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师生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对话过程;是发展孩子思维,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是帮助孩子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激发学生的学習积极性与主动学,引领他们探寻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养成好读书会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勤学善思活学活用,就能让他们在阅读的领空展开双翼自由翱翔,感受阅读的乐趣,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激发兴趣;整体感知;重点感悟;课堂拓展;读写结合;课外阅读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师生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对话过程;是发展孩子思维,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是帮助孩子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过程……阅读如此重要,可是在教学中很多孩子不会阅读不善思考,阅读教学几乎是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做,学得呆板缺乏灵气。如何让孩子学会阅读学会思考,点燃阅读的灵感,展开双翼在阅读的领空快乐翱翔,轻松获得知识与力量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巧入课题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旦全身心投入做某事,就会表现出天才般的智慧。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就得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巧入课题能磁铁般地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迅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学习。
巧入课题关键要在“巧”字上下功夫,巧在自然、省时、激趣,能牢牢抓住孩子的心。如:用课题质疑法导入《孔乙己》,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并进行梳理: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乙己为什么会成为那种反常现象的人?抓住这两个问题直奔教学主题,学生便会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用课题直入法导入《风》,在黑板上狂书一个“风”的艺术字,引导学生说出风“狂、乱、急”等特点,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带入文本。用情景导入法引入《云南的歌会》,媒体播放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歌舞的盛况,古老歌会展现出的神秘及蕴涵着的民间文化,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学习劲头可想而知!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歌曲引入、故事导入、巧用古诗词导入……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巧妙导入、省时激趣、启迪思维。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立足全体整体感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主题、语言结构、写法技巧等,让初读者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缺乏整体意识劈头局部分析,就容易把文本内容弄得支离破碎,难以发现作品内在美,难以把握作品内涵,难以读懂作者写作意图。
初读文本,自学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清层次、明确重难点。如教学朱志清的经典美文《春》,第一课时就应检查孩子自学情况,学会生字新词解决字词拦路虎,正确流利地阅读文本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指导孩子整体感知文本时,要让他们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在文本关键处勾画圈点作上笔记,明白其主要内容是描绘春光美景赞美春天;文章层次是“盼春—绘春—赞春”;重点是“绘春”,作者通过轻快灵活的语言,采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图,展现出春天的美,流露出作者赞美春天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情感。初读课文,并不是简单地浏览,而是有目的地阅读思考,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思想情感,了解文章语言特色写法技巧等,为深入探究文本铺好路搭好桥。
初读文本还应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颂其诗,读其书,还要知其人,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如教学文言文王安石的《伤仲永》引导学生了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就不难理解作者借少年天才方仲永没接受教育到青年时沦为一般之人的良苦用心了,原来是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醒家长、社会、国家重视孩子的教育啊!
三、精读细品重点感悟
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关键词句精读细品,是把教材读活,让课堂绽放生命光彩的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材篇幅较长,教学也要像“沙里淘金”一样讲方法抓重点细读感悟、点面结合,切忌面面俱到,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荡起双桨遨游知识海洋。
品读关键词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每一篇文章都有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就犹如抓住了文章脊梁,以此引领教学起到有的放矢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对比朗读罗布泊昔日的美丽与现实的凄凉,情感朗诵篇末三个“救救”,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深深刺痛了作者与学生的心,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情感受到熏陶,还懂得如何去面对现实环境。一举几得,这就是品读关键句的魅力!
