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上海 201512
摘要:本文分析了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些途径,并对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 必要性 途径
The brief analysis enhances the duty student spoken languag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 language teaching way
Zhao Huip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in the enhancement the duty student spoken languag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 necessity,elaborated in the enhancement duty student spoken languag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 some ways,and should the matter of concern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teaching in.
Keywords:Duty studentSpoken languag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Enhancement NecessityWay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087-03
口语交际能力一般指人借助口头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能力,是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现代公民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现状表明,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但个体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少学生就是到了临近毕业与人交流时,也往往会出现或语无伦次,或言不达意,或不着重点,或缺乏条理的现象,其结果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未来的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赋予中职教育的一种责任,如何针对学生现状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中职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1.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1 口语交流是用来交际的有效手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使用最为广泛和基本的具有音、形、义的信息载体。语言的交流,实质是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不同于一般物理学意义的信息,它既是一种语言信息,又是一种思维信息,是通过交流的人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来传递的。从人类发展的过程来看,先有口头语言,在此基础上经过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才形成了书面语言。从形式上来看,用书面语言进行交际要受到很多主、客观的限制,而口语交际不受外部条件的限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随需。所以无论是就其发展还是就其内容,口语交流都是人们用来交际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叶斯布逊说:“语言是以交流思想和感情为目的的人的活动。”缺少交流会产生误会,造成隔阂。社会学家有这样的试验:一些语言不通的人被困孤岛,没过几天这些人就崩溃了——不是因为饥饿和恐惧,而是因为无法交流;相反,把几个语言相通的人放在同一个孤岛,他们互相交流,彼此鼓励,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极限。这只是一个试验,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交流的力量。
1.2 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其具备更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与初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群体活动,如有更多的共同学习时间、更多的共同探讨问题机会、更多的共同生活空间、更多的共同参加社会实践条件等。中职学生的活动空间扩大、交际机会增多,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这就要求他们具有更强的口语交际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职业的选择,他们在就业时都要面对双向选择,通常要经历面试这一关。从对我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得知,拥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帮助他们获得较多的就业信息和企业咨询,得到较大的择业援助,在工作岗位上也能赢得企业和同事更多的帮助,争取更多的成长机会。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能否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和在受雇的企业中能否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有着直接的关系。
2.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刻不容缓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和班级管理中,笔者通过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班级活动的观察,发现不少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非常有限。在较为正规的场合如班团活动、课堂上有命题的拓展交流、即时回答问题需要进行口语交流时,学生的语态、语调常常显得不自然,表述想法和观点缺乏自信,经不起追问。
笔者又对我校学生就业面试的现场交流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少学生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不能用恰当的方式和得体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不能快速辨析企业面试官的问题含义;与面试官进行交流时不能扬长避短;回答问题或不着重点或缺乏条理。中职语文教学常年以来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忽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是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告诫我们,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已刻不容缓。
3.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人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从初生婴儿开始,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在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的,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也与社会实践和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密不可分。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多年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是中职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的工具性,首先体现在语言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即学会自我表达,学会理解、学会交际。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要优先于读写能力的提高,故探索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当务之急。为此,笔者就借助语文教学载体,对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做了一些探索。
3.1 激发认识兴趣,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兴趣的过程。能否发挥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在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时,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以引起学生说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时可以同学生一起谈谈他们熟悉的港台大牌明星,也可以和他们说说现在的名牌服饰,在学生对此有所认识,进而产生浓厚兴趣以后就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研究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能揭示什么本质,给我们留下什么思考。学生一开始就对他们身边的这些现象产生很大的兴趣,随着话题的深入,学生们不仅能谈现象,还能说出事物的本质。如崇尚名牌现象其本质是追求一种奢华的生活,“偶像热”其根源是学生对事物缺少一种理性的判断,而多了一份冲动少了一份理智。
学生对某个问题、现象感兴趣了,才会进一步去认识它,了解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着手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就解决了学生在口头表达时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即无话可说,而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说。
3.2 开拓知识领域,让学生有内容可说。
