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 009年11月17日,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群与全国22位市长在西湖畔共同签订 《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知识产权杭州宣言》。同日,株洲正式晋升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从多年前的粗放制造,到依靠自主创新改变自身角色,知识产权如何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在以工业著称的株洲,怎样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成为株洲市一直在摸索的问题之一。
《杭州宣言》昭示:在株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见证了科技创新的能力;于城市而言,成长为创新技术密集区域,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在国际竞争中,为株洲赢得了话语权。
科技创新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作为老工业城市株洲,“一五”时期被列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在这里布点兴建了13个重点项目。60年来,新中国100多项“全国第一”的工业产品相继诞生在这里。全市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145家,来株洲投资的中央企业、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多家。
株洲科技实力比较雄厚,拥有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17家、博士后工作站9个、各类科研开发机构56家,拥有高等院校11所、中职及技工学校48所,为推进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目前,株洲工业产业呈现出“6+1+4”发展格局,其中“6”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化工、陶瓷、医药食品、服饰加工贸易等六个传统产业;“1”是物流产业;“4”是指新能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尤其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快速,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和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研发与制造联动”模式,带动联诚集团、南车电机、中铁轨道等核心企业发展,一个千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2009年,株洲GDP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0亿元,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63亿元,增长45%,财政总收入完成100.33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早在2008年,株洲即确立了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工业文明的“催生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知识产权专利化,是激励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运用转化的“助推器”,也成为株洲实现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自主创新助推企业完美转身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是一个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老企业,近年来,公司本着“诚信、敬业、创新、超越”的企业精神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不仅掌握了世界最高端的大功率电力机车和A型地铁车辆的核心技术,彻底改写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系统集成和核心部件技术长期受制于国外大公司的历史,而且即将建成亚洲最大的大尺寸功率半导体生产基地和中国首条具有自主产权的IGBT封装线……由其研发、被称为高速动车组“心脏”和“神经”的牵引电传动系统和列车网路控制装置,创造了武广高铁“世界第一速”的奇迹,将世界原有高铁的时速提高了近三分之一。
南车株机仅仅只是株洲众多创新企业的一个代表而已。在市场的反复警示和政府的积极倡导下,越来越多的株洲企业开始创造并拥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
自2007年株洲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以来,株洲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强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转化工作,构筑城市产业链。
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实施《株洲市两型社会科教先导战略行动纲要》,明确了今后5-10年科技创新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具体目标、行动路径和实施步骤。结合株洲实际,提出了实施“3415”工程:即打造3个科教先导区,构建4大千亿元产业技术支撑链,建好100个自主创新平台,培育500家高新技术企业。
坚持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项目争资金、引技术、促发展。2009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2项,已立项50余项。2009年全国第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株洲获得立项19项,支持金额1340万元。
坚持技术创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专利技术转化实施,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0月底,株洲获批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0家,株洲电力机车、株洲硬质合金、时代电气等3家公司获评湖南省创新型企业,株洲钻石切削股份公司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株洲时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轨道车辆用抗侧滚扭杆”和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完全自主化A型地铁车辆”成为国家首批自主创新产品,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荣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称号。
坚持产学研结合。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学研结合创新。实施株洲江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的“活性维生素D3研发生产”、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与中科院合作的“航空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专用芯片仿制”等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产学研平台不断拓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知识产权加速新型工业化步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速推进创新成果产权化、产权成果产业化。
株洲坚持把握战略要求与突出地方特色、人才建设与企业推动、政府主导与促进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突出企业主体,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坚定不移地推动专利产业化,铸就株洲城市产业链。
一方面,在政府主导下,株洲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装备、多晶硅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目前,列入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的10家企业,占全省培育总数的13.7%,年产值达363亿元,实现利税21亿元。据对全市72件授权职务发明专利调查表明,实施率为86.1%,收益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2件,占效益总量的51.6%,授权职务发明专利投入产出比为1:7。同时,采用高新技术,抓好有色冶炼及深加工、化工、陶瓷、服饰等传统产业改造,适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促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完善城市产业链。
另一方面,株洲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助推知识产权产业化。很多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种变相的地方保护主义,其实不然,它是为企业服务,更是尊重发明人、专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有效举措。以政府名义制定下发的《株洲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提出了“552313”的工程建设目标,即全市拥有有效注册商标5500件以上,专利申请总量2万件,培育3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养一支100人左右的人才队伍,培育3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专利代理、商标代理和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为此,株洲加强执法政策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审合一的知识产权专门法院或法庭,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审判机构,充实知识产权司法队伍,提高审判和执行能力。优化知识产权法制环境,坚持打防结合、日常执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倡导社会诚信与维护市场秩序相结合,不断优化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加强对知识产权案件的跟踪和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完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做好重点领域和产品的知识产权预警分析工作,近年来先后开展国家级、省级软课题研究10个,为企业摸清在技术产品研发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分布情况,有效规避侵权风险。
