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联“范长江”巧对“阎锡山”浅探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ese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百花园里一朵艳丽的鲜花。不少对联容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资料性于一炉,入列名联,其“巧对”令人拍案叫绝,流传久远。
  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自2019年11月16日正式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以来,势头强劲。正如其宣传片所言:“这是一场地名知识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场地名高手的巅峰对决。探寻中华地名背后的灵韵智慧,领略锦绣神州之上的风骨华章。”《中国地名大会》和你一起“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
  有这样一副对联,名曰“‘范长江’巧对‘阎锡山’”: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这副对联堪称对联文化与地名文化的无缝衔接完美结合。它被称为名联、巧对、绝对,闻名遐迩。细细品味,它的绝妙之处多多。
  一是巧妙地嵌入了国共两党两位著名人物阎锡山与范长江。阎锡山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是曾经统治山西三十八年的晋系军阀首领。而范长江则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新闻学家,曾先后担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等职务的共产党人。二是巧妙地嵌入了两个历史文化深厚极富盛名的地名无锡和天长。无锡市,被称作“太湖名珠”。而天长县(今天长市)则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被誉为“鱼米之乡”。三是上下联作者不是同一人。其上联的著作权究竟归于阎锡山,还是冯国徵,尚无定论。而下联的著作權却属于与阎锡山、冯国徵无关的范长江。四是上下联产生的时间竟然不一。推测上联出于1929年春,而下联对于何年,又有1942年、1945年两说。


《古今对联故事集》

  正因为是名联巧对,因而在1985年1月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创刊号“名人对联故事”栏中,有白启寰文《“范长江”巧对“阎锡山”》。在《古今对联故事集》(卜西林 王亚丽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里此联占据一席之地。就连《中国地名的故事》(张壮年王林绪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书中介绍无锡地名时此联也被欣然提及。正由于这副名联让人称道,因而,在欣赏这一“巧对”“绝对”的同时,激发了我们对这副名联刨根究底的研究兴趣。

“无锡”与“锡”有关?


  《“范长江”巧对“阎锡山”》文中讲:“锡山,座落无锡市西郊,相传此山在周秦时代曾盛产过金属锡,因而得名。但锡山之锡矿,到汉朝初期便被人们开采殆尽,所以汉初在其地开始置县时,便以‘无锡’名之,遂沿用至今。”
  “无锡”与“锡”有关,地名是由锡山之锡矿被开采殆尽,“便以‘无锡’名之”吗?
  非也!
  《中国地名的故事》一书中有文《有趣的无锡地名》。这篇文章认为,“无锡”地名由锡山有“锡”到无“锡”命名,不过是“一段有趣的传说”。“无锡”得名的真正来由,“据谭其骧教授研究,说无锡地名与传说和有无锡矿都无关系。人们传说的故事都是附会其名杜撰出来的。”谭教授说,“‘无锡’之地名和南方许多地名像苏州、杭州中的‘苏’‘杭’以及句容、于潜、余杭、余姚、上虞等都是春秋战国时的越语,绝非汉语的汉字。这些越语地名的汉字在秦汉时早已有定字,其越语的原意因早已失传大都已不为当地汉人所知。”
  针对“最近在某专门地理杂志上,竟然还有人撰文解释为什么叫做无锡,是因为当地本来有锡,后来采完了的缘故”,《咬文嚼字》2019年第02期上有周振鹤先生文《无锡并不是没有锡的意思》!周先生指出,无锡等地名,“推测这些地名应当是古越语地名的遗存,虽然其含义今天已无法索解,但不能简单地由汉字望文生义却是应当注意的”。“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发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谭其骧先生已经提到,八十年代游汝杰兄与我合著《方言与中国文化》时说得更详细点。”
  在2020年1月11日晚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中国地名大会》第九期中,嘉宾、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桐城胡阿祥在进入“地名阵列”比赛中指出:“其实,这些动物、植物、或者矿产命名的地名,有的时候你也不能仅看这上面带某个矿产的东西就是。我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无锡。西汉与东汉之间有一个新朝王莽,王莽这位老兄把无锡改成了有锡,这下子问题就出来了。这种说法就说无锡那个地方有一座山叫锡山,因为锡是古代造兵器中间一种很重要的原料,所以说这个锡山很奇怪:说‘有锡兵,天下争’,如果这个锡山里面产锡,天下就要打仗的。‘无锡宁,天下清’,这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一种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的一种向往。但是,其实这就是一个汉字记音地名。它是个古越语地名,‘无’就是个发语词,‘锡’就是个记音字。所以,无锡这个地名跟这里有没有锡没有关系。”结论:“无锡”得名与“锡”无关。

“天长”。“天长”?


