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文本价值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讲述汉文帝至细柳营劳军的故事。司马迁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手法,勾勒出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本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恰恰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文学语言和人文传统价值兼备。文言文有一体四面的特性,史事传记类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是在春秋笔法中见证历史的波澜和传主的人格,所以本文教学内容应聚焦文言、文学、文化。
2.教材定位
本文被编入部编教材八上第六单元,是自读课文,助读系统完备。“单元导语”充分体现课标要求,指明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阅读提示”已概括文章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真将军”形象。“思考探究”中还引导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学生自己能够看得懂的内容,应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学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与能力,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为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奠基。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积累若干常见文言字词,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史记》,对史传文学感到陌生。另外,学生在历史课上知道了汉文帝,但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大多只停留在“贴标签”的层面。作为初中教材唯一一篇《史记》选文,《周亚夫军细柳》是初中学子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一扇重要窗口,由此为高中阶段学习《史记》专题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三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文言,结合课下注释、句式和语境,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
②文学,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演读和细读,领会本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寫人手法。
③文化,综合教材信息理解人物,感受周亚夫和汉文帝的人格与胸襟。
二、教学活动的规划
从学情出发,为了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设置三个台阶,分别是走进细柳营、走近周亚夫、走近汉文帝。
课前准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充分预习课文。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关键字,“周亚夫军细柳”的“军”字。
由此走进细柳营。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整体感知文章,引出真将军周亚夫。有四项学习活动:1.数文中出现的24个“军”字,初步感知课文;2.齐读课文,概括细柳军营发生的事;3.溯源“军”字,理解将军是军中灵魂人物;4.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周亚夫形象。
由此走近周亚夫。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是透过人物言行,具体感知“真将军”形象。有三项学习活动:1.小组分角色朗读六句人物对话,并在班级展示;2.品评双方阵营人物的音调变化,双方分别指天子阵营和细柳军营。天子阵营有三个人物,分别是先驱和两位使臣,起初,先驱喊了一句“天子且至”,后来,持节的使臣说“吾欲入劳军”,最后,来称谢的使臣道“皇帝敬老将军”——三人的音调逐步降低,体现人物的态度由倨傲转为恭敬;细柳军营中,从“将军曰”到“将军令曰”,再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音调始终不变,体现军营上下坚持原则,不卑不亢。3.细读描写细柳军营言行的三个句子——无论何人何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军纪严明。顺势小结:音调不变的横线背后,站着一位治军严明、坚持原则的“真将军”周亚夫。
由音调变化的这组折线,走近汉文帝。第三个阶段的目标是综合运用文章信息,感知文帝心理,领会《史记》叙事写人艺术。提出两个问题给学生思考:一是结合课文及注释提供的所有有效信息,讨论汉文帝“改容式车”的深层原因;二是讨论“群臣皆惊”和“称善者久之”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史记》的文学价值——“无韵之离骚”。
最后,总结,从周亚夫身上读“真将军”形象,从汉文帝身上读历史脉搏,从《周亚夫军细柳》中读《史记》风采。引导拓展阅读《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通过上述三个台阶,学生理解了关键字词,领会了写人艺术,感受到了人物品格,更掌握了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三、重点问题讲解
同学们,这条横线的背后站着一位“真将军”,那么这组折线的背后,又站着一位怎样的天子?我们一起走近汉文帝。
汉文帝在细柳营里只做了一个举动——“改容式车”。请留意课下注释: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汉文帝本来保持着自己天子的威仪,现在神色、态度却发生了改变,为什么?有同学说这是对亚夫的赞赏,也有说这是对霸上棘门军失望之后的欣慰,都说得很好。要理解汉文帝的真实想法,还要关注当时的背景——“匈奴大入边”。除此之外,课下注解二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文帝之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再看其后汉文帝的生卒年月——文帝卒于公元前157年。也就是说,“军细柳”事件的第二年,文帝就驾崩了。匈奴扰边,国无良将,身体式微,面临内忧外患中的文帝最担忧什么?联系原文及注释所透露的信息,再来揣摩汉文帝“改容”的深层原因,恐怕就会发现,汉文帝的“为动”“改容”,不光是因为自己发现了良将,更是因为替继承人找到了栋梁之才。
周亚夫接下来能否受到重用呢?来看“称善者久之”后面的《史记》原文:
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我们从历史的大背景,触摸到了这位国之灵魂的思虑。同学们,我们要学会细读文本,抓住原文及注释提供的所有有效信息,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走出军门,文帝发出了一声感慨。“嗟乎,此真将军矣!”——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写前面的“群臣皆惊”和后面的“称善者久之”?
