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保障一词是“舶来品”,自20世纪80年代在大陆学术界逐步流行起来。近年来,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社会保障学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但社会保障活动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中国在古代漫长的农业时代,救灾济贫、施舍孤苦等传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就史不绝书;近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中国社会开始步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保障模式也随之开始向现代转换。当今学术界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多,而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很少有人问津。
可喜的是,岳宗福博士的《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1912-1949)》一书,由齐鲁书社于2006年12月出版,该书立足于历史文献资料整理和解读,充分发挥作者研究视野宽广的学术特长,熟练而灵活地从社会史、法制史和社会保障学多学科相结合的新角度人手,全面系统地完成了对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深入研讨,值得一读。
社会保障是一个包容甚广的制度体系,按照我国大陆学界比较趋同的认识,一般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作者在书中对这四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辨析,并结合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思想和实践活动,确定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抚恤四个方面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既合理吸收了目前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又充分考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颇有创见。通读全书,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是探寻中国近代社会保障理念的嬗变过程,二是建构中国近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雏形,这也是全书的成功之处和精彩所在。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之中,社会保障学界立足于为现实服务、为改革服务的宗旨,一方面比较倾力于介绍和研讨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成熟经验作为资鉴,另一方面则比较热衷于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出谋划策”。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急务”,也是“实务”。那么,置“急务”和“实务”于不顾。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这样一个“冷僻”课题,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作为作者的导师,我对该书的内容比较了解,并且早已通读过该书的初稿和修改稿,下面想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研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研讨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验具有同等重要的借鉴意义。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用来说明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验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古人又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则可以用来说明研究我国近代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发展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历史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的废墟上产生的,要认识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对其进行成功的改革,对旧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仍然是必要的,即便仅仅作为一部旧时代的“病历”,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分析。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近代中国出现的全面救济和全民救济的理念、教养并重的积极救济理念以及将社会保障视为国家责任的理念等,“对当今中国的社会保障立法仍然不无启示和借鉴意义”。
其次,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可以丰富和完善正在成长中的社会保障学科体系。大家知道,社会保障学是近些年新兴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学科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其理论框架亦未最后定型,其各方面的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但不论这门新兴学科今后如何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研究都应该是该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诚如郑功成先生在《社会保障学》一书中所指出:“对社会保障进行纵向考察是发现社会保障规律、实现社会保障知识体系的基础”。近些年来,社会保障制度史的研究正在兴起,出版的论著和发表的论文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看仍然十分单薄。因此,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透视近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对于完善正在成长中的社会保障学科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再次,开展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可以填补中国近代社会史和法制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本书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动因、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及相关的社会政策、社会立法和社会行政问题,运用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抚恤四个方面初步建构了近代中国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在如实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阶级本质及其局限性的同时,客观地肯定了其在确立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立法理念、开启中国近代社会保障法制化之路、推进中国法制现代化及社会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的成果很少,像本书这样,专门研讨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问题在史学界更是尚属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开拓性。
(作者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可喜的是,岳宗福博士的《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1912-1949)》一书,由齐鲁书社于2006年12月出版,该书立足于历史文献资料整理和解读,充分发挥作者研究视野宽广的学术特长,熟练而灵活地从社会史、法制史和社会保障学多学科相结合的新角度人手,全面系统地完成了对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深入研讨,值得一读。
社会保障是一个包容甚广的制度体系,按照我国大陆学界比较趋同的认识,一般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作者在书中对这四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辨析,并结合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思想和实践活动,确定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抚恤四个方面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既合理吸收了目前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又充分考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颇有创见。通读全书,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是探寻中国近代社会保障理念的嬗变过程,二是建构中国近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雏形,这也是全书的成功之处和精彩所在。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之中,社会保障学界立足于为现实服务、为改革服务的宗旨,一方面比较倾力于介绍和研讨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成熟经验作为资鉴,另一方面则比较热衷于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出谋划策”。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急务”,也是“实务”。那么,置“急务”和“实务”于不顾。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这样一个“冷僻”课题,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作为作者的导师,我对该书的内容比较了解,并且早已通读过该书的初稿和修改稿,下面想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研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研讨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验具有同等重要的借鉴意义。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用来说明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验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古人又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则可以用来说明研究我国近代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发展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历史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的废墟上产生的,要认识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对其进行成功的改革,对旧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仍然是必要的,即便仅仅作为一部旧时代的“病历”,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分析。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近代中国出现的全面救济和全民救济的理念、教养并重的积极救济理念以及将社会保障视为国家责任的理念等,“对当今中国的社会保障立法仍然不无启示和借鉴意义”。
其次,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可以丰富和完善正在成长中的社会保障学科体系。大家知道,社会保障学是近些年新兴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学科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其理论框架亦未最后定型,其各方面的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但不论这门新兴学科今后如何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研究都应该是该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诚如郑功成先生在《社会保障学》一书中所指出:“对社会保障进行纵向考察是发现社会保障规律、实现社会保障知识体系的基础”。近些年来,社会保障制度史的研究正在兴起,出版的论著和发表的论文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看仍然十分单薄。因此,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透视近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对于完善正在成长中的社会保障学科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再次,开展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可以填补中国近代社会史和法制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本书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动因、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及相关的社会政策、社会立法和社会行政问题,运用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抚恤四个方面初步建构了近代中国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在如实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阶级本质及其局限性的同时,客观地肯定了其在确立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立法理念、开启中国近代社会保障法制化之路、推进中国法制现代化及社会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的成果很少,像本书这样,专门研讨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问题在史学界更是尚属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开拓性。
(作者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