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编织出靓丽晚礼服的高亮丝,藏身于各类知名运动服装品牌的酷派丝,可在高棉价时代起到替代作用的独家技术高仿棉,用于生产汽车用品的各类高技术含量工业丝……记者在成品车间里看到的所有化纤产品,一律为目前市场同类产品中价格最高的。即使如此,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目前正在经历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些产品的销售仍然一路向好。
“做得好人家自然就会找上门,只要你的产品真正好,价格就算比别人高十倍、百倍,也照样会被市场接受。”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如是说。
2010年销售收入达325亿元。名列中国500强企业排行第241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8位。先后被评为“中国化纤行业环境友好企业”、“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企业多项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国家免检”、“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等称号。恒力集团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织造企业、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和工业丝生产基地,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均列全行业首位。
那么,产品“真正好”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呢?
从三亩三分地的纺织小厂起家的500强故事
恒力的化纤产业凭借强劲的创新能力参与多个行业标准的起草,多项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列为国家和省级火炬项目:并与国内外的著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依托德国、日本“恒力研发中心”强大的科研能力,大力主攻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差别化新产品开发,研发出熔体直纺超细旦纤维、超亮光纤维以及高支多孔纤维、无扫矩合股纤维、吸湿排汗纤维、仿棉、仿真丝、仿腈纶复合纤维等多个类别不同规格的差别化、功能性系列产品,并迅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在强大应用能力的支持下,恒力引进了技销合一的营销模式,将新技术的价值第一时间传递给客户,并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支持,在行业内奠定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作为集团旗下核心产业,从最初的聚酯切片和涤纶民用长丝开始,发展至今已拥有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江苏德力化纤有限公司两家骨干化纤生产企业,全套原装进口熔体直纺设备,配置德国吉玛、巴马格、日本TMT公司一流的聚酯、纺丝、加弹设备,年聚合产能年内将达165万吨,拥有高速加弹机249台,业务涉足聚酯切片、聚酯瓶片、涤纶民用长丝、涤纶工业长丝等诸多领域,技术水平、产能、品牌价值均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在绝对实力的成绩单上,恒力带给中国纺织的已经不仅仅是漂亮的数字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了中国纺织行业一份极具份量的产业转型启示录。
在过去,中国的苏州、湖州、杭州,这些地方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养蚕,看着蚕丝和围着织布机长大的人,长大后再做丝绸生意也是再自然不过的。1994年,陈建华开始做纺织生意。他利用小本买卖赚到的几百万收购原吴江化纤织造厂,就这样从3亩3分地十几台铁木机开始做起。
1996-1997年恒力开始了纺机的更新换代,对于一个新生的民营企业来说,这需要很大的成本和勇气。但是陈建华认为,在纺织行业,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更新换代,不能一直保持更新换代,企业就不会有发展生存的空间。到2000年时,恒力的喷水喷气纺机全部更换完成。
要做出好产品,要求原料要好,要有渠道。最初的原料都从欧洲日本过来,但是货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时订单来了原料却供应不上,感觉像被别人卡住了脖子。2002年11月8日,恒力化纤成立。
2005年,纺丝前景供不应求,但价位却不高,就在这样的低谷时期里恒力却添置纺丝设备,这时的机器价格比2002年便宜25%,节省了大笔成本。
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恒力却选择上线生产20万吨工业丝,就是在那个时点上,以铜价为例,已经从20000元一吨下降到16000元一吨,不锈钢也已经降到10200元一吨,最终原本需要投资20亿元的20万吨工业丝最终只用了12.8亿元。
2010年,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基地奠基,恒力正式涉足上游产业。
不无传奇色彩的企业故事,带来的其实是关于纺织企业究竟应该从哪种思路作为产业转型切入点的思考。
产业链上下自成一体
石化
2010年,恒力集团力争上游,积极完善产业链,从化纤、织造领域进军石化产业。1月25日,恒力集团(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投资合作协议在沈阳签约;4月10日,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隆重举行奠基仪式;7月23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同意恒力集团在产业园开展PTA(精对苯二甲酸)项目工作。
