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信息网络化趋势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空前提高的背景下,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各校的共识。我校以实践与反思循环互动为基础,在教育科研、校本研修、校园文化整合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构建学习型组织,使专业化的教育研究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入以校为本的教师研训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
学校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整合教学、教研、培训等,从组织机制上联结教师的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围绕课例研究,建立研讨型的教研常规,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集体备课:形成优势互补的学习共同体。集体备课是开展课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学校要求各年段学科备课组每周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每周一位教师主讲备课过程,其他教师给予补充,共同研讨课时计划,设计课堂教学,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成果,推动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风格的有机统一。
听课评课:倡导多元反馈的常态课研讨。听课评课是深化课例研究的重要手段。学校要求听课教师端正教研态度,积极参与课前、课后的讨论交流,关注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师生互动的展示过程、学习评价的激励包容,逐渐生成效果与特色兼具的常态课研讨风格,形成领导调研式、课题研讨式、同伴互助式、校际交流式和家校沟通式等听课制度。
典型研讨:探索有效教学的关键性策略。典型课例研讨是探索有效教学关键策略的重要途径。各学科教研组定期组织典型课例研讨,鼓励教师主动承担课例研讨任务。在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指导下,授课教师精心准备,认真施教。课例观摩后学校还组织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评价,共同探讨改进与完善课例的有效办法,以追求典型课例的优化,为增强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提供范例。
二、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性
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关注焦点。要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从经验型的成长向自主型的自觉成长转变,学校必须激发和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使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
关注教学:促进新手型教师的成熟发展。 教学能力是新教师的关注焦点。为此,学校制订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方案》,以撰写教学日记、随笔等教研形式为基本手段,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师徒结对及专家指导,帮助新手型教师树立教育理念,提高师德素养,使之潜心育人,提高教学实践、信息技术运用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要求“一年合格,三年成熟,五年成才”。
关注任务:加强熟手型教师的专业提升。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熟手型教师的关注焦点。为此,学校制订了“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度,以课例研究、案例分析、自我反思等教研形式为基本手段,创设平台,提供机会,促使“骨干”教师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具有人格和学识魅力的教师楷模。
关注效应:发挥研究型教师的资源优势。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既是校本研究的主力军,又是校本培训的重要资源。学校注重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研究和培养青年教师中的带动辐射作用,以行动研究、课题研究等科研形式为基本手段,致力于学校的研究,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促进这些研究型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指导中不断深化。
三、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个体性
只有张扬教师的个性,才能使教师具备专业魅力,最终使学生和学校洋溢生命的灵动气息。为此,必须尊重教师对课堂的独特理解、对教材有创意的处理、对教法的自主选择,为教师的自我超越拓展空间,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个性,实现教师在团队中专业成长的自主性和多元性。
自主学习:引导教师实施自我发展计划。学校为每一个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把教师的主动学习纳入常规工作来规划。每学年初引导教师深入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使之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制订适合自身成长的学习与发展计划;学年末学校把每个教师自我发展的实现情况纳入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的基本内容。
强调反思:鼓励教师进行全程教学锤炼。学校鼓励教师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锤炼。“全程锤炼”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前,反思教材编写意图、学生学习状况、课程资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从而设计符合实际、风格鲜明的教学方案;教学中,反思教学设计的不足,根据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及时做出调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后,反思教学过程的成败和教学结果的有效性,生成应对的灵活性以及纠正完善的意向等。
四、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动性
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并非线型的、单向的活动,必须在领导、专家、能手和广大教师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对话机制,形成浓厚、融洽的研讨氛围,在多元互动中进行经验交流、思想碰撞、实践评价,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
专家引领:组织对话式的培训,开展任务型的研讨。教育科研和教学研讨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学校通过承办“广州市语文学科深化素质教育现场汇报会”、“市教研室的集体视导”、“市级课题结题会”等多项教育教学专题活动,聘请区发展中心教研员和培训部老师开设有关课程改革实践讲座,邀请市、区专家就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系列任务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沙龙研讨等,为教师创造与名家对话、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同伴互动:开展制度化的活动,搭建交互性的平台。近年来,学校的制度化活动有:“教师读书会”“教师教改沙龙”“教师基本功竞赛”“典型课例研讨”“ 班级管理实践经验交流会”和“科教研论坛”等。教师积极地参与其中,在活动中进行实践评鉴、观摩学习。学校还编辑校刊《春蕾》《鲲鹏展翅
