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的巴黎,对于这个纬度较高,入冬较早的城市来说,已经寒意十足了。
去年12月6日,下午3点,就职于一家数据服务企业的AllerVie按原定计划本该乘火车去伦敦出差,但在前一天她就接到了订票APP上弹出的欧洲之星前往伦敦的火车都被取消的消息。这不知是AllerVie在法国巴黎定居十年中遇到的第几次罢工了,目前,如何准时将紧急解决方案交到客户手上,成了摆在她面前最现实的问题。AllerVie在微信中告诉记者:“只要网络、手机和电脑不罢工,工作也不会停下来。”这是她在家办公的第二天。
而在相差7个小时的中国,已经是晚上10点了,有人刚刚合上工位上的笔记本电脑,却在回家路上边开车边用语音播放,领导对次日会议要用的PPT提出的数十条修改意见;有人还坐在孩子伏案写作业背后的床尾,在昏暗的灯光下,同时跟10多个此起彼伏闪烁的微信群处理着应急事项;也有人,一边翻看着手机中团队项目提交的进度,一边来到租住的公寓门口,在瑟瑟寒风中,接过外卖送来的晚餐……
也是在这个12月,“996”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虽然抵制“996”的声音铿锵又坚定,但在网络、科技飞奔的时代,在功能强大到似乎没有边际的移动终端裹挟之下,是下班了,还是在工作,也模糊了边际……
“我有15个工作微信群,每天工作10小时就可以下班,但是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处理发出来的工作任务,回群内消息。”吴静,就职于某国内大型交通运输公司,是其分公司后备保障部门的组长。当记者问起在自己的社交软件中,有多少跟工作相关的群时,她点开微信数了数便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吴静所处的行业比较特殊,需要应急处理的情况也比较多,比如天气、设备故障维修、人员事故或是乘客意外都会影响到工作运行,因此,她的顶头上司,就直接在工作群中明文规定:群消息发出后,半小时内必须回复。“如果半小时内没看到呢?”“领导会在群里点名问,XXX是不是要退群了!”吴静说着,又习惯性地用食指在背面的指纹验证处解锁了手机,用大拇指流畅地刷了一遍微信群消息,她告诉记者这样的确认除了扫除遗漏,已经成了习惯性动作,又或者是条件反射。
吴静一天中的工作状态大概是这样的:同时做着3件以上的事情,然后不停有员工来办公室或通过微信群找她去沟通协调相关事宜。一整天都没喝一口水,10个小时上一次厕所是常有的事。而回到家,吃饭的时候,手机就放在碗旁边,上厕所手机就握在手里。辅导儿子做作业,就将手机开成震动,一只手拿笔给孩子讲解题思路,一只手插在衣服口袋里捏着兜里的手机,还有最夸张的是,在淋浴室洗澡也要把手机套上防水袋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对于这样的工作状态,吴静有时候是有情绪的,但是她更多时候是还来不及有情绪就得把事情处理好。“我们的工作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工作”,也正是因为工作的这一特殊属性,吴静和她的大多数同事一样,都把疲劳、高强度带来的情绪放在处理问题之后。吴静称,除了工作本身属性的原因,员工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态度也跟公司領导的管理密不可分。
吴静的顶头上司是一个年过不惑的女性,对工作的投入度很高。据吴静回忆,自己在早晨7点或者深夜12点通过视频给领导汇报工作的画面一年之中发生的次数数都数不清。“如果领导休年假呢?”“我们都不希望领导休年假,年假中的领导更可怕。”吴静笑着说,休假也不会停下手中的工作,因为有手机,因为有微信。“虽然休假可以暂时放下手中具体事务的处理,但领导会不停发出对工作的一些新想法,或者组织在群里进行创新探讨。”
当记者问起这样的工作强度是否对身体有担忧时,吴静表示,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精力都面临一些问题。“经常会觉得心紧,就是喘不过气,特别是在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时候。”
但对这个工作现状,吴静明确表示无法改变。首先是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老人养老,孩子的未来教育都是不可小觑的支出。除此之外,吴静还患有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需要不定期进行控制治疗,“每次周期性治疗需要花费上万元,因为进口针剂都几千元一针。”吴静在单位购买的保险可以达到80%左右的报销比例。
