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目标设置 汇聚班级向上能量场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fis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克(E A Locke)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认为人在从事每一项工作中,其确立的目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这种目标能够把人的需求转化为动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在完成后每个人会对照目标与行为的结果,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 ,使自己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
  关键字:目标设置;班级管理;向上能量
  目标设置理论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目前在管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仍然可以应用该理论进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促进班级的管理。笔者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选取执教的班级进行实践探索,通过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共同确定目标,加强学习目标的执行监督,对结果进行有效反馈,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对照目标进行结果修正,促进目标的有效执行,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调动激发,将教师要求的目标,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行动目标,实现了师生的共同参与,寓教学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采取民主方式,进行目标设置
  2017年,我接手了一个四年级班级,这个班级由于班主任的变动,在班级管理中流露出了散漫、纪律性不强、不听从教师管理的苗头;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也存在着学习动力不强、课堂效果欠佳的问题,在开学初的测试中,语文、数学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平均分仅为88.21分,落后其他两个平行班3分左右。
  目标是作为动机激发的一个诱因起作用,没有目标,学生的学习乃至教师的教学也就失去了方向。当时班级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为学”没有目标、教师“论教”也没有目标,这样师生之间不能形成共振,也就更没有好的成效。面对这样的情形,笔者决定借用目标设置理论,在教学过程和班级管理中,为学生设置合理的教学和行为目标,以此明确标准、匡正行为、树立典范。
  在设置中,我觉得用最容易量化的日常单元测试作为目标设置的切入点,围绕单元测试改错次数设定目标。与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强加于学生、而毫不顾及学生是否对这一目标设置认同完全不同,我采取了在班级民主的方式,开展目标的设置工作。首先,围绕“自己能做到单元测试改正几次”在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小组集中后,确定本小组认定的“次数”,然后各小组派出代表,集中交换意见,产生全班同学认定的“次数”。经过各小组意见汇总、酝酿,最终全班同学一致认定“自己能做到单元测试改正几次(含及以下)”,如果超过这个两次,则需要老师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与学生沟通和指导,巩固知识、提高成绩。
  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通过采取民主的方式,确定了全班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设置个人目标,形成了全员的目标承诺,从而激发了目标设置对于学生动机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给予帮助、指导,并作有效的测量。
  二、注重目标反馈,实现实时提高
  在目标设置理论中,需要合理地利用对目标的反馈作用。目标是个体评价自己绩效的标准,反馈则告诉人们这些标准满足得怎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待于改进,反馈为目标的执行过程提供了总结。目标与绩效结合在一起更能提高绩效。通过反馈,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 教师用信息方式对学生表达正反馈以增强学生的内控感和外控感, 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结果会有相当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激发自身的满意度或紧迫感,促进目标的实现。
  在批改单元测试试卷时,我在卷面的右上角标明了“改正次数”,不需要改正为“0次”,学生每多改正一次,就在“改正次数”中“+1”。在把改正次数越写越大的同时,把卷面分数的字体写得越来越小,这样就是考虑到学生个体因为智力或习惯等因素,会存在卷面成绩上的差异。但是改正次数却不单单反映出成绩,更反映出学生自身对于目标的认同度,以及学习的动机与态度,这比单纯的一次成绩更重要,这种字体的变化,也给了学生更加强烈的心理暗示和反馈作用。
  同时,在目标执行的过程中,我也注重了过程的测量,从而反映出了学生的变化。
  从三次单元测试成绩来看,在不考虑试卷的区分度这个变量的情况下,学生的改正次数0次、1次的占比从第二单元的31.6%上升到了81.5%,而改正次数2次及以上的占比随着也在降低,看到了目标设置的成效。
  同时,我在班级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也注重了学生个人目标设置的反馈,特别是关注学习靠前、学习居中、学习较为吃力学生三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对于改正次数增多的学生及时进行提醒、改正次数减少的学生积极进行鼓励,并帮助学生进行目标设置,将全班每个学生的“小目标”汇聚成为全班的“大目标”,共同形成向上争先的氛围。
  三、注重日常激励,形成目标设置的有效闭环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外界影响较为直接,情緒和状态起伏波动较大,并且好胜心强,鉴于这种情况,在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中,笔者把奖励作为有效反馈的落脚点,将“改正次数”与班级管理中日常奖励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奖励提升学生的满意感,从而打通心理学与班级管理的联系,实现目标设置的有效激励。
