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筑设计作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活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还要考虑到每一个设计都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受到社会、经济、环保等多个领域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筑设计;环境保护
1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现实考量
人的发展需求与建筑设计内容、建筑设计内容与环境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设计工作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1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长期过度开发与干扰,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如森林破坏、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能源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战略的艰难选择等这些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共同问题,迫使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关注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因此,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建筑设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2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
(1)节能节地建筑。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思想的出发点是力争节约能量和物质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物质材料的循环。比如,循环利用生活废弃物质,采用“适当技术”运用太阳能和沼气。发展节能节地建筑预示着人类将不断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洁净、安全的太阳能及其他新能源,取代终将枯竭的常规能源,并以美观的形象、适当的密度、地上地下和海上陆地相结合的建筑群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
(2)生土建筑。生土建筑的特点是利用覆土来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生土建筑具有诸多优点,如节能节地、防震防尘、防风防暴、防噪声、可减轻或防止放射性污染及大气污染的侵害,并且洁净、安全等,在环境上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及保存原有自然风景。
(3)生物建筑。生物建筑是指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与建筑的关系,进而研究建筑学的问题,将建筑视为活的有机体,比如建筑师为纽约设想出一座信息生物建筑——“蜻蜓”农场塔。这一生物建筑的特点归结起来表现为以下3点:第一,重新审视和评价了许多传统、自然材料和营建方法,采取自然的而不是借助机械设备的采暖和通风技术,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二,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室内设计多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展,通过平衡、和谐的设计,提倡一种温和的建筑艺术;第三,生物建筑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材料的使用,认为建筑的环境影响及健康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不是单纯的建筑技术问题。
(4)自维持建筑。自维持建筑是除了接受邻近自然环境的输入以外,完全独立维持其运作的建筑。自维持建筑的特点是住宅并不与煤气、上下水、电力等市政管网相连接,而是利用太阳、风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维护自身的运作,处置各种随之产生的废物,甚至食物也可以自给。如果用生态系统观点进行解释,自维持建筑的设计就是力图将建筑构建成一种独立的类似封闭的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能量和物质材料的单循环。
(5)新陈代谢建筑。新陈代谢建筑强调复苏现代建筑中被丢失或被忽略的一些要素,如历史传统、地方风格,提倡过去、现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建筑的共生等。新陈代谢建筑积极地接受、吸收和保留过去建筑中有价值的成就,并在试图表现时代文化和识别性的同时也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
(6)少费多用建筑。少费多用建筑是使用较少的物质和能量创造更加出色的建筑作品。该设计具有这样的特点:可大量建造,且费用低廉;由住宅工厂预制,能量自给自足,并可以灵活迁移;统一装配,符合模数;住宅有自洁功能,居住舒适。
(7)高技术建筑。高技术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智能建筑,它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固定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成为可以跟随气候自我调整的围合结构,成为建筑的“皮肤”,可以进行自由呼吸,控制建筑系统与外界生态系统、环境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增强建筑适应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外部生态系统环境的能力,并达到节能的目的。
1.3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技术
(1)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涉及到建筑学及相关学科的许多基础理论,如不同的物种循环规律、能量流动转化规律、气候变异规律、建筑中能量转换规律、建筑物与外部环境热湿交换规律等。绿色建筑技术的优势在于:一是突出了建筑节能功能,如墙体的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的节能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了新型材料采用技术。
(2)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術。首先,发展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进行采暖、降温、干燥等。其次,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的储备量丰富,且同太阳能类似污染小,近几年被广泛地利用到建筑当中。
(3)建筑再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成为目前环保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筑再利用技术可以利用原有的可利用的资源,既有环保的功效,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建筑设计将这一理念引入到建筑业中来,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视域下如何进行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问题,但归根到底,需要做到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2.1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21世纪是一个追求艺术生活的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亦逐步趋向个性化,大多数人都希望拥有能够真正体现“个性空间”的建筑。然而,如何能在千篇一律的强调规整性建筑的基础条件下,构思出一幅既体现个性又最合理、最漂亮的设计图,是对每个建筑设计师最大的考验。因此建筑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设计宗旨,以确保人类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满足人类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核心。
2.2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环保意识逐渐提升,越来越向往自然,越来越注重生态系统的构建。建筑设计要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设计、建造、使用过程中的消耗、生产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而生物圈中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是动态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作为人类生活空间的建筑系统同样也是动态的,即建筑系统与特定设计地段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建筑系统将会不断地与周围生态系统环境相互作用,直至使用寿命终结。生态化是指建筑设计需要了解地理环境,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变化等。同时,需要了解当地的经济与物质资源环境,如在建筑设计中能组织到的可供选用的装饰材料和当地的物质生产水平。基于这一基础,建筑设计师开始转向“回归自然”这个领域,打造新的肌理效果,充分发挥具象的抽象设计作用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3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首先,从横向上看,建筑设计要实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即对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地处理,它需要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空间,同时又要对大的周围环境实施很好的保护,促使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资源能够持续存在。其次,从纵向上看,建筑设计要实现当前与未来的一体化。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间满足人类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身心健康需要。
3 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建筑设计工作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将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人与自然的共生、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理念出发,重新构建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环境体系。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筑设计;环境保护
