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效教学成为教育教学流行词。什么是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该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这种有效性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体现在学生课堂课后练习有效,最终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而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呢?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做了初步探索。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某些重要原理的教学上,通过设疑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争辩,能激发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在诱导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使学生经过困惑、焦虑、争论、思索,最终能解决。教师对那些能“抛却常解另辟新径”的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要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虽苦犹乐”,从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设计出具有启示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有意提出了一个“桌子与桌子的观念谁先谁后”的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激烈争论。有的说:“当然是先有桌子的观念啦!要不世界上第一张桌子是怎么造出来的呢?”有的说:“不对,没有桌子,怎么可能会有桌子的观念呢?”“那你说第一张桌子是依据什么造出来的呢?”……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各执一词,各说各理。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开动思维机器充分思考、积极寻找答案的过程。究竟谁是谁非,笔者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请了几位思考较成熟的学生谈自己的见解。一个学生说:“我想,还是先有桌子,后产生桌子的概念。因为远古时代的桌子一定不像现在这个样子。最初的桌子是天然的,如自然界中的一块大石头、一个木头桩子,就可能是桌子。人们把捕捉到的野兽放在上面分食,感到很方便,于是慢慢产生了关于桌子的概念。”笔者觉得这个学生的思路不错,及时加以肯定,进行小结。在争辩中,虽然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说清楚,但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消除了那种“学政治没劲”的想法。
二、教学深入浅出
政治概念、原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水平有限,科学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和掌握时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避免照本宣科或以抽象的语言讲解抽象的概念。教师应善于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把科学性寓于趣味性中,借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如选择一两个典型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来证实观点,讲一两个生动的故事以引起兴趣。教师应使用具体可感的语言来概括道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例如,在讲授主观唯心主义及其错误时,为批判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错误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笔者绘制了一幅漫画:贝克莱在悬崖边昂首阔步,对悬崖视而不见,大步跨向深渊。旁边写着:“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不会存在什么悬崖。”看到贝克莱的丑态,学生不由哄堂大笑,顿时理解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荒谬。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启发和诱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也正是因为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才充分体现出政治课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應用性。这也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教师应在教学中引用社会生活中的材料,用以阐释教材中的观点或原理,或用教材中的观点、原理说明、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即用政治观点说明社会现实。
例如,笔者在教学“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的问题时,运用了班上某位同学经过努力使学习成绩得以提高的例子说明教材中的原理,又用原理分析了某同学学习成绩提高的实际,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过努力可以使自己的成绩提高这一客观情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能体现政治理论的真理性、社会性,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信服,从而激发学生的长远兴趣。
四、增强情感因素
教学过程中,情感如同融化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催化剂和黏合剂,有了它,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使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因为课堂中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不仅是教材,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运用情感因素开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他学科所要解决的一般是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思想政治课更要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假如忽视了“感情”,则不可能“达理”。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潜在的教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满怀热情,以饱满的精神、温和的态度、渊博的学识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政治课不再枯燥无味。
总之,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科学地选择和运用。若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长对各种教学方法加以灵活运用,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那么,思想政治课一定会成为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课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某些重要原理的教学上,通过设疑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争辩,能激发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在诱导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使学生经过困惑、焦虑、争论、思索,最终能解决。教师对那些能“抛却常解另辟新径”的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要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虽苦犹乐”,从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设计出具有启示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有意提出了一个“桌子与桌子的观念谁先谁后”的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激烈争论。有的说:“当然是先有桌子的观念啦!要不世界上第一张桌子是怎么造出来的呢?”有的说:“不对,没有桌子,怎么可能会有桌子的观念呢?”“那你说第一张桌子是依据什么造出来的呢?”……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各执一词,各说各理。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开动思维机器充分思考、积极寻找答案的过程。究竟谁是谁非,笔者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请了几位思考较成熟的学生谈自己的见解。一个学生说:“我想,还是先有桌子,后产生桌子的概念。因为远古时代的桌子一定不像现在这个样子。最初的桌子是天然的,如自然界中的一块大石头、一个木头桩子,就可能是桌子。人们把捕捉到的野兽放在上面分食,感到很方便,于是慢慢产生了关于桌子的概念。”笔者觉得这个学生的思路不错,及时加以肯定,进行小结。在争辩中,虽然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说清楚,但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消除了那种“学政治没劲”的想法。
二、教学深入浅出
政治概念、原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水平有限,科学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和掌握时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避免照本宣科或以抽象的语言讲解抽象的概念。教师应善于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把科学性寓于趣味性中,借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如选择一两个典型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来证实观点,讲一两个生动的故事以引起兴趣。教师应使用具体可感的语言来概括道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例如,在讲授主观唯心主义及其错误时,为批判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错误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笔者绘制了一幅漫画:贝克莱在悬崖边昂首阔步,对悬崖视而不见,大步跨向深渊。旁边写着:“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不会存在什么悬崖。”看到贝克莱的丑态,学生不由哄堂大笑,顿时理解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荒谬。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启发和诱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也正是因为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才充分体现出政治课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應用性。这也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教师应在教学中引用社会生活中的材料,用以阐释教材中的观点或原理,或用教材中的观点、原理说明、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即用政治观点说明社会现实。
例如,笔者在教学“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的问题时,运用了班上某位同学经过努力使学习成绩得以提高的例子说明教材中的原理,又用原理分析了某同学学习成绩提高的实际,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过努力可以使自己的成绩提高这一客观情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能体现政治理论的真理性、社会性,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信服,从而激发学生的长远兴趣。
四、增强情感因素
教学过程中,情感如同融化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催化剂和黏合剂,有了它,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使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因为课堂中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不仅是教材,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运用情感因素开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他学科所要解决的一般是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思想政治课更要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假如忽视了“感情”,则不可能“达理”。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潜在的教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满怀热情,以饱满的精神、温和的态度、渊博的学识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政治课不再枯燥无味。
总之,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科学地选择和运用。若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长对各种教学方法加以灵活运用,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那么,思想政治课一定会成为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