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清逸 文气灌注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艺术起源于14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法国,利用古代神话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旨在表现人体本身的美,讴歌了人性的光辉。中国传统美学把神韵气势、意境内涵作为评价艺术境界的最高标准,追求“性灵”的实现。在紫砂艺术异彩纷呈的今天,人体艺术自然被视为是紫砂创新的一个方向。
  1 紫砂与人体艺术相结合的历史
  以紫砂为载体来表现人体之美历史上不乏先例。历史上早就曾出现直接以人体造型入壶的壶型,流传至今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比如“西施壶”和“美人肩壶”。“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言壶之型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美人肩壶”则为侈口、细颈、敛腹修长、卧足,器型婀娜多姿、隽秀典雅,若垂柳叶,又似立美人,完美体现出女性窈窕秀美的仪态和风韵。清代初期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写道:“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格高西子。”,其中的美人、西子讲的就是两款经典紫砂壶:“美人肩壶”、“西施乳壶”。
  从以上两个实例来看,先辈紫砂艺人早就将审美的眼光聚焦在人体之美上,并通过紫砂独特的表现力,将一份独特的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不着痕迹。面对经典器型,我们不仅丝毫不会有窘迫和不适,反而能够很容易地欣赏到它们所散发出的独特韵味。它们在似与不似、抽象与具象之间达到了一种比较完美的平衡。
  近年来,吕尧臣大师的“人体系列”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而我自己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曾试图在壶坯上用泥绘描摹出人体之美。但是,长期苦于紫砂壶本身器型与泥绘内容的契合度不够理想,一直未能满意。
  2 紫砂 “芙蓉组壶”的创作
  对这款紫砂 “芙蓉组壶”(见图1)创新作品的艺术构思,在于既能够适宜表现人体艺术之美,同时又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韵味,这既是创作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首先要提炼出女性人体的艺术特色,用特有的女性特征表现出人体的曲线之美;其次通过紫砂泥料特有的色彩和质地,以清新淡雅的格调表现出人们所推崇的典雅清逸的文人风采。这件作品从构思到完成历时近一年,整个创作过程经历了多次修改,最终的成品基本上达成了最初的设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丰乳、肥臀代表着一种富足而美好的期冀,属于典型的女性美特征。最终的成品,壶腹呈椭圆形,且左大右小,壶流丰润,把手为倒把,壶钮为珠钮。在正视图中,整体造型呈现为卧姿女体,让人联想到红烛罗帐美人,体态优美,风光旖旎。比较巧妙的是,原本椭圆形的壶腹在左视图中呈现出饱满丰润的乳房形象,而壶流亦为乳房造型。壶体与壶流造型、大小对照成趣,张力十足。壶的底部为圈足,使得整体造型更为端庄沉稳。
  其次,泥料的选择上首选段泥,色泽淡雅,也符合中国人的肤色特征。此外,特意选择了目数较细的泥料,以期带给人细腻、光滑的质感。茶壶的成功烧制证明了自己当初的设想是正确的。另外,在配套的杯子、杯托的设计上,杯子根据壶体表现的乳房造型设计,设计出一个“工”字形的杯托,这种杯托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杯子站立的问题,而且造型比较新颖别致,实际制作的效果很好,整套五件作品线条柔和优美,带给人非常愉悦的精神感受。
  最后需要处理的一点就是泥绘装饰部分,我选择了双手撑地、身体半裸的女体形象。画面中的人物颔首低眉,神态恬静清雅,双乳半露,肌肤如雪,含蓄而美好。同时画面装饰莲花与书法,整个画面布局疏落有致、清新秀丽,古典气息浓郁。在两个杯子上各画一朵洁白的莲花,或绽放、或含苞,形态清逸、色泽洁白,体现出纤尘不染的脱俗气韵,比较好地起到了烘托陪衬的作用。
  这件作品从紫砂壶的造型、泥料到装饰与壶体的契合都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就人体美的主题表现出优美而鲜明的形象,同时也并未丧失传统美学对意境和格调的追求,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了。这次创作实践,从壶样设计到装饰设计全部由我自己独立完成,既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也比较好地贯彻了自己的设计理念。
  3 小 结
  人们之所以喜爱人体艺术,是由于艺术家借用人体语言来崇拜生命、赞美自然、歌颂青春、讴歌爱情、追求自由,这种创作表现是产生优秀人体艺术作品的内在动因。中西方史前人体艺术并没有多大差别,都具有包括生殖崇拜在内的造型观念,只是因为各自的历史发展,东西方艺术才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渐行渐远。
  很多年来,相对于西方千姿百态的人体艺术,中国的人体艺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属于小众,或流于色情,能登大雅之堂者似乎少之又少。这款紫砂 “芙蓉组壶”作品得到业内外很多朋友的喜欢,似乎在告诉我们,大胆构思、勤于动脑,创作出格调清逸、文气高雅的人体艺术作品是完全有可能的。在这个异彩纷呈的时代,让人体艺术的种子在紫砂的土壤中生长出新的艺术之花,是当代紫砂艺术从业者的一份历史责任与担当。
其他文献
摘 要 紫砂壶的造型、装饰、工艺、材质和艺术品位皆出类拔萃,以作品秀丽多姿的形象而傲视群芳,在陶瓷品类中独领风骚。数百年来,古老而年轻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的绮丽景象,紫砂的魅力一再提升。就装饰手法而言,有一种运用了篆刻、贴花、泥绘等工艺仿生设计的紫砂壶,人们称之为“花货”,作品的传神和作者赋予的完美形象,往往表现了作者内在的精神世界,讴歌了自然美。本文以紫砂“螭龙壶”为例,谈谈它所寄予的中国人吉
期刊
