑。队员们像家人和朋友一样在生活上照顾、陪伴患者,为他们介绍病房外面的情况,陪他们聊天,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医疗队员的真诚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令很多患者感动得流泪,纷纷主动为医疗队员拍照、留念,想要记住并保存队员的样子。截至2月底记者发稿时,该院医疗队隔离病房共救治新冠肺炎患者42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21人。
这就是我们的白衣战士,我们的“最美逆行者”。为了更多人的平安健康,他们放弃了回家团圆的机会,离开父母和孩子,毫不犹豫地剪去美丽的长发,穿上笨重的防护服,走在和“死神”抢人的道路上,那被口罩压痕的脸、被消毒水浸皱的双手、累瘫了随意躺在地上的身体……我们衷心地向他们说一声:“辛苦了,感恩有你!”
责编:月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