1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现实考量
人的发展需求与建筑设计内容、建筑设计内容与环境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设计工作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1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长期过度开发与干扰,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如森林破坏、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能源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战略的艰难选择等这些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共同问题,迫使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关注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因此,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建筑设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2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
(1)节能节地建筑。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思想的出发点是力争节约能量和物质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物质材料的循环。比如,循环利用生活废弃物质,采用“适当技术”运用太阳能和沼气。发展节能节地建筑预示着人类将不断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洁净、安全的太阳能及其他新能源,取代终将枯竭的常规能源,并以美观的形象、适当的密度、地上地下和海上陆地相结合的建筑群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
(2)生土建筑。生土建筑的特点是利用覆土来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生土建筑具有诸多优点,如节能节地、防震防尘、防风防暴、防噪声、可减轻或防止放射性污染及大气污染的侵害,并且洁净、安全等,在环境上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及保存原有自然风景。
(3)生物建筑。生物建筑是指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与建筑的关系,进而研究建筑学的问题,将建筑视为活的有机体,比如建筑师为纽约设想出一座信息生物建筑——“蜻蜓”农场塔。这一生物建筑的特点归结起来表现为以下3点:第一,重新审视和评价了许多传统、自然材料和营建方法,采取自然的而不是借助机械设备的采暖和通风技术,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二,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室内设计多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展,通过平衡、和谐的设计,提倡一种温和的建筑艺术;第三,生物建筑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材料的使用,认为建筑的环境影响及健康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不是单纯的建筑技术问题。
(4)自维持建筑。自维持建筑是除了接受邻近自然环境的输入以外,完全独立维持其运作的建筑。自维持建筑的特点是住宅并不与煤气、上下水、电力等市政管网相连接,而是利用太阳、风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维护自身的运作,处置各种随之产生的废物,甚至食物也可以自给。如果用生态系统观点进行解释,自维持建筑的设计就是力图将建筑构建成一种独立的类似封闭的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能量和物质材料的单循环。
(5)新陈代谢建筑。新陈代谢建筑强调复苏现代建筑中被丢失或被忽略的一些要素,如历史传统、地方风格,提倡过去、现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建筑的共生等。新陈代谢建筑积极地接受、吸收和保留过去建筑中有价值的成就,并在试图表现时代文化和识别性的同时也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
(6)少费多用建筑。少费多用建筑是使用较少的物质和能量创造更加出色的建筑作品。该设计具有这样的特点:可大量建造,且费用低廉;由住宅工厂预制,能量自给自足,并可以灵活迁移;统一装配,符合模数;住宅有自洁功能,居住舒适。
(7)高技术建筑。高技术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智能建筑,它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固定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成为可以跟随气候自我调整的围合结构,成为建筑的“皮肤”,可以进行自由呼吸,控制建筑系统与外界生态系统、环境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增强建筑适应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外部生态系统环境的能力,并达到节能的目的。
1.3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技术
(1)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涉及到建筑学及相关学科的许多基础理论,如不同的物种循环规律、能量流动转化规律、气候变异规律、建筑中能量转换规律、建筑物与外部环境热湿交换规律等。绿色建筑技术的优势在于:一是突出了建筑节能功能,如墙体的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的节能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了新型材料采用技术。
(2)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術。首先,发展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进行采暖、降温、干燥等。其次,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的储备量丰富,且同太阳能类似污染小,近几年被广泛地利用到建筑当中。
(3)建筑再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成为目前环保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筑再利用技术可以利用原有的可利用的资源,既有环保的功效,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建筑设计将这一理念引入到建筑业中来,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视域下如何进行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问题,但归根到底,需要做到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2.1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21世纪是一个追求艺术生活的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亦逐步趋向个性化,大多数人都希望拥有能够真正体现“个性空间”的建筑。然而,如何能在千篇一律的强调规整性建筑的基础条件下,构思出一幅既体现个性又最合理、最漂亮的设计图,是对每个建筑设计师最大的考验。因此建筑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设计宗旨,以确保人类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满足人类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核心。
2.2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环保意识逐渐提升,越来越向往自然,越来越注重生态系统的构建。建筑设计要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设计、建造、使用过程中的消耗、生产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而生物圈中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是动态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作为人类生活空间的建筑系统同样也是动态的,即建筑系统与特定设计地段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建筑系统将会不断地与周围生态系统环境相互作用,直至使用寿命终结。生态化是指建筑设计需要了解地理环境,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变化等。同时,需要了解当地的经济与物质资源环境,如在建筑设计中能组织到的可供选用的装饰材料和当地的物质生产水平。基于这一基础,建筑设计师开始转向“回归自然”这个领域,打造新的肌理效果,充分发挥具象的抽象设计作用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3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首先,从横向上看,建筑设计要实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即对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地处理,它需要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空间,同时又要对大的周围环境实施很好的保护,促使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资源能够持续存在。其次,从纵向上看,建筑设计要实现当前与未来的一体化。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间满足人类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身心健康需要。
3 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建筑设计工作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将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人与自然的共生、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理念出发,重新构建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环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