不久前,在南车株机铁路试运线上,一台标号为五十五的TM3型电力机车正呼啸而过做最后的试验,它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踏上万里之外的中东。随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角色”不断转型,可以预见,“中国创造看株洲的梦想已不再遥远,更多源自株洲“创造者”的产品将驰骋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从多年前的粗放制造,到依靠自主创新改变自身角色,知识产权如何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在以工业著称的株洲,怎样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成为株洲市一直在摸索的问题之一。
《杭州宣言》昭示:在株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见证了科技创新的能力;于城市而言,成长为创新技术密集区域,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在国际竞争中,为株洲赢得了话语权。
科技创新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作为老工业城市株洲,“一五”时期被列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在这里布点兴建了13个重点项目。60年来,新中国100多项“全国第一”的工业产品相继诞生在这里。全市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145家,来株洲投资的中央企业、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多家。
株洲科技实力比较雄厚,拥有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17家、博士后工作站9个、各类科研开发机构56家,拥有高等院校11所、中职及技工学校48所,为推进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目前,株洲工业产业呈现出“6+1+4”发展格局,其中“6”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化工、陶瓷、医药食品、服饰加工贸易等六个传统产业;“1”是物流产业;“4”是指新能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尤其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快速,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和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研发与制造联动”模式,带动联诚集团、南车电机、中铁轨道等核心企业发展,一个千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2009年,株洲GDP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0亿元,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63亿元,增长45%,财政总收入完成100.33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早在2008年,株洲即确立了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工业文明的“催生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知识产权专利化,是激励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运用转化的“助推器”,也成为株洲实现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自主创新助推企业完美转身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是一个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老企业,近年来,公司本着“诚信、敬业、创新、超越”的企业精神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不仅掌握了世界最高端的大功率电力机车和A型地铁车辆的核心技术,彻底改写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系统集成和核心部件技术长期受制于国外大公司的历史,而且即将建成亚洲最大的大尺寸功率半导体生产基地和中国首条具有自主产权的IGBT封装线……由其研发、被称为高速动车组“心脏”和“神经”的牵引电传动系统和列车网路控制装置,创造了武广高铁“世界第一速”的奇迹,将世界原有高铁的时速提高了近三分之一。
南车株机仅仅只是株洲众多创新企业的一个代表而已。在市场的反复警示和政府的积极倡导下,越来越多的株洲企业开始创造并拥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
自2007年株洲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以来,株洲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强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转化工作,构筑城市产业链。
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实施《株洲市两型社会科教先导战略行动纲要》,明确了今后5-10年科技创新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具体目标、行动路径和实施步骤。结合株洲实际,提出了实施“3415”工程:即打造3个科教先导区,构建4大千亿元产业技术支撑链,建好100个自主创新平台,培育500家高新技术企业。
坚持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项目争资金、引技术、促发展。2009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2项,已立项50余项。2009年全国第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株洲获得立项19项,支持金额1340万元。
坚持技术创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专利技术转化实施,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0月底,株洲获批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0家,株洲电力机车、株洲硬质合金、时代电气等3家公司获评湖南省创新型企业,株洲钻石切削股份公司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株洲时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轨道车辆用抗侧滚扭杆”和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完全自主化A型地铁车辆”成为国家首批自主创新产品,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荣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称号。
坚持产学研结合。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学研结合创新。实施株洲江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的“活性维生素D3研发生产”、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与中科院合作的“航空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专用芯片仿制”等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产学研平台不断拓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知识产权加速新型工业化步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速推进创新成果产权化、产权成果产业化。
株洲坚持把握战略要求与突出地方特色、人才建设与企业推动、政府主导与促进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突出企业主体,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坚定不移地推动专利产业化,铸就株洲城市产业链。
一方面,在政府主导下,株洲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装备、多晶硅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目前,列入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的10家企业,占全省培育总数的13.7%,年产值达363亿元,实现利税21亿元。据对全市72件授权职务发明专利调查表明,实施率为86.1%,收益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2件,占效益总量的51.6%,授权职务发明专利投入产出比为1:7。同时,采用高新技术,抓好有色冶炼及深加工、化工、陶瓷、服饰等传统产业改造,适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促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完善城市产业链。
另一方面,株洲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助推知识产权产业化。很多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种变相的地方保护主义,其实不然,它是为企业服务,更是尊重发明人、专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有效举措。以政府名义制定下发的《株洲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提出了“552313”的工程建设目标,即全市拥有有效注册商标5500件以上,专利申请总量2万件,培育3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养一支100人左右的人才队伍,培育3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专利代理、商标代理和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为此,株洲加强执法政策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审合一的知识产权专门法院或法庭,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审判机构,充实知识产权司法队伍,提高审判和执行能力。优化知识产权法制环境,坚持打防结合、日常执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倡导社会诚信与维护市场秩序相结合,不断优化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加强对知识产权案件的跟踪和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完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做好重点领域和产品的知识产权预警分析工作,近年来先后开展国家级、省级软课题研究10个,为企业摸清在技术产品研发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分布情况,有效规避侵权风险。
不久前,在南车株机铁路试运线上,一台标号为五十五的TM3型电力机车正呼啸而过做最后的试验,它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踏上万里之外的中东。随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角色”不断转型,可以预见,“中国创造看株洲的梦想已不再遥远,更多源自株洲“创造者”的产品将驰骋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