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中心是团上海市委服务青年规模最大的实体阵地,它根据青年聚集的时空特点和成长发展需求,依托社区、园区、商区等场所和空间,为青年提供学习培训、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婚恋交友、志愿公益、创业就业等各类服务。
本文以上海市青年中心为研究对象,积极应用算法、大数据等技术,对影响青年中心建设布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精确描画青年长时间、高密度聚集的场所,结合青年特征和行为分析,为“青年在哪里,青年中心就建在哪里”的建设原则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以此提高青年中心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建设模式
按照“青年在哪里,青年中心就建在哪里”“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团上海市委在青年中心的门店中逐渐发展成为3种建设模式:直营连锁、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
1.直营连锁:即完全由共青团主导,依托团属工作阵地、党建工作阵地以及其他群团工作阵地等直接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青年中心。依托团属工作阵地和党建工作阵地建立青年中心,这类青年中心的选址上以借力为主。
2.特许加盟:即由团组织与企业或社团等共建共赢的合作模式,依托社区服务阵地、社会组织工作场所、社会公益类空间等允许其在协商的范围内按照青年中心的各项规则进行建设和运营。
3.自由连锁:企事业单位依托生产经营场所,为内部青年员工提供的活动场地,自愿以青年中心名义开展活动。
在实践中,最常見的建设路径是依托社区服务阵地、企业经营场所等建立青年中心。这类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青年中心选址模型主要适用对象。
(二)资源配置
根据所处区域和定位来分,上海市青年中心目前可以分为社区型、园区型、商区型、乡村型、特色型5大类。各类型的分布数量见表1。根据不同类型的青年中心覆盖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域的青年,配置合适的服务项目等资源。
1.社区型青年中心:主要围绕文化生活、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组织社区公益活动、积极孵化公益性青年社团联盟,成为区域化团建阵地和引导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志愿公益的窗口,推动“熟人社区”建设。该类型也是占比最高的青年中心建设类型。
2.园区型青年中心:主要聚焦青年权益等需求,积极提供心理辅导、能力提升、政策咨询等服务;拓展青年联谊交友、丰富青年业余生活,努力成为促进青年自助互助的第二家园。
3.商区型青年中心:主要是为青年获取优质、便捷、创意服务的社会化资源枢纽空间,扩大青年交友圈的有效阵地,成为青年信息共享、资源互补、组织孵化的平台。
4.乡村型青年中心:主要积极引导青年投身新农村建设,努力为农村青年提供先进科技、农业创业、农村治理等方面的学习和服务,传播乡风、家风、民风等优秀文化。
5.特色型青年中心:主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有特色的专业学习、交流活动;或有针对性地凝聚和服务海归、白领、街头艺人等特色青年群体。
确保青年中心的质量,“开一家、活一家;活一家、火一家”,需要在尊重基层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基于此,团上海市委与上海电信合作,对上海市青年空间分布及行为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为青年中心布局提供依据。
(一)关键指标及相关性分析
根据上海电信大数据提供的报告,进一步将青年中心数量与青年人口、地域面积、青年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主要指标值见表2。通过青年中心建设的数量与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利用统计软件SPSS25.0,得到相关性结果。
1.青年中心数量与青年人口总数和密度的关系。青年中心数量与青年人口总数和密度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统计检验相伴概率小于等于0.01,即为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青年中心建设的数量应该与本地区的青年总人口和密度要相适应。
