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tar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工作。着力通过优化内容、丰富载体,多维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着力融入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中学;融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08-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不断提升,为我国高等教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加快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也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尤其重要。当代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栋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少年强则国强”,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素养也会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学生,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稳定器、压舱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的价值观支撑。所以,我们需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致力于做好培养优秀的人的工作,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预防不良文化侵蚀中学生的有效保障
   育人过程中文化环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环境关乎学生对外界的判断和自我意识的形成。优良的文化环境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反之不良的、失序的文化环境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甚至走向反面,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现实要求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融入提供了内在需求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由幼稚步入青春期。在此过程中,心理与思想也会发生比较复杂的变化。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模仿新鲜事物,思维活跃但也容易变化,容易被外界影响,价值观容易形成但也很容易改变。这种可塑性强的身心特点正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养成的内在需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融入提供了丰富题材和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许多国家先进文化和先进经验,取其精华,成为我国公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标准。伴随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社会的日益进步,也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融入开启了全新渠道
   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种互联网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越來越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蓬勃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而新媒体的这些特征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心理特点等相适宜,从而影响了生理和心理正处在发展期的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甚至价值观的形成。”
   三、多维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工作,需要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内容枯燥、方式单一、路径狭窄等问题进行改革创新,通过优化内容、丰富载体,多维度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培根铸魂,实现二者的充分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是校园的环境建设与校园的硬件设备方面进行文化元素和主题的修建、装饰等活动。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建设是教育理念的物化。学校要将核心价值观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巧妙融入校园的建筑物、设施、景观,通过中学生长期的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1.学校建筑。学校的建筑往往蕴含着学校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学校进行建设的时候要充分体现文化特征,形成协调统一的方案,体现生态绿色理念,把学校的特色文化、本土文化融入建筑,优化文化品位。    2.校园景观。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而直接的表达方式。校园景观对学生也会起到良好的育人功能。要善于优化空间布局,科学设置功能分区,让每个分区凸显“爱国”“文明”“敬业”等元素,使每个校园景观都能承载一定的价值观主题。
   3.校园设施。校园内的文化宣传设施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直接手段。要建设比较完善的宣传设施,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大政方针的传播媒介。要建设好报刊栏、展示栏、宣传版面、电子屏、广播室等文化宣传的阵地。
   (二)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神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要着力在办学理念、德育、传统文化等方面入手。
   1.办学理念。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一所学校”“怎样办好学校”问题的最简练回答就是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决定了办学品位。中学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科学定位学校的教育理念、发展理念、管理理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校训中,找到核心价值观与校训的内在联系,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训的契合点,赋予校训新的内涵,让校训与时代产生共鸣。
   2.创新课堂。课堂是中学德育的主阵地,也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一环。中学要在课堂创新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在思政课堂中,要旗帜鲜明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活化”课堂,运用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采用“翻转课堂”“愉悦联动”“柔性灌输”等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全面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弘扬感恩文化。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对人的内在要求,隐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感恩文化的教育,让感恩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其次弘扬优秀国学经典。结合课程教学,学校可以举办优秀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使优秀国学经典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乳交融,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将核心价值观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检查监督体制、管理条例等构成的校园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的所有活动和安排都要在制度规章的约束之内开展,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发挥制度作用几方面充分融合。
   1.依法治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反映了调节社会关系的核心价值原则,“法治”原则是其中的重点。学校的校长要具备充分的法治思维意识,要时刻具有依法办事的觉悟,将依法治校的理念贯穿到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要加强师生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各种法律教育宣传活动中,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
   2.民主治校。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构成。中学校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实行民主治校。
   3.发挥制度作用。“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制度对价值观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价值观是制度建设的道德支持和价值目标。有了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价值观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首先,用制度保障正确的办学方向,要用制度规范、监督学校的各项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其次,以制度协调好各种关系。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的重要一部分,是学校长期积淀而来的校园文化的整体反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与认同,引导中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形成当代中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李大健,谭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1).
   [2]丁子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路径研究[D].岳阳:湖南理工学院,2019.
   [3]王小琴.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学德育之融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7).
  ◎编辑 张 慧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国文艺理论发生巨变、取得辉煌成绩的一百年。这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所起的作用,倘做简要概括,那就是在坚毅卓绝的奋斗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的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并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向了新阶段。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形成的,高职院校教师要对学生正确引导,并且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落实教育工作。各大高职院校积极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在此期间,着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全面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实际认知状况进行分析,要求学生真正做到自律,从而帮助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在此之后,将实际养成的习惯内化为自身道德
“敦煌临画”是关山月1943年完成的一批作品,经由以“临摹”为基本方式的艺术创作路径,实现了画家在艺术史意义上对“传统”的发现和再认识。关山月“敦煌临画”中有大量临“马”的作品。这一现象极有意味,体现了关山月对敦煌的主体性介入,包括他如何在敦煌的传统艺术景观中认识“传统”,如何以一个具有深度的“自我”应对战时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又如何在个人的艺术创作与抗战的时代语境间建立起叙事关联等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有助于重新思考和进一步认识关山月“敦煌临画”的复杂背景与丰富内涵。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根本使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行“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阵地的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学科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高校在践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筑牢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各类课程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践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优
[摘 要]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思政教育中的劳动观的渗透和宣传,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座谈会上的精神,继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这样时代背景下,试图进一步淺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必要性以及实施策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高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重要举措。通过在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六条思政教育元素,辅以科学的施教策略,实现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所属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领域是我国当下和未来着力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这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可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也为这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专业课程
摘 要:对古代诗文中“檐花”的释义,历来比较笼统和模糊。这既有碍于准确理解诗文,又容易引起误解和争议。通过大量例证,考证出“檐花”的基本义项为“檐前之花”,除此之外,还有“檐间雕花”“檐前落雨”“灯光映照下的檐雨”等多种义项,并阐释了各义项间的关联及转换。“檐花”多种义项的出现,缘于事物界限的模糊与创作者的有意选择。  关键词:“檐花”;义项;考辨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古代诗文中的常用意象,“
[摘 要] 如何将人生观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开展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首先,观人生,青年大学生通过对其大学之前的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始终如一的“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好愿望、思想意识、政治认同的系统化梳理,将之充盈到大学阶段自身正确人生观的塑造中。其次,大学阶段,大学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大数据时代,社会瞬息万变,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迎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原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大数据时代,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丰富、真实的数据来合理选择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形成科學的思想道德模式。主要分析了大数据时代
[摘 要]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实现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育人。美育可以通过美好的体验和感知的方式教育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感染力。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思政课;美育;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