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关系会实现正常化吗?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4477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与伊朗达成历史性核协议后,有关美伊关系未来走向的猜测明显增多。不少媒体认为,伊核协议不是国际性“条约”,却是美伊达成的历史性“政治谅解”。这意味着美国与伊朗正在从以往的全面敌对,转为微妙的“竞争+接触”政策。核协议有可能改变双方几十年的不信任关系,催生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将伊核协议的达成,与当年尼克松访华相提并论。那么,伊核协议的达成是否意味着开启了美伊关系正常化进程呢?至少在笔者看来,这种前景可能性不大。
  首先,美伊结构性矛盾依旧。美国在中东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防止地区大国崛起,尤其像伊朗这种“产油国+工业化+革命化”的国家。美国的中东政策基本是围绕“遏制伊朗”设计,重新调整难度颇大。而伊朗的战略目标,就是矢志成为独立自主的地区大国。从实现目标的手段来看,伊朗一是谋求掌握核能力,并将其视为国家崛起的“标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认为,伊核计划是伊朗革命的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核计划有助伊朗实现独立自主。美国反对伊朗核计划,不是因为核扩散威胁,而是伊朗将获得政治和经济独立的杠杆和筹码。“他们反对伊朗的进步与发展,他们不想在中东这一油气丰富、高度敏感的地区,允许一个信仰伊斯兰的独立国家实现科技进步、拥有先进技术”。这意味着伊朗不会轻易放弃核研发活动。二是将“反美反以”作为意识形态基础,通过扶植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国的什叶派民兵武装,使之能够投送伊朗力量,并将以色列、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等潜在对手拒于国门之外。这种政策调整余地办法较为有限。8月3日,哈梅内伊的心腹哈桑·沙里提马达在伊朗《世界报》发表评论称:“伊斯兰运动和抵抗阵线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主要支柱,如果伊朗软化立场,追随这种模式的抵抗阵线也将受到严重损害。伊朗的先进武器系统是伊朗力量的支柱之一,如果赋予维也纳协议削弱伊朗军事和国防能力的权利,伊朗将变成非常虚弱的国家。”这些言论表明,伊朗并没有因核协议签署,而对美伊关系改善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次,美国与伊朗改善关系动力不足。从理论角度看,化解美伊结构性矛盾的前提条件,除了双方要有一定共同利益,还要有共同的外部威胁,并且这种外部威胁对美伊战略利益的损害或潜在损害,明显超过美伊对立带来的战略收益。唯有如此,美伊才可能实现实质性和解。但目前美伊显然不完全具备上述条件。当年尼克松打“中国牌”是为反对苏联,正是苏联对美国和中国的共同威胁,最终推动中美两大大国走到一起,相比之下,当前“伊斯兰国”对美伊的威胁要小得多,苏珊·赖斯称“伊斯兰国”仍然“很嫩”,而非“不是现实存在的威胁”,因此美伊关系缓和缺乏现实前提;当时中国已经是核武国家,尼克松从未要求中国弃核,但美国却要求伊朗限制核能力,双方某种程度仍是敌对关系;当时中国相对亲苏的林彪集团已被清除掉,中美发展关系障碍较小,但伊朗“革命卫队”等强硬力量依然强大;当时中国对美国主要盟友(日本等)并不构成现实威胁,但现在伊朗依旧对以色列、海湾国家等构成威胁,当年尼克松访华主要使台湾成为输家,当前美国如果对伊缓和,可能使美国失掉全部盟友。这对美国显然是难以想象的。目前,美国在中东仍重点依靠沙特、以色列等地区盟友,并在叙利亚内战、也门内战等重大地区危机中站在伊朗的对立面。伊核协议签署后,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国务卿克里等相继访问以色列、沙特等地区盟友,既是安扰,也是向其提供先进武器,显示美国未来仍将倚重这些地区盟友。
  当年中美存在共同战略威胁,双方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仍经历了七八年时间,当前美伊并不存在共同战略威胁,双方要想关系正常化,恐怕需要更长时间。
其他文献
现场——  当受阅装备中“个头”最大、“体型”最重的“大块头”以无与伦比的威势驶来时,那一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不由得屏住呼吸——  东风31A固体洲际战略核导弹,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战略重拳;东风5B分导式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坚强盾牌。  东风浩荡,雷霆万钧;大国长剑,安全基石。  点评(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舟少将):  2015年发布的《中国的军事战
期刊
2015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在国家走向富强、民族迈向复兴的历史时期,习总书记勉励青年要有所作为,积极投身于人民的伟大奋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典出《论语·泰伯》,这里记载的是曾子的话。在这句话后,他接着说:“仁以为己