2.青年中心数量与地域面积的关系。青年中心数量与地域面积显著性水平为0.199,统计检验相伴概率大于0.01,即不显著相关,也就是青年中心建设的数量与行政区域面积大小关系不大。
实际建设情况大致相同。譬如,崇明区面积仅次于浦东,但青年人口少、密度不高,所需要的青年中心数量相应就少。但一些中心城区,如黄浦、虹口、长宁、静安等,虽然区域面积不大,所需要的青年阵地也随着青年人口的聚集而增多。因此,对于青年中心的建设布局,在确保新建青年中心具备一定的成熟度和稳定性之外,应该考虑青年中心数量是否要与本区域青年人口及密度相适应。
(二)青年人口特征分析
通过对青年人口画像的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青年,开设不同类型青年中心提供参考。
1.不同年龄段的青年基本情况。根据大数据分析,基本以27岁为分割点。23-27岁的“轻职场青年”单身比例占54.84%,已婚未育的占比为34.6%;月收入4000-8000元的占比为77.09%,月支出2000-5000元的占比为87.74%。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呈现的特征为单身居多、收入和支出都不高、宅家比例高(见表3)。
28-37岁的“熟男熟女”中单身比例降为10.93%,已婚已育的比例达89.07%;月收入在8000-20000元的比例为73.76%,月支出5000以上的占63.45%。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呈现的特征为已育居多、收入支出均有较大提高、周末宅家比例低(见表4)。
2.青年聚集的空间时间分析。根据大数据分析,青年稳定集中的场所为居住地和商业中心(各区青年聚集度最高的社区和商区列表详见《上海市青年空间分布及行为分析报告》)。其中,青年回家的时间段基本集中在19:00-21:00(见表5)。
青年在商业中心聚集的时间段集中在午餐和晚餐时间(见表6)。
青年在工作日的基本生活圈是“三點一线(居住点-办公点-用餐点)”式活动。
3.青年休闲娱乐和学习的行为分析。根据“大众点评”点击行为分析,青年8小时之外最关注的运动项目为跑步、游泳和球类(桌球、篮球、兵乓球、羽毛球);最关注的娱乐项目为唱歌、喝咖啡、泡吧、DIY和桌游(包括棋牌);最关注的学习项目为儿童早教、幼儿托班、语言和才艺学习。
总体来说,青年中心布局在兼顾共青团组织使命的同时,还应该从本地区发展情况和覆盖青年特征等多方因素考虑,对于今后上海市青年中心布局和配置建议如下:
1.加强商区、社区型青年中心建设。根据青年“三点一线”甚至“两点一线”的生活习惯,可参考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提供的《上海市青年空间分布及行为分析报告》,在青年高密度聚集且稳定停留的商区和社区,开展青年中心建设,既体现了“人流法则”的硬道理,又通过工作实践证明,青年中心确实是基层团组织与青年之间的重要桥梁纽带,是基层团组织服务凝聚广大青年力量、开展团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扩大团组织影响力的重要阵地。尤其是通过社区型青年中心建设,既可以吸引和凝聚广大青年,也为社区的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良好生活成长环境,为社区和谐作出重要贡献,进一步提升团组织的地位和影响力。
2.细化青年中心定位,形成错位发展。根据现有青年中心数量和分布,结合服务半径和有效覆盖群体的不同进行分析,避免在一个地区、针对一种群体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同时,在已有的五大类型基础上加以细分,研究更加灵活多样的针对性服务,比如,商区型和园区型青年中心以聚焦轻职场的青年为主,他们普遍收入不高、单身居多、需要充电、周末习惯宅家等行为习惯,可以在工作日的“午间1小时”开展公益类、交友类、学习类服务;社区型和乡村型青年中心聚焦家庭亲子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把更多青年吸引到参与社会创新治理的大军中。不同类型的青年中心分别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青年的需求,提升服务专业水平和效率,使青年中心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有机组成,不断提升自身社会价值。
3.从“建成”转向“建活”。要建设覆盖广泛、直达基层的传播矩阵,做到“青年在哪里,青年中心就建在哪里”,不仅要在数量上广泛覆盖,更需要注重发挥实效,切实扩大对青年的联系和覆盖。对于新建成的青年中心要增强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提升优质青年中心数量。
青年中心建设并非一劳永逸,选址布点只是第一阶段,布点完成后,团的工作应迅速进入第二阶段,即主动跨前,指导青年中心完善组织设置、健全工作制度、落实标准化要求、开发服务产品,保证青年中心能够发挥应有功能。随着青年中心“门店”数量快速增加,团组织工作重点应转入第三阶段,即从“建成”一个门店,转向“建活”一个网络,从资源、品牌、平台、协同机制等各方面发力,发挥青年中心的枢纽作用,提升青年中心品牌对参建单位的持续吸引力。
