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大学贫困生在大学所面临的特殊问题,设计了一套以团体心理训练为核心的心理援助方案。旨在通过分析自身的特点,不断发掘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纠正贫困生的不良认知和习惯,使其心理素质等得到提升,同r-14,为改善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团体心理训练;大学贫困生;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38-03
一、团体心理训练的概念及意义
团体心理训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助人行为。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训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自信心、学习兴趣及人际关系,学生在一种特殊的训练情景中彼此认知和学习很容易强化个人的自我概念,增强与人沟通的技巧和群体适应水平。其次,团体心理训练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主动成长。团体心理训练针对大学生共同性成长的需要和一些困惑,注重调动学生内在的力量,培训师不是通过外在训练去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而是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改变自己。可以说,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素质的新途径和方法。
二、大学贫困生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据国家教育部门统计,近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占总大学生人数的20%,特困生的比例占5%-10%,且二者还有上升的趋势。总体来说,贫困生中不乏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者。但是,大多数贫困生不但负担着巨大的经济困难,还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极大精神压力。这些问题很容易影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及学习择业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1.自卑感较强
自卑心理在贫困学生中相当普遍,主要由于:一些贫困生大多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生活困难,来到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水平的差异,自我暗示而产生自卑感;另外,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差异面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头,形成了自卑心理。
2.敏感、妒忌心理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习及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为此,贫困生总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之中,因考虑如何解决学习生活费用不足、家中欠债太多等问题而常常不安;另一方面,不愿透露自己家庭贫困情况,十分顾及个人体面,但在其他贫困生得到困难补助时,他们往往又表现出妒忌心理。
3.自信心不足
家境贫寒确实给大学生贫困群体带来了许多困难乃至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一部分贫困生不是鼓足勇气战胜困难,而是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产生了挫折感,甚至失去了学习、生活的信心,而在总结这种挫折时,又过多地强调经济原因,夸大了社会上一些消极和腐败现象,进而发展到怨恨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无能,怨恨他人,以致于怨恨社会,产生一种厌世情绪。
4.人际交往障碍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成长环境的相对闭塞、文化滞后、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讷于言语、羞于交往,因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很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不敢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从而缺少了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因此,要解决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与思想冲突,除加强思想教育以外,应着力加大对贫困生的心理帮助。由于贫困生的数量较大,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尽管效果好,但是效率偏低且覆盖面狭小,因此,团体心理训练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鉴于此,设计了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以“重塑自我,提升心理素质”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计划方案。
三、贫困生团体心理训练的实施
训练通过参与式的方式,鼓励贫困生更多的自我表达与展示。由于贫困生能力的缺乏,很重要的一点是其羞涩或胆怯于观点的表达,在缺乏民主的氛围里,贫困生的观点往往处于弱势,加上原本的自卑,贫困生很难敢于表达观点。因此这种参与式的训练方式,使所有人参与其中,交流体会,给贫困生交流思想的机会,可以达到平等参与、充分分享、高效成长的效果。
1.团体心理训练操作程序
培训师团队。带队的三名培训师都是接受过团体心理辅导培训的心理教师。此外,每次活动都配备两名助理协助活动。
每名教师组织团体心理训练一次的人数在10-15人。每次由一名培训师带队。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全校不同二级学院,其目的以利于彼此之间的心理袒露和沟通。
活动时间安排团体心理训练一般是单元式活动。整个主题共分为五个小单元,每一个单元训练时间3小时。每一周进行一次。这样使贫困生每次训练后有“体验一反思——提升”的机会和空间。
填写调查问卷及协议书在训练开始前要求每名大学生都志愿签订参加训练协议书,以保证训练的连续性和实效性,同时,填写田纳西自我概念级自尊量表。
2.团体心理训练的内容
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及训练要求,本次“重塑自我,提升心理素质”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具体实施方案如下(见表1):
第一次以彼此相知、相识主题一“相见欢”。主要帮助学员快速熟悉环境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较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环境。活动首先以暖身活动开始。
剖析自我,感受成长主题——“成长拼图”。其目的引导成员怀着感恩之心认识和接纳自己,品味成长经历、了解自我优势,提高信心。
体验成长,分享心声主题——“认识自我”。通过训练帮助成员去认识和接纳自我;用客观、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和接纳自己,从而全面提升自我评价和认知能力。
超越困难,共度难关主题一“提升自我”。克服现有困难,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发现问题,解决自我困惑。
个人潜能提升主题——“重塑自我”。通过活动发现自身特点、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重塑自我、充分发挥潜能,迎接新生活的挑战。
