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行车到底是交通工具还是健身工具?二者的界限如今已越来越模糊,天气和家庭因素使我们不可能每周末都能够进行长距离骑行锻炼,某些终日坐在小格子转椅上的白领们已将上下班骑车通勤看做是一种健身方式,而骑行发烧友们在城市中开辟出适合骑行锻炼的路线,曰为“刷街”或“刷圈”,在城市的街头从来不缺乏这些骑手们的身影。然而,在诸如北京这种超级大都市的交通体系中,“自行车们”已经成为明显的弱势群体……
前阵子我的一位朋友在骑车上班的途中出了事故,摔得狠惨。事情的起因非常简单,在自行车道里正常骑行的他,被一辆占用自行车道的小汽车别得差点摔倒,他愤然用拳头敲那小汽车的车窗玻璃,并用语言泄愤后离去,但这种关于“究竟路权在谁手中”的争执并未结束。小汽车利用速度优势开到了前面等我朋友经过时猛地拉倒他,然后准备开车逃逸,幸好被另一骑车人截住,车主没能逃掉,而我朋友的头盔、衣服摔烂,脑震荡,全身多处擦伤。车主企图否认自己的行为,甚至栽赃说我朋友是碰瓷的。但在警察调取录像后无话可说,赔了一笔不算少的银子。
究竟是什么让小汽车的车主这么趾高气扬?中国人迷信权威的思想真是深入骨髓,在没小汽车之前,有权有势的老爷们出门坐轿,在小汽车进入中国后,名字也带个“轿”字,美其名曰“轿车”。能够开上这么一台“轿车”在路上,悠悠然便产生一股子优越感出来。对于路上的其他弱势对象,比如行人,骑车人,莫名的产生出一种天然的厌恶感来。居高位者,往往视其他人低己一等。在开车一事上,体现尤为明显,开小汽车的看不上骑自行车的。在大多数小汽车主的眼里,骑车人往往整日奔波于衣食果腹的需求,是彻彻底底的社会底层,是完完全全可以欺负的对象。当今中国的社会阶层,从来没有分裂得如此彻底过,基本的尊重在各个阶层之间早已去之九霄云外。笔者每天在路上骑行2~3个小时,马路上之怪状已经见怪不怪,在自行车道上每日被小汽车用喇叭催赶不下数十起,至于自行车道被占用那更是家常便饭,被汽车别,甚至被开车人吐痰,扔东西,都遇到过。曾有车主亲口对我说道,自己被堵得一动不动,看着自行车在车缝里刷刷穿过便恨得牙痒痒。北京近年来已获“首堵”威名,在机动车道堵上后,自行车道便显得尤其的宽敞顺畅,交通法规对占用自行车道的惩罚并不严厉,且监管毫无力度,在拥堵的道路上,警察也对占道的汽车视而不见。
作为交通环境的一员,不论谁,都拥有合法选择自己出行方式的权力。因此选择骑车、步行和公交出行的人,在路上理应得到相同的尊重。但实际情况因为小汽车的天生强势(它有四个轮子,有铁壳子,它不会倾倒,它的个头比骑车人大得多,速度比自行车快得多,发动机力量也大得多),小汽车欺负骑车人的事情无时无刻都在各处不断发生着,尤其在城乡结合部的道路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在繁忙的北京-通州快速路辅路,一旦拥堵,小汽车占用自行车道行驶成为常态后,驶上人行道也成了屡见不鲜的事。
一些不好的管理方法事实上会更大程度地引起交通的混乱和拥堵,比如在繁忙的路口设置过多的非机动车隔离栏。一旦有汽车堵住了隔离栏的出入口,整条非机动车道便陷入了废弃的状态,骑车人根本无法进入堵住出入口的非机动车道,最后不得不绕道走上机动车道,隔离栏往往可以随意挪动,经常能见到临近路口的隔离栏被挪动后,整条非机动车道出入口变得极其狭窄,谁都想拥有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骑车人当然不会选择对自己不利的道路,铤而走险选择在机动车道上飞驰。这两者都打乱了机动车正常行驶的秩序,反而让道路更加混乱和拥堵。这些不恰当的设施,以及自私的驾驶行为造就了各式各样的拥堵和矛盾,很多事故都是这么引发的。
笔者在这里不想过多纠缠于中国社会和交通混乱的内在关系。骑车人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社会义务去“教训”任何违规的机动车司机,因为这样做会很危险,就像我那位朋友一样,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自行车成为马路上少数动物的今天,要想彻底杜绝自行车道不被占用压根儿无法实现。希望司机们能够知道,自行车道可以借用,但是,请给自行车留下通行的空间。在拥堵的路段占用自行车道的司机们,能有留出让自行车通过的道路意识就好,不要彻底占住整条自行车道,这对谁也没有好处。现在我有个愿望,做件上下班骑行专用马甲,前后大书“请给自行车留道缝!”遇上挡路的司机,就指给他看。
