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住我院诊断为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除外有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排除由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调和药物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有利多卡因和胺碘酮用药禁忌症的患者,选择118名纳入本次研究。所选患者中男66人,女52人,年龄34-82岁。其中表现为单纯出现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84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2例,出现心室扑动、心室颤动22例。
1.2方法
1.2.1分组
118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利多卡因组和胺碘酮组,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律失常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药物用量及用法
2组患者分别使用利多卡因和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
药物配制、使用方法:
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注射剂(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5ml:100mg/支)。对于室扑、室颤,1-2次电除颤同时,立即给予利多卡因100mg静推,若无效可于5-10min后重复追加利多卡因100mg静推,室扑、室颤转复后,可静脉滴注维持量,利多卡因20-50μg/kg/min维持。对于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推注1-2mg/kg(一般50-100mg),必要时每10-15min重复一次,至早搏消失、心律转复或1小时内总量达4.5mg/kg(或300mg),继以20-50μg/kg/min维持,最大维持量4mg/min。
胺碘酮组:胺碘酮注射剂(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150mg/支)。对于室扑、室颤,如1-2次电除颤无效时,立即给予胺碘酮5mg/kg(或300mg),以5%葡萄糖注射剂稀释后快速推注,然后再次除颤,如仍无效可于10-15min 后重复追加胺碘酮2.5mg/kg(或150mg)静推,室扑、室颤转复后,胺碘酮可静脉滴注维持量,用量为在初始6h 内以1mg/min速度给药,随后18h 以0.5mg/min速度给药;对于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给予胺碘酮150mg,用5%葡萄糖注射剂稀释后,推注10min,首剂用药10-15min后如仍不见转复可再次给予胺碘酮150mg静推,用法同前。转复后可以上述静脉维持剂量持续静脉滴注。
观察指标:常规对每一位患者行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神志情况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记录用药前后及心律失常发生变化时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时间不超过72小时。评价两组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后有效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1.2.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减少≥90%,短阵室速消失,室扑、室颤转复无复发;有效:未达到显效标准但满足: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减少≥50%,短阵室速或室扑、室颤24h内未复发;无效:重复用药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无明显减少,短阵室速或室扑、室颤24小时之内反复发作。总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1.3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用药总有效率分析
用药后,利多卡因组总有效4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9.49%(41/59),胺碘酮组总有效5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4.75%(50/59),两组间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利多卡因组。
2.2药物不良反应
利多卡因组1例出现精神症状,药物减量后自行好转;1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自行恢复窦性心律;3例出现血压下降,药物减量或应用升压药物后好转。胺碘酮组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短暂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减量后逐渐好转,2例发生静脉炎,换用中心静脉后好转。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5/59)。
3.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后三者又称为恶性心律失常,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临床医生对此类患者须积极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以避免心血管意外发生。利多卡因为I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性作用于浦肯野氏纤维细胞,以往常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它能降低自律性,通过抑制4相Na+内流,促K+外流,致使室颤阈值升高,可用于防治心室颤动;它也能相对延长ERP,通过促K+外流,抑制2相Na+内流,缩短APD>ERP,起到消除折返激动的作用。治疗剂量时,利多卡因对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房室传导和心肌的收缩无明显影响;血药浓度进一步升高,可引起心脏传导减慢、房室传导阻滞,抑制心脏收缩力和使心排血量下降。胺碘酮是以Ⅲ类药物作用为主的心脏离子多通道阻滞剂,兼具I、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能同时阻滞钠、钾通道和L型钙通道,还能非竞争性阻滞α、β受体。其具体作用机制如下:通过阻滞相关离子通道,降低窦房结、浦肯野氏纤维的自律性;通过阻滞Na+、Ca++通道,抑制窦房结、浦肯野氏纤维的传导;由于能阻滞K+通道,长期使用可显著延长ADP、ERP;它还能非竞争性阻断α、β受体,阻断T3、T4与受体结合,扩冠脉,降低心肌耗氧及外周阻力。胺碘酮静脉注射能快速起效,对各类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尽管胺碘酮能延长QT/QTC间期,但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不常见。胺碘酮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它的不良反应也增多,包括肺纤维化、影响甲状腺功能、低血压、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静脉注射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