  这名联的下联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安徽》(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2018年1月第1版)中的“天长市”图:“滁州市代管市。市政府驻天长街道。位于本省最东部,与江苏省毗邻。”“天长”,“天长”?寓意“地久天长”吗?别说,还真有这个意思。
  天长正式置县时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即距今已有1278年。开元十七年(729年)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并于天宝元年(742年)“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属淮南道扬州”。天宝七年(748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天长县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皇帝生日命名的县。天长县的规模自此确定后,历朝无大变化。   包公在天长任过县令。明嘉靖《天长县志》:“城西北隅,厥有高阜,日光掩映,赤色灿烂。包公(拯)为县(令),名曰:‘红山’,今呼‘胭脂山’。”
  天长县是刘少奇、张云逸、邓子恢、郑位三、谭震林、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罗炳辉(1897.12—1946.6)将军是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者,他与天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的主人公罗霄的原型就是罗炳辉。为纪念罗炳辉将军,天长县曾经两度改称“炳辉县”。1959年12月,改炳辉县为天长县。1993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天长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天长市物产丰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优质油料基地、瘦肉型猪生产基地。

上联出于何时?


  此名联上联出于何时?
  《“范长江”巧对“阎锡山”》一文中说:“抗日战争前夕,山西军阀阎锡山曾到江苏无锡一带游览,到处鼓吹不抵抗主义的邪说,颇为吴人所厌弃。无锡名士冯国徵老先生,便借题发挥,戏拟一上联,送到上海《大公报》上去公开征对,实含讥讽之意。其所出之上联日:阎锡山,过无锡,登无锡(原文如此,该为“锡山”),锡山无锡。”
  这里的“抗日战争前夕”,应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即1937年“七七事变”以前。


《阎锡山其人》

  《古今对联故事集》中“巧对篇”里,《范长江对阎锡山》一文中说:“阎锡山1937年路过无锡,闲来无事,游览了无锡的名胜锡山。阎锡山虽说是军阀,可也喜爱咬文嚼字,吟诗作对。他登上锡山山顶,鸟瞰无锡城,大有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之感。他对随从说:‘我作个对子,看谁能出下联?’联云: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此说,把这名联上联产生时间确定为“1937年”。
  《有趣的无锡地名》一文中则说:“1937年,山西军阀阎锡山游览无锡锡山时,曾结合自己的名字写过一句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登在报纸上征求下联,诚为趣事。”
  这里,也把这名联上联出的时间确定为“1937年”。这名联的上联是出于“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吗?否。
  据《阎锡山年谱长编(五)》,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阎锡山没有去过无锡。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鉴于“日军七月二十九日侵占北平,三十日占天津”,军情紧急,阎锡山于“八月二日应召飞(南)京”见蒋介石,“陈商抗日诸事,出席各重要会议”后,于“八月八日”“飞返太原”。来去匆匆,此行阎锡山不是“闲来无事”,自然也不可能“到江苏无锡一带游览,到处鼓吹不抵抗主义的邪说”。
  据《阎锡山年谱长编(三)》,阎锡山于1928年12月8日上午8时由塘沽乘新华轮经吴淞“溯江上驶”,于12月12日抵达南京。参加编遣会议后,“离京赴沪”,仍乘轮船于1929年2月5日“由沪换轮北驶”“经天津、北平、回太原”。阎锡山这次南下停留时间长达44天,应该有时间游览无锡。推测“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上联应该出于此时。《纵横》1990年第2期上有刘存善先生文《阎锡山游无锡》,把阎锡山游无锡,时间定在了1929年冬天,明显错误。刘存善先生著《阎锡山其人》一书2008年1月面世,其中的《阎锡山游无锡》一文将阎锡山游无锡一事改定在“1929年春”,正确。

上联的著作权归谁?


