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渝南黔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重庆市綦江区具有较好的聚集功能、扩散效应和服务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初步具备建设跨省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要件。
关键词:增长极理论;中心城市;可行性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
从增长极的角度看,区域中心城市是全国或区域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及扩散效应、溢出效应拉动周围腹地经济的增长[2]。从城市体系的角度看,区域中心城市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功能的城市,也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幅射中心[3]。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社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4]。总之,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聚集功能、扩散效应和服务水
——————
*本文是区科委课题《綦江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考》研究成果,有删节。课题组长:马明成员:李亮黄勇任昭国王善明执笔:陈兴国。
平的城市。
二、綦江区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依据
在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中心城市的发展将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5],建设不同层级的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6],这是綦江区构建渝南黔北跨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基础
渝南与黔北一衣带水,在长期的交往和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交通相连、商贾相通、习俗相近、文化相融的经济联合体。重庆把渝南作为渝黔合作的战略桥头堡,遵义主动将黔北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双边在实践中均认识到,以单个城市平面扩张为主的城市化阶段已经过去,正进入城市集群发展的重要阶段。綦江区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聚集资源、人才和市场,就必须提升渝南黔北区域合作层次,发挥中心城市应有的功能,这是綦江区构建渝南黔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经验总结。
(三)现实条件
本文所讨论的渝南黔北主要包括关联度比较高的重庆綦江区、南川区和遵义赤水市、桐梓县、习水县、正安县、道真县七个区市县。改革开放30多来年,綦江区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与渝南黔北其他城市相比,彰显出明显的比较优势,初步具备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
1.从区位条件看,地处腹地中心。綦江区地处渝南黔北腹心,交通便捷,境内渝黔高速、綦万高速和210国道、303省道贯穿全境,渝黔、三南铁路纵横交错,是重庆向南出海的重要通道,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2011年綦江公路通行总量达到4768公里,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60、2.15、2.38、1.65、2.02、2.47倍;客运周转量57365万人公里,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25、1.72、2.18、2.61、6.37、14.23倍;货物运输周转量807152万吨公里,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 87、2.48、23.36、58.79、78.48、85.05倍。从三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綦江区已成为渝南黔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旅客换乘中心和货物装卸码头,初步具备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条件。
2.从城市发展看,现代水平较高。2011年底,綦江新区总人口122万,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82、3.92、1.72、1.83、1.90、3.56倍;城镇化率50.4%,除比南川低0.7个百分点外,分别比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高15.2、12.4、8.6、19.4、18.4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12.3平方公里,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2.92、3.89、3.30、1.50、5.23、6.20倍。近几年来,綦江区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周边地区的人口聚集,初步具备了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
3.从经济实力看,竞争优势明显。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包括经济规模、人民生活水平、财政收入、经济外向度等[7]。2011年綦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4亿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58、6.47、4.25、4.31、9.17、13.09倍;固定投资223亿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24、5.12、2.69、3.22、8.62、13.12倍;财政收入达到50.8亿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49、11.15、7.42、4.82、16.82、22.09倍。上面三组数据表明,綦江区的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在渝南黔北地区有较强的经济集聚能力和扩散能力,初步具备了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体量。
4.从商品贸易看,消费能力强劲。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收入分配、消费者偏好、信贷规模以及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这些因素中起决定意义的是收入[8]。2011年綦江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6984元,除比南川低11.28%外,分别比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高25.89%、20.40%、27.96%、25.98%、45.79%;农民人均纯收入是7325元,分别比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高1.09%、23.58%、30.09%、46.80%、49.47%、54.58%;由于城乡居民收入较高,直接拉动消费强劲增长,2011年綦江区的消费总额达到88.5億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49、6.74、6.31、6.44、8.18、14.12倍;住宿餐饮总额达到20.7亿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2.56、7.28、5.33、5.39、14.17、22.35倍。这四组数据说明,綦江区地处中心位置,吸纳了渝南黔北周边区市县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初步具备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商业网络。
