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有一阵,三岁的女儿在我批评她之后总是会黏着我,要求“抱抱”,原本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还没从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的我却很少答应她的要求,“我现在不想抱你,因为我还很生气”是我最常用的回答。越是这样,女儿越发哭闹得厉害,不断向我索要拥抱,弄得我既烦躁又郁闷,更加不想抱她,两个人就这样僵持不下……
事后,我反复思考,试图找出女儿行为后面的动机,却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给女儿读了绘本《我爱你,小猴子》,忽然就明白了她的心思!
在绘本中,小猴子非常淘气,不停地犯错,惹恼了大猴子,出言教训。被大猴子批评后的小猴子特别沮丧,哭着对大猴子说,“妈妈,你肯定不爱我了!”这只智慧的大猴子立刻停止了发火,温柔地抱着小猴子,“怎么会呢,我爱你,我一直都爱你,即使在你淘气的时候,我也爱你!我只是不喜欢你做的那些事情而已!”这段话让小猴子释然,也让它和大猴子恢复了情感的连接,亲密地拥抱在一起!
我一边读,一边佩服大猴子(其实是作者)的智慧,它用简单的“爱”和“喜欢”,赶走了小猴子心中的疑问,更用一个温暖的拥抱,确认了“爱”依旧存在!而我在此之前,居然一直没有弄明白,女儿之所以每次被我批评后都特别需要那个“抱抱”,其实就是担心我对她的爱因为她的淘气而有所改变,这种担心让她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她特别想通过一个拥抱重新建立安全感,让她可以告诉自己,“其实,妈妈还是爱我的”。
女儿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我在批评她时,免不了面带愠色,语气尖锐,和平时的春风满面相差甚远,巨大的落差让年幼的女儿既困惑又焦虑,以至于无法判断我是针对她的“行为”而生气,还是对于“她”本人的不满。出于安全感的考虑,女儿需要我在事后以某种形式进行确认,我对于她的“爱”坚如磐石,毫发未损。
受到大猴子的启发,以后每次批评女儿,我不仅会主动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还会反复向她告白,“宝贝,妈妈爱你,永远爱你,即使在你犯错误的时候,妈妈也爱你!妈妈只是不喜欢你刚才的做法而已!”女儿果然不再和我纠缠,甚至会自己加上一句,“妈妈之所以批评我,是因为妈妈希望我变成更好的孩子!”然后迅速恢复心情,满脸灿烂。
一个充满智慧的大猴子解开了我心中的疑问,一个简单的区分让年幼的女儿获得了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分辨能力以及强烈的安全感!
后来的一段时间,女儿特别热衷于和我讨论“爱”与“喜欢”的区别。她跟我说,“我爱爸爸妈妈,我喜欢小猫小狗,我爱画画,我喜欢睡觉,我很爱爸爸,但我不喜欢他发脾气的样子……”于是,我趁机问她,“那你觉得爱是什么呢?”女儿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有时候说“爱是苹果”,有时候说“爱是爸爸妈妈”,最有趣的一次是,“爱是爸爸妈妈,爱是爷爷奶奶,爱是外公外婆……哎呀,这么多人,那不得排队了吗?”被我问得多了,女儿自己得出结论,“爱是一家人在一起,爱是不容易改变的,喜欢却很容易变来变去!”
我很高兴地看到,爱让女儿变得更加具有安全感,也更自信,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有一天,女儿不知犯了什么错,先生在批评她时顺口说了一句,“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坐在一旁的我正在担心女儿会不会因此受到委屈,女儿已经出口纠正道,“爸爸,你说错了!你应该这样说,‘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因为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永远也不会改变,我对爸爸妈妈的爱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先生一愣,赶紧承认自己说错了,并且夸奖女儿的认识比他更加准确!