群臣为什么而惊?为亚夫的举动而惊,为文帝的宽仁而惊,这一惊,惊出了群臣的内心波澜,惊出了文帝的深深嗟叹,更惊出了亚夫的铮铮铁骨。
后面的“称善者久之”则更像绕梁不绝的余音,不仅可见亚夫“真将军”的品格,更突显文帝“明天子”的胸襟。
这个历史事件,既不是波澜壮阔的战场决斗,又不是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却被写得如此跌宕起伏,所以鲁迅对《史记》的文学价值有一个高度的评价——“无韵之离骚”。
1.文本价值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讲述汉文帝至细柳营劳军的故事。司马迁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手法,勾勒出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本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恰恰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文学语言和人文传统价值兼备。文言文有一体四面的特性,史事传记类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是在春秋笔法中见证历史的波澜和传主的人格,所以本文教学内容应聚焦文言、文学、文化。
2.教材定位
本文被编入部编教材八上第六单元,是自读课文,助读系统完备。“单元导语”充分体现课标要求,指明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阅读提示”已概括文章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真将军”形象。“思考探究”中还引导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学生自己能够看得懂的内容,应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学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与能力,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为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奠基。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积累若干常见文言字词,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史记》,对史传文学感到陌生。另外,学生在历史课上知道了汉文帝,但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大多只停留在“贴标签”的层面。作为初中教材唯一一篇《史记》选文,《周亚夫军细柳》是初中学子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一扇重要窗口,由此为高中阶段学习《史记》专题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三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文言,结合课下注释、句式和语境,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
②文学,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演读和细读,领会本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寫人手法。
③文化,综合教材信息理解人物,感受周亚夫和汉文帝的人格与胸襟。
二、教学活动的规划
从学情出发,为了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设置三个台阶,分别是走进细柳营、走近周亚夫、走近汉文帝。
课前准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充分预习课文。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关键字,“周亚夫军细柳”的“军”字。
由此走进细柳营。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整体感知文章,引出真将军周亚夫。有四项学习活动:1.数文中出现的24个“军”字,初步感知课文;2.齐读课文,概括细柳军营发生的事;3.溯源“军”字,理解将军是军中灵魂人物;4.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周亚夫形象。
由此走近周亚夫。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是透过人物言行,具体感知“真将军”形象。有三项学习活动:1.小组分角色朗读六句人物对话,并在班级展示;2.品评双方阵营人物的音调变化,双方分别指天子阵营和细柳军营。天子阵营有三个人物,分别是先驱和两位使臣,起初,先驱喊了一句“天子且至”,后来,持节的使臣说“吾欲入劳军”,最后,来称谢的使臣道“皇帝敬老将军”——三人的音调逐步降低,体现人物的态度由倨傲转为恭敬;细柳军营中,从“将军曰”到“将军令曰”,再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音调始终不变,体现军营上下坚持原则,不卑不亢。3.细读描写细柳军营言行的三个句子——无论何人何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军纪严明。顺势小结:音调不变的横线背后,站着一位治军严明、坚持原则的“真将军”周亚夫。
由音调变化的这组折线,走近汉文帝。第三个阶段的目标是综合运用文章信息,感知文帝心理,领会《史记》叙事写人艺术。提出两个问题给学生思考:一是结合课文及注释提供的所有有效信息,讨论汉文帝“改容式车”的深层原因;二是讨论“群臣皆惊”和“称善者久之”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史记》的文学价值——“无韵之离骚”。
最后,总结,从周亚夫身上读“真将军”形象,从汉文帝身上读历史脉搏,从《周亚夫军细柳》中读《史记》风采。引导拓展阅读《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通过上述三个台阶,学生理解了关键字词,领会了写人艺术,感受到了人物品格,更掌握了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三、重点问题讲解
同学们,这条横线的背后站着一位“真将军”,那么这组折线的背后,又站着一位怎样的天子?我们一起走近汉文帝。
汉文帝在细柳营里只做了一个举动——“改容式车”。请留意课下注释: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汉文帝本来保持着自己天子的威仪,现在神色、态度却发生了改变,为什么?有同学说这是对亚夫的赞赏,也有说这是对霸上棘门军失望之后的欣慰,都说得很好。要理解汉文帝的真实想法,还要关注当时的背景——“匈奴大入边”。除此之外,课下注解二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文帝之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再看其后汉文帝的生卒年月——文帝卒于公元前157年。也就是说,“军细柳”事件的第二年,文帝就驾崩了。匈奴扰边,国无良将,身体式微,面临内忧外患中的文帝最担忧什么?联系原文及注释所透露的信息,再来揣摩汉文帝“改容”的深层原因,恐怕就会发现,汉文帝的“为动”“改容”,不光是因为自己发现了良将,更是因为替继承人找到了栋梁之才。
周亚夫接下来能否受到重用呢?来看“称善者久之”后面的《史记》原文:
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我们从历史的大背景,触摸到了这位国之灵魂的思虑。同学们,我们要学会细读文本,抓住原文及注释提供的所有有效信息,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走出军门,文帝发出了一声感慨。“嗟乎,此真将军矣!”——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写前面的“群臣皆惊”和后面的“称善者久之”?
群臣为什么而惊?为亚夫的举动而惊,为文帝的宽仁而惊,这一惊,惊出了群臣的内心波澜,惊出了文帝的深深嗟叹,更惊出了亚夫的铮铮铁骨。
后面的“称善者久之”则更像绕梁不绝的余音,不仅可见亚夫“真将军”的品格,更突显文帝“明天子”的胸襟。
这个历史事件,既不是波澜壮阔的战场决斗,又不是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却被写得如此跌宕起伏,所以鲁迅对《史记》的文学价值有一个高度的评价——“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