对于更换工作的想法,吴静很早就否定了:“年龄现在是求职路上的减分项了,再说其他工作也并不一定比现在轻松。”转行则意味着轻易放弃十多年在目前工作中的积累,也是大多数中年人面对的现实。采访结束后,记者向吴静问起,半小时不回微信消息真的会被退群吗?吴静一边伸手按下电梯的下行按钮,一边回答:“这个问题我无法给你答案,因为至今为止我们还真没有出现收到工作消息半小时都不回复的那个人。”
尽管是在南方,在冬季,也有夜里的温度可以达到5℃以下的城市。邹彦,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一天之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冬季正是在越过一个又一个的时间节点之后,逐渐显示出它的本来面目。邹彦也是在一个寒冷夜晚的10点,接到了直属领导的微信消息,让她把明天会议要用的演讲资料打印出来,一早送到机场去。
直接裹着居家厚棉衣冲出小区,可邹彦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打印店都关门了。邹彦坐在罗森便利店里落地玻璃前的凳子上,伏在为吃泡面或繁忙的人快速用餐的桌板上,在手机地图上搜索附近还有没有未关门的打印店。可是都没有一家是在营业的。第二天,邹彦收到了自己在京东上面下单的打印机。 “有一次出差,我在机场因为拿行李没听到手机震动。不到20分钟,领导连续打了10个电话,最后通过跟我同行的人联系上了我。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让我以后做任何事都把手机拿在手里。”邹彦觉得这段经历,让她一度只要手里或者视线里没有手机就会莫名感到紧张。邹彦告诉记者,在接受采访的前两周她每天都在加班,每天22:00~23:30之间她几乎都还在通过微信群和电话向下属分公司安排和协调相关工作事宜。
“现阶段主要在忙一年一度的旺季营销,面临的就是写不完的PPT,开不完的会和加不完的班。”邹彦回忆,2015年从分公司调回总部之后,几乎没有一个工作日不加班的。“在回家路上、看电影期间,领导在微信群里一声召唤,马上就只有放下眼前进行的事,往公司赶。”如今就算周末陪孩子上兴趣班,邹彦都要带着电脑,待孩子进教室之后,找个有插座的角落开始加班。
“有没有考虑过改变现状?”当记者问起时,邹彦摇摇头说:“不可能改变了!”为什么?其一,今年38岁的邹彦,在而立往不惑的道路上奔了大半程了,一路从校招、基层员工到分公司核心员工,再到如今总公司的核心部门负责人,她在13年的从业道路上经历的艰辛无法细数,在积累了十几年的工作资历面前,改变意味着放弃,那放弃之后呢?其二,前年1月,邹彦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孩子归她。“在工作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体检中查出肺部有阴影,突然觉得自己身体要垮了。”她跑到直属领导办公室去哭,但是只是简单宽慰一下,接下来的工作并没有对她有任何“照顾”。这次采访,记者选在了邹彦未加班的周末晚餐时间,其间,她接了四个电话,回了很多条语音信息,在手机上修改了PPT的几处细节问题,还审阅了两张下属单位的预算清单。
“陈工,12月资金计划已经下发,请抓紧处理,包括咨询自己的打款。”、“陈工,二期的单子还没签字,请务必今日签完提交。”、“陈工,三期G13地块因设计要求新增加强板,导致5号楼底排被破坏,需现场收房。”……这一天,陈凯被拉进了12个微信群。
陈凯是一名造价员,手里的这个项目从動工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你怎么形容你的工作状态?”记者向陈凯提了问。“累就不说了,我觉得‘被手机支配的恐惧’应该比较贴切。”陈凯如是回答。其实作为一名造价员,和电脑、图纸、软件的接触是最多的。但情况不同的是,除了画图、造价的时间外,还需要与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有大量的沟通。“如果说以前做建筑的人累,那么我觉得更多的是累身体。但现在建筑行业的人,累的更多的是心。”陈凯说,“以前科技还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下班就真的是下班了,但现在,可以说没有真正的下班。”
在陈凯的记忆里,发生过开车回家的路上被一个电话叫回项目、晚上12点在OA系统上收到一个文件并要求立即回复、早上6点被停不下来的微信信息提示音叫醒……但最夸张的,还是被拉进12个微信群的那一天。早上刚到项目上,还没来得及吃一口早饭,陈凯就被拉进了一个微信群,群主首先@陈凯,给他交待了今天之内必须立即完成的工作。正在着手准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另一个群的声音又从手机里传了出来。
