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金融架构缺陷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2016年中国G20金融治理议程重启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IFA),致力于从五个层面完善当前的国际金融架构。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增长乏力、政策分化、市场动荡加剧的深度调整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6年4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称,当前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正在不断累积。
国际金融架构缺陷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2016年中国G20金融治理议程重启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IFA),致力于从五个层面完善当前的国际金融架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主权债务重组、资本流动的波动性管理、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增强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对此,来自二十国集团智库的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牵头设计的“二十国集团调查问卷”中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持续推进国际基金组织治理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已将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暴露无遗。
2008年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缺失和影响力的弱化导致全球金融系统中的一方独大现象。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大多数学者和部分发达国家的学者呼吁,G20应该继续推动IMF的投票权改革,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和发言权。尽管美国政府于2015年底批准了IMF份额改革,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代表性依然不足。
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权和话语权远小于其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当前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规则制定过程往往忽视新兴市场国家的诉求,不能有效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比例不断上升的事实。因此,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赋予他们在IMF中更大的发言权应是未来数年G20持续坚持的工作。
加快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步伐
防患于未然永远是危机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而危机防范的关键挑战是如何应对政策溢出和持续的以及不可持续的失衡。学者们普遍认为,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有助于应对资本流动的扭转,降低各国对储备资产积累的依赖,是应对危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并就如何建设全球金融安全网提出建议。
首先,加强全球、区域以及国别层面各类型金融安全网之间的协调。当前的金融安全网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以IMF为主的全球安排、区域金融安排(RFA)、双边货币互换以及各国外汇储备安排。大部分学者认为IMF在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应在全球金融安全网中发挥基石作用。但同时IMF也存在一定劣势,比如可用金融资源有限、灵活性不足等,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不像美联储在2008年和2011年通过央行货币互换措施那样有效。因此,区域金融安全网、货币互换等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一部分存在非常必要。建议G20应继续加强IMF与各区域金融安排(RFA)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平衡二者的决策机制。
此外,G20还需解决主权国家间如何在区域和全球层面进行合作以及提升区域金融稳定性等问题。对于货币互换,学者认为,G20需要增加货币互换政策透明度,建立一般性的准则和指南。
加强全球资本流动性监管
对于G20是否应推动建立一个全球流动性监管机制,来自学界的反对声音居多。理由之一是目前国际清算银行(BIS)和IMF对全球流动性状况都有一定的监督职能,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职能范围,进行统一管理不太可行。此外,建立单一的全球机构负责监督全球流动性不符合现实,因为货币和宏观审慎政策通常受制于一国国内政策需要,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创造的国际流动性的范围很广,各国都没有准备好由一个国际机构来进行监管。
为了更好地管理全球的流动性,学者们建议,应该充分发挥已有机构的职能,使他们在各自管理领域更有权威,同时鼓励金融稳定理事会(FSB)、IMF和BIS等采取联合措施,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建议在G20平台上鼓励各国汇报流动性管理制度、分享数据库、提出预警措施。也有部分学者建议将全球流动性监管写入G20议程,努力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间达成共识,此后再采取具体的政策协调与执行。
推动国际储备多元化,强化SDR作用
学者认为,当前全球金融治理最大的挑战是严重依赖于美元货币,随美国货币政策的周期变化而变化。要改变这一状况,既要承认美国的领导力和IMF的价值,同时必须强调新兴国家的重要性,推动国际储备多元化。多数学者认同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作用,建议推动人民币国际成为第三大储备货币。但同时认为这需要中国政府进行大量配套的金融改革。
对于加强SDR作用,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SDR的内在缺陷限制了其作用和使用。理由如下:一是目前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非常有限,考虑到IMF的关键成员强烈反对对特别提款权进行大规模分配,预计SDR在未来可能难以发挥更大作用。二是SDR对于金融家来说太过复杂,其创造更多依赖于政治决定,而不是对每天流动性状况的实际分析,因此特别提款权并非合适的国际储备资产。三是提升SDR作用的政治条件到目前尚不成熟。在没有一个全球中央银行和全球政府的情况下,短期内SDR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性很小。但长期有可能实现,尤其随着人民币或欧元国际地位持续上升,国际货币体系将会更为多元。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目前困难很大,SDR的作用仍然需要提升。建议一是完善SDR的供给机制,采取渐进的改革路线,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规模,发挥SDR在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方面的优势。二是进一步完善SDR国际货币职能,可以考虑发行特别提款权标价债券,促进特别提款权在全球贸易、金融资产中的标价职能和钉住货币职能,在贸易和金融标价、钉住货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全球债务管理
当前全球债务规模不断上升,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风险点。学者们建议G20加强对新发行债务和存量债务的管理,同时改善主权债务重组体系,维护债务的可持续性。具体操作建议如下:
第一,建议G20在改善集体行动条款(CACs)和同等位次条款在主权债券中的应用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和榜样作用,在新发行的债务和存量债务上进一步推动以上两个条款的实施。
第二,继续建立和完善量化指标体系,加强对债务的监督。如债务与GDP之比,主权债务评级等,同时在IMF《财务监测报告》中加以反映。并加强各国经济信息和数据的共享。