兴趣是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能顺利流畅地进行口头表达。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掌握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联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笔者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着手,进而让学生联想到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话题,引入新的知识,新的领域。
比如可以先让学生谈谈笔友进而引导学生谈谈网友,“笔友”、“网友”虽一字之差,但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相似之处就是均是不见面的朋友,不同之处一种是利用较为传统的工具“笔”,而一种却是使用最为新潮的工具——电脑。“网友”的交流比“笔友”的交流要快捷得多,而且交“网友”比交“笔友”范围更广。在谈话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说课外的,鲜为人知的,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不能只局限在课内,而是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要善于把各种知识联系在一起。许多知识学生今天不知道,说了就知道,有的知识看似与语文课无关,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也应让学生知道,开拓其知识面。
3.3 鼓励学生探索求异,谈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知识转化为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形成的综合运用。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指的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无所谓“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传统观点,有一种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一种勇于发现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在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时,笔者总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不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对各个问题、话题均可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就“文凭就是水平”这一话题,有的学生认为有文凭不一定有水平,有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虽然有文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并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而有的学生认为有文凭就是水平。因为这张文凭就是其拥有者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得来的,有哪一个智力低下者可以获得一张大专以上文凭。就这一个问题而言笔者认为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可,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提高,他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有了自己的思考。
3.4 克服意义障碍,让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所谓意义障碍,指的是人们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习惯性的思维方法,产生一种定势心理,严重地妨碍着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不克服这种不良定势心理,思维就不会活跃,知识难以应用,创新的意识就不容易产生。没有创新的意识,也就无法进入口语交际中新颖、独特的境地。
如“一分钱的启示”,我们往往只会想到一分钱也是人民币,我们应加以珍惜这一角度去考虑。可否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想一下每一个人节约一分钱,把这些钱用到公益事业,用到希望工程上去,这对于自身有意义,对于国家有贡献。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人云亦云,往往让人索然寡味,口语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让人耳目一新。
3.5 充实课外活动,让学生扩大视野。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触摸到课内教学所无法吸取的东西。学生此时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让学生在富含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把握课内教学无法吸取的养料。学生在说话时常常显露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笔者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时,常带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学生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一次学生参加普通话决赛,他们抽到的题目是让他们设想到孤儿院认养孤儿的情景。本以为这一题较难,但由于学生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对孤儿院及认养孤儿的过程、社会意义有所了解,故均能侃侃而谈,以情致胜。打动了评委老师,最终获得了胜利。
社会是学生最好最大的学堂,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在课本、在课堂无法接触到的人和事,开拓了视野,增强了口语交际能力。
4.实施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4.1 要激发兴趣。
一般说来,中职学生在他们和同伴玩耍时,往往能无拘无束地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根据这一特点,训练时,要重视利用和创设各种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讲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这样,说者畅所欲言,听者聚精会神,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把原来课外自发地说,发展到课内自觉地说,有目的的、有主题的去说。
4.2 要传授口语化的方法。
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必须教给方法,训练时,教师有指导地说与学生自由地说交替进行。即使要讲好一件简单的事也不容易。要教学生从说一句句完整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连贯的几句话或一小段话。到了中高年级,要让学生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才不会感到困难。
4.3 要引导评价。
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要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局面。引导学生评价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评语言,即评语音是否准确,语言是否规范,用语是否确切、恰当;二评思路,即评价说话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富有逻辑性和条理性;三评仪态,即评声音是否响亮,仪态是否端庄,表情是否自然等。
4.4 要加强考核。
这是保证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可使教师了解教学结果,调整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让学生看到学习成果,激发学习信心。口语交际考核可采取分散考核与集中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并把考核成绩记载在学生成绩中。
最后想强调的一点是,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应本着能力为本、训练为体、应用为主的原则。所谓“能力为本”,就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宗旨和最后归宿是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所谓“训练为体”,是指一切理论知识是基础和依据,教学中训练是主体。所谓“应用为主”是进行训练目的是适应社会交际和“未来职业交际”中实际应用的需要。也就是说“练”是为了用,而“用”又是练的必要途径,最终的效果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 范冬梅.《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诸问题略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4期
[2] 钟峰华.《中等职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教学研究》,2006年第6期
[3] 申明清、陈民民编.《实用口语交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绪论第2页
摘要:本文分析了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些途径,并对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 必要性 途径
The brief analysis enhances the duty student spoken languag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 language teaching way
Zhao Huip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in the enhancement the duty student spoken languag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 necessity,elaborated in the enhancement duty student spoken languag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 some ways,and should the matter of concern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teaching in.
