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城区繁华的西四地段,有个叫正阳书局的小院是闹中之静,总能吸引路过的人们走进去一探究竟。
走进门,先是被一座八角九级的古塔吸引,塔前有一镌刻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板,门板前石碑上有二维码,古塔历史一扫便知。
原来此塔叫“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为纪念耶律楚材之师万松行秀禅师所建,距今有800年的历史。人围着塔下转一圈,能看到古地图的小型展览,院落内到处是老桌椅、老窗棂、老门墩儿、老城砖、老胡同门牌,虽不显宽敞,却自有韵味。
东西两间大房可掀帘而进,房内是古代文人书房的样貌,上上下下几乎全是古书、旧书,乱中有序且列分条码,穿赤褐色中式上衣的姑娘专门在店内维持着秩序。翻几本架上的藏书,便可以知道此书店的特色是,所有书籍全部与北京的历史文化相关。
“只要找老北京的书,就来西四万松老人塔。”这家店的主人崔勇告诉《方圆》记者。
这名1983年出生的小伙子带着自己的大量关于北京城的藏书,把书店开进了有着800年历史的万松老人塔院,但崔勇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有多大“反差感”的事情。
这一切都源于2007年的那次北京胡同拆迁。2007年之前,他是大栅栏甘井胡同里一名在外企工作的理工男,他家祖上六代世居大栅栏,然而搬迁一事却将他整个家族连根拔起了,这让崔勇产生了一种“生命中有些什么东西,被无声断裂了”的感觉。
某一天,他在家中床底发现了几样珍贵的老物件,其中一张是家族人在胡同里拍摄的全家福,老照片上還有高祖父的身影;还有一本曾祖父在1949年后撰写的家族回忆录。崔勇突然涌上一股冲动,想要去了解自己的家族和老北京的历史,了解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大栅栏。就这样,他开始买书看书淘书,从最初想寻根,到想了解一个老物件、一个宅门、一条胡同、一片老街、一座老城……随着关注点越来越多,崔勇渐渐变成了一名彻头彻尾的北京文化爱好者。
2009年,崔勇辞去了外企的工作,在大栅栏廊坊二条开张了他的正阳书局,书店只有20平米左右的样子,店里被成堆的旧书和老物件塞得满满当当的。不久,不少爱书爱老北京的人都知道了大栅栏有个年轻的旧书掌柜,他那里有不少好东西可以淘、可以赏,久而久之,正阳书局出了名。
4年前,正阳书局搬进了万松老人塔院内,算是开了分号,这里既是书店,又是茶馆。正阳书局成立至今,书店从“连逮耗子都是必修课”到如今的“北京文化地标”,崔勇认为自己非常幸运,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在网络购物十分便捷的今天,很多老主顾们宁愿花时间来小店里买书支持,我觉得他们买的就是一种认同感吧,我们亦师亦友,共同切磋探讨北京文化”。
在正阳书局的老主顾中,有不少人是北京文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今年78岁的邢正德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邢正德的记忆力非常好,因为出生在什刹后海南岸并常年居住在这一区域,所以,他说起1949年前后的后海南岸的所见所闻头头是道。他经常来正阳书局查找相关资料,崔勇知道了他有出书的念想,于是下决心寻求出版社帮助,帮助其出书,于是,这才有了正阳文库系统丛书之一的《银锭桥畔》。
除此之外,正阳文库最近推出了《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和《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两本记录北京城历史的新书。前者是瑞典学者喜仁龙在1924年出版的著作,不但有二百多幅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的珍贵照片,而且有测绘图,还有工程勘察记录。后者是文津奖得主朱祖希先生全新力作,详细介绍了北京的演进轨迹。
对于未来,崔勇希望正阳书局能够成为新时期北京的老字号,通过对北京历史文化类书籍的出版,引起社会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我们还计划将这些书翻译成外文,向世界传播北京的文化。敦煌以它灿烂丰富的文化产生了‘敦煌学’,北京历史文化如此丰富,应该有‘北京学’知识体系” 。崔勇说。