  比如,与“改正次数”相关的,我设置了一套奖励体系,提高学生实现目标的积极性。“改正次数”为0次的,奖励两颗星,同时教师许诺班级学生可以实现自己的一个小愿望,比如可以在全班范围内为同学做一件好事、班级公开场合进行一次小的展示、老师可以为这位同学做一件小事等等;“改正次数”为1次的,奖励一颗星,当累计到两颗星时,方可实现自己的一个小愿望;“改正次数”为2次的,不进行奖励,也不授予小星星;“改正次数”超过2次的,适当进行提示,如扣掉一颗星等。通过这样的奖励体系,并不单纯强调物质奖励而是更注重了精神奖励,将目标设置理论、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以及组织管理学的绩效管理有机的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改善学生在日常行为和班级组织中的行为,更好的实现了班级教育教学的管理目标。   在笔者看来,激励效应在班级中是最有主动性、能动性的因素,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班级整体会尽力争取内部资源的支持,同时学生的日常表现也将会逐渐趋好。从以下一组数据就能有所体现:
  从以上一组数据,可以看出班级中获得奖励星的人次、以及获得两颗星、一颗星人次明显增加,实现的小愿望也逐渐增多。
  在我随机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学生反映,进行了“小讨论”—树立了“小目标”—激发了“小动力”—取得了“小成绩”—实现了“小愿望”,这一套下来,目标更明确、动力更强劲、取得的成绩也是实实在在,并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在这样的一套目标设置閉环的实验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我将目标设置理论推广应用于班级管理和教学的各个方面,采用高绩效循环模型,从目标设立、中介因素和相关机制入手,努力将各项工作和任务都设置成为一个有计划、有准备、有指导、有沟通的循环过程,既重视结果,亦重视行为,同时注重民主讨论、实时反馈以及有效沟通,进一步形成一个井井有条又气氛活跃的班级氛围,培育了向上的能量场,保证了新接手班级的平稳过渡。
  四、几点启示
  在开展目标设置理论的实践中,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和取得成效,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对象的主体是学生,应充分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具体工作。本次实践,我只是应用了目标设置理论这一近来研究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激励理论,它从设置明确目标的角度来研究激励问题,在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均有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可以应用到实践中来,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小点子”、“小妙招”其背后也渗透着心理学的思想、力量及规律。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中,应将自身的设计上升到理论层面,提高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和科学性。
  (二)逐渐推动将班级管理向班级治理转变
  传统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以班级授课制和班主任负责制为主要特征,优点是整齐划一、管理较为直接、快捷,缺点是缺少集思广益和互动平台,不能照顾到学生差别和心理需要。在笔者本次的实践之中,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努力将传统的“管理”变为“治理”,教师与学生通过平等合作互动,对班级的教育教学各项事务进行规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实现效果优化,并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公民思想。一是讲民主、重沟通。在一定范围内,充分进行讨论、得出民主的结果,充分调动积极性、创造性,汇聚全体学生的智慧。二是建制度、立规矩。与传统建立班规不同,通过建立各项“游戏规则”,使学生讲规矩,从原本发号施令到自觉遵守制度,实现思想上的转变。三是变主体、转意识。班级管理的主人不再是教师,而是把学生摆在最中心的地位,教师更多作为引导者而不是教育者,让单向的命令变成双向的互动沟通,从而保持较好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善治”也是自身驾驭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组织管理同样可以寓于教育教学环节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背后蕴含着是管理学的思想。对组织行为学应用作为广泛的集中在企业管理之中,班级同样作为一个组织、每一名教师和学生同样也是组织中的一份子,可以应用于管理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工作。比如我在目标设置理论应用中,在反馈环节加强了激励效应的实践,其背后就是组织的绩效管理策略,这样的策略对于学生依然有效。学校及教师可以采取相关的培训,借鉴组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加强对班级和学生的日常管理,提高整体能效。
  参考文献
  [1]王华,王光荣.《目标设置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启示》,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
  [2]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0
  [3]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社会,教育者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是必修的课题。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研究发现,儿童入学后学业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方式。寄宿班的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个别生指导方面,适当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原理,能有效地解决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能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寄宿班集体建设;个别生成长  当今社会,教育者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是必修的课题。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有