Keywords:Duty studentSpoken languag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Enhancement NecessityWay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087-03
口语交际能力一般指人借助口头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能力,是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现代公民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现状表明,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但个体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少学生就是到了临近毕业与人交流时,也往往会出现或语无伦次,或言不达意,或不着重点,或缺乏条理的现象,其结果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未来的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赋予中职教育的一种责任,如何针对学生现状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中职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1.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1 口语交流是用来交际的有效手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使用最为广泛和基本的具有音、形、义的信息载体。语言的交流,实质是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不同于一般物理学意义的信息,它既是一种语言信息,又是一种思维信息,是通过交流的人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来传递的。从人类发展的过程来看,先有口头语言,在此基础上经过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才形成了书面语言。从形式上来看,用书面语言进行交际要受到很多主、客观的限制,而口语交际不受外部条件的限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随需。所以无论是就其发展还是就其内容,口语交流都是人们用来交际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叶斯布逊说:“语言是以交流思想和感情为目的的人的活动。”缺少交流会产生误会,造成隔阂。社会学家有这样的试验:一些语言不通的人被困孤岛,没过几天这些人就崩溃了——不是因为饥饿和恐惧,而是因为无法交流;相反,把几个语言相通的人放在同一个孤岛,他们互相交流,彼此鼓励,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极限。这只是一个试验,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交流的力量。
1.2 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其具备更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与初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群体活动,如有更多的共同学习时间、更多的共同探讨问题机会、更多的共同生活空间、更多的共同参加社会实践条件等。中职学生的活动空间扩大、交际机会增多,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这就要求他们具有更强的口语交际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职业的选择,他们在就业时都要面对双向选择,通常要经历面试这一关。从对我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得知,拥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帮助他们获得较多的就业信息和企业咨询,得到较大的择业援助,在工作岗位上也能赢得企业和同事更多的帮助,争取更多的成长机会。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能否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和在受雇的企业中能否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有着直接的关系。
2.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刻不容缓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和班级管理中,笔者通过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班级活动的观察,发现不少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非常有限。在较为正规的场合如班团活动、课堂上有命题的拓展交流、即时回答问题需要进行口语交流时,学生的语态、语调常常显得不自然,表述想法和观点缺乏自信,经不起追问。
笔者又对我校学生就业面试的现场交流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少学生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不能用恰当的方式和得体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不能快速辨析企业面试官的问题含义;与面试官进行交流时不能扬长避短;回答问题或不着重点或缺乏条理。中职语文教学常年以来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忽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是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告诫我们,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已刻不容缓。
3.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人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从初生婴儿开始,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在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的,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也与社会实践和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密不可分。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多年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是中职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的工具性,首先体现在语言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即学会自我表达,学会理解、学会交际。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要优先于读写能力的提高,故探索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当务之急。为此,笔者就借助语文教学载体,对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做了一些探索。
3.1 激发认识兴趣,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兴趣的过程。能否发挥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在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时,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以引起学生说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时可以同学生一起谈谈他们熟悉的港台大牌明星,也可以和他们说说现在的名牌服饰,在学生对此有所认识,进而产生浓厚兴趣以后就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研究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能揭示什么本质,给我们留下什么思考。学生一开始就对他们身边的这些现象产生很大的兴趣,随着话题的深入,学生们不仅能谈现象,还能说出事物的本质。如崇尚名牌现象其本质是追求一种奢华的生活,“偶像热”其根源是学生对事物缺少一种理性的判断,而多了一份冲动少了一份理智。
学生对某个问题、现象感兴趣了,才会进一步去认识它,了解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着手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就解决了学生在口头表达时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即无话可说,而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说。
3.2 开拓知识领域,让学生有内容可说。
