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2006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凄风苦雨,我挪着步子回到外婆家,迎接我的是昏黄灯光下的一碗热气腾腾的水蒸蛋。金黄诱人的蛋面,撒上足够分量的葱花,恰是我最喜爱的味道。
  用了饭我将辗转回家。临行前外婆不经意地念着:“记得给我画画呀。”
  这声音恰似一滴水露,滴在我心潭里,搅了一池涟漪。
  那一瞬,我突然记起了《项脊轩志》。
  没有什么具体的语句浮现在心里,只是在那一刹那,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恍若宇宙爆炸前的粒子集聚,在最后的那一瞬间用尽全力击中那一点。心底的情绪倾泻出来,让我忍不住新潮澎湃。
  到家后,我细细地翻阅着课文。老师曾经在课堂上仔细讲解过这篇文章。那时给我的感触只是平平。都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以乐景写哀情,恰动人心,我却不以为意。许是年少不识那一份情深,只瞧得见更有生气的景致。而前文祖母、母亲、大母婢子与儿时的归有光相处时琐碎的生活细节,那些人之间最平常的几句话,恰恰使我大为震动,几近落泪。
  “儿寒乎,欲食乎?”
  就在那时,我突然明白了先前的那股力量是什么。冰冷的天气,热烈的爱意。有这样一种情感,它不论古今,总是会在适当的那一刻给予你最深切的、直击灵魂的感动。那样纯粹的期盼与爱意引起的共鸣,响在我的心底,也勾起归有光先生的儿时回忆。而在属于我的那一刻,它化为一位老人亲手为我做的羹汤和精心点缀上的葱花。这世间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
  我合上书,躺回床上,翻着和外婆寥寥无几的聊天记录。
  我问:“外婆,你有没有自己的照片呀?”
  “全身的那种。”
  “别人拍的也可以!”
  我想给你画一张人物像。但是可能是“想”字太直白,我犹豫着停了手。等待回复期间,我向上拉着记录条,直到看见在屏幕上显示2019年5月20日的时候,出现了一张照片。
  我凝视着这一个日期。动作静止。几乎世界都为此屏住了呼吸。好一会,目光下移。我看见一句外婆的话。
  ——这张可以吗?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泪水已经从脸颊上滚落了,悄无声息。一片朦胧中跳出了外婆新回我的消息。我静滞了一会,慢慢地跳回去看。
  一长段的话。很多照片,各种姿态,仿佛怕我看不全所有的角度。我感觉到自己的睫毛微微颤动着,但我此时此刻想做的、能做的,只是一字一句地读着外婆发来的话。
  “什么时候有空给外婆画好了,不管你画得好与坏,外婆不会嫌弃你的,外婆高兴还来不及呢。”
  我想,如果当时有人从门外看我,看到的肯定就是一尊塑像。但那时我的脑海里只有那一长段的话和日期——2019年12月1日的影子。味蕾上似乎还留着晚上尝到的水蒸蛋的鲜美。我反复地看着,呆呆地坐着。几近厌恶地想要剖开自己的内脏,看看里面是否还有那一颗心。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世上多是亲人有缘无分,白白失去一个最爱你的人。我想,归有光先生写下《项脊轩志》,不仅仅是为了记录他儿时的琐事,回忆他儿时所体会到的那种可以在冰冷的雪夜里给予他温暖的情感,還是用“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来表达他对过往人、事的一份刻骨的悔意与执念。“长号不自禁”,寥寥几字,却有一种泪洒江淮的悲切。
  归有光曾得到过的,最后还是失去。恰似我得到的冬日蛋汤和失去的195天,现在我只想做些什么,而不是任凭自己失去更多。怎样行动呢?就从此刻开始吧!
