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本质是发展语言能力,最终实现内化和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和心灵感悟力。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心灵感受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那么何谓心灵感受力?说简单点,就是对事物的高度敏感,能够深入文本,产生情感体验,而后产生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面对丰富的言语资源,面对情意兼备的文字,学生却漠然视之,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灵感受力呢?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加深体验和感悟。这里的“深入文本,加深体验和感悟”,就是培养学生心灵感受力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自己在《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寻章摘句,提炼关键词段
《我和祖父的园子》以散文的笔法将充满自由、诗意盎然的人生境界彰显出来,女作家萧红凭借这篇随性和自然的文字,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勾起了人们内心对自由童年的向往和追忆。文中字里行间所流泻出来的是,对童年幸福生活的赞美和怀念,为此文定下了自由和幸福的基调。
在进入阅读环节之前,我先提炼出了一个主题“幸福”,追问幸福在哪里,寻找幸福在哪里,而后让学生从文本入手,梳理文本,整体感悟文本中的幸福踪迹,引导学生思考:《我和祖父的园子》写的是萧红对童年幸福生活的回忆,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学生从文中找到“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快乐、开心、童真”,还有相关的句子:“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到“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玩,可以睡,可以种菜,干什么都行,这样的自由就是幸福。再如这样的文字:“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学生体会到这段话既写出了生命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写出了田园之乐和天伦之乐。
通过解读,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关键语段,并从中挖掘出语段所传达的独特思想,而这样一个过程,既是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对词语、对句段敏感度的过程,为下一步探析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字里寻真,探析文本之韵
《我和祖父的园子》散发着自然的灵性,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之美,仔细品读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仿佛都被赋予了人的特征和魔力。对小学生来说,从字里寻觅,使其体验到文本之美,是提升其心灵感受力的关键。为此,我抓住“心灵自由”这一主题做了这样的引导:“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才有了这段自由的文字。仔细梳理一下文中的句子,找一找哪里呈现出自由之美,并用你的朗读表达出这一自由之美。”学生通过朗读从中找到作者心灵自由的“三重天”。“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这是第一重天。“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是第二重天。“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这是第三重天。从这“三重天”,学生感悟到,只有心灵自由的人,才能写出像天空这样博大深邃的文字。正是因为心灵自由自在,所以看园子里的一切也是自在的。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来,找到了更多值得回味的段落。如“‘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看见蜻蜓飞来了,没吃完黄瓜就跑去追蜻蜓”这样的段落;“我学着祖父的样子浇菜,但是并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拼尽力气往天空扬,还大喊‘下雨了!下雨了!’这样的段落;“玩累了,找个地方就睡了,把天空当做被子,把大地当做床,想在哪儿睡就在哪儿睡”的段落。
学生通过文本解读,体验到文本的自由之美,感受到课文散发的自由的馨香,不知不觉地沉醉其中,心灵的感受力也获得了提高。
三、解读作者,感悟文本内涵
《我和祖父的园子》出自萧红的名作《呼兰河传》。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萧红正重病缠身,那一刻她内心最向往的就是童年的幸福和自由。萧红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家里唯一疼爱她的就是祖父。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萧红将自己的幸福定格在了和祖父相处的回忆里。了解萧红的童年,是让学生感悟文本深刻内涵的关键,为此,我做了这样的引导: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祖父喜爱萧红?学生透过文本找到几个细节,如萧红在园子里瞎闹,祖父不但不怪她还包容她;她把韭菜当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祖父不但不生气,还笑着跟她细细地讲述这些植物不一样的地方;萧红铲地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把儿取掉,只拿一个锄头的“头儿”让她在那儿胡闹。这些细节都足以表明,祖父是爱她这个孙女的。
阅读教学是一个磨砺内心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感知外在的世界,从而提升内心的敏感度,这是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新课题。笔者相信,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心灵的感受力,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将有所助益。
(责编 莫彩凤)
一、寻章摘句,提炼关键词段
《我和祖父的园子》以散文的笔法将充满自由、诗意盎然的人生境界彰显出来,女作家萧红凭借这篇随性和自然的文字,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勾起了人们内心对自由童年的向往和追忆。文中字里行间所流泻出来的是,对童年幸福生活的赞美和怀念,为此文定下了自由和幸福的基调。
在进入阅读环节之前,我先提炼出了一个主题“幸福”,追问幸福在哪里,寻找幸福在哪里,而后让学生从文本入手,梳理文本,整体感悟文本中的幸福踪迹,引导学生思考:《我和祖父的园子》写的是萧红对童年幸福生活的回忆,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学生从文中找到“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快乐、开心、童真”,还有相关的句子:“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到“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玩,可以睡,可以种菜,干什么都行,这样的自由就是幸福。再如这样的文字:“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学生体会到这段话既写出了生命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写出了田园之乐和天伦之乐。
通过解读,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关键语段,并从中挖掘出语段所传达的独特思想,而这样一个过程,既是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对词语、对句段敏感度的过程,为下一步探析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字里寻真,探析文本之韵
《我和祖父的园子》散发着自然的灵性,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之美,仔细品读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仿佛都被赋予了人的特征和魔力。对小学生来说,从字里寻觅,使其体验到文本之美,是提升其心灵感受力的关键。为此,我抓住“心灵自由”这一主题做了这样的引导:“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才有了这段自由的文字。仔细梳理一下文中的句子,找一找哪里呈现出自由之美,并用你的朗读表达出这一自由之美。”学生通过朗读从中找到作者心灵自由的“三重天”。“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这是第一重天。“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是第二重天。“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这是第三重天。从这“三重天”,学生感悟到,只有心灵自由的人,才能写出像天空这样博大深邃的文字。正是因为心灵自由自在,所以看园子里的一切也是自在的。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来,找到了更多值得回味的段落。如“‘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看见蜻蜓飞来了,没吃完黄瓜就跑去追蜻蜓”这样的段落;“我学着祖父的样子浇菜,但是并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拼尽力气往天空扬,还大喊‘下雨了!下雨了!’这样的段落;“玩累了,找个地方就睡了,把天空当做被子,把大地当做床,想在哪儿睡就在哪儿睡”的段落。
学生通过文本解读,体验到文本的自由之美,感受到课文散发的自由的馨香,不知不觉地沉醉其中,心灵的感受力也获得了提高。
三、解读作者,感悟文本内涵
《我和祖父的园子》出自萧红的名作《呼兰河传》。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萧红正重病缠身,那一刻她内心最向往的就是童年的幸福和自由。萧红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家里唯一疼爱她的就是祖父。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萧红将自己的幸福定格在了和祖父相处的回忆里。了解萧红的童年,是让学生感悟文本深刻内涵的关键,为此,我做了这样的引导: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祖父喜爱萧红?学生透过文本找到几个细节,如萧红在园子里瞎闹,祖父不但不怪她还包容她;她把韭菜当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祖父不但不生气,还笑着跟她细细地讲述这些植物不一样的地方;萧红铲地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把儿取掉,只拿一个锄头的“头儿”让她在那儿胡闹。这些细节都足以表明,祖父是爱她这个孙女的。
阅读教学是一个磨砺内心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感知外在的世界,从而提升内心的敏感度,这是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新课题。笔者相信,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心灵的感受力,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将有所助益。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