兴趣是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能顺利流畅地进行口头表达。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掌握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联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笔者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着手,进而让学生联想到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话题,引入新的知识,新的领域。
比如可以先让学生谈谈笔友进而引导学生谈谈网友,“笔友”、“网友”虽一字之差,但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相似之处就是均是不见面的朋友,不同之处一种是利用较为传统的工具“笔”,而一种却是使用最为新潮的工具——电脑。“网友”的交流比“笔友”的交流要快捷得多,而且交“网友”比交“笔友”范围更广。在谈话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说课外的,鲜为人知的,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不能只局限在课内,而是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要善于把各种知识联系在一起。许多知识学生今天不知道,说了就知道,有的知识看似与语文课无关,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也应让学生知道,开拓其知识面。
3.3 鼓励学生探索求异,谈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知识转化为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形成的综合运用。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指的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无所谓“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传统观点,有一种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一种勇于发现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在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时,笔者总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不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对各个问题、话题均可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就“文凭就是水平”这一话题,有的学生认为有文凭不一定有水平,有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虽然有文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并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而有的学生认为有文凭就是水平。因为这张文凭就是其拥有者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得来的,有哪一个智力低下者可以获得一张大专以上文凭。就这一个问题而言笔者认为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可,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提高,他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有了自己的思考。
3.4 克服意义障碍,让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所谓意义障碍,指的是人们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习惯性的思维方法,产生一种定势心理,严重地妨碍着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不克服这种不良定势心理,思维就不会活跃,知识难以应用,创新的意识就不容易产生。没有创新的意识,也就无法进入口语交际中新颖、独特的境地。
如“一分钱的启示”,我们往往只会想到一分钱也是人民币,我们应加以珍惜这一角度去考虑。可否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想一下每一个人节约一分钱,把这些钱用到公益事业,用到希望工程上去,这对于自身有意义,对于国家有贡献。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人云亦云,往往让人索然寡味,口语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让人耳目一新。
3.5 充实课外活动,让学生扩大视野。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触摸到课内教学所无法吸取的东西。学生此时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让学生在富含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把握课内教学无法吸取的养料。学生在说话时常常显露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笔者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时,常带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学生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一次学生参加普通话决赛,他们抽到的题目是让他们设想到孤儿院认养孤儿的情景。本以为这一题较难,但由于学生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对孤儿院及认养孤儿的过程、社会意义有所了解,故均能侃侃而谈,以情致胜。打动了评委老师,最终获得了胜利。
社会是学生最好最大的学堂,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在课本、在课堂无法接触到的人和事,开拓了视野,增强了口语交际能力。
4.实施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4.1 要激发兴趣。
一般说来,中职学生在他们和同伴玩耍时,往往能无拘无束地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根据这一特点,训练时,要重视利用和创设各种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讲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这样,说者畅所欲言,听者聚精会神,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把原来课外自发地说,发展到课内自觉地说,有目的的、有主题的去说。
4.2 要传授口语化的方法。
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必须教给方法,训练时,教师有指导地说与学生自由地说交替进行。即使要讲好一件简单的事也不容易。要教学生从说一句句完整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连贯的几句话或一小段话。到了中高年级,要让学生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才不会感到困难。
4.3 要引导评价。
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要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局面。引导学生评价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评语言,即评语音是否准确,语言是否规范,用语是否确切、恰当;二评思路,即评价说话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富有逻辑性和条理性;三评仪态,即评声音是否响亮,仪态是否端庄,表情是否自然等。
4.4 要加强考核。
这是保证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可使教师了解教学结果,调整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让学生看到学习成果,激发学习信心。口语交际考核可采取分散考核与集中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并把考核成绩记载在学生成绩中。
最后想强调的一点是,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应本着能力为本、训练为体、应用为主的原则。所谓“能力为本”,就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宗旨和最后归宿是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所谓“训练为体”,是指一切理论知识是基础和依据,教学中训练是主体。所谓“应用为主”是进行训练目的是适应社会交际和“未来职业交际”中实际应用的需要。也就是说“练”是为了用,而“用”又是练的必要途径,最终的效果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 范冬梅.《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诸问题略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4期
[2] 钟峰华.《中等职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教学研究》,2006年第6期
[3] 申明清、陈民民编.《实用口语交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绪论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