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5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150亿元,二期投资100亿元,主要生产纺织配套的PTA等产品。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美国英威达技术,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能力强、工艺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等特点。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的建设,对促进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石化产业发展、带动大连纺织服装产业集聚、优化辽宁石化产业结构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化纤
化纤产业作为集团旗下核心产业,从最初的聚酯切片和涤纶民用长丝开始,发展至今已拥有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德力化纤有限公司两家骨干化纤生产企业,全套原装进口熔体直纺设备,配置德国吉玛、巴马格、日本TMT公司一流的聚酯、纺丝、加弹设备,年聚合产能165万吨,拥有高速加弹机249台,业务涉足聚酯切片、涤纶民用长丝、涤纶工业长丝等诸多领域,技术水平、产能、品牌价值均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恒力的化纤产业凭借强劲的创新能力参与多个行业标准的起草,多项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列为国家和省级火炬项目;并与国内外的著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依托德国、日本“恒力研发中心”强大的科研能力,大力主攻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差别化新产品开发,研发出熔体直纺超细旦纤维、超亮光纤维以及高支多孔纤维、无扭矩合股纤维、吸湿排汗纤维、仿棉、仿真丝、仿腈纶复合纤维等多个类别不同规格的差别化、功能性系列产品,并迅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
在强大应用能力的支持下,恒力引进了技销合一的营销模式,将新技术的价值第一时间传递给客户,并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支持,在行业内奠定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织造
作为企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恒力集团织造企业现下辖吴江化纤织造厂有限公司、江苏博雅达纺织有限公司、江苏德顺纺织有限公司和江苏德华纺织有限公司。
恒力集团织造企业共拥有12000套喷水织机、喷气织机,8500台倍捻机及其配套设备,在全国纺织业处于领先地位,成为织造业的“航空母舰”。在集团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引下,织造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仅2010年就有6000多个新品种投放市场,其中的30%属于自主研 发。企业自主研发的多种实用新型面料获得国家专利,多项产品荣获国家免检产品、国家纺织流行面料入围奖、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恒力集团织造企业被授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
恒力集团织造企业坚持客户至上的生产经营理念,始终秉承市场为先、快速反应、与时俱进的应对策略,适时开发和调整生产品种,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企业主要产品有仿记忆类(色织、素织系列)、强捻类(超细旦纤维系列、轻薄交织型、中厚型)、家纺类(轻薄型、遮光型、装饰型、功能型)、功能类(ITY复合型、抗菌型、吸湿排汗型、雨竹纱型、远红外型)、锦棉类(纯棉型、锦涤系列、锦棉系列)、人丝类(里料系列、面料系列)。
公司除根据客户要求生产部分订单外,还根据市场流行趋势自行开发新型品种,并以其高品质深受广大客户青睐。其中,仿记忆类产品,始终处于引领市场潮流的地位。
“产业转型”是做出来的
在经历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曾多次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从外部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为中国服装产业清醒认识并着力解决行业内部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契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感受到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决定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不是规模,而是增长方式,是产品结构。杜钰洲表示,纺织行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纺织服装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但是“产业转型”四个字说出来很简单,真正要实现成功转型,绝非易事。
如何切实地实现产业转型,这也是现在纺织企业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关于这一点,恒力给出了很简单的答案:务实,脚踏实地去做。产业转型,不是靠说出来,而是靠做出来的。民营企业最大的优势是效率。在恒力,能在工厂现场解决的不去办公室解决,能在走廊上三两句话解决的不开会解决。