和很多孩子一样,女儿也曾经在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变得更加畏缩或者更加“懂事”,因为她总是担心我们的情绪和她的行为直接相关。在我和女儿充分沟通了“爱”和“喜欢”的区别后,我发现她不仅调适自己情绪的能力增强了,甚至会主动来调节我们的情绪。一次,我和先生争吵后一个人气鼓鼓地待着,女儿走过来,拍拍我的手,安慰我,“好了,好了,别难过了,我相信你只是不喜欢爸爸所做的事情而已,过一会你们就会和好的,因为你还是爱爸爸的!”虽然还是有点生气,我更为女儿的这番话感到欣慰,因为她真的明白了爱的真谛!
作为父母,除了健康的身体,我最希望送给女儿的礼物就是强大的自信和积极的性格——我很惊喜地看到,因为一个充满智慧的绘本,因为爱意的充分表达,这个良性的循环已经开始形成!
实际上,从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看来,正确区分“爱”和“喜欢”,远比我们所知的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哈佛大学近期开设了一门特别受欢迎的课程《幸福心理学》,替代传统心理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路径,幸福心理学直接将问题变为:人们怎样才会感到幸福?结论中列出了几条因素,其中一条是和性格相关的,性格积极的人比性格消极的人更加容易感到幸福!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性格积极的人和性格消极的人具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性格积极的人倾向于将好的事情归因于自己的人格魅力,而将不好的事情归因于自己具体行为的欠缺,而消极的人则刚好相反!
比如说,性格积极的人如果被领导赏识,则会自我暗示,“那是因为我特别优秀!”如果被领导批评,则会安慰自己,“没关系,我只是那件事没做好,等我改正了,领导还会欣赏我!”消极的人却刚好相反,同样的事情,他们倾向于认为,“领导表扬我不过是我那件事情做好了而已,领导批评我肯定是对我这个人有意见,不喜欢我!”看,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性格的人眼中,竟会出现这样天差地别的视角和态度!
追根溯源,这种积极或者消极的区分能力大都来自于每个人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否让孩子感觉安全,将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态度以及性格特质!
因此,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建议,为了让孩子形成更加健康的积极性格,父母最好不厌其烦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特别是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形成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我想,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爱”和“喜欢”来进行划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具有强大的安全感,强大的安全感才能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信,充分的自信才会帮助他们日后建立积极的性格。
很幸运,走了一大段弯路后,一句“我爱你,小猴子”,帮女儿找到了通往幸福的最短路径!编辑/刘柳
事后,我反复思考,试图找出女儿行为后面的动机,却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给女儿读了绘本《我爱你,小猴子》,忽然就明白了她的心思!
在绘本中,小猴子非常淘气,不停地犯错,惹恼了大猴子,出言教训。被大猴子批评后的小猴子特别沮丧,哭着对大猴子说,“妈妈,你肯定不爱我了!”这只智慧的大猴子立刻停止了发火,温柔地抱着小猴子,“怎么会呢,我爱你,我一直都爱你,即使在你淘气的时候,我也爱你!我只是不喜欢你做的那些事情而已!”这段话让小猴子释然,也让它和大猴子恢复了情感的连接,亲密地拥抱在一起!
我一边读,一边佩服大猴子(其实是作者)的智慧,它用简单的“爱”和“喜欢”,赶走了小猴子心中的疑问,更用一个温暖的拥抱,确认了“爱”依旧存在!而我在此之前,居然一直没有弄明白,女儿之所以每次被我批评后都特别需要那个“抱抱”,其实就是担心我对她的爱因为她的淘气而有所改变,这种担心让她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她特别想通过一个拥抱重新建立安全感,让她可以告诉自己,“其实,妈妈还是爱我的”。
女儿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我在批评她时,免不了面带愠色,语气尖锐,和平时的春风满面相差甚远,巨大的落差让年幼的女儿既困惑又焦虑,以至于无法判断我是针对她的“行为”而生气,还是对于“她”本人的不满。出于安全感的考虑,女儿需要我在事后以某种形式进行确认,我对于她的“爱”坚如磐石,毫发未损。
受到大猴子的启发,以后每次批评女儿,我不仅会主动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还会反复向她告白,“宝贝,妈妈爱你,永远爱你,即使在你犯错误的时候,妈妈也爱你!妈妈只是不喜欢你刚才的做法而已!”女儿果然不再和我纠缠,甚至会自己加上一句,“妈妈之所以批评我,是因为妈妈希望我变成更好的孩子!”然后迅速恢复心情,满脸灿烂。
一个充满智慧的大猴子解开了我心中的疑问,一个简单的区分让年幼的女儿获得了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分辨能力以及强烈的安全感!
