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电视野下的大历史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xiaogua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周敏宁著《中国家电设计三十年历史、特征及思考(1949—1979)》,以中国家电产品设计为研究对象,还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设计历史语境。通过横纵对比结合,精准分析了1949—1979年间家电造型特征,解读造型演变与时代发展、工艺更新及社会审美变迁等的紧密联系;通过还原时代背景,解读家电造型演变本质及在中西造物思想融合与时代审美变迁下的特征及成因并探讨了未来设计发展的启示,构建了三十年间完整的家电设计史。
  关键词:《中国家电设计三十年历史、特征及思考(1949—1979)》 家电设计 中国工业史
  家电产品,以电力使用为标志,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的集中体现,也是一种与家庭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轻工业产品。家电产品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衡量。现阶段,从家用电器越来越丰富的种类、越来越复杂的功能、越来越精巧的结构,就可看到人们越来越精致的生活,这其中必定伴随着科技和审美的极大进步。在早期中国工业设计发展进程中,在各个时代每一种新家电的产生与演变都有其独特而深刻的原因,这就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电工业设计史。
  由周敏宁所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19年6月出版的《中国家电设计三十年历史、特征及思考(1949—1979)》 一书,将中国早期家电产品这个“舶来物”置于其特定的发展时代,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生产相对较为封闭时期,来探究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工业化生产进程、国家经济制度变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思潮转变等因素影响下的家电产品造型特征及演变。此书首先对1949—1979年内出现的家电产品各造型展开详细介绍,解读造型演变与时代发展、工艺更新及社会审美变迁等的紧密联系;其次以收音机、电灯、电扇这三种典型家用电器为例,具体分析了不同生产商生产家电的外观式样,在中西造物思想融合与时代审美变迁下的特征及成因;最后回归现代设计语境,提出当下中国家电产品造型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出未来设计发展的启示。作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个时期家电的丰富多样,可读性强,并且绘制以详细的图表进行分类,直观地再现出三十年间家电产品造型、材料等的动态演变过程,是对中国工业设计史的详尽补充。
  一、横纵对比结合,精准分析家电造型特征
  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即使是在相对封闭的时期,在中国特定的政治体制之下对家电产品进行研究,也不能抛开整个世界电气工业大发展的背景。中国电器工业自萌生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历了七八个春秋。中国电气工业在民国时期一直滞留在幼稚阶段,基础十分薄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基于本书第二章对家电产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对比得出西方国家家电设备的出现有其近代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而中国则是先有家电设备的引进,随后才建立电厂、电台等的周边设施。因此,在对1949—1979年间中国家电进行纵向对比的同时,与同种类西方先进世界的家电进行横向对比是非常必要的。
  从1835年发明电报开始至20世纪初,电话、白炽灯、发电机、电动电子管等相继发明。而中国由于近代科学的缺失,未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家电产品只能从引进和仿制开始。以书中收音机为例,作为我国第一台收音机,1651型五灯超外差式收音机即是通过仿制国外无线电零件到组装整机,经历十年的潜心努力研制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子产业落后,经常采用组装或部分国产方式进行生产,导致此阶段收音机的造型外观和国外收音机极为相似。在国外,家电收音机由科学、航海领域接受无线电广播的设备演变而来,有一定的造型基础,而中国的收音机却是没有基础的照搬。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只能在国外收音机各种造型设计之后亦步亦趋,几乎每一个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收音机造型都能在某个国家找到原型,并且中国出现的时间会比原型国家晚几年或者十几年。
  由此,单单研究模仿别国造型演变而来的造型演变对中国家电工业史而言意义不大,因此本书作者在研究每个家电产品时都会将其与美国、德国、日本的同类产品放到一起进行比对。有相似之处便指出两者相似的原因;有不同之处便深入分析引起其创新造型的背后社会时代动因。通过引证大量的传世实物、文献资料及影像图片等素材,将不同种类家电设计复杂的演变轨迹及演变原因清晰地呈现到读者面前。
  二、还原时代背景,解读家电造型演变本质
  将家电产品仅仅作为艺术设计层面的“物”来孤立地研究其设计思潮、材料装饰,必定会丧失其包含的重要时代信息。工业设计理论大师E.Matchett曾指出,造型是对于一个特殊环境中需求的总和所提供的最适切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内的背景下,家用电器的发展势必受到当时科技要素、工艺条件的影响,与当时相关支持产业、国家经济制度和生产企业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该书对每一类型的家电产品的造型研究都涉及了产业、历史、科学技术等领域,并把1949—1979中国工业萌芽三十年细分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战后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十年“文革”時期(1966—1976)和从复苏走向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恢复初期(1977—1979)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时代、工艺技术与社会体制因素的影响,三方面因素在不同时期,对收音机造型演变影响的强弱程度各不相同,也不是孤立发生作用的,它们对于家电造型的影响是一个综合的作用的结果。