本文以上海市青年中心为研究对象,积极应用算法、大数据等技术,对影响青年中心建设布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精确描画青年长时间、高密度聚集的场所,结合青年特征和行为分析,为“青年在哪里,青年中心就建在哪里”的建设原则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以此提高青年中心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青年中心的建设模式和资源配置
(一)建设模式
按照“青年在哪里,青年中心就建在哪里”“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团上海市委在青年中心的门店中逐渐发展成为3种建设模式:直营连锁、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
1.直营连锁:即完全由共青团主导,依托团属工作阵地、党建工作阵地以及其他群团工作阵地等直接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青年中心。依托团属工作阵地和党建工作阵地建立青年中心,这类青年中心的选址上以借力为主。
2.特许加盟:即由团组织与企业或社团等共建共赢的合作模式,依托社区服务阵地、社会组织工作场所、社会公益类空间等允许其在协商的范围内按照青年中心的各项规则进行建设和运营。
3.自由连锁:企事业单位依托生产经营场所,为内部青年员工提供的活动场地,自愿以青年中心名义开展活动。
在实践中,最常見的建设路径是依托社区服务阵地、企业经营场所等建立青年中心。这类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青年中心选址模型主要适用对象。
(二)资源配置
根据所处区域和定位来分,上海市青年中心目前可以分为社区型、园区型、商区型、乡村型、特色型5大类。各类型的分布数量见表1。根据不同类型的青年中心覆盖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域的青年,配置合适的服务项目等资源。
1.社区型青年中心:主要围绕文化生活、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组织社区公益活动、积极孵化公益性青年社团联盟,成为区域化团建阵地和引导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志愿公益的窗口,推动“熟人社区”建设。该类型也是占比最高的青年中心建设类型。
2.园区型青年中心:主要聚焦青年权益等需求,积极提供心理辅导、能力提升、政策咨询等服务;拓展青年联谊交友、丰富青年业余生活,努力成为促进青年自助互助的第二家园。
3.商区型青年中心:主要是为青年获取优质、便捷、创意服务的社会化资源枢纽空间,扩大青年交友圈的有效阵地,成为青年信息共享、资源互补、组织孵化的平台。
4.乡村型青年中心:主要积极引导青年投身新农村建设,努力为农村青年提供先进科技、农业创业、农村治理等方面的学习和服务,传播乡风、家风、民风等优秀文化。
5.特色型青年中心:主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有特色的专业学习、交流活动;或有针对性地凝聚和服务海归、白领、街头艺人等特色青年群体。
二、数据分析
确保青年中心的质量,“开一家、活一家;活一家、火一家”,需要在尊重基层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基于此,团上海市委与上海电信合作,对上海市青年空间分布及行为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为青年中心布局提供依据。
(一)关键指标及相关性分析
根据上海电信大数据提供的报告,进一步将青年中心数量与青年人口、地域面积、青年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主要指标值见表2。通过青年中心建设的数量与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利用统计软件SPSS25.0,得到相关性结果。
1.青年中心数量与青年人口总数和密度的关系。青年中心数量与青年人口总数和密度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统计检验相伴概率小于等于0.01,即为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青年中心建设的数量应该与本地区的青年总人口和密度要相适应。
2.青年中心数量与地域面积的关系。青年中心数量与地域面积显著性水平为0.199,统计检验相伴概率大于0.01,即不显著相关,也就是青年中心建设的数量与行政区域面积大小关系不大。
