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丧失与身份的显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h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拉斯柯尼科夫抱住索尼娅痛哭流涕时,他明白只有“爱”才能让自己复活,也只有当生活代替推理,主动放弃自己,就像陀氏所称的那样,自己的“罪”就能得到消解,而“罚”也才能得以执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这部小说以颇具争议性的犯罪议题,细腻深刻的犯罪心理刻画,引人入胜。陀氏在貌似客观陈述案件的同时,道出主人公犯罪前后的迷顿,并从总体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救赎”策略。策略的核心是将他人作为自己的投射,在空白和裂缝中,在故事与现实之间,在原有主体的选择性丧失中,找寻出路,其代价是其他客体的主动退却和失落。索尼娅、斯维里加洛夫被神圣化,然后作为牺牲品呈上祭坛,在遮蔽了她、他作为女人或者人独特生存体验的同时,陀氏为其男主人公铺就了一条通往“救赎”天堂的小路。对于拉斯柯尼科夫来说,作者的武断专行,只能导致其主体性的部分丧失,并不能够使其得到真正救赎,所有的只是心灵与现实、生活与推理的暂时和解。
  一、女性的显隐
  小说“诱惑”读者的一个方式是对于女性角色的安排,既包括对于女性文本功能的安排,也包括所谓女性日常生活的“客观”描绘。日常“客观”描绘主要从自身性别出发,与男主人公社会关系入手,包括母亲、妹妹以及索尼娅,而索尼娅则经历了妓女、被怜悯的对象到恋人的角色变化。从文本功能来说,女性角色的安排仅仅是出于结构安排,服务于文章发展需求。女性作为一种媒介物,存在于性、精神上的暴力以及男性想象之中,是男主人公自我对自身之爱的转移,目的是找回失去的整体性。女性以自我身份的显隐,完成了拉斯柯尼科夫的“救赎”,索尼娅则是女性角色的代表,自我尚未显现,身份早已失落。
  索尼娅的角色经历了系列变化,“女儿—妓女—被怜悯的对象—爱的施予者”,角色的变化源于文本结构上的需求,根据剧情发展和拉斯柯尼科夫角色塑造的需要而实时做出调整。而整篇小说的核心角色是索尼娅作为一个妓女,拉斯柯尼科夫作为一个杀人犯,所有的一切调整都基于这个文本事实。“这时候蜡烛头……,朦胧地照着这贫寒屋子里的杀人犯和卖淫妇,他们两人是如此奇怪地凑到一起……”。[1]拉斯柯尼科夫因杀人而越界,索尼娅也因卖淫而超越《旧约》所规定的‘不许奸淫’的界限,两人是不同意义上的罪人,但都需要同等意义上的“救赎”。
  如果说在遇见索尼娅之前,拉斯柯尼科夫已经有了杀死发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打算,那索尼娅迫于家庭悲惨遭遇而把自己作为一口“矿井”的事实,作为诱因,某种程度上坚定了拉斯柯尼科夫杀人的决心。女性出卖肉体作为行动元,得以促进情节的往前推进。与其说索尼娅出卖身体是出于家庭穷困的需要,倒不如说是陀氏为了成就拉斯柯尼科夫身份的认同,“索尼娅必须让渡自己的肉体以换取进入拉斯柯尼科夫心灵世界的契机。”[2]早年农人打死拉不动劈柴的小黄马的记忆作为一个隐喻而存在,而索尼娅受侵害存在于事情正在发生和在人们眼里它已成无法挽回的过去的一部分,陀氏将现在和过去并置,肉体层面的同样创伤使索尼娅进入拉斯柯尼科夫心灵得以实现。
  肉体让渡的同时,索尼娅被塑造成为精神上的圣者,进而被呈上祭坛。肉体上的创伤,是索尼娅勇敢地承担起抚慰、救赎这样一些女性的古老功能的部分前提条件。索尼娅像圣母玛利亚一样的存在,作为拉斯柯尼科夫“救赎”道路上的指路人,必须时时刻刻承受来自拉斯柯尼科夫的精神索取,这种索取和给予自动屏蔽了两性之间的生理需求。文章结尾以“爱情”的名义使得拉斯柯尼科夫得到救赎,这种关系 ,实际上与“爱情”无关,是在清除了索尼娅个人喜怒哀乐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将个人神圣化的单方面精神给予,其结果是她作为女性独特的生存体验被遮蔽。