  依《“范长江”巧对“阎锡山”》一文,这名联上联由“无锡名士冯国徵老先生”“戏拟”,当然,这名联上联的著作权该归冯国徵。
  但依《范长江对阎锡山》一文,是阎锡山游无锡,“登上西山对随从说:
  ‘我作个对子,看谁能出下联?联云: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则这名联上联的著作权该归阎锡山。
  《有趣的无锡地名》一文中也说,是“阎锡山游览无锡锡山山顶时,曾結合自己的名字写过一句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登在报纸上征求下联,诚为趣事。”则这名联上联的著作权该归阎锡山。
  问题是,刘存善先生著《阎锡山传》中提及了阎锡山于1929年1月的“镇江无锡之游”。刘存善先生在《纵横》1990年第2期上有专门文章《阎锡山游无锡》。此文还收入刘存善先生于2008年1月出版的《阎锡山其人》一书,足见刘存善先生对阎锡山当年无锡之游有深入研究。但在其文中却并未提及这一名联,更未提及这名联上联出自阎锡山。这名联上联的作者究竟是冯国徵,抑或阎锡山?尽管有冯国徵先生曾将此名联上联“送到上海《大公报》上去公开征对”,有阎锡山“曾在报纸上征求下联”这样的指路线索,但本文作者未能按图索骥,找出1929年初的《大公报》检索,因此这名联上联作者究竟是谁,并无确切答案,就只能求教于方家了。

对下联时有谁在场?


  范长江对此联下联时有谁在场?
  《“范长江”巧对“阎锡山”》一文中讲:“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原《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成了我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一九四二年,他转入敌后解放区,历任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华中新华社社长等职。有一次,他因公来到安徽天长县的新四军驻地,与新四军第二师师长罗炳辉等畅谈当时大江南北的敌后战争的大好形势。谈着,谈着,他忽然有所触悟,想起了那次《大公报》上的征联,不禁脱口对出了下联,曰: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这里,说对出下联的当时在场人是“新四军第二师师长罗炳辉等”。
  《范长江对阎锡山》一文中讲:1945年,天津《大公报》记者范长江跟随陈毅到天长县。天长是安徽的边界,与江苏接壤,濒临长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触动了范长江的灵感。几年来冥思苦想的下联一下子如泉涌出。他跑到陈总那里,高喊:“有了,阎锡山的绝对我对上了。”陈毅问:“你是怎么对的?”范长江答道:阎锡山的上联为: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我的下联: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低吟两遍,细加品味,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1985年1月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创刊号