  时代因素影响下,随着打击英美资产阶级文化到后来的“中苏交恶”,家电产品经历了“仿洋货”、苏联革命性装饰后,在国家意识影响下,进入“国货化”设计进程,造型风格由舶来品走向国货。最初模仿外形尚有些许圆角,到1966—1976年间达到全盛时期的造型即以直线、块面分割为主,丝毫没有受到国外流线型、曲线设计的影响。虽然由于功能延续而继承传统的造型十分普遍,但有时代性的中国装饰元素开始出现,如瓷器、织锦、彩绘浮雕等传统工艺装饰风格及装饰纹样开始被设计应用到家电设计中,特别是1966—1976年间,独特图案、语录装饰是当时十分流行的设计产物。   关于工藝技术的影响,书中认为“科学技术的更替对家电产品的影响可谓是决定性的。我们不能脱离当时周边支持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单独评价家电产品设计”。造型在家电设计中,往往意味着和加工模具、制作工艺相结合,并且因为材料工艺的发展会因势利导的产生造型的进化和改变,形成另一种风格。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很多产品的造型受限于当时的制造技术无法准确实现。正是由于后来各种模具、不同性能塑料及注塑机、电镀工艺的出现,中国家电的材料才由简单的木制转向复杂的金属与塑料,造型也呈现出流线、圆弧形,表面光泽度明显。此外,工艺技术的进步也使家电产品由半手工制造转向工业化生产,构造由简单转向集约化、功能界面由粗放转向精密。
  除了工艺技术对家电造型的限制,经济体制、生产体制等社会体制也对家电设计产生着牢不可破的约束。三年自然灾害后,由于消费水平的局限,国营制造商生产加强了对民用家电的管理,在保证较高性能的基础上,简化外观造型,以直线和平面为主,减少奢华的装饰,从而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中国家电造型由赶超英美的奢华进入实用、简约、廉价时期;在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初期,曾以大工业城市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经济联合体有数十个,形成了几十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成为电器工业发展的核心和支柱。联合设计这种指令性经济手段对家电的产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严重限制了家电产品多样化风格的发展。
  三、补充历史空缺,构建完整家电设计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是没有工业设计,只是因为无人问津,所以造成了这一段时间工业设计史的缺失。当下的工业设计史一般强调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即20世纪80年代的学习交流,关注从发达国家“比较系统”地引进了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十年工业发展史知少议少。如果仅从推进家电工业设计来看,不研究这些问题并无大碍,但如果有史可读,有史可鉴,对传递经验、激励后人、国际交流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优秀的工业设计师,本书作者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十年工业设计史中的缺漏部分、重塑中国工业设计的自信为己任,以收音机、电灯、电扇和电视机等象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家用电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早期家电物质形态方面即造型的研究、非物质形态方面的研究即造型产生的时代原因的研究,由表及里地将中国家电工业设计史完整地展现给读者。可见,“小家电”背后也有着它不得不提的大历史。中国家电史是中国工业设计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研究范围限定于家用电器而不是所有的工业设计产品,本书能够将有效聚焦家电工业设计史展开进行详尽而有针对性的研究,对历史上存在过的种种家电造型做出深刻的解释。这对于现代家电设计师来说,是开展创意设计时的重要灵感源泉。因此,研究家电造型的发展演变,归纳总结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不仅仅是对家电造型发展史的理解,而且为我们今后的产品造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地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了解工业设计对于我们汲取历史文化的精华,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正确把握工业设计的未来都有一定的意义。
  经历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艰苦奋进的三十年至今,家电产品终于实现了从零基础到大繁荣的时代跨越,但其中忽视技术支撑、受体制影响的跳跃式的发展会给产业带来一些问题,如高科技产业向次级产业的技术流动过程艰难缓慢、忽视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原材料工业发展远远跟不上高科技发展速度、军用与民用工业之间难以消除的隔阂等。虽然早期有一些不够科学、不利于产业发展的产品设计研究方法,但在那个基础薄弱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有其不得不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本书给未来家电设计的建议是以史为鉴,注重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投入,从材料的物理性能与制造工艺技术方面进行突破,并提出未来“追求设计功能,弱化造型形态”的发展趋势,让现代家电设计师在回望来路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历史离我们远去,旧技术、旧产品必定被新技术、新产品所代替,但设计文化却可以沉淀,可以被再开发。此外,本书认为中国老一辈工业人艰苦执着的开拓精神是值得当代人去继承和大力弘扬。
  四、结 语
  《中国家电设计三十年历史、特征及思考(1949—1979)》一书总结归纳了中国家电生产沿革主线,讨论了中国家电产品造型演变及影响因素,从不同时代的审美、不同国别的造物思想及不同制造商思想等方面对中国家电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归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家电在起步的三十年发展史中,造型受工艺技术和社会体制限制情况下,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艰辛过程。对于我国民生家电造型的研究,可以填补我国工业史的空缺,为我国的家电发展提供历史支柱。作者所做的研究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家电造型研究的补白,是中国工业设计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轻工业产业之路的发展沉浮。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史·综合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2] 黄晞.中国近现代电力技术发展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3] 赖维铁编著.机电产品造型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 沈榆,张国新编著.1949—1979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5] 何人可编.