在纺织行业里发展,要学会寻找差异,而差异在哪里?在日本欧洲的纺织企业工厂里,白手套在机器上摸不到一点灰尘,工厂地上没有一点油,一根丝。这是管理出来的,一点简单之处就能知道一家企业的管理者水平如何。在这个行业里不能跟风,作为一个纺织行业的管理者,要有方向,不能是别人跑到哪里我们才跟着打到哪里,这种方式是可怕的。“要走在人前当然很累,但是在这个行业里值得。”陈建华这样说。
在2000年以前,中国的纺织行业水平完全跟不上日欧这些地区,但是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纺织行业是很大的机遇。中国纺织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起步阶段,技术研发的升级与转型投入都至关重要。
现在的中国纺织业,有些产品在国际上已经是领先水准,是别人没有而我们有的,但是从整体水平上来看,我们与日本的、欧洲的先进企业实际上仍有距离,并且这个差距的空间仍然很大。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纺织企业必须还要将技术提升到更高的档次,研发出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要瞄准全球市场,需要走在前面,而不是跟在人后。作为中小企业尤其要注重差别化,细化品牌。要学会看国际,看市场,要做出差别化,学会创新,让每一米布织出来的附加值升高。
以恒力为例,利润的增长点重点在新型纤维,尤其是同业没做过没有的新型产品。高新纤维的毛利率,可以达到30%以上,而在行业中,利润率在20%以上就已经是很高的数字了。另外在出口数字上也能够体现,在行业里,恒力产品的价位最高,出口量却是最大的。
这得益于多年来企业对技术研发的大力研发和不吝惜的投入。
“你只要在这个行业里,就是要跟得上。更新换代的研发必须跟上,这始终是最大的压力。”近年来,恒力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差别化研发上,规模加强,技能降耗。十几年前的纺织车间里,地上到处是水,只要提起纺织企业,印象就是脏乱差。而现在,走进恒力的车间,这个形象得到了彻底的改观。诚如陈建华所说:“20年来看中国纺织业的变化,纺织行业真的已经大不同。”
恒力的自主研发技术团队,每年投入平均达到1个亿,在整个纺织行业里这样的投入也绝对算很大。恒力研发团队共有300多人,新材料的研发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拥有多种如高仿棉这样的高端技术。
对于行业目前普遍面临的“三高两荒”问题,恒力所处的环境也同样。土地指标的减少,电荒导致的可用电量下降,都是制约发展的因素。对此,恒力坚持吴江市政府提出的产业转型围绕“四个中心”去做——展览中心、研发中心、贸易中心、价格集控中心。而关于产业转移,则要向着有电的地方去,向对环保有益的方向去,向劳动力有剩余的地方去。
产业转型,于目前的纺织行业来说,是重中之重,是必须为之。知易行难,恒力集团给出的启示,值得用心学习和思索。
“什么时代做什么事。”
这虽然是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的名言,但实际上可以代表整个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精神和态度。同样,也应该推而广之,用以激励和启示同样置身于这个有危亦有机,日换新天的大浪潮时代中所有的中国纺织企业——什么时代做什么事,共勉之。
“做得好人家自然就会找上门,只要你的产品真正好,价格就算比别人高十倍、百倍,也照样会被市场接受。”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如是说。
2010年销售收入达325亿元。名列中国500强企业排行第241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8位。先后被评为“中国化纤行业环境友好企业”、“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企业多项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国家免检”、“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等称号。恒力集团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织造企业、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和工业丝生产基地,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均列全行业首位。
那么,产品“真正好”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呢?
从三亩三分地的纺织小厂起家的500强故事
恒力的化纤产业凭借强劲的创新能力参与多个行业标准的起草,多项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列为国家和省级火炬项目:并与国内外的著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依托德国、日本“恒力研发中心”强大的科研能力,大力主攻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差别化新产品开发,研发出熔体直纺超细旦纤维、超亮光纤维以及高支多孔纤维、无扫矩合股纤维、吸湿排汗纤维、仿棉、仿真丝、仿腈纶复合纤维等多个类别不同规格的差别化、功能性系列产品,并迅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在强大应用能力的支持下,恒力引进了技销合一的营销模式,将新技术的价值第一时间传递给客户,并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支持,在行业内奠定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作为集团旗下核心产业,从最初的聚酯切片和涤纶民用长丝开始,发展至今已拥有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江苏德力化纤有限公司两家骨干化纤生产企业,全套原装进口熔体直纺设备,配置德国吉玛、巴马格、日本TMT公司一流的聚酯、纺丝、加弹设备,年聚合产能年内将达165万吨,拥有高速加弹机249台,业务涉足聚酯切片、聚酯瓶片、涤纶民用长丝、涤纶工业长丝等诸多领域,技术水平、产能、品牌价值均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在绝对实力的成绩单上,恒力带给中国纺织的已经不仅仅是漂亮的数字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了中国纺织行业一份极具份量的产业转型启示录。