随着学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了解地不断加深,发现利多卡因致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胺碘酮,甚至可诱发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胺碘酮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利多卡因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因此胺碘酮可作为临床抗急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首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住我院诊断为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除外有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排除由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调和药物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有利多卡因和胺碘酮用药禁忌症的患者,选择118名纳入本次研究。所选患者中男66人,女52人,年龄34-82岁。其中表现为单纯出现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84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2例,出现心室扑动、心室颤动22例。
1.2方法
1.2.1分组
118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利多卡因组和胺碘酮组,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律失常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药物用量及用法
2组患者分别使用利多卡因和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
药物配制、使用方法:
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注射剂(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5ml:100mg/支)。对于室扑、室颤,1-2次电除颤同时,立即给予利多卡因100mg静推,若无效可于5-10min后重复追加利多卡因100mg静推,室扑、室颤转复后,可静脉滴注维持量,利多卡因20-50μg/kg/min维持。对于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推注1-2mg/kg(一般50-100mg),必要时每10-15min重复一次,至早搏消失、心律转复或1小时内总量达4.5mg/kg(或300mg),继以20-50μg/kg/min维持,最大维持量4mg/min。
胺碘酮组:胺碘酮注射剂(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150mg/支)。对于室扑、室颤,如1-2次电除颤无效时,立即给予胺碘酮5mg/kg(或300mg),以5%葡萄糖注射剂稀释后快速推注,然后再次除颤,如仍无效可于10-15min 后重复追加胺碘酮2.5mg/kg(或150mg)静推,室扑、室颤转复后,胺碘酮可静脉滴注维持量,用量为在初始6h 内以1mg/min速度给药,随后18h 以0.5mg/min速度给药;对于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给予胺碘酮150mg,用5%葡萄糖注射剂稀释后,推注10min,首剂用药10-15min后如仍不见转复可再次给予胺碘酮150mg静推,用法同前。转复后可以上述静脉维持剂量持续静脉滴注。
观察指标:常规对每一位患者行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神志情况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记录用药前后及心律失常发生变化时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时间不超过72小时。评价两组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后有效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1.2.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减少≥90%,短阵室速消失,室扑、室颤转复无复发;有效:未达到显效标准但满足: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减少≥50%,短阵室速或室扑、室颤24h内未复发;无效:重复用药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无明显减少,短阵室速或室扑、室颤24小时之内反复发作。总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1.3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用药总有效率分析
用药后,利多卡因组总有效4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9.49%(41/59),胺碘酮组总有效5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4.75%(50/59),两组间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利多卡因组。
2.2药物不良反应
利多卡因组1例出现精神症状,药物减量后自行好转;1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自行恢复窦性心律;3例出现血压下降,药物减量或应用升压药物后好转。胺碘酮组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短暂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减量后逐渐好转,2例发生静脉炎,换用中心静脉后好转。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5/59)。
3.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后三者又称为恶性心律失常,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临床医生对此类患者须积极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以避免心血管意外发生。利多卡因为I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性作用于浦肯野氏纤维细胞,以往常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它能降低自律性,通过抑制4相Na+内流,促K+外流,致使室颤阈值升高,可用于防治心室颤动;它也能相对延长ERP,通过促K+外流,抑制2相Na+内流,缩短APD>ERP,起到消除折返激动的作用。治疗剂量时,利多卡因对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房室传导和心肌的收缩无明显影响;血药浓度进一步升高,可引起心脏传导减慢、房室传导阻滞,抑制心脏收缩力和使心排血量下降。胺碘酮是以Ⅲ类药物作用为主的心脏离子多通道阻滞剂,兼具I、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能同时阻滞钠、钾通道和L型钙通道,还能非竞争性阻滞α、β受体。其具体作用机制如下:通过阻滞相关离子通道,降低窦房结、浦肯野氏纤维的自律性;通过阻滞Na+、Ca++通道,抑制窦房结、浦肯野氏纤维的传导;由于能阻滞K+通道,长期使用可显著延长ADP、ERP;它还能非竞争性阻断α、β受体,阻断T3、T4与受体结合,扩冠脉,降低心肌耗氧及外周阻力。胺碘酮静脉注射能快速起效,对各类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尽管胺碘酮能延长QT/QTC间期,但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不常见。胺碘酮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它的不良反应也增多,包括肺纤维化、影响甲状腺功能、低血压、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静脉注射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
随着学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了解地不断加深,发现利多卡因致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胺碘酮,甚至可诱发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胺碘酮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利多卡因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因此胺碘酮可作为临床抗急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