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简练清晰、具有创意的文章,始终是语文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指导写作,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精神,提升人生境界,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还原本真: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新课标强调作文重在“有个性的表达”,然而现行高中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指导思想。写作在很多师生眼里不是为了说真话、抒真情,而仅仅是为了得高分。教师费尽心思地将各式文体抽象概括为各种基本套路、表达技巧,学生则在教师的指挥下,以高考为目的,大段大段地背优秀文字,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文采富丽却毫无精神,看似有文化却缺少深度,情节细节胡编乱造,逻辑思想牵强附会……这成为高中作文的现实之痛!
因此,教师要还原作文教学的本真,注重学生的创作心理。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创设一个尊重并崇尚个性的文化环境,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张扬个性。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模式化的功利性教学,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让学生真切体验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多类型、多样化地扩大学生视野,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获取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如演讲活动、读书报告会、十八岁成人仪式等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也可以放开内容,如时事点评、诗歌创作、文学创作、影视评论等。同时,还要拓宽渠道,如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调查访谈等,强调关爱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特别是要关注诗歌的创作,正值青春的高中生,有着诗一般的年华,是对诗歌有独特喜好的时期,诗歌是表达他们青春活力、真性情的好体裁。
文贵于情,而真情又来自于生活的感受。有了真实而细腻的感受,才会写出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一份心思、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二、注重体验:立足阅读与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考高度
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小,阅读面狭窄,写出的作文常常是千篇一律,内容单薄空洞,缺乏可读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生活,亲近名著。从生活中可以获得写作的直接材料,从名著等作品中可以获得写作的间接材料。立足阅读与生活,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考高度。
(一)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孕育创作的灵感
新课标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与积累习惯。如为了深入研读名著,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通过组织“文学沙龙”,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又有效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智者敏锐的思考,独到的体验,如源源不断的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有了这一汪感情的“清泉”,学生的情感就能往外流,汇聚成学生笔中的“活水”。如习作《没有晴空的日子,我怀念你们》中有:“对于一切丑陋和罪恶。鲁迅都给予了最深厚的同情和怜悯。无论他的作品具有多么尖锐批判的思想,无论他的言语具有多么刻毒的针砭意味,他的本意始终是用自己干枯的双手,书写一部永恒的史书,去爱抚人们、爱抚这个多难的民族。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然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宛如一头牛。”这正是对鲁迅思想的一种真实领悟。
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在阅读中的自我体验与抒发。这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开启心智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应以培养学生思考人生、完善思想、提升精神为终极目标。教师可以以话题讨论、材料呈现、现实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资源,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反思自我。
现在的高中生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下,兴趣领域和思维空间不断拓展,关注社会的视角日趋深远,对社会热点的解读已成为他们加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催化剂。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反映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做人、鼓励学生创新等角度设计题目指导学生作文。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辩论赛、时事点评等形式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让他们积极思考社会生活。如面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学生写道:“在与世界文化接轨的今天,外来文化如同洪水一样奔涌而来,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我们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这些外来文化充满了好奇心,惊叹西方科技发达的同时,却日益冷落了华夏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圣诞节热闹春节冷淡,2月14日玫瑰花漫天要价,皮影、木偶、京剧后继乏人……这种现象像危险的讯号,又像沉重的石锤,叩问着的每个中华儿女的灵魂——我们是否失掉了自己的身份。”
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等几个方面,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以一颗赤子之心热情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熟悉百姓生活,必能写出没有虚饰和矫情,流露出心灵的真情和哲理的思辨的好文章。
三、平等对话:创设交流氛围,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名著等优秀篇章的写作经验,更要让学生进行自我写作体验,积累写作经验,充分挖掘写作潜力,与学生一起探索、寻求、发现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恰当地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为使训练能达到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笔者在每次作文课都设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到语言表达等进行指导,训练好记叙、说明、议论等各种文体,打好写作基本功。虽然作文不像数理化一样有很强的逻辑序列,但如果我们从高一到高三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逐步形成高一以记叙说明文体为主,高二以议论评论文体为主,高三侧重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的序列,学生的作文基本功会更扎实点。但教师也不能将写作模式化,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强调写作主题的个性化、话题的随意化及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有话能说,有话好说,自圆其说,让学生能自由表达,甚至可以为学生文学才华的发展提供锤炼和展示的平台。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师生对话。才能真正做到双向交流。在写作指导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要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探究,还要善于抓住契机,循循善诱,适时点拨。
传统的作文批改,教师尽管篇篇留有批语,但毕竟是一家之言。且因为受时间的限制,以及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写作动机等把握不准,其评语常带有“八股”气,学生收益不大。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其主人公意识和参与意识,笔者采取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笔者从上中下三个档次中选出三、四篇在全班交流。由学生评论或师生共同评论,指出其优点、问题和修改的意见。这种交流评论,没有特定的主角,全班每一个学生都是主角,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每一个学生也都是学生。评改之后,再把作文交学生分组自我修改后集体批,作者读大家评,由一位学生集中大家的意见写出批语。学生批完之后,笔者再行全面审批或部分审批,既批文章又批评语,对正确的评语予以肯定,对不恰当的评语予以纠正。这样,每篇文章都有两个评语。学生既想知道老师的意见,又想知道自己评文的水平。笔者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全班学生互相交流传阅,共受启发。由于展示的佳作是学习同伴的,有利于生生交流,对被展示者也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还原本真: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新课标强调作文重在“有个性的表达”,然而现行高中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指导思想。写作在很多师生眼里不是为了说真话、抒真情,而仅仅是为了得高分。教师费尽心思地将各式文体抽象概括为各种基本套路、表达技巧,学生则在教师的指挥下,以高考为目的,大段大段地背优秀文字,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文采富丽却毫无精神,看似有文化却缺少深度,情节细节胡编乱造,逻辑思想牵强附会……这成为高中作文的现实之痛!