期刊
现场——  伴随着激昂的检阅进行曲,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世界五大洲的17个外军方队和代表队近千名官兵,高擎旗帜,庄重而行……  这是中国首次邀请外国军队代表参加阅兵分列式。  蓝的像海,白的如雪,红的似火——这些身穿富有本国特色军装,肤色各异、语言不同、人数或多或少的外军官兵,踏着和中国军队同样的节拍,为铭记历史而来,为守卫和平而阅。  点评(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总参作战部副
期刊
杜甫年轻时候的诗作保留下来的不是太多,如一千四百多首之中,到四川之后的就占去了百分之七十,而三十五岁之前的作品数量就更少了。如果将杜甫的诗按照编年体排下来会发现什么?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更沉郁了,更怀旧了,更悲怆了;但从诗艺上讲却更周全了,更精致了,更丰腴了。前边或偶失于青稚,而后边的稍有雕琢——一个大诗人也不能幸免于人生与艺术的规律和格局。  有人会说杜甫比起李白的诗作来,其年轮的痕迹更为深重。的确
期刊
现场——  每个英模部队方队最前面,7名官兵擎举着7面鲜红大旗——70面旗帜,10面为抗战部队番号旗,60面为抗战部队荣誉旗。  7道彩烟、8道彩烟……绚丽浓艳的彩烟带成为空中的“吸睛”亮点。  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一条条彩练当空舞动,共同构成了这个秋日里色彩斑斓的一幕。  点评(阅兵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北京军区副政委王健中将):  旗帜是精神的象征,彩烟是心情的绽放。它寓意着中国军队对胜利的不懈
期刊
现场——  5架歼-15战机编成楔形队形、放下拦阻钩,从天安门上空快速飞过。  2012年11月23日,歼-15在辽宁舰成功实施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实现了我军固定翼飞机从“岸基”向“舰基”零的突破,为我国航母战斗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担任舰载机梯队长机接受检阅的,正是“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驾驶歼-15成功着舰第一人。  点评(海军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尹卓海军少将):  我国发展航
期刊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向世界开放的,都不是封闭的。”8月25日,第22届历史科学大会顺利进行到第三天,作为大会主要筹备组织者的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接受了来自全国媒体的采访,“中国的历史学家历来就关注全世界,中国不是世界上孤立的国家,我们是与很多国家为邻为伴,所以我们的古籍上也记载了很多中外交流的经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努力去追寻国际历史学的步伐,希望和他们交流。”  “回顾历史,1905年,当中国还处
期刊
8月29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结束七天的议程后在济南圆满落幕。8月23日的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大会发来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并致辞。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出席开幕式。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每5年举办一届,是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历史学盛会。本届大会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办,
期刊
现场——  人们齐齐把目光投向天空:由1架空警-500预警机、2架运-8指通机和4架歼-10等战机编成的预警指挥机梯队,呼啸而来。  预警指挥被称为信息化联合作战体系的中枢环节,“战略预警”能力是空军提高能力建设的首要之举。  作为我国预警机家族的最新成员,这是空警-500首次公开亮相。  点评(空军指挥学院教授王明志空军大校):  随着预警机、指通机等先进装备列装,中国空军预警和作战指挥控制范围
期刊
历史与现实总是有太多的巧合与重合,2015年3月,中国正式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而五个月之后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当“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成为大会主题之一,当全球历史研究学者聚焦中国,“一带一路”又成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时所选择的最佳切入点。  “中国在世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重要议题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显得很贴近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