诵读精美语言,感受文章艺术魅力。诵读是理解文本内容的一种手段,是感悟文章情感的有效方式,是积累运用精美语言的一种捷径。教材中大量的古诗文、散文等精美篇章都需要我们引领孩子去诵读、理解、记忆与运用。在指导孩子诵读精美语言的过程中引领他们感悟作者的语言魅力与写法技巧,吸取名家著作的精华,提高自身写作技能。如指导学生诵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受到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领悟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雄辩善辩的才华,激起自身斗志。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运用本文的写法技巧去论证某种观点,孩子写出的东西就会有理有据富有说服力。
四、课堂拓展启迪智慧
课堂拓展有利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教学拓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拓展是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的内容、广度及深度等都应围绕文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来考虑和设计。如教学《愚公移山》,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移山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执著精神固然感天动地,但那种靠人力移山的做法行得通吗?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愚公智叟辩难”的拓展题,把学生分为愚公和智叟两派,双方学生针锋相对抓住本派优点指责对方弱点,逐渐明白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可嘉但其做法在当时确实不可取,河曲智叟的担忧在当时是很有必要,并不是像作者说的那样面对愚公指责“亡以应”……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章情感,还很好地训练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正确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要能联系实际,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如教学《伤仲永》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后激励他们思考:假如仲永生活在一个懂教育的家庭里,他又会怎样呢?学生的回答就会多种多样:仲永也许会成为一位天才诗人,也许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教育家,也许是一位为民办实事的好官员,也许是一位出色的企业家……并能把原因说得头头是道。通过拓展让学生明白同样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明确环境造人及自身努力的重要性,这样对学生也能起到是一种教育警示作用。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叶老先生指出:“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可见读写结合的重要性,读与写分不开,读中积累积淀语言,以读促写学以致用,是将死书读活的重要途径。
读中积累丰富语言素材。初中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篇章值得背诵,我们要善于激励孩子用心积累灵活运用。为了帮助孩子积淀语言,我常激励孩子诵读经典古诗文、精美散文、精彩片段;常不定期地检查积累本促使孩子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常表扬班上那些能说会写与能灵活运用的孩子。在我的鼓励下,孩子逐渐养成了积累运用的好习惯,厚积而薄发,渐渐地他们的发言与写作思维敏锐、妙语连珠,令同学羡慕老师夸赞。
读中练笔提高写作技巧。教学中遇到一些经典美文或感动人心精彩片段,若能做到美文美读及时练笔,学生就会在学习中荡起“乐学”“巧思”的双桨,进入到 “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教学中的仿写,读文感受,课后小练笔等,都能很好地训练孩子思维提高写作技巧,一次我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见学生被母亲深爱孩子的真情所感动,便激励学生联系实际写写自己的母亲,要求写真事叙真请,题目自拟。孩子们骑着思维的野马用心选材构思,不久一篇篇优秀作品便涌现出来了:《妈妈,谢谢您》、《忘不了您的手》、《母亲的泪》、《雨中情》、《幸福就在我身邊》、《单薄的身影》……看着这些稚嫩的作品,你不得不惊叹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与写作技能!长期训练就能达到读别人的文章,写自己的习作了。
六、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阳光,理想的翅膀,读书使人聪慧明智、胸怀宽广、品行高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期阅读两、三部文学名著。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领他们遨游书海从中汲取精神食粮。
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文章或书籍,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借助班班通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篇章,时常激励学生课余阅读与教材相关书籍,有利于提高阅读技能。如教学迪福的《荒岛余生》,鼓励学生课外读《鲁滨孙漂游记》认识英国著名作家迪福,了解小说主人翁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独自生活28年,面对残酷现实是如何想办法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就会让学生从作家迪福、小说主人翁鲁滨孙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从而受到启发感染。再如教学居里.玛丽的《我的信念》让孩子课外读《居里夫人》,就会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从而受到思想感染,勤奋学习奋发向上。
