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其考点一般集中在如下方面:
考点一:总揽文章要义,概括作品内容
如2010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6小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又如2010年辽宁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2题中第1小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广东卷)①妻子深夜被厨房的声音惊醒;②妻子发现丈夫偷吃面包;③妻子和丈夫谈论“厨房的声音”;④妻子把自己的面包分给丈夫。(辽宁卷)BD
【解析】这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我们解答本题时,可以按照本文的写作顺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明确写了哪些人、什么事,然后再加以概括。广东卷中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夫妻俩,故事是围绕着半夜厨房里传出的声音而展开的。概括题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概括要借助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对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很高。辽宁卷是个双选题,本题综合考查了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A项骑黄鱼车的小伙子骑车迎上前,是希望主人公“他”主动招呼用车;后退半步是因为“他”没有主动招呼,只好自己揽生意。C项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从上海的小市民文化角度考虑,即便“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也有极大可能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这是由其性格决定的。E项作者对两个人物没作明显的褒贬,意在揭示一种市民习性和地域文化。解答此类题型最重要的方法是“勾词整合法”,就是根据题目的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组或语句,稍加整合,做出答案。
考点二:理解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特殊含义
如2010年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3小题: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拍拍:__________________。
(2)喝令:__________________。
(3)挺直: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2010年天津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0小题: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浙江卷)①“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③“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天津卷)(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解析】这两题考查的是理解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特殊含义。浙江卷中①“拍拍”这个动词本身含义就有表示对人“安慰或鼓励”的作用,再结合语境“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说明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和鼓励。②“喝令”本身是个贬义色彩的词语,表示“大声地命令”,但在这段话的语境中,并没有贬义的色彩,而是属于“贬词褒用”,表示父亲以强硬的方式表达对弟弟关爱。③“挺直脊背”的“挺直”是一种心理的外在表现,为自己能帮助弟弟的行为表示认可。天津卷考查的重点侧重于对句子的理解,我们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以写作目的为引子,以文章线索为牵引,多角度思考作者写每一个对象的意图是什么,综合组织答案。由此可见,所谓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就是要在整体理解和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客观的事、景、物,深入理解作者的情、理、意。简单说,就是剥去语言的外壳,深入思想的实质。解答此类题型,最要紧的是能综观全文,读懂全文,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态度,切不可一叶障目,断章取义。
考点三:鉴赏文章语言,体会表达妙处
如2010年上海卷阅读题第7小题: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什么?又如2010年福建卷阅读题第15小题: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上海卷)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福建卷)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两题考查的都是对文章精妙语言的赏析及领会。上海卷中这个比喻形神兼备,首先是形似,用海水状满含的泪水,其次是写出了内心的巨大起伏,结合前面“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及后文对故事原委的叙述,可知,内心翻动的是极度的悲痛之情。比喻的效果是:形象。福建卷中考查了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目,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这样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开始第三段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表现手法的使用效果。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审题审不出答题角度,没有注意到“这样写好在哪里”是对手法或语言的鉴赏。另外,规范合理的表述也不容忽视。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须结合语言环境,辨明所用的技巧,分析所表达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语言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鉴赏语言最忌讳的是就语言谈语言,只用“生动、形象、强调”这一类套话来代替具体的分析和鉴赏。
考点四:领会写作意图,分析表达作用
这个考点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考的一个考点。这个考点一般涉及到如下三个细考点:物象的作用、句子或语段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
如2010年江苏卷阅读题第12小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再如2010年陕西卷阅读题第17题: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又如2010年安徽卷第12小题: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江苏卷)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陕西卷)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安徽卷)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解析】江苏卷考查的是对文章物象作用的理解。在写人的散文或小说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本题即是这样的,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陕西卷重点考查对文章语段作用的理解,文中这个画线的语段是:“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我们在分析句子或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时,应从多方面考虑作用,然后逐一分析排除,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从内容看:句子有点明主旨、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等作用。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总提的作用、总结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文章思路的作用。从艺术效果看:文学作品中,有些句子还有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本题考查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而放在文章中间的段落,一定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一段文字中的“诚心……心里有了准备……”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的作用就是突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于是这一题的4分又可以搞定。安徽卷考查的是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作用往往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我们答题时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或其哪一个侧面,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文中画线句中,那山是春时的;那春阳是暖融融的;那枯草是冒出青春的芽子的;并且那芽子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张力的。所以这些景物共同的特征是有生机、有活力,生机盎然。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景为下面罗永才的心理变化提供动力,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烘托了罗永才此时的颇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对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人要达观地看待世事,要乐观地看待生活。