  这里说,对出下联的当时在场人是陈毅。
  《有趣的无锡地名》一文中讲:8年后,著名记者范长江随陈毅到江苏天长县采访,忽然来了灵感。他高兴地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对我对上了。”说着,便吟出了他所对的下联:“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听后,连声称叹:“妙妙,长江,才子也。”
  范长江对出下联时,在场的是“罗炳辉等”,还是“陈毅”?本文作者无法作出定论,只能求教于方家。《范长江对阎锡山》一文中讲1945年时,范长江仍为天津《大公报》记者,这一说法错误。《范长江传》(方蒙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记:1942年,范长江进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兼任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
  品味一副名联,较了一下真,竟然引出多处疑惑。想刨根究底,答问释疑,岂知有的有解,有的无解。有趣有趣。因能力所不及,本文只能说是“浅探”而已。
其他文献
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可宝贵的财富。古往今来,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人才选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为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早在上古时期,智慧的华夏先民就产生了禅让式选拔部落首领的制度。相传舜耕历山,善于捕鱼制陶,以贤能与孝闻名;大禹治水,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劳神焦思,泽行路宿”,终使“水患大治”,二人皆被推举(禅让)为部落联盟首领。原始社会,无“官”无“民”,
期刊
祁县山区  土耳其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1902-1963)曾说过一句话:“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脸庞和故乡的面孔。”在这位土耳其诗人眼中,故乡如同母亲,它以安静的陪伴和坚定的信念,见证着我们一路的成长。如果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故乡的面孔,那么千百年来散落在祁县854平方公里土地上的289个村庄窝铺的名字,更深深地折射出这片沃土上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质朴美好的心愿,它们为每一位生活
期刊
1963年9月6日至2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讨论了农村工作和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等问题,还着重讨论了工业发展的方针问题。会议确定从1963年起,再用3年时间,继续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到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之间的三年过渡阶段中,要求工业各个部门,要认真做好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填平补齐,成龙配套的工作,并要搞好设
期刊
明威远城遗址  本文所述威远城是明大同长城遗址,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明正统三年(1438年)砖建,万历三年(1575年)增修。“本城地势平漫,无险可恃,边外小松山一带,虏酋麦里艮台吉部落住牧。嘉靖九年,虏由黄榆山人,后由腊鸡屯人,直犯怀应地方,大肆抢掠。四十三年大举,参将崔世荣死之。最称冲要,与右卫平虏辅车相依,声势联络,蓄兵储饷,是该城之最急务云”。明代戍边将士的军职中,“参将”是仅位次于
期刊
传播马列主义点燃文明之火  马仲,1906年2月18日出生于山西大同喊内一个回族进步家庭。祖父与父母亲思想开明,乐善好施,与早期的同盟会成员李德懋、王虎臣等私交颇深。曾多次资助过革命党和宋世杰等革命志士,还出资兴建大同清真女寺。马仲自幼刻苦好学,少有大志。考入师范后,得良师授业,成绩年年第一。学习之余,他主动参与校内外各种有益活动,时刻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其性刚直,重情义,讲原则,为人做事光明磊
期刊
山西介休冀家,系明清两朝山西商帮中最有实力者之一,冀家经商起步于明正德年间,经数代人艰辛努力传承至冀家第十五世冀之瑜时,冀家商业已具规模,到清嘉庆、道光时冀家商业在冀之瑜之孙冀国定手中发展强盛。到清同治、光绪初期,冀以稣将冀氏商业推向鼎盛,光绪末年衰落。  《晋商冀家》作者将冀家经商发展史,用编年体例由远及近分章分篇叙述。文中还收录了《冀氏族谱》《冀以正(贞园)公行状》《冀公达堂(以稣)墓志铭》《
期刊
王通画像  王通是历史文化名人,是隋代铜鞮(今山西省沁县)人。这些在我们印象中似乎早有定论,所以在编纂《长治历代文存·沁县卷》时,其著名的《南征歌》也最早被辑录进来。然而在编辑其简介时我们陷入了困境。颠覆认知  最先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沁州》载:“隋王通,龙门人,寓居铜鞮紫金山,有石室。”如果按照这个记载衡量,不仅其撰写的《南征歌》不符合辑录标准,就连一向被县人引以自豪
期刊
四川新津县张商英石像  张商英(1043-1121),字天觉,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历仕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四朝,官至尚书右仆射,卒谥文忠。史载张商英“负气俶傥,豪视一世”(《宋史·张商英传》),因直言上疏多次遭贬。神宗时为王安石所荐入朝,却并不赞同王安石变法,更支持文彦博、司马光等人。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友善。徽宗时曾弹劾蔡京,并代蔡京为相,大力改革弊端,
期刊
杨巨奎  给人以终生难忘的印象很不容易,除非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大事,或是影响个人前途命运的家事,会给人留下久远的念想。那些人与人之间再平常不过的往事,若是让人“忘不了”,或是常常“萦怀抱”,那么肯定是知人知心“心相印”,时刻不忘手足情。兴业好客人气旺  山西太谷颐圣堂第九代传承人杨巨奎,就是让人“忘不了”的人。一旦说起他来,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扼腕喟叹:他老人家“走”得太匆忙,有恩于我未能报答他
期刊
汉族人“生不改名,死不改姓”之观念根深蒂固,由来已久。五胡乱华,胡汉杂居,只听说有改汉姓取汉名者,未闻从胡姓跟胡名者。甲午之后,日本人占据朝鲜、台湾,日人深知此华夏情结,自1940年2月起,强迫被征服的百姓“创氏改名”。在朝鲜,除皇家李氏外,百姓一律改姓,比如吴姓便改作了“吴山”,在台湾,则多以地望为姓,如黄姓改为了江夏,陈姓则改为了颖川,以示不忘祖先。李登辉的日名叫岩里政男,其兄李登钦,叫岩里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