陈凯一边同时操作着两件事,一边和其他同事讨论着这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和注意事项。这时,手机又响起了,接着,又响起,再次响起。一个上午,陈凯就被拉进了12个群里,被安排了十几项不同的工作。“其实这个时候累到不累了,因为没有时间去感受累。”陈凯说道。半小时不看信息,之后再打开微信,就能看到一片红色小点和@自己的图标。如陈凯后来所提到的一样,这是一种强烈的压迫感,有时会给他带来想逃避的情绪。只是大环境就是如此,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这就是常态,“包括我在内,其实都习惯这种工作状态了,不会有谁想到是否过劳。”这是陈凯的想法,但同时,他也希望,哪怕有一天能够完全关掉手机、退出微信与OA,彻底隔绝所有信息,便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如果不是因身体原因的叫停,曾一寒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停下来。5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曾一寒同时得到了三家公司的Offer。经过一番衡量之后,曾一寒选择了离家最远,但与自己理想最近的一份工作——新媒体编辑。回忆起刚开始工作的头两年,曾一寒的记忆中,似乎没有早于晚上10点下过班。“到家稍微收拾下,吃两口饭就快12点了,第二天9点半又得去上班,但那时候奔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总想着咬一咬牙就过去了。”曾一寒对记者说道。
因为新媒体的特性,随时与随地,几乎可以囊括曾一寒的工作状态。也因为娱乐新闻总是在晚上和周末爆出,所以导致了这份工作的“无休”。“电脑、手机、平板,什么智能化设备最后都成了我的工作设备,办公室、家、地铁、出租车甚至故宫,也都是我加过班的地方。”说到这里,曾一寒突然想起发生在两年前的一件令她奔溃大哭的事。
当时正值国庆假期,曾一寒带家人游北京,但旅途过程中,接连发生了好几起热点事件。要做新媒体,就必须跟得上热点,所以纵使有万般无奈,曾一寒也只能在旅途中写稿、发稿,手机一刻都放不下。旅途到一半的时候,曾一寒的父母看不下去了,让她把手机放下,安心地旅游放松一下。考虑到父母的心情,曾一寒暂时把手头的工作放了放。可这样的想法才刚萌生不久,娱乐圈突然出现大新闻,微博“爆”的标示一出现,曾一寒也没办法再安心旅游了。
虽然抱歉,但曾一寒还是选择在景区把稿件赶出来,否则时效性过了,自己也算失职。看着故宫里来来往往的游客,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和期待,只有她,站在城墙边,面对着手机里的另一个世界。
现实生活里发生的故事总是比电影里上演得更加狗血。赶稿到三分之二时,手机的电量快坚持不住了,曾一寒急得四处找充电宝,但不幸的是,在顺利充上电之前,手机关机了。这一刻,紧绷的弦终于断了,曾一寒靠着城墙,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但情绪的发泄也只是一时,调整好心情之后,还是要想办法完成工作。“这几年,这样的事太多太多,和朋友约饭途中写提纲、节假日讨论选题角度……对我来说,过不过劳的,其实不重要了,因为我已经把这当常态了。”但最终,曾一寒还是因为查出肝脏有问题,而被动远离了这无休的工作状态。
“一边是丰富的物质享受,一边是沉重的工作压力。”这句话出自森冈孝二创作的《过劳时代》。
森冈孝二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过劳这个社会问题,他在《过劳时代》里根据日本的社会劳动高压现象,剖析了背后的一系列原因。而现在,其实我们也在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高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高速发展,不仅没有使人们变得清闲,反而变得越来越忙。
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以时间为竞争核心的不少职业都变得越来越繁忙,与世界连接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也就模糊了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的边界。但科技本身并没有错,现实存在的问题,往往是人对其的滥用背离了科技发展的初衷。对于一个公司、一个领导人来说,缺乏人性化的制度和管理,才是导致加班无止尽的根源。
此外,通过采访可以发现,如今的过劳现象其实更多的是“主动过劳”,而这背后,其实是由于无形的心理压力,或源于难以舍弃的丰富物质享受,或源于同公司里的异样眼光,或源于不服输的较劲心态。如此种种,过劳成了一种不得已的主动选择。但或许,对每一个正在过劳的人来说,都需要找到一个契机,和自己达成一次和解。也避免技术的革命带来职场的延伸,享受有快也有慢的真正的生活。