期刊
摘要:本论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发展规律,从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和书面语言三方面对语言激励这一教育艺术进行了具体形象和全面的阐述,对于教学工作、班级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语言激励;课堂教学;班级管理;魅力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主要是通过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身体语言、书面语言)来鼓动和激励的。作为任课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激励技巧,激发学生的
期刊
摘要:“激励性”评价即以激发、鼓励、勉励等教育原则,为学生营造“在激励中学习,在激励中成长”的教育环境,调动不同程度的学生奋发向上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并肯定学生的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同班就读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多运用激励性评价,在“巧”上下工夫,使同班就读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其学习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同班就读生;自信成长  同班就
期刊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M,男,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家常常顶撞父母,情绪十分冲动,一有不顺就经常发脾气,一发脾气就不顾及后果,发脾气会随便骂同学、父母和老师。曾经因为发脾气离家出走走到高速路上,最后又让交警带回来,与父母关系不好,常年顶撞母亲,而父亲经常不参与家庭教育当中去。  (一)重视学业,不尊重师长  在校对班主任比较听话,对其他的老师都不大尊重,尤其是别班的生活老师,常年直呼其名,常常和其他老
期刊
摘要:高年级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青春期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有较的疏导,成为学生的朋友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良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其今后有效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因材施教,成就学生的美好人生。  关键词:沟通;奉献;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
期刊
一、调查目的  青春期是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 是人的一生中身体急剧发育的时期。有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中界定青春期的异性交往, 主要是指从初中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到与异性恋爱的男女同学交往。根据我国的有关调查,随着营养状况的改善,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教养方式等因素,儿童青春期有明显提前的趋势, 男女生生理成熟时间提前到12—16岁。根据我国小学生入学年龄推断,高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儿童青春期开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亦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统观数学学科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正
期刊
摘要:如果把学生比作船,那么班主任就是舵手。多年的班主任工使我深深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责任,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用我的爱心与智慧,真情与汗水,细心关爱孩子,精心指导孩子,在活动中锻炼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 关爱;管理;实践  一、细心关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胜于母爱。它是放射着人性光芒的理性的爱。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理性的爱,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
期刊
摘要:人类最永恒最持久的便是爱,对教师而言,对学生的爱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的爱不同于父母的爱,这种爱对学生而言既有包容,又有严厉。工作以来,我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爱播洒给学生。在于学生不断的交流和接触中,我也悟出了一些新的想法。我会继续努力,不管以后怎样,我都会将会让师爱不断延续。  关键词:爱;延续  屈指数来,从教已有20多个春秋,在这20多年里一直指引我工作的是一句话和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这
期刊
摘要:班集体是学生展现个性与才能的舞台,要立足班集体,形成一个有共同的目标,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以合作精神为核心的团队满足学生被尊重,被呵护的需求,有爱的力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形成互帮互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的帮助下发挥自己的才能,最终塑造出个性的自我。  关键词:力量;活动契机;观念;成长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心更远的路.这是我日记本上的座右铭,我喜欢读自己的日记,因为它记录着心灵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