  (指导老师:翁小兵)
  肖尧留言
  读后的几点随想:
  1.曾看过某地一名师的教学实录,与学生一起恢复项脊轩的面貌,即“项脊轩”重建计划,当时即感慨莫名。
  2.“儿寒乎,欲食乎?”时隔二十年,这两句依然盘旋在我的脑海。且越来越清晰,让我想到自己的亲人。平淡滋味,越来越耐品。
  3.“那一瞬,我突然想起了《项脊轩志》。”这是对课文最深的阅读。能知晓课文中的真义,并逐渐参悟这份真义其实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才算是读懂了课文。
  4.好的文章,历百年不朽。这就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原因。与每一位中学生共勉。
其他文献
近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纷纷关注“苏式生活”,从不同侧面进行深入宣传报道,让这个词汇频繁进入公众视野。所谓的“苏式生活”,大体就是苏州人传统的、寻常的生活方式。当我们说到这个词的时候,心中自然是充满着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介绍“苏式生活”,必然绕不开《浮生六记》。这是清朝文学家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该书以作者和夫人芸娘的美好爱情为主线,记述了平凡而又充满
期刊
文字除了表达声、色、人、画,还应该在承前之后有所创新。  以诗歌为例。经历了唐宋的繁荣,到了清代,流行的文体是小说,因为曹雪芹等大家将小说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其实,清朝还是有很多著名诗人的。比如,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性德,他以本心描绘“夜深千帐灯”的壮美,描绘“故园无此声”的凄美。独树一帜,成为清代诗人的杰出代表。更有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担当之言。  
期刊
问:我是一名高中理科生,平时作文成绩很差,也基本上不怎么看书。临近高考了,我想知道作文有什么快速提分的诀窍吗?  答:老师常说的话是“功夫在课外”。写作尤其如此,与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思辨能力密切相关。若想要临阵磨枪,必然要采用一些剑走偏锋的门路。命题若是要求写精准的任务驱动作文,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列出要求以此为提纲来写作。若是宏大主题作文,可通过嫁接技巧来“炮制”一篇作文。  以2018年高考全国
期刊
1.带着亲自写的4篇“安心文”去考点(非考场哦)。  2.题目要求至少读两遍,每个字下面都要有“点读”痕迹。  3.將所给材料涉及的信息点穷尽列出,找到每个信息点所负载的信息指向。  4.要力争找到“靶心立意”,但“高环立意”不影响得分。  5.要草拟出简单的写作框架。提笔就写,是临场作文的大忌讳。  6.自拟题目以准确、清晰为第一追求,以文采、诗意为第二追求。  7.如果有“高能量”的语句,要么
期刊
编辑推荐  有人说,没有思想的人生,就像没有舵的船。简言之,没有思想,不知来处,不思去向,人会迷失。而保有思想的习惯,于做人处事大有裨益。在文章中,点燃思想的烟火,会绚烂文字的天空,引人注目。  每个人的文章,都是思想的结晶。但文章又有高下之别,盖因为思想的深浅不一。  深度思想,另辟蹊径,文章的格调会不同。崔梦缘同学,正是深度思考的践行者,或者说是深度思想的拥有者。“文人的精神世界”“湘巷”,崔
期刊
称谓语,就其狭义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称呼的用语;广义来讲,称谓语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纽带,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几千年来,我国称谓语,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随着岁月变迁,许多事物还保持着本来面目,称谓却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已消逝于岁月长河之中;有些称谓则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含义。了解称谓语的变迁,亦可一窥时代。  回顾  当代那些消失
期刊
盛世华章奏起,婆娑乐吹衣。  东晋陈窈《筝赋》中有言:“列柱成律,既平且和,度中楷模。不縮不盈。”在西洋乐器成为主流的现代,中国古典乐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古筝的逆行,让现代人领略到中国古典乐器音色飘香。  筝亦如此,人独不然?  做一位逆行者,不仅是在与现实磨难作斗争,而且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我怜惜芹溪居士笔下的林妹妹,林妹妹可谓妙人也。自是窈窕淑女,才华横溢,然而一心追求爱情的她,与封建大家庭格
期刊
到某中学参加一场教学成果发表会,结束后用餐,承办学校贴心地安排学生帮忙收拾会场,其中一个学生向着用餐的老师们走过来,他的任务是帮老师们处理餐盒。“吃好了吗?”学生向一位老师开口,随即收走用后的餐盒。一个接一个,同样的问句,没有称谓,语气听来也不客气。我从远处听着,直到自己也被这句话惊吓而回神,正思忖如何告诉这个学生以更有礼貌的语言表现出助人的行为,他已转向下一个老师,继续用相同的语气问:“吃好了吗
期刊
读书心得:  如实说,我读过的书并不多。但对于所阅读的每一本书,我都倾注了很多的情感,耗费了许多的心力,希冀着能与其成为知音。我总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带入到书的情境之中,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我经常阅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林清玄散文精选》汇编了林清玄先生众多风格简朴清新,内容灵动且真切自然的美文。即便是其中所包含的日常记事,也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生活中人事最恳切的关怀。  至于读书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一
期刊
刚过去的三月八日作为一个和女性相关的节庆,也许不少人发现了一个问题:“三八妇女节”这个名词逐渐成为某种语言上的禁忌。这场禁忌在最近十年内愈演愈烈——起码在互联网年代之前还没有发生类似状况。女性深感本身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有必要设立应有的节庆来象征应有的性别平等精神。然而在具体的话语实践中,“女神节”“女生节”这些新词汇已经越来越多取代了原有的“妇女节”的命名。  这一状况一方面是商业运作的结果,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