因此,教师要还原作文教学的本真,注重学生的创作心理。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创设一个尊重并崇尚个性的文化环境,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张扬个性。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模式化的功利性教学,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让学生真切体验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多类型、多样化地扩大学生视野,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获取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如演讲活动、读书报告会、十八岁成人仪式等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也可以放开内容,如时事点评、诗歌创作、文学创作、影视评论等。同时,还要拓宽渠道,如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调查访谈等,强调关爱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特别是要关注诗歌的创作,正值青春的高中生,有着诗一般的年华,是对诗歌有独特喜好的时期,诗歌是表达他们青春活力、真性情的好体裁。
文贵于情,而真情又来自于生活的感受。有了真实而细腻的感受,才会写出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一份心思、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二、注重体验:立足阅读与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考高度
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小,阅读面狭窄,写出的作文常常是千篇一律,内容单薄空洞,缺乏可读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生活,亲近名著。从生活中可以获得写作的直接材料,从名著等作品中可以获得写作的间接材料。立足阅读与生活,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考高度。
(一)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孕育创作的灵感
新课标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与积累习惯。如为了深入研读名著,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通过组织“文学沙龙”,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又有效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智者敏锐的思考,独到的体验,如源源不断的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有了这一汪感情的“清泉”,学生的情感就能往外流,汇聚成学生笔中的“活水”。如习作《没有晴空的日子,我怀念你们》中有:“对于一切丑陋和罪恶。鲁迅都给予了最深厚的同情和怜悯。无论他的作品具有多么尖锐批判的思想,无论他的言语具有多么刻毒的针砭意味,他的本意始终是用自己干枯的双手,书写一部永恒的史书,去爱抚人们、爱抚这个多难的民族。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然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宛如一头牛。”这正是对鲁迅思想的一种真实领悟。
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在阅读中的自我体验与抒发。这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开启心智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应以培养学生思考人生、完善思想、提升精神为终极目标。教师可以以话题讨论、材料呈现、现实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资源,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反思自我。
现在的高中生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下,兴趣领域和思维空间不断拓展,关注社会的视角日趋深远,对社会热点的解读已成为他们加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催化剂。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反映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做人、鼓励学生创新等角度设计题目指导学生作文。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辩论赛、时事点评等形式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让他们积极思考社会生活。如面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学生写道:“在与世界文化接轨的今天,外来文化如同洪水一样奔涌而来,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我们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这些外来文化充满了好奇心,惊叹西方科技发达的同时,却日益冷落了华夏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圣诞节热闹春节冷淡,2月14日玫瑰花漫天要价,皮影、木偶、京剧后继乏人……这种现象像危险的讯号,又像沉重的石锤,叩问着的每个中华儿女的灵魂——我们是否失掉了自己的身份。”
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等几个方面,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以一颗赤子之心热情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熟悉百姓生活,必能写出没有虚饰和矫情,流露出心灵的真情和哲理的思辨的好文章。
三、平等对话:创设交流氛围,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名著等优秀篇章的写作经验,更要让学生进行自我写作体验,积累写作经验,充分挖掘写作潜力,与学生一起探索、寻求、发现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恰当地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为使训练能达到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笔者在每次作文课都设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到语言表达等进行指导,训练好记叙、说明、议论等各种文体,打好写作基本功。虽然作文不像数理化一样有很强的逻辑序列,但如果我们从高一到高三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逐步形成高一以记叙说明文体为主,高二以议论评论文体为主,高三侧重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的序列,学生的作文基本功会更扎实点。但教师也不能将写作模式化,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强调写作主题的个性化、话题的随意化及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有话能说,有话好说,自圆其说,让学生能自由表达,甚至可以为学生文学才华的发展提供锤炼和展示的平台。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师生对话。才能真正做到双向交流。在写作指导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要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探究,还要善于抓住契机,循循善诱,适时点拨。
传统的作文批改,教师尽管篇篇留有批语,但毕竟是一家之言。且因为受时间的限制,以及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写作动机等把握不准,其评语常带有“八股”气,学生收益不大。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其主人公意识和参与意识,笔者采取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笔者从上中下三个档次中选出三、四篇在全班交流。由学生评论或师生共同评论,指出其优点、问题和修改的意见。这种交流评论,没有特定的主角,全班每一个学生都是主角,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每一个学生也都是学生。评改之后,再把作文交学生分组自我修改后集体批,作者读大家评,由一位学生集中大家的意见写出批语。学生批完之后,笔者再行全面审批或部分审批,既批文章又批评语,对正确的评语予以肯定,对不恰当的评语予以纠正。这样,每篇文章都有两个评语。学生既想知道老师的意见,又想知道自己评文的水平。笔者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全班学生互相交流传阅,共受启发。由于展示的佳作是学习同伴的,有利于生生交流,对被展示者也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