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纤细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润着学生心田。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为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享受学有所获的快乐,老师们可积极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用“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发挥“语——文——剧”的系统效应,打开语文课改一扇窗。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我把表演形式分为以下三种。
一、自述性表演——平实中见生动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哪册教材,我们都能看到科普类说明文的踪影。比较经典的就有《麋鹿》、《神奇的克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恐龙》……。科普类说明文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其文讲求科学,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然而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少老师觉得说明文的教学不好把握,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使学生“难以亲近”。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述表演形式,把学生化身为主体。
《麋鹿》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课文语言简洁、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了浓浓的情感。但我发现如果按照课文的顺序像以前一样逐一介绍会让学生过于疲惫,学习效果肯定不佳。于是我设计了以《麋鹿的自述》为题,让学生挑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去写,去表演。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马上以《绿野仙踪——麋鹿的故事》为题即兴给大家表演了一段。我生动形象的语言,夸张的肢体语言,传神的表情把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演得活灵活现,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大家使劲地为我鼓掌。真应了“ 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我的启发和带动下,同学们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了。他们再次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个個跃跃欲试。他们把课文的句子采用自述的形式,配上动作、表情,于是麋鹿的外形、活动、习性、生殖等特点,跃然眼前。经过这样的学习、表演,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运用了文中说明方法,“演者”与“观众”都牢牢地记住了麋鹿的特点。一节课后,我班竟产生了几个耀眼的“小明星”呢。一次的表演相当于一次的练笔,读写相长,共促发展。
二、朗读性表演——优美中见形象
阅读的过程就是再现阅读美文内容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感受文章内涵美、语言美、意境美的感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内涵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审美性的表演和学生体验性的审美表演是实现文本由文字向形象转化的必然途径。苏教版教材中,散文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感受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
苏教版《爱如茉莉》是一篇清新淡雅却又情意浓浓的散文。作者在娓娓诉说中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渐渐展开。粗粗一读,那“平淡无奇”的话语似乎很难勾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但当我们细细品味,便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那簇茉莉花散发出的“缕缕幽香”中。因为,这一切的情、一切的爱都浸润在一个又一个不经意便会忽略的场景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让孩子们任选自己的最喜欢场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性表演。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简单传神的动作,悄无声息地传递着夫妻之间的情与爱。
三、创造性表演——想象中见丰满
如果前面所提到的“自述性表演”和“朗读性表演”是表演的基本功,那么“创造性表演”则要比前面两种形式的难度更高,更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本剧表演,是孩子喜欢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演之前要“潜入”课文,“内化”语言,然后通过表演“释放”,注意有效评价!表演与阅读结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想象,丰满人物的形象。
苏教版第七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课文浓缩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主要情节。当然,必定一起“浓缩”的,还有埃塞库罗斯的神义论和雪莱们的浪漫演绎,乃至生长在希腊神话土壤里的西方精神……其实读懂了《普罗米修斯盗火》,也就找到了打开西方文明之门的金钥匙。
(一)让学生当好“编剧”—— 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
在教学中,我首先按课文内容分角色。其次,让“哑巴”“开口”说话,让场景通过“说话”活起来。配上对话,加上动作、表情,“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普罗米修斯马上变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
(二)让学生当好“演员”—— 在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表演中去。记得有一组同学演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第一幕是这样表演的:
时间:远古时代的某一个冬天
地点:某一地区
人物:普罗米修斯、老人、中年妇女、 小孩、众乡亲
(北风呼啸中,一妇女紧紧搂着一小孩)
【表演中,学生们通过演绎小孩冻得直哭,浑身直发抖的形象突出寒夜中火的重要,母亲看着自己瑟瑟发抖的孩子只剩凄苦,老人质问苍天的无奈让人揪心,画面感十足的铺垫,引出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善良和无畏……】
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相比照,不断调整充实,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一般来说,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听、说、读、写来训练的。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和表达外显为“读”和“说”。可我们往往忽视了从“读”到”说”中间的非常重要的隐性过程——“想”。由于现在加入了演,“演”前必要“想”,加大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是一个“读——想——说(演)——写”的过程。