5.从公共服务看,功能日臻完善。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等不平衡,区域中心城市政府提供的公用设施、旅游服务、金融保障、基本医疗、社会治安、就业保障、义务教育、科技创新、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就强。2011年綦江区旅游业快速发展,接待游客75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2.137亿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88、1.25、2.57、9.18、12.85、24.72倍;綦江区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2011年贷款余额达到169.9亿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48、3.76、4.87、8.09、10.06、11.25倍。上面两组数据从一侧面说明,綦江区公共服务能力强,功能完善,初步具备为渝南黔北地区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三、綦江区打造渝南黔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议
綦江区要尽快建成渝南黔北的区域中心城市,任务还十分难巨,必须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努力探索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之路。
(一)做强六大产业,变潜力为实力
围绕材料、能源、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和化工等六大产业,打造产业发展示范区。到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百亿级产业集群达到5个,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工业总产值占渝南黔北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一是做好产业规划。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六大产业可行性论证,编制2016-2020年六大产业规划。 二是加快园区建设。按照“3+X”的园区格局,在2016年前规划40平方公里,建成15平方公里,搞好“七通一平”和生产生活配套功能建设。三是坚持项目引领。全方位、多层次对接,选择、包装和推介10个左右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
(二)改善交通条件,变跟跑为领跑
构筑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体,以镇村公路为支撑,内河航运为补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到2016年,公路通行总里程达到5000公里,实现渝南黔北周边区市县1小时通达目标。一是打造城区环线。尽快完善沱湾—桥河—转弯口—登瀛—通惠—新盛—北渡—沱湾环线,增设5个以上公交站点,方便市民出行。二是构筑立体交通。到2016年,力争建成渝黔高铁(綦江段)、三万南铁路、赶水-关坝支线,三环高速公路(綦江段),升级改造国省道11条,新改建出境公路9条,镇级公路2条,村级公里94条,全面整治綦江至赶水135公里内河航道,达到500吨级通航能力。三是建设客货站点。到2016年,有条件的街镇都要建成四级以上客运站,在城区打造1个物流基地,在重要的交通要道打造3个物流配送中心,建成规范化客运码头6个、货运码头3个。
(三)美化城市面貌,变可居为宜居
綦江区要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打造渝南黔北中心城市样板区。一是拓宽城市框架。按照产城互动、园城结合、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拓展城市框架。到2016年,建成区建设用地面积拓宽到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30万,城镇化率提高到58%。二是坚持生态立区。以创建市级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区为契机,切实做好城市广场和道路绿化及拆房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和异地补绿工作。到2016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成为渝南黔北现代化的山水园林城市。三是实施民生导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实现创业就业双核驱动。到2016年,新增就业达到20万,累计新建保障性住房40万平方米。
(四)搞好公共服务,变共建为共享
在公共服务领域,綦江区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专业化与市场化水平,为渝南黔北地区的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发展商贸物流。加快建设幅射整个渝南黔北地区的能源、特色农产品、齿轮等专业市场,把綦江区建成没线开放、对黔贸易的先行区。到2016年,綦江对渝南黔北地区的贸易总额达到50亿元。二是搞活金融市场。做大融资总量,形成覆盖城乡、幅射渝南黔北的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到2016年,力争引进5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0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200亿元。三是提升现代服务。努力改造提升餐饮娱乐、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中介服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批发、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到2016年,新建5A级景区1处,5星级酒店3家,接纳游客1200万人/年,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到40%。
(五)争取上级支持,变心动为行动
将建设成渝南黔北区域中心城市升格为市级战略,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城市扩容、交通改造、物流中心建设、园区规划和重大项目引入等。到2016年,累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5亿元,本地配套资金投入1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达到250亿元,保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投入强度。
参考文献:
[1]宁越敏 严重敏.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研究[J].地理学报,1993,2(94).
[2]王丽.中心城市功能发挥的机理[J].知识经济,2012,13(80-81).
[3]郭宝华 李丽萍.区域中心城市机理解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2(35).
[4]高玲玲 周华东.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体系研究——以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2(31).
[5]李桂华.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辐射--以南京为例的实证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4,5(14).
[6]王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0,15(7).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480).
[8]彭薇.我国主要城市经济实力对比分析[J].决策与信息,2012,4(174).