摘 要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紫砂的创作也是如此。“梅情竹韵壶”以自然界中梅与竹的题材入壶,展示其生物形态的同时,表达了梅之情、竹之韵所共同蕴含的高雅纯洁、坚贞不屈的君子情怀,升华了梅情竹韵的人文意境,是一款兼具艺术形象和人文内涵的作品。  关键词 梅情竹韵壶;君子;贴塑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诗云“风泉二部乐,松竹三益友”,“岁寒三友”一说便始于此。松、竹、梅三种在寒冬时节仍可傲然而立的植物,
期刊
摘 要 紫砂艺术在五百年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涌现了如“石瓢壶”等一大批传统经典茗壶,其壶艺光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紫砂艺人。今天的紫砂艺人承前启后、开拓创新,推动了紫砂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瓢韵壶”的创作理念、形制、审美、意境、韵味等方面,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传承;发展;瓢韵壶;审美取向  紫砂壶是宜兴陶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品种,历经五百多年来的技艺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光货、花货、筋瓤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的审美,人们首先是观赏其外形美,然后才是喝茶。紫砂壶的造型设计这门学问永无止境,主题定位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契合,提供不同的主题阐释与文化解读,现从紫砂“金砂华容壶”的造型着手,剖析制作此壶的思想主题,探析紫砂壶艺里的文人情趣。  关键词 金砂华容壶;紫砂;文人情趣  中国的手工业制造起源很早,有籍可考的大略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说墨家大多是小手工业者。工艺品的产生当然首先是满足人的
期刊
摘 要 通金玉满堂一词出自《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紫砂壶“金玉满堂”以吉祥文化为内涵依托,以金玉满堂为主题,表达美好的情感诉求。  关键词 紫砂壶;金玉满堂;情感诉求  中国的千年茶文化催生了各种茶器的诞生,紫砂壶便是应运而生的一种,但是相比于其他材质的茶器,紫砂壶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它材质特殊,适合泡茶与贮茶;它造型丰富,集艺术、人文、实用于一体,有着其他材质器皿所不具有的文化基因,因
期刊
摘 要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深化校企互动等教学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实践教学;职业技能;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正处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转变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需要面广量大的技能型实用人才。而对实践性教学的
期刊
中国宜兴紫砂壶,缘起茶文化,承续陶文化,是茶文化与陶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紫砂文化自北宋时期发端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历经几度兴衰,今天已成为中国制陶工艺史上的一朵奇葩。宜兴紫砂以其得天独厚的材质美、工艺美冠绝于世,而其集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超凡魅力,以及得益于历代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都使得宜兴紫砂在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上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古人云:“小石冷泉留早
期刊
摘 要 喝茶、品壶、赏枫,中华几千年的人文雅事流传至今,蕴藏着独特的中国气质,如今我们追求自然、闲适,也在紫砂壶的创作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  关键词 紫砂;枫韵壶;意境  一把紫砂壶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融入世的经世致用与出世的潇洒淡泊于一身,引得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心、视若珍宝,慨叹“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紫砂艺术品受到不同素养人的赏识和喜爱。  紫砂壶艺术经
期刊
宜兴古称荆邑,其制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便开始烧制陶器,在丁蜀镇等地就曾发掘出各种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皿及残片,而使宜兴成为举世闻名的“陶都”,则源于其举世无双的紫砂泥料和紫砂陶制作技艺,用紫砂泥烧制成的诸如紫砂壶、紫砂花瓶、紫砂文玩等各类紫砂工艺品,无不流露着独特的陶艺气息,这其中又以紫砂壶最为常见,并为世人所称道。得益于国人的饮茶风气,紫砂壶因具有不夺茶香气、壶壁吸附茶气、使用日久有
期刊
紫砂壶被世人誉为“东方明珠,华夏瑰宝”,它是公认的“世间茶器之首”,以不施釉、纯天然、富变幻的艺术风格冠绝于世,成为世界陶瓷艺术门类中极富特征的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至今的紫砂壶已是包罗万象,渗透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流露出高雅的文化气息。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积累和自然熏陶,否则,创作就成为无木之本,对于紫砂壶创作而言同样如此。比如,从大自然的美好意象中挖掘有效的元素,进而赋予其艺术再创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