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的途径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心理反应,不同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形成。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发挥教师语言传达情感和学生在知识体验中产生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达到政治课堂的优化。
  【关键词】思想 政治课 情感教学 途径
  对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刺激”,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这些刺激,从而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指的就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有意无意的“刺激”之下,其内心感受、思想意识和情绪体验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或被老师的深情所感动,或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振奋精神,专心致志地求学,积极地思考。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政治课教师,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大家,而且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情感教学,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情感的温暖而不是冰冷的教学知识、教学语言、教学态度和教学模式。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而要做到孔子所说的境界是离不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感教学。之所以强调是“整个”教学过程,是因为教师的情感不能仅仅是应用在课堂中,而且要应用到在与学生接触的日常生活中。情感教学作为影响初中生认识活动的重要因素和学习生活的重要方面,其对于初中生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不容忽视。初中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及课下与学生的接触中要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
  一、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往往作为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这也是当前政治课堂情境创设中比较常见的方式。预设情境,即指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前,运用预先设计的语言、幻灯、影像、音乐、图表等媒体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求欲望,进入后面主干教学内容和流程的学习。例如,在进入初三“感受使命”的这一课教学之前,由老师先播了“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大会的录像,主持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着每个英雄模范人物的颁奖词时,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感人的事迹中,将情绪沉浸在感悟使命的气氛中,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充分发挥教师语言传达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看过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专题节目的人,一定会对该节目主持人赵忠祥那娓娓动听的解说留下深刻的印象吧!这是因为他在解说动物习性、特点和活动时,语言十分优美,似乎在他主持的节目里,动物也和人一样,有情有感,有嬉戏玩耍的乐趣,有哺育后代的欢心、恋爱求偶的真情,有献身护犊的精神,有拼死搏斗的勇气,使我们在收视这一节目时,获得声、情、图并茂的感受。教学语言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师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又有群众语言的通俗性;既有逻辑语言的严谨性,又有文学语言的生动性;既有相声语言的幽默性,又有哲学语言的深刻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互换信息,沟通思想,传情达意,协调关系,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比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规律、有秩序的调整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调的强弱等变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强调重点内容时,往往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回味、思考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往往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印象;在论证某一结论时,在引用材料数据时,又往往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抑扬顿挫、丰富多彩的语言,既增强了师生的亲和力,又增强了课堂语言的感染力,可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学生在知识体验中产生情感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门课程。这些道德知识、道德原则,如果以枯燥地讲授、生硬地灌输方式直接教给学生,那么学生很难接受,就算接受,也是生搬硬套、味同嚼蜡。但是如果教师给学生设置一种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情感体验,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去吸收道德知识和道德原则,那么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而讲故事和评议故事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其情感体验的有效方式之一。故事以其具体、生动、形象和有趣的特点吸引着好奇心旺盛的中学生,而其中蕴含的深奥的哲理、丰富的经验对于政治课教学具有特殊的教育效果。因此,西方的一些教育家就主张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想故事和评故事,在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情感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给思想政治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对政治教师的教育理论、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广大的政治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研究,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政治课堂教学之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大柔,丛杭青.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朱小蔓,梅仲荪. 道德情感教育初论. 思想·理论·教育,2001(4).
其他文献
【摘 要】发散性思维是指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答案或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立足语文阅读教学,从质疑问难和激发想象两个方面加以探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倡多视角地阅读,在阅读中质疑、联想、想象,不断地读出新意,悟出新意,从而打开思维的门扉。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 阅读教学 质疑 想象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
【摘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主要从看、想、听、说、写五个方面培养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兴趣 习惯 看 想 听 说 写    一、认真看的习惯  一般来说,认识事物总是从视觉开始的。如果一个人对它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他就不会获得大量感性材料,更谈不上想象。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在看图中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统编教材图文并茂,每幅图内容十分
在初中科学的学习中,实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能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