  二、死亡与需要
  在拉斯柯尼科夫获得索尼娅彻底的“救赎”之前,并不是没有怀疑其“救赎”道路的合理性,而是在逐步中选择皈依。斯维里加洛夫作为拉斯柯尼科夫“救赎”路上的另一位导师,同样具有神圣的作用。“对于他来说,索尼娅好像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判决,一个不能更改的决定。现在——不是走她的路,就是走他的路。他心中不得不承认,为了某件事,他好像的确早就需要这个人了。”[3]引文中的“某件事”实际上就是乞求“救赎”。
  如果说索尼娅作为一个神圣的存在,让拉斯柯尼科夫无从选择和逃避,那么斯维里加洛夫的出现,则给予拉斯柯尼科夫的“救赎”以另一种可能。从某种层度意义上来说,斯维里加洛夫比拉斯柯尼科夫更像他自己,在拉斯柯尼科夫眼里,斯维里加洛夫是自由意志的代表,也就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个人有权扮演自己的上帝”。斯维里加洛夫所展示的恰恰是拉斯柯尼科夫所缺少的坚定的意志,以及对于爱情的狂热追求,这些是以往拉斯柯尼科夫所不屑,但是也是获得“救赎”的必需。在犯罪后的信仰挣扎中,拉斯柯尼科夫更需要一剂强心剂,而不是“用眼泪抚慰一切”的软弱和无力。
  斯维里加洛夫在拉斯柯尼科夫眼里是一位“拿破仑”似的“英雄”人物,是通向索尼娅“救赎”终点前的唯一一个岔路口,是坚持自我意志的一次尝试。说斯维里加洛夫比拉斯柯尼科夫更像自己,是因为作为所谓的“新人”,斯维里加洛夫更能够做自己,不管是早年的虐待仆人的事件,还是最近扑朔迷离的彼特罗夫娜的死亡,他都能够从容应对。文中有多处讲述斯维里加洛夫与死去鬼魂和平相处的细节描写,良心愧疚感的消失,正是拉斯柯尼科夫所追求和向往的。拉斯柯尼科夫并不缺少信仰和理想,他所缺少的正是斯维里加洛夫身上所凸显的毫无愧疚感的良心操守,这也正是一直困扰他的问题所在。斯维里加洛夫的出现为拉斯柯尼科夫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在两种“救赎”道路中,陀氏则更倾向于索尼娅的“眼泪”和“爱情”之路。陀氏要想读者将斯维里加洛夫的所作所为,他所代表的“救赎”之路置于脑后,只有使拉斯柯尼科夫相信,并力图使读者相信他是个不可信赖,最终必将失败的人。与其说斯维里加洛夫死于对杜妮亚毫无希望的“爱情”现实,不如说死于拉斯柯尼科夫的“救赎”需要。斯维里加洛夫的死代表了自由意志的死亡,另一种探索道路的死亡,是拉斯柯尼科夫皈依索尼娅的需要,是躲在文章背后陀氏的和解需要。斯维里加洛夫作为救赎符号,在自杀中以一种主动姿态完成退却与身份失落。
  结语
  在索尼娅和斯维里加洛夫之间,在两种“救赎”道路之间,拉斯柯尼科夫,即陀氏选择了前者。与其说是二选一,倒不如说是两个人、两条道路共同作用的结果。索尼娅、斯维里加洛夫作为拉斯柯尼科夫的投射,先是被神圣化,然后作为牺牲品呈上祭坛,在遮蔽了她、他作为女人或者人独特生存体验的同时,陀氏为拉斯柯尼科夫开出了“爱情”救赎的药方。实际上,拉斯柯尼科夫的人生和所谓的“爱情”存在着一种反向的联系,在获得“爱情”滋润的同时,在对索尼娅的迷恋治愈中,也就是拉斯柯尼科夫心灵的干枯之时。“爱情”救赎的获取,以主体的丧失为代价,下一个被呈上祭坛的也许就是拉斯柯尼科夫自己。
  参考文献:
  [1][3]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朱海观,王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326,458.
  [2]庄敏.《罪与罚》中索尼娅的性与身份问题探讨[J].文教资料,2012(3):36.