著书以卫城,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信念。
走进门,先是被一座八角九级的古塔吸引,塔前有一镌刻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板,门板前石碑上有二维码,古塔历史一扫便知。
原来此塔叫“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为纪念耶律楚材之师万松行秀禅师所建,距今有800年的历史。人围着塔下转一圈,能看到古地图的小型展览,院落内到处是老桌椅、老窗棂、老门墩儿、老城砖、老胡同门牌,虽不显宽敞,却自有韵味。
东西两间大房可掀帘而进,房内是古代文人书房的样貌,上上下下几乎全是古书、旧书,乱中有序且列分条码,穿赤褐色中式上衣的姑娘专门在店内维持着秩序。翻几本架上的藏书,便可以知道此书店的特色是,所有书籍全部与北京的历史文化相关。
“只要找老北京的书,就来西四万松老人塔。”这家店的主人崔勇告诉《方圆》记者。
这名1983年出生的小伙子带着自己的大量关于北京城的藏书,把书店开进了有着800年历史的万松老人塔院,但崔勇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有多大“反差感”的事情。
这一切都源于2007年的那次北京胡同拆迁。2007年之前,他是大栅栏甘井胡同里一名在外企工作的理工男,他家祖上六代世居大栅栏,然而搬迁一事却将他整个家族连根拔起了,这让崔勇产生了一种“生命中有些什么东西,被无声断裂了”的感觉。
某一天,他在家中床底发现了几样珍贵的老物件,其中一张是家族人在胡同里拍摄的全家福,老照片上還有高祖父的身影;还有一本曾祖父在1949年后撰写的家族回忆录。崔勇突然涌上一股冲动,想要去了解自己的家族和老北京的历史,了解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大栅栏。就这样,他开始买书看书淘书,从最初想寻根,到想了解一个老物件、一个宅门、一条胡同、一片老街、一座老城……随着关注点越来越多,崔勇渐渐变成了一名彻头彻尾的北京文化爱好者。
2009年,崔勇辞去了外企的工作,在大栅栏廊坊二条开张了他的正阳书局,书店只有20平米左右的样子,店里被成堆的旧书和老物件塞得满满当当的。不久,不少爱书爱老北京的人都知道了大栅栏有个年轻的旧书掌柜,他那里有不少好东西可以淘、可以赏,久而久之,正阳书局出了名。
4年前,正阳书局搬进了万松老人塔院内,算是开了分号,这里既是书店,又是茶馆。正阳书局成立至今,书店从“连逮耗子都是必修课”到如今的“北京文化地标”,崔勇认为自己非常幸运,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在网络购物十分便捷的今天,很多老主顾们宁愿花时间来小店里买书支持,我觉得他们买的就是一种认同感吧,我们亦师亦友,共同切磋探讨北京文化”。
在正阳书局的老主顾中,有不少人是北京文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今年78岁的邢正德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邢正德的记忆力非常好,因为出生在什刹后海南岸并常年居住在这一区域,所以,他说起1949年前后的后海南岸的所见所闻头头是道。他经常来正阳书局查找相关资料,崔勇知道了他有出书的念想,于是下决心寻求出版社帮助,帮助其出书,于是,这才有了正阳文库系统丛书之一的《银锭桥畔》。
除此之外,正阳文库最近推出了《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和《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两本记录北京城历史的新书。前者是瑞典学者喜仁龙在1924年出版的著作,不但有二百多幅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的珍贵照片,而且有测绘图,还有工程勘察记录。后者是文津奖得主朱祖希先生全新力作,详细介绍了北京的演进轨迹。
对于未来,崔勇希望正阳书局能够成为新时期北京的老字号,通过对北京历史文化类书籍的出版,引起社会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我们还计划将这些书翻译成外文,向世界传播北京的文化。敦煌以它灿烂丰富的文化产生了‘敦煌学’,北京历史文化如此丰富,应该有‘北京学’知识体系” 。崔勇说。
著书以卫城,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