阅读名家著作经典美文,增强文化底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经典名著不仅让我们获得丰厚的课外知识,受到情感熏陶,还能让我们学习一些高明的写法技巧丰富语言积累。很多学习佼佼者、作家、记者、教师等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他们的话语和文章令人折服,除了他们自身的聪明才智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书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如果我们的学生像他们一样好读书善积累,久而久之说话写文章也一样才思敏捷。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方法,收获智慧。”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学,引领他们探寻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读书会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勤学善思活学活用,就能让他们展开双翼翱翔阅读的领空,感受阅读的乐趣,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激发兴趣;整体感知;重点感悟;课堂拓展;读写结合;课外阅读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师生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对话过程;是发展孩子思维,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是帮助孩子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过程……阅读如此重要,可是在教学中很多孩子不会阅读不善思考,阅读教学几乎是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做,学得呆板缺乏灵气。如何让孩子学会阅读学会思考,点燃阅读的灵感,展开双翼在阅读的领空快乐翱翔,轻松获得知识与力量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巧入课题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旦全身心投入做某事,就会表现出天才般的智慧。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就得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巧入课题能磁铁般地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迅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学习。
巧入课题关键要在“巧”字上下功夫,巧在自然、省时、激趣,能牢牢抓住孩子的心。如:用课题质疑法导入《孔乙己》,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并进行梳理: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乙己为什么会成为那种反常现象的人?抓住这两个问题直奔教学主题,学生便会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用课题直入法导入《风》,在黑板上狂书一个“风”的艺术字,引导学生说出风“狂、乱、急”等特点,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带入文本。用情景导入法引入《云南的歌会》,媒体播放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歌舞的盛况,古老歌会展现出的神秘及蕴涵着的民间文化,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学习劲头可想而知!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歌曲引入、故事导入、巧用古诗词导入……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巧妙导入、省时激趣、启迪思维。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立足全体整体感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主题、语言结构、写法技巧等,让初读者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缺乏整体意识劈头局部分析,就容易把文本内容弄得支离破碎,难以发现作品内在美,难以把握作品内涵,难以读懂作者写作意图。
初读文本,自学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清层次、明确重难点。如教学朱志清的经典美文《春》,第一课时就应检查孩子自学情况,学会生字新词解决字词拦路虎,正确流利地阅读文本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指导孩子整体感知文本时,要让他们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在文本关键处勾画圈点作上笔记,明白其主要内容是描绘春光美景赞美春天;文章层次是“盼春—绘春—赞春”;重点是“绘春”,作者通过轻快灵活的语言,采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图,展现出春天的美,流露出作者赞美春天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情感。初读课文,并不是简单地浏览,而是有目的地阅读思考,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思想情感,了解文章语言特色写法技巧等,为深入探究文本铺好路搭好桥。
初读文本还应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颂其诗,读其书,还要知其人,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如教学文言文王安石的《伤仲永》引导学生了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就不难理解作者借少年天才方仲永没接受教育到青年时沦为一般之人的良苦用心了,原来是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醒家长、社会、国家重视孩子的教育啊!
三、精读细品重点感悟
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关键词句精读细品,是把教材读活,让课堂绽放生命光彩的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材篇幅较长,教学也要像“沙里淘金”一样讲方法抓重点细读感悟、点面结合,切忌面面俱到,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荡起双桨遨游知识海洋。
品读关键词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每一篇文章都有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就犹如抓住了文章脊梁,以此引领教学起到有的放矢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对比朗读罗布泊昔日的美丽与现实的凄凉,情感朗诵篇末三个“救救”,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深深刺痛了作者与学生的心,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情感受到熏陶,还懂得如何去面对现实环境。一举几得,这就是品读关键句的魅力!