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6] 毛溪.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作 者: 牛犁,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理论与服装社会文化史;张倩倩,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要:《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道德主题研究》这本书站在道德主题的高度引领读者走近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家庭小说的兴起是历史必然,读者用21世纪的眼光去审视这些作品叉会悟出不一样的道理。尽管时间已经横跨两个世纪,读者依然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和对家庭、国家的诚挚信念,从而为自己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家庭小说 道德 相守  吾师卢敏教授从事女性文学研究多年,《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
【摘要】高中思政课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不仅可以增强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还可以继承与发扬优秀文化。结合目前高中思想课的教学情况,教学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依旧需要进一步改进,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如何把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程结合起来,鼓舞学生不断前行和进步,需要思政教师高度关注。  【关键词】高中教学;思政课;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摘 要: 工匠精神培育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很有必要探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院校工匠培育的有效策略。从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成立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室四个方面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中华
摘 要:日法农作为一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世界具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中黑人的“主体”分析,揭示他们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以及其所导致的身份迷失问题,并将法农对黑人解除自身生存困境的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弗朗兹·法农 《黑皮肤,白面具》 后殖民主义  法农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加勒比海中的马提尼克岛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便可以进入了法国公立学校读书。法农在学
摘 要:《阴谋与爱情》是席勒在德国18世纪“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创作的一部市民悲剧剧作。剧本将宫廷政治阴谋与爱情悲剧进行有机联系,反映了18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宰相之子斐迪南的爱情气质与尼采的酒神精神不谋而合,这样的酒神式爱情的最终走向体现出席勒的悲剧观及个人政治美学。  关键词:《阴谋与爱情》 酒神式爱情 席勒 悲剧观 政治美学  恩格斯曾说,这个剧本的主要价值就在于“
摘 要: 经典文学作品的图像改编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现象,在连环画改编视域下解读著名作家陈忠实各个创作时期的文学作品,阐释他的小说及其改编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内涵,探索绘画在主题建构与艺术表达中的意义,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当代文学和连环画创作的阶段性特点及其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陈忠实 小说 连环画改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有一批作品相继被改编成连环画并且斩
摘 要: “一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沦为了科技的“奴隶”。归属感的丧失,让人们试图以客观、冷静的局外人视角看这个社会,形成“异化”。存在是荒诞的,人可以按照选择去热爱生活;人在世界上又是不确定的,随时可能被世界抛弃。加缪作为“存在主义”代表,以“荒诞对付荒诞”的叙事笔锋,揭示了人性的抉择——做自己。  关键词:《局外人》 加缪 人性的冷暖 异化 理智和情感  《局外人》是法国加
摘 要:“70”后女作家映川以智性思考跨越物欲时代“身体写作”的陷阱,自觉关怀女性生存立场,探寻个体精神异变,追求两性和谐发展,以迥异于商业化欲望化的独特书写,开辟了消费语境下女性写作的新天地。  关键词:消费语境 女性写作 兩性关系 异化  在“70”后女作家群中,与消费时代一同生长的杨映川走出了一条暴晒欲望与直书理性的别样之路。她的小说没有如卫慧们一般纵情于个人情感的宣泄与估价身体的狂欢,成为
摘 要:《诗经》 中的孝行诗体现了先民对于“孝”最本真的理解,后世因为皇权服务,逐渐对诗歌本义进行歪解。故文章首先从两部分对《诗经》 中的孝行诗进行整体观照,其次对孝行诗含义的异化进行评判,从情感角度再解诗歌。  关键词:孝 《诗经》 孝行诗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回答孟懿子关于“孝”的问题,认为“孝”就是“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a。认为只要在生前,身后无违于礼便是
摘 要: 从东汉直至魏晋时期,书论虽多,但好坏杂糅,抑或将之前旧论重新复述一遍,或者在其基础上进行复杂的解释,最终导致繁者愈繁,而阙者仍阙。直至唐太宗时期,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安全稳定的“贞观之治”局面,这便为文化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孙过庭就是其中书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书的《书谱》历经千年而不朽,被后人盛赞为“书论双绝”。在《书谱》中,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