实际建设情况大致相同。譬如,崇明区面积仅次于浦东,但青年人口少、密度不高,所需要的青年中心数量相应就少。但一些中心城区,如黄浦、虹口、长宁、静安等,虽然区域面积不大,所需要的青年阵地也随着青年人口的聚集而增多。因此,对于青年中心的建设布局,在确保新建青年中心具备一定的成熟度和稳定性之外,应该考虑青年中心数量是否要与本区域青年人口及密度相适应。
(二)青年人口特征分析
通过对青年人口画像的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青年,开设不同类型青年中心提供参考。
1.不同年龄段的青年基本情况。根据大数据分析,基本以27岁为分割点。23-27岁的“轻职场青年”单身比例占54.84%,已婚未育的占比为34.6%;月收入4000-8000元的占比为77.09%,月支出2000-5000元的占比为87.74%。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呈现的特征为单身居多、收入和支出都不高、宅家比例高(见表3)。
28-37岁的“熟男熟女”中单身比例降为10.93%,已婚已育的比例达89.07%;月收入在8000-20000元的比例为73.76%,月支出5000以上的占63.45%。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呈现的特征为已育居多、收入支出均有较大提高、周末宅家比例低(见表4)。
2.青年聚集的空间时间分析。根据大数据分析,青年稳定集中的场所为居住地和商业中心(各区青年聚集度最高的社区和商区列表详见《上海市青年空间分布及行为分析报告》)。其中,青年回家的时间段基本集中在19:00-21:00(见表5)。
青年在商业中心聚集的时间段集中在午餐和晚餐时间(见表6)。
青年在工作日的基本生活圈是“三點一线(居住点-办公点-用餐点)”式活动。
3.青年休闲娱乐和学习的行为分析。根据“大众点评”点击行为分析,青年8小时之外最关注的运动项目为跑步、游泳和球类(桌球、篮球、兵乓球、羽毛球);最关注的娱乐项目为唱歌、喝咖啡、泡吧、DIY和桌游(包括棋牌);最关注的学习项目为儿童早教、幼儿托班、语言和才艺学习。
三、建议措施
总体来说,青年中心布局在兼顾共青团组织使命的同时,还应该从本地区发展情况和覆盖青年特征等多方因素考虑,对于今后上海市青年中心布局和配置建议如下:
1.加强商区、社区型青年中心建设。根据青年“三点一线”甚至“两点一线”的生活习惯,可参考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提供的《上海市青年空间分布及行为分析报告》,在青年高密度聚集且稳定停留的商区和社区,开展青年中心建设,既体现了“人流法则”的硬道理,又通过工作实践证明,青年中心确实是基层团组织与青年之间的重要桥梁纽带,是基层团组织服务凝聚广大青年力量、开展团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扩大团组织影响力的重要阵地。尤其是通过社区型青年中心建设,既可以吸引和凝聚广大青年,也为社区的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良好生活成长环境,为社区和谐作出重要贡献,进一步提升团组织的地位和影响力。
2.细化青年中心定位,形成错位发展。根据现有青年中心数量和分布,结合服务半径和有效覆盖群体的不同进行分析,避免在一个地区、针对一种群体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同时,在已有的五大类型基础上加以细分,研究更加灵活多样的针对性服务,比如,商区型和园区型青年中心以聚焦轻职场的青年为主,他们普遍收入不高、单身居多、需要充电、周末习惯宅家等行为习惯,可以在工作日的“午间1小时”开展公益类、交友类、学习类服务;社区型和乡村型青年中心聚焦家庭亲子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把更多青年吸引到参与社会创新治理的大军中。不同类型的青年中心分别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青年的需求,提升服务专业水平和效率,使青年中心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有机组成,不断提升自身社会价值。
3.从“建成”转向“建活”。要建设覆盖广泛、直达基层的传播矩阵,做到“青年在哪里,青年中心就建在哪里”,不仅要在数量上广泛覆盖,更需要注重发挥实效,切实扩大对青年的联系和覆盖。对于新建成的青年中心要增强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提升优质青年中心数量。
青年中心建设并非一劳永逸,选址布点只是第一阶段,布点完成后,团的工作应迅速进入第二阶段,即主动跨前,指导青年中心完善组织设置、健全工作制度、落实标准化要求、开发服务产品,保证青年中心能够发挥应有功能。随着青年中心“门店”数量快速增加,团组织工作重点应转入第三阶段,即从“建成”一个门店,转向“建活”一个网络,从资源、品牌、平台、协同机制等各方面发力,发挥青年中心的枢纽作用,提升青年中心品牌对参建单位的持续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