四、效果与评估
我们采用问卷法及自评法,对参加训练的贫困生、辅导员及每位培训师进行了追踪调查,广泛收集了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得出团体心理训练对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几方面影响。
1.发展人际沟通技巧。强化合作意识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合作精神能促进贫困生健康生活和发展。通过检索开放式问题中高频词汇结果发现(见表2),贫困生提到最多的是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42%),学习人际沟通技巧,训练中不断克服人际交往中自身的不良品质,缓解交往压力,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和障碍,从而扩大交往面;另一方面,学生的团结意识(31%)和合作精神(21%)在活动中也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这种积极的训练方法对贫困生日后的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与他人协同合作,建立协作型关系起到良性的推进作用。
2.改变自我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合理的自我意识与人生观影响人的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训练贫困生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理清自己的价值观与理念。正如一名同学在训练心得中所说:“虽然只有短短十几个小时,训练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无论我们以后身处何种岗位,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得到十分有益的人生感悟。…我们从小到大,也同样经历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如训练中我们受到的挫折和失败,但最终会走向成熟,完成社会及祖国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坚强勇敢的走下去,为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增强自信心。学会情绪调节
对参加训练学生问卷中,涉及个人体验最多的方面:41%的同学自信心得到了提高;36%的同学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20%更加了解自己。上述信息表明。团体心理训练能帮助每个组员增强自信心和调节情绪,帮助组员认清自己,自我接纳、树立自信,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情绪控制和平衡;引导贫困生客观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挫折,克服自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总而言之,团体心理训练是助人与自助的教育过程。实施内容针对性强,可以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提升心理素质、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傅成仕,朱春阳_高校贫困生心理困扰与思想冲突团体辅导方案[J],继续教育研究,2008(2):95-96.
[2]刘道溶.中小学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研究与运用[J].教育探索,2006(2):92-93.
[3]郭昕,高校贫困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93—95.
[4]邢静南,贫困生团体辅导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J].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2007(1):264-266.[责任编辑:成方哲]
关键词:团体心理训练;大学贫困生;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38-03
一、团体心理训练的概念及意义
团体心理训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助人行为。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训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自信心、学习兴趣及人际关系,学生在一种特殊的训练情景中彼此认知和学习很容易强化个人的自我概念,增强与人沟通的技巧和群体适应水平。其次,团体心理训练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主动成长。团体心理训练针对大学生共同性成长的需要和一些困惑,注重调动学生内在的力量,培训师不是通过外在训练去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而是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改变自己。可以说,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素质的新途径和方法。
二、大学贫困生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据国家教育部门统计,近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占总大学生人数的20%,特困生的比例占5%-10%,且二者还有上升的趋势。总体来说,贫困生中不乏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者。但是,大多数贫困生不但负担着巨大的经济困难,还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极大精神压力。这些问题很容易影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及学习择业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1.自卑感较强
自卑心理在贫困学生中相当普遍,主要由于:一些贫困生大多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生活困难,来到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水平的差异,自我暗示而产生自卑感;另外,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差异面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头,形成了自卑心理。
2.敏感、妒忌心理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习及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为此,贫困生总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之中,因考虑如何解决学习生活费用不足、家中欠债太多等问题而常常不安;另一方面,不愿透露自己家庭贫困情况,十分顾及个人体面,但在其他贫困生得到困难补助时,他们往往又表现出妒忌心理。
3.自信心不足
家境贫寒确实给大学生贫困群体带来了许多困难乃至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一部分贫困生不是鼓足勇气战胜困难,而是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产生了挫折感,甚至失去了学习、生活的信心,而在总结这种挫折时,又过多地强调经济原因,夸大了社会上一些消极和腐败现象,进而发展到怨恨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无能,怨恨他人,以致于怨恨社会,产生一种厌世情绪。