其他文献
以科学技术之进步为契机,新媒体揉合流行性文化元素,衍化为名目繁多、种类各异的艺术形式涌入时代主潮。在新媒体艺术的阵营中,微博以其众多的用户与广泛的影响力而成为学界媒介研究者的重要观测对象。对于微博而言,其固有的传播属性学界在之前已有述评,此处笔者将对其存在学术争议的艺术属性及其鉴赏与审美问题展开讨论。  一、透过棱镜的光束:微博研究的概貌 与情状  一般而言“微博”亦可将其称之为微型简易网络日志,
木心1927出生于浙江乌镇的一个富裕家庭,童年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在当时中国南方富裕之家较为开明,木心也从小接触西方文化,喜爱西洋画和外国小说。之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杭州国立艺专研习中西绘画。木心总是带着艺术家的纯粹来对待当时纷乱的世事,木心在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不放弃写作,甚至在文革狱中也坚持写作,似乎艺术是可以改变外在环境的。“我经历了多次各种‘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切崩溃殆尽的时候,我对自己
“小时代”这一热门关键词像一股旋风在2013年的夏天席卷而来,这部备受大众争议的电影在人们出乎意外却又意料之中地获得了极高的票房和极大的社会反响。在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激烈争论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小时代》的反对者们果断地给支持者们贴上了各种诸如“脑残”、“拜金”等标签,为何一部电影的热映会出现观众集体被“贴标签”现象?这个问题牵涉到观众对《小时代》系列电影的符号消费以及背后的接受心理。电
【摘要】传统文化元素产业化需要创意的介入。《功夫熊猫)悱为一个融入中国众多文化元素为一身的文化产业产品,分析其创意方法的产生、加工、运用,通过观察哲学、美学、道德、艺术、宗教、文化、娱乐等视角,可以更加深入的把握在传统文化元素产业化的过程中,创意是如何被释放出来并在如何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功夫熊猫》 传统文化元素 创意    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深刻领悟和把握,也离
【摘要】回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关于青春的回忆是最灿烂的一笔。通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回到马小军成长的那个夏天,追忆那已然逝去却依然残存的青春。  【关键词】 《阳光灿烂的日子》 男性 青春    “电影是梦,这群人已经忘掉了自己融入了梦当中。我们的梦是青春的梦。那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国家中一群处于青春期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激情火一般四处燃烧着,火焰中有强烈的爱和恨。如今大火熄灭了,灰烬中仍噼啪作
[摘要] 陈嘉上导演的最新力作《画皮》在原著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了几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并通过对此关系的演绎,引发了人们对爱情、人性和真善美的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 《画皮》 爱情 人性 美    《画皮》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聊斋志异》的记载使其广为流传。故事大意是有一个姓王的书生非常好色,有天将披着美女人皮的厉鬼领回家,终被其所害。后厉鬼被道士击杀
【作者简介】  电影《杀生》海报 《杀生》是中国当代一部在业内反响强烈却又不卖座的小成本电影。这部电影运用双重叙事结构、多视点、多维度地阐述了一个与传统格格不入,与世俗分庭抗礼的自由符号,并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渗透出对传统意识形态鞭辟入里的批判,表现了一个时序倒错的中国寓言。  一、 时间线的梳理  参照麦茨的组合段理论,笔者对  影片的叙事做一个简单的时间顺序上的梳理,以便更加清晰的理解这部影片的
一、典型的韩国节目形态——明星真人秀  “真人秀”作为一种年轻的电视节目形态,尚无统一的定义,尽管表达各不相同,但从术语看来,大都包括了两个相反的含义,即“真实”与“虚构”。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指出了真人秀的两个特征:其一是在所谓“真实”条件下发生的具有娱乐要素的戏剧性事件,其二是具有游戏节目的特点。(Mark Andrejevic: Reality Tv:The Work of Being W
[摘要]电影《男女逆转大奥》无论从剧情脉络还是画面效果,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虚幻穿越真实的电影之旅中,想必观者都可以感受到大奥与众不同的魅力。在这虚幻的背景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引人入胜的真实。  [关键词] 《男女逆转大奥》 虚幻 真实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2.023    电影《男女逆转大奥》发生于正德年间(1711-1716),讲述了一
[摘要] 微电影广告成为了广告领域炙手可热的新星。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创作方式本身就是创意时代的产物和体现,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对其的开发和拓展需要把握适度的商业性,受众市场是微电影广告最终的考验者,商业尺度问题的出现是受众对微电影要求的体现,也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微电影广告 商业度 传播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