在过去,中国的苏州、湖州、杭州,这些地方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养蚕,看着蚕丝和围着织布机长大的人,长大后再做丝绸生意也是再自然不过的。1994年,陈建华开始做纺织生意。他利用小本买卖赚到的几百万收购原吴江化纤织造厂,就这样从3亩3分地十几台铁木机开始做起。
1996-1997年恒力开始了纺机的更新换代,对于一个新生的民营企业来说,这需要很大的成本和勇气。但是陈建华认为,在纺织行业,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更新换代,不能一直保持更新换代,企业就不会有发展生存的空间。到2000年时,恒力的喷水喷气纺机全部更换完成。
要做出好产品,要求原料要好,要有渠道。最初的原料都从欧洲日本过来,但是货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时订单来了原料却供应不上,感觉像被别人卡住了脖子。2002年11月8日,恒力化纤成立。
2005年,纺丝前景供不应求,但价位却不高,就在这样的低谷时期里恒力却添置纺丝设备,这时的机器价格比2002年便宜25%,节省了大笔成本。
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恒力却选择上线生产20万吨工业丝,就是在那个时点上,以铜价为例,已经从20000元一吨下降到16000元一吨,不锈钢也已经降到10200元一吨,最终原本需要投资20亿元的20万吨工业丝最终只用了12.8亿元。
2010年,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基地奠基,恒力正式涉足上游产业。
不无传奇色彩的企业故事,带来的其实是关于纺织企业究竟应该从哪种思路作为产业转型切入点的思考。
产业链上下自成一体
石化
2010年,恒力集团力争上游,积极完善产业链,从化纤、织造领域进军石化产业。1月25日,恒力集团(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投资合作协议在沈阳签约;4月10日,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隆重举行奠基仪式;7月23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同意恒力集团在产业园开展PTA(精对苯二甲酸)项目工作。
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5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150亿元,二期投资100亿元,主要生产纺织配套的PTA等产品。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美国英威达技术,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能力强、工艺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等特点。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的建设,对促进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石化产业发展、带动大连纺织服装产业集聚、优化辽宁石化产业结构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化纤
化纤产业作为集团旗下核心产业,从最初的聚酯切片和涤纶民用长丝开始,发展至今已拥有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德力化纤有限公司两家骨干化纤生产企业,全套原装进口熔体直纺设备,配置德国吉玛、巴马格、日本TMT公司一流的聚酯、纺丝、加弹设备,年聚合产能165万吨,拥有高速加弹机249台,业务涉足聚酯切片、涤纶民用长丝、涤纶工业长丝等诸多领域,技术水平、产能、品牌价值均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恒力的化纤产业凭借强劲的创新能力参与多个行业标准的起草,多项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列为国家和省级火炬项目;并与国内外的著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依托德国、日本“恒力研发中心”强大的科研能力,大力主攻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差别化新产品开发,研发出熔体直纺超细旦纤维、超亮光纤维以及高支多孔纤维、无扭矩合股纤维、吸湿排汗纤维、仿棉、仿真丝、仿腈纶复合纤维等多个类别不同规格的差别化、功能性系列产品,并迅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
在强大应用能力的支持下,恒力引进了技销合一的营销模式,将新技术的价值第一时间传递给客户,并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支持,在行业内奠定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织造
作为企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恒力集团织造企业现下辖吴江化纤织造厂有限公司、江苏博雅达纺织有限公司、江苏德顺纺织有限公司和江苏德华纺织有限公司。
