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一:画蛇添足。作文课到尾声一般是学生动笔习作,数学课结尾一般是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不少教师喜欢在这样的时候配上经典的音乐,乐曲在教室里袅袅萦回,悠悠荡开。优美的乐曲悦耳又赏心,教师学生都沉醉其中,学生很难一心两用,结果精力分散了,思维干扰了。习作与数学都是思维性很强的,应该给学生一个静思默想的时空,此时音乐出现反而有弊无益,如同画蛇添足。课堂结尾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理性分析,适时适度地选择与运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否则就可能画蛇添足。
问题二:舍本求末。这里的“本”指课堂教学的重点。虽然教学是极具个性与灵性的,但每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所在。虽说“教无定法”,但无论教学如何变通,都应该把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旋律。有一位品德与生活课教师执教《公共场所拒绝危险》一课结尾时,他让学生画一画课本之外的危险,比一比谁画得更像。学生想到了很多很多,但大多不能画出来,急得个个眉头紧锁,抓耳挠腮。品德与生活课不是美术课,不应该比学生的绘画技艺。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学生在公共场所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如果将“画一画”改成“说一说”,不是更能突出重点,达到教学目标吗?有位语文教师执教《迟到》一课,结尾时让学生说说迟到原因还有哪些。《迟到》一文主要是依托迟到这件事,表现深沉而具有震慑力的父爱,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对父爱的感悟和品味。结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升华对父爱的感悟与认识,这样更突出重点,而设计由学生说迟到的原因,淡化了教学的主旋律,有舍本求末之嫌。教学富有弹性,教师可以创造性使用教材和设计教学,但对于课标提出的各学段学习目标与要求,如果课堂不以这些学段目标、要求作为教学重点,总是偏离重心,那么课标中提出的目标要求就难以落实,教学就会显得散乱无序,教学的九年一贯性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问题三:凌驾学情。许多教师往往喜欢在课堂结尾让学生往高处攀一攀,这无可非议,“跳一跳摘桃子”嘛,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但桃子不能悬得太高,不能让学生跳到极限也够不着。有一位数学教师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结尾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假如妈妈给了你6种面值的人民币若干张,叫你到商店里买一个价值20元的玩具,你能设计5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吗?这位教师的设计本意是想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但一年级学生很难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完成这么多样繁杂的换算。还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浪淘沙》一文结课时,要求学生挖掘诗词所蕴涵的哲理,小学生的生活感悟哪能企及呢?学情是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正视和重视的。课堂结尾实施对教学的提升,应该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最近发展区,即立足学情。高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拓展提升,是徒劳无益的。只有立足学情作适当拓展和提升的课堂结尾,才能实施对课堂教学价值和意义的深度开发。
问题四:不思变通。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种预设,理想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振。也许一些教师为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连课堂结尾都不折不扣地执行预设,该变通时不变通。比如有一位教师上的是识字课,课尾反馈生字的认读和识记情况,发现大部分生字学生都能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但还有两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认读,两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不能正确识记。这位教师却置之不理,依旧按照预设来结束这堂课:每个生字齐读两遍,每个会写的生字在田字格里写三遍。既然发现教学不到位,何不变通教学,来个对症下药查漏补缺呢?还有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大瀑布的葬礼》一文,课堂接近尾声时,一学生质疑:“一个总统为一条瀑布主持葬礼,难道他就没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了吗?”本来,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这位教师充耳不闻,依旧挂事先准备好的填空题:“瀑布原本_______,后来因为______,所以__________。从中你明白了__________。”这还不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多么刻板的教学呀!这种刻板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灵性与活力,难以看到思想的碰撞、言语的交锋,更难看到智慧的闪光、创造的火花,学生难在其中得到有效发展。(作者单位:于都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徐慧林
E-mail:[email protected]
问题二:舍本求末。这里的“本”指课堂教学的重点。虽然教学是极具个性与灵性的,但每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所在。虽说“教无定法”,但无论教学如何变通,都应该把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旋律。有一位品德与生活课教师执教《公共场所拒绝危险》一课结尾时,他让学生画一画课本之外的危险,比一比谁画得更像。学生想到了很多很多,但大多不能画出来,急得个个眉头紧锁,抓耳挠腮。品德与生活课不是美术课,不应该比学生的绘画技艺。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学生在公共场所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如果将“画一画”改成“说一说”,不是更能突出重点,达到教学目标吗?有位语文教师执教《迟到》一课,结尾时让学生说说迟到原因还有哪些。《迟到》一文主要是依托迟到这件事,表现深沉而具有震慑力的父爱,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对父爱的感悟和品味。结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升华对父爱的感悟与认识,这样更突出重点,而设计由学生说迟到的原因,淡化了教学的主旋律,有舍本求末之嫌。教学富有弹性,教师可以创造性使用教材和设计教学,但对于课标提出的各学段学习目标与要求,如果课堂不以这些学段目标、要求作为教学重点,总是偏离重心,那么课标中提出的目标要求就难以落实,教学就会显得散乱无序,教学的九年一贯性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问题三:凌驾学情。许多教师往往喜欢在课堂结尾让学生往高处攀一攀,这无可非议,“跳一跳摘桃子”嘛,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但桃子不能悬得太高,不能让学生跳到极限也够不着。有一位数学教师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结尾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假如妈妈给了你6种面值的人民币若干张,叫你到商店里买一个价值20元的玩具,你能设计5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吗?这位教师的设计本意是想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但一年级学生很难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完成这么多样繁杂的换算。还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浪淘沙》一文结课时,要求学生挖掘诗词所蕴涵的哲理,小学生的生活感悟哪能企及呢?学情是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正视和重视的。课堂结尾实施对教学的提升,应该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最近发展区,即立足学情。高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拓展提升,是徒劳无益的。只有立足学情作适当拓展和提升的课堂结尾,才能实施对课堂教学价值和意义的深度开发。
问题四:不思变通。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种预设,理想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振。也许一些教师为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连课堂结尾都不折不扣地执行预设,该变通时不变通。比如有一位教师上的是识字课,课尾反馈生字的认读和识记情况,发现大部分生字学生都能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但还有两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认读,两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不能正确识记。这位教师却置之不理,依旧按照预设来结束这堂课:每个生字齐读两遍,每个会写的生字在田字格里写三遍。既然发现教学不到位,何不变通教学,来个对症下药查漏补缺呢?还有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大瀑布的葬礼》一文,课堂接近尾声时,一学生质疑:“一个总统为一条瀑布主持葬礼,难道他就没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了吗?”本来,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这位教师充耳不闻,依旧挂事先准备好的填空题:“瀑布原本_______,后来因为______,所以__________。从中你明白了__________。”这还不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多么刻板的教学呀!这种刻板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灵性与活力,难以看到思想的碰撞、言语的交锋,更难看到智慧的闪光、创造的火花,学生难在其中得到有效发展。(作者单位:于都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徐慧林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