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在与语文教学相关活动中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大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类创造的艺术美再现出来,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学到知识的同时,在审美观上初步形成一种正确的判断能力,初步懂得什么是生活,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树立理想信念;知道赞美什么、憎恨什么;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将来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心发现美、体会美
1、分析自然景物及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作者心情的写照,这些自然景物都融进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学观念。分析景物,激发学生去发现自然美、生活美。朱自清的《春》可谓典型的写景名篇,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的调动了读者,让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全身心地感受春天这位知心朋友的到来,亲近而欣喜,热切而浓烈,由春天到新事物,更深层次表达了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观念。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分析自然景物的描摹技巧,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近而用语言把感受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初级的审美能力,从文章中发现自然美,从自然中感悟生活美。
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比现实更典型、更集中,因而对人的感染和熏陶更为强烈。杨朔的散文名篇《茶花赋》,歌颂了用辛勤劳动为人们美化生活的平凡劳动者的美好品质,不也正是今天青年学生所缺失、需要强力培育的优美品德吗?
2、分析文学语言和作品结构,引导学生品味美
文学丰富的语言自由描摹、恣意刻画,塑造了千姿百态、生动鲜明的万千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触其人、视之若见、呼之欲出。悲壮处天地为之动容,哀婉时山川顿失颜色。如《水浒传》里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场何等痛快、何等酣畅!一个为民除暴的英雄活在眼前;而读过了《祝福》后,你又会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扼腕叹息、久久不平,那双木而呆死的眼睛哪里能忘?这些形象和图景,不是画笔展现的,而是通过精妙的艺术语言立体地显现在读者眼前。只有充分发掘文学语言的美,才能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3、分析主体形象和典型事例,引导学生透视美
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灿烂逼真的风光场景,还是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始终是主体人的观感生活。作家的美学理想是“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掌握其思想性及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教师要让学生借助感官,立体式感受形象,产生进取的力量。语文课堂要最大化用形象美影响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二、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着力挖掘美、表现美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习作、日常随笔和周记、日记等,了解学生的认识观和审美观,及时给予引导,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人生态度。在训练学生写具有美与丑、黑与白、真与假、善与恶两方面性质的题目时,一是可以在写作前开展讨论,形成一种大致相同的价值取舍,再动手写作文;二是可以先放开让学生自由表达,作文写出来后在集体内交流,然后教师找出问题所在,在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讨论引导。从而使他们懂得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观、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服饰打扮才是真正的美。通过讨论和引导,达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确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的目的。在写作课中除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把学生带进大自然,指点他们去发现风景,他们笔下的大自然就会万紫千红;把他们引向社会,教他们观察生活,他们笔下的社会就是丰富多彩。写作教学不仅要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更要提高学生挖掘美、表现美的能力。
三、在课余生活中指导学生努力实践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课堂之内,应该立足课内、从课内起步,逐渐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一体化,最终要教会学生自由自在地翱翔于美的世界。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与当地特色、风景名胜、社会事件等结合起来,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创办校园文学社、办手抄报、办墙报、出专刊、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甚至可以延伸到组织主题班会,开展书评影评活动,举办书画展览,组织文艺汇演。我们还可创造条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打破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让学生去创造美、展现美、鉴赏美。
要把正确的审美心态观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养成爱美习惯,创造优美环境,陶冶美好情操,在生活实践中去创造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创造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根据作品内容、教授重点和活动场景,适时而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联想能力,拓展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美的景状、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不仅要让他们体会到美在文章中,美在语文课堂上,更要让他们觉得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进而在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享受美、创造美,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全面实现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林云翔:陕西省商南县职教中心; 卢小平:商南县富水镇中心小学)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心发现美、体会美
1、分析自然景物及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作者心情的写照,这些自然景物都融进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学观念。分析景物,激发学生去发现自然美、生活美。朱自清的《春》可谓典型的写景名篇,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的调动了读者,让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全身心地感受春天这位知心朋友的到来,亲近而欣喜,热切而浓烈,由春天到新事物,更深层次表达了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观念。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分析自然景物的描摹技巧,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近而用语言把感受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初级的审美能力,从文章中发现自然美,从自然中感悟生活美。
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比现实更典型、更集中,因而对人的感染和熏陶更为强烈。杨朔的散文名篇《茶花赋》,歌颂了用辛勤劳动为人们美化生活的平凡劳动者的美好品质,不也正是今天青年学生所缺失、需要强力培育的优美品德吗?
2、分析文学语言和作品结构,引导学生品味美
文学丰富的语言自由描摹、恣意刻画,塑造了千姿百态、生动鲜明的万千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触其人、视之若见、呼之欲出。悲壮处天地为之动容,哀婉时山川顿失颜色。如《水浒传》里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场何等痛快、何等酣畅!一个为民除暴的英雄活在眼前;而读过了《祝福》后,你又会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扼腕叹息、久久不平,那双木而呆死的眼睛哪里能忘?这些形象和图景,不是画笔展现的,而是通过精妙的艺术语言立体地显现在读者眼前。只有充分发掘文学语言的美,才能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3、分析主体形象和典型事例,引导学生透视美
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灿烂逼真的风光场景,还是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始终是主体人的观感生活。作家的美学理想是“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掌握其思想性及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教师要让学生借助感官,立体式感受形象,产生进取的力量。语文课堂要最大化用形象美影响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二、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着力挖掘美、表现美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习作、日常随笔和周记、日记等,了解学生的认识观和审美观,及时给予引导,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人生态度。在训练学生写具有美与丑、黑与白、真与假、善与恶两方面性质的题目时,一是可以在写作前开展讨论,形成一种大致相同的价值取舍,再动手写作文;二是可以先放开让学生自由表达,作文写出来后在集体内交流,然后教师找出问题所在,在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讨论引导。从而使他们懂得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观、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服饰打扮才是真正的美。通过讨论和引导,达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确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的目的。在写作课中除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把学生带进大自然,指点他们去发现风景,他们笔下的大自然就会万紫千红;把他们引向社会,教他们观察生活,他们笔下的社会就是丰富多彩。写作教学不仅要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更要提高学生挖掘美、表现美的能力。
三、在课余生活中指导学生努力实践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课堂之内,应该立足课内、从课内起步,逐渐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一体化,最终要教会学生自由自在地翱翔于美的世界。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与当地特色、风景名胜、社会事件等结合起来,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创办校园文学社、办手抄报、办墙报、出专刊、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甚至可以延伸到组织主题班会,开展书评影评活动,举办书画展览,组织文艺汇演。我们还可创造条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打破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让学生去创造美、展现美、鉴赏美。
要把正确的审美心态观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养成爱美习惯,创造优美环境,陶冶美好情操,在生活实践中去创造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创造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根据作品内容、教授重点和活动场景,适时而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联想能力,拓展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美的景状、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不仅要让他们体会到美在文章中,美在语文课堂上,更要让他们觉得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进而在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享受美、创造美,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全面实现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林云翔:陕西省商南县职教中心; 卢小平:商南县富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