去年12月6日,下午3点,就职于一家数据服务企业的AllerVie按原定计划本该乘火车去伦敦出差,但在前一天她就接到了订票APP上弹出的欧洲之星前往伦敦的火车都被取消的消息。这不知是AllerVie在法国巴黎定居十年中遇到的第几次罢工了,目前,如何准时将紧急解决方案交到客户手上,成了摆在她面前最现实的问题。AllerVie在微信中告诉记者:“只要网络、手机和电脑不罢工,工作也不会停下来。”这是她在家办公的第二天。
而在相差7个小时的中国,已经是晚上10点了,有人刚刚合上工位上的笔记本电脑,却在回家路上边开车边用语音播放,领导对次日会议要用的PPT提出的数十条修改意见;有人还坐在孩子伏案写作业背后的床尾,在昏暗的灯光下,同时跟10多个此起彼伏闪烁的微信群处理着应急事项;也有人,一边翻看着手机中团队项目提交的进度,一边来到租住的公寓门口,在瑟瑟寒风中,接过外卖送来的晚餐……
也是在这个12月,“996”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虽然抵制“996”的声音铿锵又坚定,但在网络、科技飞奔的时代,在功能强大到似乎没有边际的移动终端裹挟之下,是下班了,还是在工作,也模糊了边际……
“电脑、手机、平板,什么智能化设备最后都成了我的工作设备,办公室、家、地铁、出租车甚至故宫,也都是我加过班的地方。”
_新媒体编辑
半个小时没回复,就退群
“我有15个工作微信群,每天工作10小时就可以下班,但是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处理发出来的工作任务,回群内消息。”吴静,就职于某国内大型交通运输公司,是其分公司后备保障部门的组长。当记者问起在自己的社交软件中,有多少跟工作相关的群时,她点开微信数了数便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吴静所处的行业比较特殊,需要应急处理的情况也比较多,比如天气、设备故障维修、人员事故或是乘客意外都会影响到工作运行,因此,她的顶头上司,就直接在工作群中明文规定:群消息发出后,半小时内必须回复。“如果半小时内没看到呢?”“领导会在群里点名问,XXX是不是要退群了!”吴静说着,又习惯性地用食指在背面的指纹验证处解锁了手机,用大拇指流畅地刷了一遍微信群消息,她告诉记者这样的确认除了扫除遗漏,已经成了习惯性动作,又或者是条件反射。
吴静一天中的工作状态大概是这样的:同时做着3件以上的事情,然后不停有员工来办公室或通过微信群找她去沟通协调相关事宜。一整天都没喝一口水,10个小时上一次厕所是常有的事。而回到家,吃饭的时候,手机就放在碗旁边,上厕所手机就握在手里。辅导儿子做作业,就将手机开成震动,一只手拿笔给孩子讲解题思路,一只手插在衣服口袋里捏着兜里的手机,还有最夸张的是,在淋浴室洗澡也要把手机套上防水袋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对于这样的工作状态,吴静有时候是有情绪的,但是她更多时候是还来不及有情绪就得把事情处理好。“我们的工作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工作”,也正是因为工作的这一特殊属性,吴静和她的大多数同事一样,都把疲劳、高强度带来的情绪放在处理问题之后。吴静称,除了工作本身属性的原因,员工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态度也跟公司領导的管理密不可分。
吴静的顶头上司是一个年过不惑的女性,对工作的投入度很高。据吴静回忆,自己在早晨7点或者深夜12点通过视频给领导汇报工作的画面一年之中发生的次数数都数不清。“如果领导休年假呢?”“我们都不希望领导休年假,年假中的领导更可怕。”吴静笑着说,休假也不会停下手中的工作,因为有手机,因为有微信。“虽然休假可以暂时放下手中具体事务的处理,但领导会不停发出对工作的一些新想法,或者组织在群里进行创新探讨。”
当记者问起这样的工作强度是否对身体有担忧时,吴静表示,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精力都面临一些问题。“经常会觉得心紧,就是喘不过气,特别是在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时候。”
但对这个工作现状,吴静明确表示无法改变。首先是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老人养老,孩子的未来教育都是不可小觑的支出。除此之外,吴静还患有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需要不定期进行控制治疗,“每次周期性治疗需要花费上万元,因为进口针剂都几千元一针。”吴静在单位购买的保险可以达到80%左右的报销比例。
对于更换工作的想法,吴静很早就否定了:“年龄现在是求职路上的减分项了,再说其他工作也并不一定比现在轻松。”转行则意味着轻易放弃十多年在目前工作中的积累,也是大多数中年人面对的现实。采访结束后,记者向吴静问起,半小时不回微信消息真的会被退群吗?吴静一边伸手按下电梯的下行按钮,一边回答:“这个问题我无法给你答案,因为至今为止我们还真没有出现收到工作消息半小时都不回复的那个人。”
