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分析我国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分娩方式及围产结局,探讨其适宜的分娩方式及适时终止妊娠的时机。
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在内的39家医院分娩的103 678例孕产妇的有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3 263±540)g,低出生体重儿7 474例,发生率为7.209%(7 474/103 678)。其中足月低出生体质量儿2 214例,发生率为2.328%(2 214/ 95 116);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5 260例,发生率为61.434%(5 260/8 562例)。(2)自28孕周起至36孕周,剖宫产率随孕周的增加而上升。足月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剖宫产率为61.14%(1 139/1 863),高于出生正常体质量儿的52.947%(45 108/85 19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剖宫产指征构成比显示,10.73%(443/4 128)为社会因素,48.91%(2 019/4 128)为母体因素;出生正常体质量儿的剖宫产指征构成比的社会因素、母体因素分别为27.70%(12 495/45 108)、 38.60%(17 412/45 108)。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足月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急诊剖宫产率为41.09%(468/1 139),比出生正常体质量儿急诊剖宫产率的31.09%(14 024/45 108)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足月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死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2.36%(44/1 863)、6.12%(114/1 863)和3.17%(59/1 863);出生正常体质量儿则分别为0.11% (94/85 195)、1.41%(1 201/85 195)和0.14%(119/85 195);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以剖宫产术分娩的低出生体质量儿死产率(0.53%)及新生儿死亡率(0.97%)明显低于阴道分娩者(分别为5.25%、6.63%);尤其是在孕28~33周+6的剖宫产术分娩者新生儿窒息率(17.95%)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3.61%)也明显低于阴道分娩者(分别为30.09%、6.62%)。(7)随孕周增加,不同分娩孕周的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产率有所减少,在28~29孕周时新生儿窒息率(39.22%)和死产率(23.28%)最高,至34孕周后则明显下降(分别为9.08%及2.88%)。
结论低出生体质量儿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等不良围产结局和剖宫产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减少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应根据孕周及胎儿情况行个体化分析,尽可能使孕周延长至孕34周后终止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应依据孕妇及胎儿的具体病情而定,这样才能明显提高新生儿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