作者簡介:陈兴国,男,1967-,汉族,四川省大竹县人,学士,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第二部分中的数据均来自于该区(市、县)政府的统计公报。
关键词:增长极理论;中心城市;可行性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
从增长极的角度看,区域中心城市是全国或区域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及扩散效应、溢出效应拉动周围腹地经济的增长[2]。从城市体系的角度看,区域中心城市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功能的城市,也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幅射中心[3]。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社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4]。总之,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聚集功能、扩散效应和服务水
——————
*本文是区科委课题《綦江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考》研究成果,有删节。课题组长:马明成员:李亮黄勇任昭国王善明执笔:陈兴国。
平的城市。
二、綦江区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依据
在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中心城市的发展将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5],建设不同层级的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6],这是綦江区构建渝南黔北跨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基础
渝南与黔北一衣带水,在长期的交往和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交通相连、商贾相通、习俗相近、文化相融的经济联合体。重庆把渝南作为渝黔合作的战略桥头堡,遵义主动将黔北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双边在实践中均认识到,以单个城市平面扩张为主的城市化阶段已经过去,正进入城市集群发展的重要阶段。綦江区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聚集资源、人才和市场,就必须提升渝南黔北区域合作层次,发挥中心城市应有的功能,这是綦江区构建渝南黔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经验总结。
(三)现实条件
本文所讨论的渝南黔北主要包括关联度比较高的重庆綦江区、南川区和遵义赤水市、桐梓县、习水县、正安县、道真县七个区市县。改革开放30多来年,綦江区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与渝南黔北其他城市相比,彰显出明显的比较优势,初步具备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
1.从区位条件看,地处腹地中心。綦江区地处渝南黔北腹心,交通便捷,境内渝黔高速、綦万高速和210国道、303省道贯穿全境,渝黔、三南铁路纵横交错,是重庆向南出海的重要通道,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2011年綦江公路通行总量达到4768公里,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60、2.15、2.38、1.65、2.02、2.47倍;客运周转量57365万人公里,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25、1.72、2.18、2.61、6.37、14.23倍;货物运输周转量807152万吨公里,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 87、2.48、23.36、58.79、78.48、85.05倍。从三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綦江区已成为渝南黔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旅客换乘中心和货物装卸码头,初步具备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条件。
2.从城市发展看,现代水平较高。2011年底,綦江新区总人口122万,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82、3.92、1.72、1.83、1.90、3.56倍;城镇化率50.4%,除比南川低0.7个百分点外,分别比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高15.2、12.4、8.6、19.4、18.4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12.3平方公里,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2.92、3.89、3.30、1.50、5.23、6.20倍。近几年来,綦江区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周边地区的人口聚集,初步具备了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
3.从经济实力看,竞争优势明显。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包括经济规模、人民生活水平、财政收入、经济外向度等[7]。2011年綦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4亿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58、6.47、4.25、4.31、9.17、13.09倍;固定投资223亿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24、5.12、2.69、3.22、8.62、13.12倍;财政收入达到50.8亿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49、11.15、7.42、4.82、16.82、22.09倍。上面三组数据表明,綦江区的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在渝南黔北地区有较强的经济集聚能力和扩散能力,初步具备了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体量。
4.从商品贸易看,消费能力强劲。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收入分配、消费者偏好、信贷规模以及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这些因素中起决定意义的是收入[8]。2011年綦江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6984元,除比南川低11.28%外,分别比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高25.89%、20.40%、27.96%、25.98%、45.79%;农民人均纯收入是7325元,分别比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高1.09%、23.58%、30.09%、46.80%、49.47%、54.58%;由于城乡居民收入较高,直接拉动消费强劲增长,2011年綦江区的消费总额达到88.5億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49、6.74、6.31、6.44、8.18、14.12倍;住宿餐饮总额达到20.7亿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2.56、7.28、5.33、5.39、14.17、22.35倍。这四组数据说明,綦江区地处中心位置,吸纳了渝南黔北周边区市县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初步具备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商业网络。