4.人际交往障碍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成长环境的相对闭塞、文化滞后、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讷于言语、羞于交往,因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很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不敢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从而缺少了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因此,要解决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与思想冲突,除加强思想教育以外,应着力加大对贫困生的心理帮助。由于贫困生的数量较大,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尽管效果好,但是效率偏低且覆盖面狭小,因此,团体心理训练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鉴于此,设计了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以“重塑自我,提升心理素质”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计划方案。
三、贫困生团体心理训练的实施
训练通过参与式的方式,鼓励贫困生更多的自我表达与展示。由于贫困生能力的缺乏,很重要的一点是其羞涩或胆怯于观点的表达,在缺乏民主的氛围里,贫困生的观点往往处于弱势,加上原本的自卑,贫困生很难敢于表达观点。因此这种参与式的训练方式,使所有人参与其中,交流体会,给贫困生交流思想的机会,可以达到平等参与、充分分享、高效成长的效果。
1.团体心理训练操作程序
培训师团队。带队的三名培训师都是接受过团体心理辅导培训的心理教师。此外,每次活动都配备两名助理协助活动。
每名教师组织团体心理训练一次的人数在10-15人。每次由一名培训师带队。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全校不同二级学院,其目的以利于彼此之间的心理袒露和沟通。
活动时间安排团体心理训练一般是单元式活动。整个主题共分为五个小单元,每一个单元训练时间3小时。每一周进行一次。这样使贫困生每次训练后有“体验一反思——提升”的机会和空间。
填写调查问卷及协议书在训练开始前要求每名大学生都志愿签订参加训练协议书,以保证训练的连续性和实效性,同时,填写田纳西自我概念级自尊量表。
2.团体心理训练的内容
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及训练要求,本次“重塑自我,提升心理素质”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具体实施方案如下(见表1):
第一次以彼此相知、相识主题一“相见欢”。主要帮助学员快速熟悉环境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较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环境。活动首先以暖身活动开始。
剖析自我,感受成长主题——“成长拼图”。其目的引导成员怀着感恩之心认识和接纳自己,品味成长经历、了解自我优势,提高信心。
体验成长,分享心声主题——“认识自我”。通过训练帮助成员去认识和接纳自我;用客观、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和接纳自己,从而全面提升自我评价和认知能力。
超越困难,共度难关主题一“提升自我”。克服现有困难,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发现问题,解决自我困惑。
个人潜能提升主题——“重塑自我”。通过活动发现自身特点、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重塑自我、充分发挥潜能,迎接新生活的挑战。
四、效果与评估
我们采用问卷法及自评法,对参加训练的贫困生、辅导员及每位培训师进行了追踪调查,广泛收集了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得出团体心理训练对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几方面影响。
1.发展人际沟通技巧。强化合作意识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合作精神能促进贫困生健康生活和发展。通过检索开放式问题中高频词汇结果发现(见表2),贫困生提到最多的是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42%),学习人际沟通技巧,训练中不断克服人际交往中自身的不良品质,缓解交往压力,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和障碍,从而扩大交往面;另一方面,学生的团结意识(31%)和合作精神(21%)在活动中也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这种积极的训练方法对贫困生日后的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与他人协同合作,建立协作型关系起到良性的推进作用。
2.改变自我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合理的自我意识与人生观影响人的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训练贫困生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理清自己的价值观与理念。正如一名同学在训练心得中所说:“虽然只有短短十几个小时,训练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无论我们以后身处何种岗位,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得到十分有益的人生感悟。…我们从小到大,也同样经历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如训练中我们受到的挫折和失败,但最终会走向成熟,完成社会及祖国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坚强勇敢的走下去,为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增强自信心。学会情绪调节
对参加训练学生问卷中,涉及个人体验最多的方面:41%的同学自信心得到了提高;36%的同学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20%更加了解自己。上述信息表明。团体心理训练能帮助每个组员增强自信心和调节情绪,帮助组员认清自己,自我接纳、树立自信,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情绪控制和平衡;引导贫困生客观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挫折,克服自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总而言之,团体心理训练是助人与自助的教育过程。实施内容针对性强,可以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提升心理素质、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傅成仕,朱春阳_高校贫困生心理困扰与思想冲突团体辅导方案[J],继续教育研究,2008(2):95-96.
[2]刘道溶.中小学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研究与运用[J].教育探索,2006(2):92-93.
[3]郭昕,高校贫困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93—95.
[4]邢静南,贫困生团体辅导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J].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2007(1):264-266.[责任编辑: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