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方程教学中,往往有部分学生体会不到方程顺向思维的好处。教师应钻研教学参考书,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改进和提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建构方程学习模型。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学参考书的作用,又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参考书;方程建模;落实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1-0054-02
笔者每次去参加教研活动,教研员都会叮嘱教师要好好研读教学参考书,可在繁忙的工作中,真正能静心研读教学参考书的教师却为数不多。有些教师看看课本、配个课件,便开始上课。笔者从教多年,一直把教学参考书当成教学指导“老师”,尽可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笔者再次任教五年级的“简易方程”这个单元时,根据以往的经验,相当多的学生会受到以前的算术方法的逆向思维的影响,不接受方程顺向思维的思考方式。直到学完这个单元,有些学生还会说,能用以前的方法解决,为什么还要学方程呢?听起来方程的好只是一种教师自认为的好。教师应当将学生的质疑当作深入研究的驱动力。
关于方程,教学参考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化归方法,领悟建模思想,是中小学方程教学共同的核心目标。”如何让学生在方程学习中“领悟建模思想”呢?笔者认为,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方程的建模,应该就是准确地知道方程是什么,并能主动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再次细读教学参考书,笔者有了以下的启发。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建模”
在本单元教学参考书的第137页、第153页等好几处都提到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列方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也就是建模的过程。不会读题的人,只会越读越糊涂;善于读题的人,会越读越明朗。因此,本单元着重指导学生阅读。读什么?怎么读?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指导。
一是读关键句。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关键句在哪,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理解关键句。在学生读题时,笔者把題中的一些关键句挑出来给学生反复地阅读,比如“超过原纪录0.06米”“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10.4元”“我做框架用了1.8米木条”“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甲船落后乙船57.6千米”“我们俩同样多”等,同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有的学生用语言来说明,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说明。学生读多了,就能读出感觉来,就能准确地找到题中的关键句,就会自觉地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还会直接将题目叙述“翻译”成等量关系。
二是读等量关系。教学参考书明确指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所依据的等量关系可以让学生说给自己听,不必写出来,以免加重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三个步骤中,最关键的是第二个步骤“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会列出方程,但不会说等量关系,不知道等量关系是指什么。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先听会说的同学说等量关系,看教师写在黑板上的等量关系,再默读或读出声来。通过眼、口、脑的结合,学生逐渐明白题中的等量关系,最终能够说给自己听,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如此方能体会方程的思路。
三是读重点词。在教学课本第79页例5(如图1)时,教学参考书指出“审题时,只要学生理解题意,知道两人的运动过程即可,不必强调物体运动的四个要素”。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对“相距”“相向”“相遇”这些词的理解。可以按教学参考书上提议的“让学生自行构造直观”,让学生自己演一演,或通过线段图数形结合来理解;还可以把课本第82页第14题、第85页第8题放在一起(如图2),引导学生细心读题,把“落后”等重点词圈一圈,分析图1和图2的三道题中两个人的不同运动过程,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顺利地列出方程。
四是读不同形式的数学信息。课本第55页第3题(如图3),这个题除了有它的数学功能,还有让学生了解生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学生需从一段文字中识别哪些是与解题相关的必要条件,抽象出数量。像这样的题,特别要指导学生从烦冗的语言中提取有用的数据信息。
课本第80页第3题和课本第85页第7题(如图4),都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题,要求学生从水费收取表、发票上读取信息。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收费表和发票的作用,再详细地指导学生从图表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五是读数学史料。课本中会用短小的篇幅介绍一些数学史,教师可用两三分钟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介绍方程的史料,或者让学生回家读一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
二、评判不同解法促“建模”
教学参考书第148页指出了“以乘代除”的优点,一是解方程更简便,二是多数情况下更便于思考,且思路更统一。当然,这些都需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学校买回羽毛球和毽子各100个,共用了390元,已知羽毛球每个2.4元。毽子每个多少元?有学生列的方程是390÷100-x=2.4,虽然是对的,但不是最合理的思考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100x 2.4×100=390”或“100(x 2.4)=390”的解题思路更顺,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以乘代除”列方程更易于思考。
又如,课本第80页第4题(如图5),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时,有学生列式为4(2.5 x)=22。当时,就有学生提出这种方法不对,因为2.5的单位是元,x的单位是本,(2.5 x)没有意义,不能相加,但也有学生认为是对的。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乘法分配律将2.5×4 4×4=22与4(2.5 x)=22两种方法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对此,教学参考书的第162页解释道“两个方程是等价的”。其实,这也促使了学生在算式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此外,教师还应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第168页关于例4(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的详细说明,还有第169页关于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的详细说明。教师有了对教材的整体观,才能自如地应付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选择的合理性,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真切地感受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通过落实上面的几点,促进了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了算术思路的负迁移,使其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变逆向思考为顺向思考的优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并不简单。”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能扎实地研读课本、研读教学参考书的教师,就是一位不简单的教师。