夜里10点,找不到一家打印店
尽管是在南方,在冬季,也有夜里的温度可以达到5℃以下的城市。邹彦,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一天之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冬季正是在越过一个又一个的时间节点之后,逐渐显示出它的本来面目。邹彦也是在一个寒冷夜晚的10点,接到了直属领导的微信消息,让她把明天会议要用的演讲资料打印出来,一早送到机场去。
直接裹着居家厚棉衣冲出小区,可邹彦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打印店都关门了。邹彦坐在罗森便利店里落地玻璃前的凳子上,伏在为吃泡面或繁忙的人快速用餐的桌板上,在手机地图上搜索附近还有没有未关门的打印店。可是都没有一家是在营业的。第二天,邹彦收到了自己在京东上面下单的打印机。 “有一次出差,我在机场因为拿行李没听到手机震动。不到20分钟,领导连续打了10个电话,最后通过跟我同行的人联系上了我。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让我以后做任何事都把手机拿在手里。”邹彦觉得这段经历,让她一度只要手里或者视线里没有手机就会莫名感到紧张。邹彦告诉记者,在接受采访的前两周她每天都在加班,每天22:00~23:30之间她几乎都还在通过微信群和电话向下属分公司安排和协调相关工作事宜。
“现阶段主要在忙一年一度的旺季营销,面临的就是写不完的PPT,开不完的会和加不完的班。”邹彦回忆,2015年从分公司调回总部之后,几乎没有一个工作日不加班的。“在回家路上、看电影期间,领导在微信群里一声召唤,马上就只有放下眼前进行的事,往公司赶。”如今就算周末陪孩子上兴趣班,邹彦都要带着电脑,待孩子进教室之后,找个有插座的角落开始加班。
“有没有考虑过改变现状?”当记者问起时,邹彦摇摇头说:“不可能改变了!”为什么?其一,今年38岁的邹彦,在而立往不惑的道路上奔了大半程了,一路从校招、基层员工到分公司核心员工,再到如今总公司的核心部门负责人,她在13年的从业道路上经历的艰辛无法细数,在积累了十几年的工作资历面前,改变意味着放弃,那放弃之后呢?其二,前年1月,邹彦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孩子归她。“在工作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体检中查出肺部有阴影,突然觉得自己身体要垮了。”她跑到直属领导办公室去哭,但是只是简单宽慰一下,接下来的工作并没有对她有任何“照顾”。这次采访,记者选在了邹彦未加班的周末晚餐时间,其间,她接了四个电话,回了很多条语音信息,在手机上修改了PPT的几处细节问题,还审阅了两张下属单位的预算清单。
这一天,我被拉进了12个群
“陈工,12月资金计划已经下发,请抓紧处理,包括咨询自己的打款。”、“陈工,二期的单子还没签字,请务必今日签完提交。”、“陈工,三期G13地块因设计要求新增加强板,导致5号楼底排被破坏,需现场收房。”……这一天,陈凯被拉进了12个微信群。
陈凯是一名造价员,手里的这个项目从動工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你怎么形容你的工作状态?”记者向陈凯提了问。“累就不说了,我觉得‘被手机支配的恐惧’应该比较贴切。”陈凯如是回答。其实作为一名造价员,和电脑、图纸、软件的接触是最多的。但情况不同的是,除了画图、造价的时间外,还需要与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有大量的沟通。“如果说以前做建筑的人累,那么我觉得更多的是累身体。但现在建筑行业的人,累的更多的是心。”陈凯说,“以前科技还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下班就真的是下班了,但现在,可以说没有真正的下班。”
在陈凯的记忆里,发生过开车回家的路上被一个电话叫回项目、晚上12点在OA系统上收到一个文件并要求立即回复、早上6点被停不下来的微信信息提示音叫醒……但最夸张的,还是被拉进12个微信群的那一天。早上刚到项目上,还没来得及吃一口早饭,陈凯就被拉进了一个微信群,群主首先@陈凯,给他交待了今天之内必须立即完成的工作。正在着手准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另一个群的声音又从手机里传了出来。