考点五:把握文章思路,理清作品结构
如2010年重庆卷阅读题第15小题: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参考答案】①首先观察描述两只鸟不用父母旧巢而建新巢的过程,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②接着与人类比较从而揭示和赞美鸟儿独立自强的精神,揭示文章的主旨;③最后从鸟巢建在梢顶沉痛反思自己和人类伤害鸟类的丑行,深化文章的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我们答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1.明确关系,整体把握。明确了理清思路与分析结构的关系、理清思路与理解词语的关系、理清思路与理解主旨的关系,是准确答题、应对各种各样考查题型、提问方式的前提。整体把握全文,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全文代表总体思路的行文提纲,弄清文章段、层次及其关系。2.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文章的局部,既包括句与句之间,也包括句群之间,还包括段落之间。弄清了段落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思路。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是三种:一是承接关系,即段与段之间是递进衔接、向前推进的;二是并列关系,即段与段之间所表现的内容大体是并列的两个或几个方面;三是总分关系,即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有统属性质。3.分析文章的段落中心句。从找中心句入手,把握文章思路。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中心;一个段落,找准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弄清了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可从每段内部开始突破,先分析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承接并列,还是总分包含,抑或是各自独立,从而从中找出中心句子,句群中的主句,段落中的中心句,再综合全篇,比较分析出全文的主段落,全文的中心句。文中的提纲挈领中心句,往往是每段之间相并、相承、相属的组合关系的标志,其位置主要有首句、第二句(首句是过渡句或引出下文的句子时)、中间句、结句。先自己归纳主要内容,再找出与主要内容相吻合的句子。4.分析文章的结构标志句。从语言标志入手,理清文章脉络。语言标志,指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很多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而有条理,往往用一些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比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之类的顺序词,“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不仅如此”之类的关联词,“此外”、“同时”之类的过渡词,等等。5.分析文章的缀连线索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貌似随意信笔,实则凝聚深敛,有一根或多根线索缀连。这样的缀连线索可能是一个字词,可能是一个物体,通常可能是一句话。由于散文多采用虚实互化、象征比喻等含蓄手法,线索句的存在显得尤为必需和重要,它为作者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更坦诚更明晰的沟通可能。本题中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考点六:揣摩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征
如2010年江苏卷第13小题: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又如2010年安徽卷第11小题: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江苏卷)(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安徽卷)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解析】这两题考查的都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欣赏评价)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江苏卷中本文对领队虽然着墨不是很多,却是一个性格非常鲜明的人物。来到绝壁前,领队“懒懒说”,看到绝壁“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这是神态描写,表现他“乱云飞渡仍从容”;走到索前,领队“举手敲一敲那索”、“瞟一眼汉子们”,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部下便心领神会,说明他与部下休戚与共,心气相通。三条汉子过去后,领队“哑声问汉子:‘可还歇?’”简短的一句话,反映他对部下的体贴。“我”战战兢兢溜索,领队“吼一声……猛一送”,这一吼一送,看似无情,却最是深情,他传授了战胜怯懦的根本办法。“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从听觉、视觉、感觉描写领队溜索,犹如神兵天降,这种神化了的动作描写很好地表现了领队的英武形象和豪迈气势。安徽卷中根据文中作者的介绍,王石匠是一个普通的靠洗碑为生的农村手艺人。文中罗永才认为他“手艺很好”,下文两次石匠的劳动场景描写确实显示了他的高超手艺。通过罗永才与王石匠的对话及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为人真诚质朴,没有多余的言行,没有做作的表情。通过王石匠指点罗永才上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通过“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心理淡定的人,待人对事有一颗平常心。从承揽洗碑之事,又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诚信和敬业。
考点七:分析文章标题,理解特殊作用
这个考点包括分析标题作文与拟标题两个小类型。如2010年陕西卷第11题第4小题: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又如2010年安徽卷阅读题第13小题: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陕西卷)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 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安徽卷):(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解析】陕西卷试题的本质是一道选择性的表述题。考生可以选择其中最有心得的一个方面,紧扣着“保护人”与“主题思想”或“人物塑造”或“情节结构”来展开作答。要注意的是,在回答时,一要紧扣文本,二要深入挖掘标题与主题/人物/情节的关系;8分的题,至少要分成三个不同的得分点来表述。安徽卷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常常是文中反复出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拟有文采的题或幽默的题。如本题根据情节拟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以从人物角度拟题,如从王石匠角度拟“淡定的洗碑人”,该题从小说人物的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以从主题角度拟题,如“洗碑之悟”,若用“碑”也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
考点八: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相关问题
如2010年上海卷第14小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又如2010年辽宁卷阅读题第12题第4小题:“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参考答案】(上海卷)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辽宁卷)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解析】这两题都是属于新课标要求的探究性试题。答上海卷时要注意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辽宁卷中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答案开放程度较高,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考虑。主题涉及小市民习性、人际关系、上海文化等,结构关注线索、故事的展开和结尾,象征要挖掘“洗澡”的多重意蕴。