后来的一段时间,女儿特别热衷于和我讨论“爱”与“喜欢”的区别。她跟我说,“我爱爸爸妈妈,我喜欢小猫小狗,我爱画画,我喜欢睡觉,我很爱爸爸,但我不喜欢他发脾气的样子……”于是,我趁机问她,“那你觉得爱是什么呢?”女儿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有时候说“爱是苹果”,有时候说“爱是爸爸妈妈”,最有趣的一次是,“爱是爸爸妈妈,爱是爷爷奶奶,爱是外公外婆……哎呀,这么多人,那不得排队了吗?”被我问得多了,女儿自己得出结论,“爱是一家人在一起,爱是不容易改变的,喜欢却很容易变来变去!”
我很高兴地看到,爱让女儿变得更加具有安全感,也更自信,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有一天,女儿不知犯了什么错,先生在批评她时顺口说了一句,“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坐在一旁的我正在担心女儿会不会因此受到委屈,女儿已经出口纠正道,“爸爸,你说错了!你应该这样说,‘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因为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永远也不会改变,我对爸爸妈妈的爱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先生一愣,赶紧承认自己说错了,并且夸奖女儿的认识比他更加准确!
和很多孩子一样,女儿也曾经在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变得更加畏缩或者更加“懂事”,因为她总是担心我们的情绪和她的行为直接相关。在我和女儿充分沟通了“爱”和“喜欢”的区别后,我发现她不仅调适自己情绪的能力增强了,甚至会主动来调节我们的情绪。一次,我和先生争吵后一个人气鼓鼓地待着,女儿走过来,拍拍我的手,安慰我,“好了,好了,别难过了,我相信你只是不喜欢爸爸所做的事情而已,过一会你们就会和好的,因为你还是爱爸爸的!”虽然还是有点生气,我更为女儿的这番话感到欣慰,因为她真的明白了爱的真谛!
作为父母,除了健康的身体,我最希望送给女儿的礼物就是强大的自信和积极的性格——我很惊喜地看到,因为一个充满智慧的绘本,因为爱意的充分表达,这个良性的循环已经开始形成!
实际上,从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看来,正确区分“爱”和“喜欢”,远比我们所知的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哈佛大学近期开设了一门特别受欢迎的课程《幸福心理学》,替代传统心理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路径,幸福心理学直接将问题变为:人们怎样才会感到幸福?结论中列出了几条因素,其中一条是和性格相关的,性格积极的人比性格消极的人更加容易感到幸福!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性格积极的人和性格消极的人具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性格积极的人倾向于将好的事情归因于自己的人格魅力,而将不好的事情归因于自己具体行为的欠缺,而消极的人则刚好相反!
比如说,性格积极的人如果被领导赏识,则会自我暗示,“那是因为我特别优秀!”如果被领导批评,则会安慰自己,“没关系,我只是那件事没做好,等我改正了,领导还会欣赏我!”消极的人却刚好相反,同样的事情,他们倾向于认为,“领导表扬我不过是我那件事情做好了而已,领导批评我肯定是对我这个人有意见,不喜欢我!”看,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性格的人眼中,竟会出现这样天差地别的视角和态度!
追根溯源,这种积极或者消极的区分能力大都来自于每个人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否让孩子感觉安全,将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态度以及性格特质!
因此,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建议,为了让孩子形成更加健康的积极性格,父母最好不厌其烦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特别是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形成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我想,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爱”和“喜欢”来进行划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具有强大的安全感,强大的安全感才能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信,充分的自信才会帮助他们日后建立积极的性格。
很幸运,走了一大段弯路后,一句“我爱你,小猴子”,帮女儿找到了通往幸福的最短路径!编辑/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