陈凯一边同时操作着两件事,一边和其他同事讨论着这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和注意事项。这时,手机又响起了,接着,又响起,再次响起。一个上午,陈凯就被拉进了12个群里,被安排了十几项不同的工作。“其实这个时候累到不累了,因为没有时间去感受累。”陈凯说道。半小时不看信息,之后再打开微信,就能看到一片红色小点和@自己的图标。如陈凯后来所提到的一样,这是一种强烈的压迫感,有时会给他带来想逃避的情绪。只是大环境就是如此,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这就是常态,“包括我在内,其实都习惯这种工作状态了,不会有谁想到是否过劳。”这是陈凯的想法,但同时,他也希望,哪怕有一天能够完全关掉手机、退出微信与OA,彻底隔绝所有信息,便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在故宫里赶稿的时候,我哭了
如果不是因身体原因的叫停,曾一寒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停下来。5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曾一寒同时得到了三家公司的Offer。经过一番衡量之后,曾一寒选择了离家最远,但与自己理想最近的一份工作——新媒体编辑。回忆起刚开始工作的头两年,曾一寒的记忆中,似乎没有早于晚上10点下过班。“到家稍微收拾下,吃两口饭就快12点了,第二天9点半又得去上班,但那时候奔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总想着咬一咬牙就过去了。”曾一寒对记者说道。
因为新媒体的特性,随时与随地,几乎可以囊括曾一寒的工作状态。也因为娱乐新闻总是在晚上和周末爆出,所以导致了这份工作的“无休”。“电脑、手机、平板,什么智能化设备最后都成了我的工作设备,办公室、家、地铁、出租车甚至故宫,也都是我加过班的地方。”说到这里,曾一寒突然想起发生在两年前的一件令她奔溃大哭的事。
当时正值国庆假期,曾一寒带家人游北京,但旅途过程中,接连发生了好几起热点事件。要做新媒体,就必须跟得上热点,所以纵使有万般无奈,曾一寒也只能在旅途中写稿、发稿,手机一刻都放不下。旅途到一半的时候,曾一寒的父母看不下去了,让她把手机放下,安心地旅游放松一下。考虑到父母的心情,曾一寒暂时把手头的工作放了放。可这样的想法才刚萌生不久,娱乐圈突然出现大新闻,微博“爆”的标示一出现,曾一寒也没办法再安心旅游了。
虽然抱歉,但曾一寒还是选择在景区把稿件赶出来,否则时效性过了,自己也算失职。看着故宫里来来往往的游客,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和期待,只有她,站在城墙边,面对着手机里的另一个世界。
现实生活里发生的故事总是比电影里上演得更加狗血。赶稿到三分之二时,手机的电量快坚持不住了,曾一寒急得四处找充电宝,但不幸的是,在顺利充上电之前,手机关机了。这一刻,紧绷的弦终于断了,曾一寒靠着城墙,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但情绪的发泄也只是一时,调整好心情之后,还是要想办法完成工作。“这几年,这样的事太多太多,和朋友约饭途中写提纲、节假日讨论选题角度……对我来说,过不过劳的,其实不重要了,因为我已经把这当常态了。”但最终,曾一寒还是因为查出肝脏有问题,而被动远离了这无休的工作状态。
每个人都需要和自己达成和解
“一边是丰富的物质享受,一边是沉重的工作压力。”这句话出自森冈孝二创作的《过劳时代》。
森冈孝二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过劳这个社会问题,他在《过劳时代》里根据日本的社会劳动高压现象,剖析了背后的一系列原因。而现在,其实我们也在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高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高速发展,不仅没有使人们变得清闲,反而变得越来越忙。
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以时间为竞争核心的不少职业都变得越来越繁忙,与世界连接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也就模糊了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的边界。但科技本身并没有错,现实存在的问题,往往是人对其的滥用背离了科技发展的初衷。对于一个公司、一个领导人来说,缺乏人性化的制度和管理,才是导致加班无止尽的根源。
此外,通过采访可以发现,如今的过劳现象其实更多的是“主动过劳”,而这背后,其实是由于无形的心理压力,或源于难以舍弃的丰富物质享受,或源于同公司里的异样眼光,或源于不服输的较劲心态。如此种种,过劳成了一种不得已的主动选择。但或许,对每一个正在过劳的人来说,都需要找到一个契机,和自己达成一次和解。也避免技术的革命带来职场的延伸,享受有快也有慢的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