一、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
学校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整合教学、教研、培训等,从组织机制上联结教师的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围绕课例研究,建立研讨型的教研常规,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集体备课:形成优势互补的学习共同体。集体备课是开展课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学校要求各年段学科备课组每周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每周一位教师主讲备课过程,其他教师给予补充,共同研讨课时计划,设计课堂教学,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成果,推动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风格的有机统一。
听课评课:倡导多元反馈的常态课研讨。听课评课是深化课例研究的重要手段。学校要求听课教师端正教研态度,积极参与课前、课后的讨论交流,关注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师生互动的展示过程、学习评价的激励包容,逐渐生成效果与特色兼具的常态课研讨风格,形成领导调研式、课题研讨式、同伴互助式、校际交流式和家校沟通式等听课制度。
典型研讨:探索有效教学的关键性策略。典型课例研讨是探索有效教学关键策略的重要途径。各学科教研组定期组织典型课例研讨,鼓励教师主动承担课例研讨任务。在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指导下,授课教师精心准备,认真施教。课例观摩后学校还组织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评价,共同探讨改进与完善课例的有效办法,以追求典型课例的优化,为增强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提供范例。
二、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性
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关注焦点。要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从经验型的成长向自主型的自觉成长转变,学校必须激发和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使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
关注教学:促进新手型教师的成熟发展。 教学能力是新教师的关注焦点。为此,学校制订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方案》,以撰写教学日记、随笔等教研形式为基本手段,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师徒结对及专家指导,帮助新手型教师树立教育理念,提高师德素养,使之潜心育人,提高教学实践、信息技术运用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要求“一年合格,三年成熟,五年成才”。
关注任务:加强熟手型教师的专业提升。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熟手型教师的关注焦点。为此,学校制订了“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度,以课例研究、案例分析、自我反思等教研形式为基本手段,创设平台,提供机会,促使“骨干”教师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具有人格和学识魅力的教师楷模。
关注效应:发挥研究型教师的资源优势。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既是校本研究的主力军,又是校本培训的重要资源。学校注重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研究和培养青年教师中的带动辐射作用,以行动研究、课题研究等科研形式为基本手段,致力于学校的研究,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促进这些研究型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指导中不断深化。
三、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个体性
只有张扬教师的个性,才能使教师具备专业魅力,最终使学生和学校洋溢生命的灵动气息。为此,必须尊重教师对课堂的独特理解、对教材有创意的处理、对教法的自主选择,为教师的自我超越拓展空间,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个性,实现教师在团队中专业成长的自主性和多元性。
自主学习:引导教师实施自我发展计划。学校为每一个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把教师的主动学习纳入常规工作来规划。每学年初引导教师深入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使之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制订适合自身成长的学习与发展计划;学年末学校把每个教师自我发展的实现情况纳入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的基本内容。
强调反思:鼓励教师进行全程教学锤炼。学校鼓励教师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锤炼。“全程锤炼”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前,反思教材编写意图、学生学习状况、课程资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从而设计符合实际、风格鲜明的教学方案;教学中,反思教学设计的不足,根据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及时做出调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后,反思教学过程的成败和教学结果的有效性,生成应对的灵活性以及纠正完善的意向等。
四、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动性
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并非线型的、单向的活动,必须在领导、专家、能手和广大教师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对话机制,形成浓厚、融洽的研讨氛围,在多元互动中进行经验交流、思想碰撞、实践评价,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
专家引领:组织对话式的培训,开展任务型的研讨。教育科研和教学研讨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学校通过承办“广州市语文学科深化素质教育现场汇报会”、“市教研室的集体视导”、“市级课题结题会”等多项教育教学专题活动,聘请区发展中心教研员和培训部老师开设有关课程改革实践讲座,邀请市、区专家就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系列任务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沙龙研讨等,为教师创造与名家对话、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同伴互动:开展制度化的活动,搭建交互性的平台。近年来,学校的制度化活动有:“教师读书会”“教师教改沙龙”“教师基本功竞赛”“典型课例研讨”“ 班级管理实践经验交流会”和“科教研论坛”等。教师积极地参与其中,在活动中进行实践评鉴、观摩学习。学校还编辑校刊《春蕾》《鲲鹏展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