[作者单位:安徽界首顾集中学]
考点一:总揽文章要义,概括作品内容
如2010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6小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又如2010年辽宁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2题中第1小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广东卷)①妻子深夜被厨房的声音惊醒;②妻子发现丈夫偷吃面包;③妻子和丈夫谈论“厨房的声音”;④妻子把自己的面包分给丈夫。(辽宁卷)BD
【解析】这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我们解答本题时,可以按照本文的写作顺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明确写了哪些人、什么事,然后再加以概括。广东卷中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夫妻俩,故事是围绕着半夜厨房里传出的声音而展开的。概括题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概括要借助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对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很高。辽宁卷是个双选题,本题综合考查了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A项骑黄鱼车的小伙子骑车迎上前,是希望主人公“他”主动招呼用车;后退半步是因为“他”没有主动招呼,只好自己揽生意。C项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从上海的小市民文化角度考虑,即便“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也有极大可能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这是由其性格决定的。E项作者对两个人物没作明显的褒贬,意在揭示一种市民习性和地域文化。解答此类题型最重要的方法是“勾词整合法”,就是根据题目的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组或语句,稍加整合,做出答案。
考点二:理解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特殊含义
如2010年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3小题: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拍拍:__________________。
(2)喝令:__________________。
(3)挺直: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2010年天津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0小题: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浙江卷)①“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③“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天津卷)(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解析】这两题考查的是理解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特殊含义。浙江卷中①“拍拍”这个动词本身含义就有表示对人“安慰或鼓励”的作用,再结合语境“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说明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和鼓励。②“喝令”本身是个贬义色彩的词语,表示“大声地命令”,但在这段话的语境中,并没有贬义的色彩,而是属于“贬词褒用”,表示父亲以强硬的方式表达对弟弟关爱。③“挺直脊背”的“挺直”是一种心理的外在表现,为自己能帮助弟弟的行为表示认可。天津卷考查的重点侧重于对句子的理解,我们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以写作目的为引子,以文章线索为牵引,多角度思考作者写每一个对象的意图是什么,综合组织答案。由此可见,所谓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就是要在整体理解和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客观的事、景、物,深入理解作者的情、理、意。简单说,就是剥去语言的外壳,深入思想的实质。解答此类题型,最要紧的是能综观全文,读懂全文,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态度,切不可一叶障目,断章取义。
考点三:鉴赏文章语言,体会表达妙处
如2010年上海卷阅读题第7小题: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什么?又如2010年福建卷阅读题第15小题: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上海卷)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福建卷)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两题考查的都是对文章精妙语言的赏析及领会。上海卷中这个比喻形神兼备,首先是形似,用海水状满含的泪水,其次是写出了内心的巨大起伏,结合前面“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及后文对故事原委的叙述,可知,内心翻动的是极度的悲痛之情。比喻的效果是:形象。福建卷中考查了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目,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这样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开始第三段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表现手法的使用效果。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审题审不出答题角度,没有注意到“这样写好在哪里”是对手法或语言的鉴赏。另外,规范合理的表述也不容忽视。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须结合语言环境,辨明所用的技巧,分析所表达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语言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鉴赏语言最忌讳的是就语言谈语言,只用“生动、形象、强调”这一类套话来代替具体的分析和鉴赏。
考点四:领会写作意图,分析表达作用
这个考点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考的一个考点。这个考点一般涉及到如下三个细考点:物象的作用、句子或语段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
如2010年江苏卷阅读题第12小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再如2010年陕西卷阅读题第17题: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又如2010年安徽卷第12小题: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江苏卷)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陕西卷)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安徽卷)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解析】江苏卷考查的是对文章物象作用的理解。在写人的散文或小说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本题即是这样的,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陕西卷重点考查对文章语段作用的理解,文中这个画线的语段是:“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我们在分析句子或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时,应从多方面考虑作用,然后逐一分析排除,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从内容看:句子有点明主旨、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等作用。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总提的作用、总结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文章思路的作用。从艺术效果看:文学作品中,有些句子还有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本题考查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而放在文章中间的段落,一定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一段文字中的“诚心……心里有了准备……”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的作用就是突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于是这一题的4分又可以搞定。安徽卷考查的是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作用往往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我们答题时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或其哪一个侧面,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文中画线句中,那山是春时的;那春阳是暖融融的;那枯草是冒出青春的芽子的;并且那芽子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张力的。所以这些景物共同的特征是有生机、有活力,生机盎然。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景为下面罗永才的心理变化提供动力,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烘托了罗永才此时的颇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对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人要达观地看待世事,要乐观地看待生活。