第三,建议G20发挥领导作用,建立主权债务重组的协调机制。全球债务问题的监督协调需要国际社会对债务危机做出充分的共同反应,在债务国、贷款政府和私人银行间做出权责分担。在G20平台下设立协调机制,有助于通过法律途径更及时有序地解决主权债务重组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增长乏力、政策分化、市场动荡加剧的深度调整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6年4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称,当前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正在不断累积。
国际金融架构缺陷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2016年中国G20金融治理议程重启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IFA),致力于从五个层面完善当前的国际金融架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主权债务重组、资本流动的波动性管理、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增强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对此,来自二十国集团智库的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牵头设计的“二十国集团调查问卷”中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持续推进国际基金组织治理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已将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暴露无遗。
2008年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缺失和影响力的弱化导致全球金融系统中的一方独大现象。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大多数学者和部分发达国家的学者呼吁,G20应该继续推动IMF的投票权改革,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和发言权。尽管美国政府于2015年底批准了IMF份额改革,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代表性依然不足。
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权和话语权远小于其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当前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规则制定过程往往忽视新兴市场国家的诉求,不能有效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比例不断上升的事实。因此,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赋予他们在IMF中更大的发言权应是未来数年G20持续坚持的工作。
加快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步伐
防患于未然永远是危机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而危机防范的关键挑战是如何应对政策溢出和持续的以及不可持续的失衡。学者们普遍认为,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有助于应对资本流动的扭转,降低各国对储备资产积累的依赖,是应对危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并就如何建设全球金融安全网提出建议。
首先,加强全球、区域以及国别层面各类型金融安全网之间的协调。当前的金融安全网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以IMF为主的全球安排、区域金融安排(RFA)、双边货币互换以及各国外汇储备安排。大部分学者认为IMF在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应在全球金融安全网中发挥基石作用。但同时IMF也存在一定劣势,比如可用金融资源有限、灵活性不足等,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不像美联储在2008年和2011年通过央行货币互换措施那样有效。因此,区域金融安全网、货币互换等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一部分存在非常必要。建议G20应继续加强IMF与各区域金融安排(RFA)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平衡二者的决策机制。
此外,G20还需解决主权国家间如何在区域和全球层面进行合作以及提升区域金融稳定性等问题。对于货币互换,学者认为,G20需要增加货币互换政策透明度,建立一般性的准则和指南。
加强全球资本流动性监管
对于G20是否应推动建立一个全球流动性监管机制,来自学界的反对声音居多。理由之一是目前国际清算银行(BIS)和IMF对全球流动性状况都有一定的监督职能,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职能范围,进行统一管理不太可行。此外,建立单一的全球机构负责监督全球流动性不符合现实,因为货币和宏观审慎政策通常受制于一国国内政策需要,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创造的国际流动性的范围很广,各国都没有准备好由一个国际机构来进行监管。
为了更好地管理全球的流动性,学者们建议,应该充分发挥已有机构的职能,使他们在各自管理领域更有权威,同时鼓励金融稳定理事会(FSB)、IMF和BIS等采取联合措施,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建议在G20平台上鼓励各国汇报流动性管理制度、分享数据库、提出预警措施。也有部分学者建议将全球流动性监管写入G20议程,努力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间达成共识,此后再采取具体的政策协调与执行。
推动国际储备多元化,强化SDR作用
学者认为,当前全球金融治理最大的挑战是严重依赖于美元货币,随美国货币政策的周期变化而变化。要改变这一状况,既要承认美国的领导力和IMF的价值,同时必须强调新兴国家的重要性,推动国际储备多元化。多数学者认同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作用,建议推动人民币国际成为第三大储备货币。但同时认为这需要中国政府进行大量配套的金融改革。
对于加强SDR作用,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SDR的内在缺陷限制了其作用和使用。理由如下:一是目前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非常有限,考虑到IMF的关键成员强烈反对对特别提款权进行大规模分配,预计SDR在未来可能难以发挥更大作用。二是SDR对于金融家来说太过复杂,其创造更多依赖于政治决定,而不是对每天流动性状况的实际分析,因此特别提款权并非合适的国际储备资产。三是提升SDR作用的政治条件到目前尚不成熟。在没有一个全球中央银行和全球政府的情况下,短期内SDR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性很小。但长期有可能实现,尤其随着人民币或欧元国际地位持续上升,国际货币体系将会更为多元。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目前困难很大,SDR的作用仍然需要提升。建议一是完善SDR的供给机制,采取渐进的改革路线,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规模,发挥SDR在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方面的优势。二是进一步完善SDR国际货币职能,可以考虑发行特别提款权标价债券,促进特别提款权在全球贸易、金融资产中的标价职能和钉住货币职能,在贸易和金融标价、钉住货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全球债务管理
当前全球债务规模不断上升,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风险点。学者们建议G20加强对新发行债务和存量债务的管理,同时改善主权债务重组体系,维护债务的可持续性。具体操作建议如下:
第一,建议G20在改善集体行动条款(CACs)和同等位次条款在主权债券中的应用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和榜样作用,在新发行的债务和存量债务上进一步推动以上两个条款的实施。
第二,继续建立和完善量化指标体系,加强对债务的监督。如债务与GDP之比,主权债务评级等,同时在IMF《财务监测报告》中加以反映。并加强各国经济信息和数据的共享。
第三,建议G20发挥领导作用,建立主权债务重组的协调机制。全球债务问题的监督协调需要国际社会对债务危机做出充分的共同反应,在债务国、贷款政府和私人银行间做出权责分担。在G20平台下设立协调机制,有助于通过法律途径更及时有序地解决主权债务重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