诵读精美语言,感受文章艺术魅力。诵读是理解文本内容的一种手段,是感悟文章情感的有效方式,是积累运用精美语言的一种捷径。教材中大量的古诗文、散文等精美篇章都需要我们引领孩子去诵读、理解、记忆与运用。在指导孩子诵读精美语言的过程中引领他们感悟作者的语言魅力与写法技巧,吸取名家著作的精华,提高自身写作技能。如指导学生诵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受到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领悟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雄辩善辩的才华,激起自身斗志。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运用本文的写法技巧去论证某种观点,孩子写出的东西就会有理有据富有说服力。
四、课堂拓展启迪智慧
课堂拓展有利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教学拓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拓展是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的内容、广度及深度等都应围绕文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来考虑和设计。如教学《愚公移山》,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移山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执著精神固然感天动地,但那种靠人力移山的做法行得通吗?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愚公智叟辩难”的拓展题,把学生分为愚公和智叟两派,双方学生针锋相对抓住本派优点指责对方弱点,逐渐明白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可嘉但其做法在当时确实不可取,河曲智叟的担忧在当时是很有必要,并不是像作者说的那样面对愚公指责“亡以应”……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章情感,还很好地训练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正确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要能联系实际,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如教学《伤仲永》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后激励他们思考:假如仲永生活在一个懂教育的家庭里,他又会怎样呢?学生的回答就会多种多样:仲永也许会成为一位天才诗人,也许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教育家,也许是一位为民办实事的好官员,也许是一位出色的企业家……并能把原因说得头头是道。通过拓展让学生明白同样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明确环境造人及自身努力的重要性,这样对学生也能起到是一种教育警示作用。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叶老先生指出:“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可见读写结合的重要性,读与写分不开,读中积累积淀语言,以读促写学以致用,是将死书读活的重要途径。
读中积累丰富语言素材。初中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篇章值得背诵,我们要善于激励孩子用心积累灵活运用。为了帮助孩子积淀语言,我常激励孩子诵读经典古诗文、精美散文、精彩片段;常不定期地检查积累本促使孩子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常表扬班上那些能说会写与能灵活运用的孩子。在我的鼓励下,孩子逐渐养成了积累运用的好习惯,厚积而薄发,渐渐地他们的发言与写作思维敏锐、妙语连珠,令同学羡慕老师夸赞。
读中练笔提高写作技巧。教学中遇到一些经典美文或感动人心精彩片段,若能做到美文美读及时练笔,学生就会在学习中荡起“乐学”“巧思”的双桨,进入到 “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教学中的仿写,读文感受,课后小练笔等,都能很好地训练孩子思维提高写作技巧,一次我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见学生被母亲深爱孩子的真情所感动,便激励学生联系实际写写自己的母亲,要求写真事叙真请,题目自拟。孩子们骑着思维的野马用心选材构思,不久一篇篇优秀作品便涌现出来了:《妈妈,谢谢您》、《忘不了您的手》、《母亲的泪》、《雨中情》、《幸福就在我身邊》、《单薄的身影》……看着这些稚嫩的作品,你不得不惊叹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与写作技能!长期训练就能达到读别人的文章,写自己的习作了。
六、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阳光,理想的翅膀,读书使人聪慧明智、胸怀宽广、品行高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期阅读两、三部文学名著。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领他们遨游书海从中汲取精神食粮。
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文章或书籍,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借助班班通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篇章,时常激励学生课余阅读与教材相关书籍,有利于提高阅读技能。如教学迪福的《荒岛余生》,鼓励学生课外读《鲁滨孙漂游记》认识英国著名作家迪福,了解小说主人翁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独自生活28年,面对残酷现实是如何想办法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就会让学生从作家迪福、小说主人翁鲁滨孙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从而受到启发感染。再如教学居里.玛丽的《我的信念》让孩子课外读《居里夫人》,就会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从而受到思想感染,勤奋学习奋发向上。
阅读名家著作经典美文,增强文化底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经典名著不仅让我们获得丰厚的课外知识,受到情感熏陶,还能让我们学习一些高明的写法技巧丰富语言积累。很多学习佼佼者、作家、记者、教师等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他们的话语和文章令人折服,除了他们自身的聪明才智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书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如果我们的学生像他们一样好读书善积累,久而久之说话写文章也一样才思敏捷。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方法,收获智慧。”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学,引领他们探寻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读书会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勤学善思活学活用,就能让他们展开双翼翱翔阅读的领空,感受阅读的乐趣,快乐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