(责编 罗 艳)
[关键词]教学参考书;方程建模;落实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1-0054-02
笔者每次去参加教研活动,教研员都会叮嘱教师要好好研读教学参考书,可在繁忙的工作中,真正能静心研读教学参考书的教师却为数不多。有些教师看看课本、配个课件,便开始上课。笔者从教多年,一直把教学参考书当成教学指导“老师”,尽可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笔者再次任教五年级的“简易方程”这个单元时,根据以往的经验,相当多的学生会受到以前的算术方法的逆向思维的影响,不接受方程顺向思维的思考方式。直到学完这个单元,有些学生还会说,能用以前的方法解决,为什么还要学方程呢?听起来方程的好只是一种教师自认为的好。教师应当将学生的质疑当作深入研究的驱动力。
关于方程,教学参考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化归方法,领悟建模思想,是中小学方程教学共同的核心目标。”如何让学生在方程学习中“领悟建模思想”呢?笔者认为,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方程的建模,应该就是准确地知道方程是什么,并能主动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再次细读教学参考书,笔者有了以下的启发。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建模”
在本单元教学参考书的第137页、第153页等好几处都提到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列方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也就是建模的过程。不会读题的人,只会越读越糊涂;善于读题的人,会越读越明朗。因此,本单元着重指导学生阅读。读什么?怎么读?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指导。
一是读关键句。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关键句在哪,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理解关键句。在学生读题时,笔者把題中的一些关键句挑出来给学生反复地阅读,比如“超过原纪录0.06米”“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10.4元”“我做框架用了1.8米木条”“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甲船落后乙船57.6千米”“我们俩同样多”等,同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有的学生用语言来说明,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说明。学生读多了,就能读出感觉来,就能准确地找到题中的关键句,就会自觉地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还会直接将题目叙述“翻译”成等量关系。
二是读等量关系。教学参考书明确指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所依据的等量关系可以让学生说给自己听,不必写出来,以免加重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三个步骤中,最关键的是第二个步骤“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会列出方程,但不会说等量关系,不知道等量关系是指什么。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先听会说的同学说等量关系,看教师写在黑板上的等量关系,再默读或读出声来。通过眼、口、脑的结合,学生逐渐明白题中的等量关系,最终能够说给自己听,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如此方能体会方程的思路。
三是读重点词。在教学课本第79页例5(如图1)时,教学参考书指出“审题时,只要学生理解题意,知道两人的运动过程即可,不必强调物体运动的四个要素”。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对“相距”“相向”“相遇”这些词的理解。可以按教学参考书上提议的“让学生自行构造直观”,让学生自己演一演,或通过线段图数形结合来理解;还可以把课本第82页第14题、第85页第8题放在一起(如图2),引导学生细心读题,把“落后”等重点词圈一圈,分析图1和图2的三道题中两个人的不同运动过程,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顺利地列出方程。
四是读不同形式的数学信息。课本第55页第3题(如图3),这个题除了有它的数学功能,还有让学生了解生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学生需从一段文字中识别哪些是与解题相关的必要条件,抽象出数量。像这样的题,特别要指导学生从烦冗的语言中提取有用的数据信息。
课本第80页第3题和课本第85页第7题(如图4),都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题,要求学生从水费收取表、发票上读取信息。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收费表和发票的作用,再详细地指导学生从图表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五是读数学史料。课本中会用短小的篇幅介绍一些数学史,教师可用两三分钟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介绍方程的史料,或者让学生回家读一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
二、评判不同解法促“建模”
教学参考书第148页指出了“以乘代除”的优点,一是解方程更简便,二是多数情况下更便于思考,且思路更统一。当然,这些都需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学校买回羽毛球和毽子各100个,共用了390元,已知羽毛球每个2.4元。毽子每个多少元?有学生列的方程是390÷100-x=2.4,虽然是对的,但不是最合理的思考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100x 2.4×100=390”或“100(x 2.4)=390”的解题思路更顺,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以乘代除”列方程更易于思考。
又如,课本第80页第4题(如图5),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时,有学生列式为4(2.5 x)=22。当时,就有学生提出这种方法不对,因为2.5的单位是元,x的单位是本,(2.5 x)没有意义,不能相加,但也有学生认为是对的。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乘法分配律将2.5×4 4×4=22与4(2.5 x)=22两种方法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对此,教学参考书的第162页解释道“两个方程是等价的”。其实,这也促使了学生在算式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此外,教师还应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第168页关于例4(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的详细说明,还有第169页关于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的详细说明。教师有了对教材的整体观,才能自如地应付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选择的合理性,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真切地感受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通过落实上面的几点,促进了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了算术思路的负迁移,使其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变逆向思考为顺向思考的优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并不简单。”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能扎实地研读课本、研读教学参考书的教师,就是一位不简单的教师。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