5.从公共服务看,功能日臻完善。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等不平衡,区域中心城市政府提供的公用设施、旅游服务、金融保障、基本医疗、社会治安、就业保障、义务教育、科技创新、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就强。2011年綦江区旅游业快速发展,接待游客75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2.137亿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88、1.25、2.57、9.18、12.85、24.72倍;綦江区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2011年贷款余额达到169.9亿元,分别是南川、赤水、桐梓、习水、正安、道真的1.48、3.76、4.87、8.09、10.06、11.25倍。上面两组数据从一侧面说明,綦江区公共服务能力强,功能完善,初步具备为渝南黔北地区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三、綦江区打造渝南黔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议
綦江区要尽快建成渝南黔北的区域中心城市,任务还十分难巨,必须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努力探索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之路。
(一)做强六大产业,变潜力为实力
围绕材料、能源、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和化工等六大产业,打造产业发展示范区。到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百亿级产业集群达到5个,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工业总产值占渝南黔北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一是做好产业规划。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六大产业可行性论证,编制2016-2020年六大产业规划。 二是加快园区建设。按照“3+X”的园区格局,在2016年前规划40平方公里,建成15平方公里,搞好“七通一平”和生产生活配套功能建设。三是坚持项目引领。全方位、多层次对接,选择、包装和推介10个左右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
(二)改善交通条件,变跟跑为领跑
构筑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体,以镇村公路为支撑,内河航运为补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到2016年,公路通行总里程达到5000公里,实现渝南黔北周边区市县1小时通达目标。一是打造城区环线。尽快完善沱湾—桥河—转弯口—登瀛—通惠—新盛—北渡—沱湾环线,增设5个以上公交站点,方便市民出行。二是构筑立体交通。到2016年,力争建成渝黔高铁(綦江段)、三万南铁路、赶水-关坝支线,三环高速公路(綦江段),升级改造国省道11条,新改建出境公路9条,镇级公路2条,村级公里94条,全面整治綦江至赶水135公里内河航道,达到500吨级通航能力。三是建设客货站点。到2016年,有条件的街镇都要建成四级以上客运站,在城区打造1个物流基地,在重要的交通要道打造3个物流配送中心,建成规范化客运码头6个、货运码头3个。
(三)美化城市面貌,变可居为宜居
綦江区要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打造渝南黔北中心城市样板区。一是拓宽城市框架。按照产城互动、园城结合、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拓展城市框架。到2016年,建成区建设用地面积拓宽到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30万,城镇化率提高到58%。二是坚持生态立区。以创建市级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区为契机,切实做好城市广场和道路绿化及拆房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和异地补绿工作。到2016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成为渝南黔北现代化的山水园林城市。三是实施民生导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实现创业就业双核驱动。到2016年,新增就业达到20万,累计新建保障性住房40万平方米。
(四)搞好公共服务,变共建为共享
在公共服务领域,綦江区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专业化与市场化水平,为渝南黔北地区的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发展商贸物流。加快建设幅射整个渝南黔北地区的能源、特色农产品、齿轮等专业市场,把綦江区建成没线开放、对黔贸易的先行区。到2016年,綦江对渝南黔北地区的贸易总额达到50亿元。二是搞活金融市场。做大融资总量,形成覆盖城乡、幅射渝南黔北的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到2016年,力争引进5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0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200亿元。三是提升现代服务。努力改造提升餐饮娱乐、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中介服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批发、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到2016年,新建5A级景区1处,5星级酒店3家,接纳游客1200万人/年,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到40%。
(五)争取上级支持,变心动为行动
将建设成渝南黔北区域中心城市升格为市级战略,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城市扩容、交通改造、物流中心建设、园区规划和重大项目引入等。到2016年,累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5亿元,本地配套资金投入1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达到250亿元,保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投入强度。
参考文献:
[1]宁越敏 严重敏.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研究[J].地理学报,1993,2(94).
[2]王丽.中心城市功能发挥的机理[J].知识经济,2012,13(80-81).
[3]郭宝华 李丽萍.区域中心城市机理解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2(35).
[4]高玲玲 周华东.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体系研究——以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2(31).
[5]李桂华.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辐射--以南京为例的实证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4,5(14).
[6]王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0,15(7).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480).
[8]彭薇.我国主要城市经济实力对比分析[J].决策与信息,2012,4(174).
作者簡介:陈兴国,男,1967-,汉族,四川省大竹县人,学士,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第二部分中的数据均来自于该区(市、县)政府的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