考点五:把握文章思路,理清作品结构
如2010年重庆卷阅读题第15小题: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参考答案】①首先观察描述两只鸟不用父母旧巢而建新巢的过程,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②接着与人类比较从而揭示和赞美鸟儿独立自强的精神,揭示文章的主旨;③最后从鸟巢建在梢顶沉痛反思自己和人类伤害鸟类的丑行,深化文章的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我们答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1.明确关系,整体把握。明确了理清思路与分析结构的关系、理清思路与理解词语的关系、理清思路与理解主旨的关系,是准确答题、应对各种各样考查题型、提问方式的前提。整体把握全文,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全文代表总体思路的行文提纲,弄清文章段、层次及其关系。2.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文章的局部,既包括句与句之间,也包括句群之间,还包括段落之间。弄清了段落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思路。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是三种:一是承接关系,即段与段之间是递进衔接、向前推进的;二是并列关系,即段与段之间所表现的内容大体是并列的两个或几个方面;三是总分关系,即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有统属性质。3.分析文章的段落中心句。从找中心句入手,把握文章思路。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中心;一个段落,找准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弄清了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可从每段内部开始突破,先分析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承接并列,还是总分包含,抑或是各自独立,从而从中找出中心句子,句群中的主句,段落中的中心句,再综合全篇,比较分析出全文的主段落,全文的中心句。文中的提纲挈领中心句,往往是每段之间相并、相承、相属的组合关系的标志,其位置主要有首句、第二句(首句是过渡句或引出下文的句子时)、中间句、结句。先自己归纳主要内容,再找出与主要内容相吻合的句子。4.分析文章的结构标志句。从语言标志入手,理清文章脉络。语言标志,指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很多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而有条理,往往用一些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比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之类的顺序词,“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不仅如此”之类的关联词,“此外”、“同时”之类的过渡词,等等。5.分析文章的缀连线索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貌似随意信笔,实则凝聚深敛,有一根或多根线索缀连。这样的缀连线索可能是一个字词,可能是一个物体,通常可能是一句话。由于散文多采用虚实互化、象征比喻等含蓄手法,线索句的存在显得尤为必需和重要,它为作者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更坦诚更明晰的沟通可能。本题中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考点六:揣摩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征
如2010年江苏卷第13小题: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又如2010年安徽卷第11小题: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江苏卷)(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安徽卷)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解析】这两题考查的都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欣赏评价)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江苏卷中本文对领队虽然着墨不是很多,却是一个性格非常鲜明的人物。来到绝壁前,领队“懒懒说”,看到绝壁“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这是神态描写,表现他“乱云飞渡仍从容”;走到索前,领队“举手敲一敲那索”、“瞟一眼汉子们”,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部下便心领神会,说明他与部下休戚与共,心气相通。三条汉子过去后,领队“哑声问汉子:‘可还歇?’”简短的一句话,反映他对部下的体贴。“我”战战兢兢溜索,领队“吼一声……猛一送”,这一吼一送,看似无情,却最是深情,他传授了战胜怯懦的根本办法。“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从听觉、视觉、感觉描写领队溜索,犹如神兵天降,这种神化了的动作描写很好地表现了领队的英武形象和豪迈气势。安徽卷中根据文中作者的介绍,王石匠是一个普通的靠洗碑为生的农村手艺人。文中罗永才认为他“手艺很好”,下文两次石匠的劳动场景描写确实显示了他的高超手艺。通过罗永才与王石匠的对话及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为人真诚质朴,没有多余的言行,没有做作的表情。通过王石匠指点罗永才上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通过“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心理淡定的人,待人对事有一颗平常心。从承揽洗碑之事,又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诚信和敬业。
考点七:分析文章标题,理解特殊作用
这个考点包括分析标题作文与拟标题两个小类型。如2010年陕西卷第11题第4小题: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又如2010年安徽卷阅读题第13小题: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陕西卷)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 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安徽卷):(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解析】陕西卷试题的本质是一道选择性的表述题。考生可以选择其中最有心得的一个方面,紧扣着“保护人”与“主题思想”或“人物塑造”或“情节结构”来展开作答。要注意的是,在回答时,一要紧扣文本,二要深入挖掘标题与主题/人物/情节的关系;8分的题,至少要分成三个不同的得分点来表述。安徽卷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常常是文中反复出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拟有文采的题或幽默的题。如本题根据情节拟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以从人物角度拟题,如从王石匠角度拟“淡定的洗碑人”,该题从小说人物的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以从主题角度拟题,如“洗碑之悟”,若用“碑”也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
考点八: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相关问题
如2010年上海卷第14小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又如2010年辽宁卷阅读题第12题第4小题:“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参考答案】(上海卷)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辽宁卷)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解析】这两题都是属于新课标要求的探究性试题。答上海卷时要注意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辽宁卷中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答案开放程度较高,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考虑。主题涉及小市民习性、人际关系、上海文化等,结构关注线索、故事的展开和结尾,象征要挖掘“洗澡”的多重意蕴。
[作者单位:安徽界首顾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