宋朝理学家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表演活动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让课堂气氛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是学生感官活动的“大餐”。
【作者单位: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江苏】
一、自述性表演——平实中见生动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哪册教材,我们都能看到科普类说明文的踪影。比较经典的就有《麋鹿》、《神奇的克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恐龙》……。科普类说明文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其文讲求科学,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然而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少老师觉得说明文的教学不好把握,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使学生“难以亲近”。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述表演形式,把学生化身为主体。
《麋鹿》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课文语言简洁、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了浓浓的情感。但我发现如果按照课文的顺序像以前一样逐一介绍会让学生过于疲惫,学习效果肯定不佳。于是我设计了以《麋鹿的自述》为题,让学生挑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去写,去表演。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马上以《绿野仙踪——麋鹿的故事》为题即兴给大家表演了一段。我生动形象的语言,夸张的肢体语言,传神的表情把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演得活灵活现,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大家使劲地为我鼓掌。真应了“ 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我的启发和带动下,同学们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了。他们再次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个個跃跃欲试。他们把课文的句子采用自述的形式,配上动作、表情,于是麋鹿的外形、活动、习性、生殖等特点,跃然眼前。经过这样的学习、表演,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运用了文中说明方法,“演者”与“观众”都牢牢地记住了麋鹿的特点。一节课后,我班竟产生了几个耀眼的“小明星”呢。一次的表演相当于一次的练笔,读写相长,共促发展。
二、朗读性表演——优美中见形象
阅读的过程就是再现阅读美文内容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感受文章内涵美、语言美、意境美的感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内涵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审美性的表演和学生体验性的审美表演是实现文本由文字向形象转化的必然途径。苏教版教材中,散文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感受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
苏教版《爱如茉莉》是一篇清新淡雅却又情意浓浓的散文。作者在娓娓诉说中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渐渐展开。粗粗一读,那“平淡无奇”的话语似乎很难勾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但当我们细细品味,便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那簇茉莉花散发出的“缕缕幽香”中。因为,这一切的情、一切的爱都浸润在一个又一个不经意便会忽略的场景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让孩子们任选自己的最喜欢场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性表演。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简单传神的动作,悄无声息地传递着夫妻之间的情与爱。
三、创造性表演——想象中见丰满
如果前面所提到的“自述性表演”和“朗读性表演”是表演的基本功,那么“创造性表演”则要比前面两种形式的难度更高,更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本剧表演,是孩子喜欢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演之前要“潜入”课文,“内化”语言,然后通过表演“释放”,注意有效评价!表演与阅读结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想象,丰满人物的形象。
苏教版第七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课文浓缩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主要情节。当然,必定一起“浓缩”的,还有埃塞库罗斯的神义论和雪莱们的浪漫演绎,乃至生长在希腊神话土壤里的西方精神……其实读懂了《普罗米修斯盗火》,也就找到了打开西方文明之门的金钥匙。
(一)让学生当好“编剧”—— 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
在教学中,我首先按课文内容分角色。其次,让“哑巴”“开口”说话,让场景通过“说话”活起来。配上对话,加上动作、表情,“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普罗米修斯马上变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
(二)让学生当好“演员”—— 在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表演中去。记得有一组同学演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第一幕是这样表演的:
时间:远古时代的某一个冬天
地点:某一地区
人物:普罗米修斯、老人、中年妇女、 小孩、众乡亲
(北风呼啸中,一妇女紧紧搂着一小孩)
【表演中,学生们通过演绎小孩冻得直哭,浑身直发抖的形象突出寒夜中火的重要,母亲看着自己瑟瑟发抖的孩子只剩凄苦,老人质问苍天的无奈让人揪心,画面感十足的铺垫,引出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善良和无畏……】
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相比照,不断调整充实,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一般来说,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听、说、读、写来训练的。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和表达外显为“读”和“说”。可我们往往忽视了从“读”到”说”中间的非常重要的隐性过程——“想”。由于现在加入了演,“演”前必要“想”,加大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是一个“读——想——说(演)——写”的过程。
宋朝理学家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表演活动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让课堂气氛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是学生感官活动的“大餐”。
【作者单位: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