恒力集团织造企业共拥有12000套喷水织机、喷气织机,8500台倍捻机及其配套设备,在全国纺织业处于领先地位,成为织造业的“航空母舰”。在集团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引下,织造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仅2010年就有6000多个新品种投放市场,其中的30%属于自主研 发。企业自主研发的多种实用新型面料获得国家专利,多项产品荣获国家免检产品、国家纺织流行面料入围奖、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恒力集团织造企业被授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
恒力集团织造企业坚持客户至上的生产经营理念,始终秉承市场为先、快速反应、与时俱进的应对策略,适时开发和调整生产品种,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企业主要产品有仿记忆类(色织、素织系列)、强捻类(超细旦纤维系列、轻薄交织型、中厚型)、家纺类(轻薄型、遮光型、装饰型、功能型)、功能类(ITY复合型、抗菌型、吸湿排汗型、雨竹纱型、远红外型)、锦棉类(纯棉型、锦涤系列、锦棉系列)、人丝类(里料系列、面料系列)。
公司除根据客户要求生产部分订单外,还根据市场流行趋势自行开发新型品种,并以其高品质深受广大客户青睐。其中,仿记忆类产品,始终处于引领市场潮流的地位。
“产业转型”是做出来的
在经历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曾多次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从外部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为中国服装产业清醒认识并着力解决行业内部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契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感受到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决定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不是规模,而是增长方式,是产品结构。杜钰洲表示,纺织行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纺织服装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但是“产业转型”四个字说出来很简单,真正要实现成功转型,绝非易事。
如何切实地实现产业转型,这也是现在纺织企业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关于这一点,恒力给出了很简单的答案:务实,脚踏实地去做。产业转型,不是靠说出来,而是靠做出来的。民营企业最大的优势是效率。在恒力,能在工厂现场解决的不去办公室解决,能在走廊上三两句话解决的不开会解决。
在纺织行业里发展,要学会寻找差异,而差异在哪里?在日本欧洲的纺织企业工厂里,白手套在机器上摸不到一点灰尘,工厂地上没有一点油,一根丝。这是管理出来的,一点简单之处就能知道一家企业的管理者水平如何。在这个行业里不能跟风,作为一个纺织行业的管理者,要有方向,不能是别人跑到哪里我们才跟着打到哪里,这种方式是可怕的。“要走在人前当然很累,但是在这个行业里值得。”陈建华这样说。
在2000年以前,中国的纺织行业水平完全跟不上日欧这些地区,但是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纺织行业是很大的机遇。中国纺织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起步阶段,技术研发的升级与转型投入都至关重要。
现在的中国纺织业,有些产品在国际上已经是领先水准,是别人没有而我们有的,但是从整体水平上来看,我们与日本的、欧洲的先进企业实际上仍有距离,并且这个差距的空间仍然很大。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纺织企业必须还要将技术提升到更高的档次,研发出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要瞄准全球市场,需要走在前面,而不是跟在人后。作为中小企业尤其要注重差别化,细化品牌。要学会看国际,看市场,要做出差别化,学会创新,让每一米布织出来的附加值升高。
以恒力为例,利润的增长点重点在新型纤维,尤其是同业没做过没有的新型产品。高新纤维的毛利率,可以达到30%以上,而在行业中,利润率在20%以上就已经是很高的数字了。另外在出口数字上也能够体现,在行业里,恒力产品的价位最高,出口量却是最大的。
这得益于多年来企业对技术研发的大力研发和不吝惜的投入。
“你只要在这个行业里,就是要跟得上。更新换代的研发必须跟上,这始终是最大的压力。”近年来,恒力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差别化研发上,规模加强,技能降耗。十几年前的纺织车间里,地上到处是水,只要提起纺织企业,印象就是脏乱差。而现在,走进恒力的车间,这个形象得到了彻底的改观。诚如陈建华所说:“20年来看中国纺织业的变化,纺织行业真的已经大不同。”
恒力的自主研发技术团队,每年投入平均达到1个亿,在整个纺织行业里这样的投入也绝对算很大。恒力研发团队共有300多人,新材料的研发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拥有多种如高仿棉这样的高端技术。
对于行业目前普遍面临的“三高两荒”问题,恒力所处的环境也同样。土地指标的减少,电荒导致的可用电量下降,都是制约发展的因素。对此,恒力坚持吴江市政府提出的产业转型围绕“四个中心”去做——展览中心、研发中心、贸易中心、价格集控中心。而关于产业转移,则要向着有电的地方去,向对环保有益的方向去,向劳动力有剩余的地方去。
产业转型,于目前的纺织行业来说,是重中之重,是必须为之。知易行难,恒力集团给出的启示,值得用心学习和思索。
“什么时代做什么事。”
这虽然是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的名言,但实际上可以代表整个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精神和态度。同样,也应该推而广之,用以激励和启示同样置身于这个有危亦有机,日换新天的大浪潮时代中所有的中国纺织企业——什么时代做什么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