前阵子我的一位朋友在骑车上班的途中出了事故,摔得狠惨。事情的起因非常简单,在自行车道里正常骑行的他,被一辆占用自行车道的小汽车别得差点摔倒,他愤然用拳头敲那小汽车的车窗玻璃,并用语言泄愤后离去,但这种关于“究竟路权在谁手中”的争执并未结束。小汽车利用速度优势开到了前面等我朋友经过时猛地拉倒他,然后准备开车逃逸,幸好被另一骑车人截住,车主没能逃掉,而我朋友的头盔、衣服摔烂,脑震荡,全身多处擦伤。车主企图否认自己的行为,甚至栽赃说我朋友是碰瓷的。但在警察调取录像后无话可说,赔了一笔不算少的银子。
究竟是什么让小汽车的车主这么趾高气扬?中国人迷信权威的思想真是深入骨髓,在没小汽车之前,有权有势的老爷们出门坐轿,在小汽车进入中国后,名字也带个“轿”字,美其名曰“轿车”。能够开上这么一台“轿车”在路上,悠悠然便产生一股子优越感出来。对于路上的其他弱势对象,比如行人,骑车人,莫名的产生出一种天然的厌恶感来。居高位者,往往视其他人低己一等。在开车一事上,体现尤为明显,开小汽车的看不上骑自行车的。在大多数小汽车主的眼里,骑车人往往整日奔波于衣食果腹的需求,是彻彻底底的社会底层,是完完全全可以欺负的对象。当今中国的社会阶层,从来没有分裂得如此彻底过,基本的尊重在各个阶层之间早已去之九霄云外。笔者每天在路上骑行2~3个小时,马路上之怪状已经见怪不怪,在自行车道上每日被小汽车用喇叭催赶不下数十起,至于自行车道被占用那更是家常便饭,被汽车别,甚至被开车人吐痰,扔东西,都遇到过。曾有车主亲口对我说道,自己被堵得一动不动,看着自行车在车缝里刷刷穿过便恨得牙痒痒。北京近年来已获“首堵”威名,在机动车道堵上后,自行车道便显得尤其的宽敞顺畅,交通法规对占用自行车道的惩罚并不严厉,且监管毫无力度,在拥堵的道路上,警察也对占道的汽车视而不见。
作为交通环境的一员,不论谁,都拥有合法选择自己出行方式的权力。因此选择骑车、步行和公交出行的人,在路上理应得到相同的尊重。但实际情况因为小汽车的天生强势(它有四个轮子,有铁壳子,它不会倾倒,它的个头比骑车人大得多,速度比自行车快得多,发动机力量也大得多),小汽车欺负骑车人的事情无时无刻都在各处不断发生着,尤其在城乡结合部的道路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在繁忙的北京-通州快速路辅路,一旦拥堵,小汽车占用自行车道行驶成为常态后,驶上人行道也成了屡见不鲜的事。
一些不好的管理方法事实上会更大程度地引起交通的混乱和拥堵,比如在繁忙的路口设置过多的非机动车隔离栏。一旦有汽车堵住了隔离栏的出入口,整条非机动车道便陷入了废弃的状态,骑车人根本无法进入堵住出入口的非机动车道,最后不得不绕道走上机动车道,隔离栏往往可以随意挪动,经常能见到临近路口的隔离栏被挪动后,整条非机动车道出入口变得极其狭窄,谁都想拥有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骑车人当然不会选择对自己不利的道路,铤而走险选择在机动车道上飞驰。这两者都打乱了机动车正常行驶的秩序,反而让道路更加混乱和拥堵。这些不恰当的设施,以及自私的驾驶行为造就了各式各样的拥堵和矛盾,很多事故都是这么引发的。
笔者在这里不想过多纠缠于中国社会和交通混乱的内在关系。骑车人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社会义务去“教训”任何违规的机动车司机,因为这样做会很危险,就像我那位朋友一样,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自行车成为马路上少数动物的今天,要想彻底杜绝自行车道不被占用压根儿无法实现。希望司机们能够知道,自行车道可以借用,但是,请给自行车留下通行的空间。在拥堵的路段占用自行车道的司机们,能有留出让自行车通过的道路意识就好,不要彻底占住整条自行车道,这对谁也没有好处。现在我有个愿望,做件上下班骑行专用马甲,前后大书“请给自行车留道缝!”遇上挡路的司机,就指给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