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
有些人认为:学校是教育人的专门机构。孩子上了学。孩子的教育就交给了学校,与他人没有任何的关系。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功能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十分重视的,而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往往被忽视,人们在强调其作用和功能时往往存在认识上的两个误区或偏差:一是忽视了不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二是忽视了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功能,忽视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影响的一面。因此,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6+1=0”或“5+2=0”。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的教育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另外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一种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形成。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之下.社会道德也必然是多元化的。虽然主流道德仍然是共产主义道德,但和它并存的有全人类的普遍道德、西方的个人主义道德、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以及各种宗教道德等。这种多元化道德的并存状态.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法改变的,是由社会经济体系和格局决定的。德育只有形成开放体系,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让道德教育思想与学生的思想产生互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也才能发挥德育的作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信息科技高度发达,各种思想文化交互作用,学生的思想也体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如果我们的德育停留在过去那种封闭的、灌输式的、简单的说教模式上。就很难奏效,甚至是沙上建筑,经不起时间和生活实际的考验。从整体教育体系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不容忽视。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教育工作的整体效应,就不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体系,会严重影响整个教育体系作用的发挥,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联系
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学生的整个生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学生的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从而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机渗入提供机会。例如有些学生旷课,或者利用放学后的空余时间去网吧、游戏室等。作为家长要掌握好学生的作息时间,尽可能地控制子女的空余时间。社会应规范管理,禁止学生进入这些场所。在学校,有学校的规章的约束;在家庭,有家长的督促;在社会。有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熏陶。因此,搞好三种教育的衔接.是整体化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思想教育,在校外会被某个家长或朋友的几句话冲得一干二净。例如有些学生上课迟到,家长却帮学生找理由或者自己包揽责任。如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一致,那么他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家长对子女溺爱的现象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中,问题学生很多,这些或多或少与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这更加要求增强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感,统一组织搞好社会教育工作,提高家长的素质,从而切实地做好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方向上协调一致的工作。
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在教育中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校教育具有统一性、系统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和补偿性的特点,所以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也有利于他们培养不同兴趣爱好。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它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还需要社会和家庭诸方面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有些人认为:学校是教育人的专门机构。孩子上了学。孩子的教育就交给了学校,与他人没有任何的关系。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功能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十分重视的,而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往往被忽视,人们在强调其作用和功能时往往存在认识上的两个误区或偏差:一是忽视了不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二是忽视了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功能,忽视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影响的一面。因此,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6+1=0”或“5+2=0”。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的教育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另外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一种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形成。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之下.社会道德也必然是多元化的。虽然主流道德仍然是共产主义道德,但和它并存的有全人类的普遍道德、西方的个人主义道德、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以及各种宗教道德等。这种多元化道德的并存状态.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法改变的,是由社会经济体系和格局决定的。德育只有形成开放体系,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让道德教育思想与学生的思想产生互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也才能发挥德育的作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信息科技高度发达,各种思想文化交互作用,学生的思想也体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如果我们的德育停留在过去那种封闭的、灌输式的、简单的说教模式上。就很难奏效,甚至是沙上建筑,经不起时间和生活实际的考验。从整体教育体系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不容忽视。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教育工作的整体效应,就不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体系,会严重影响整个教育体系作用的发挥,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联系
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学生的整个生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学生的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从而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机渗入提供机会。例如有些学生旷课,或者利用放学后的空余时间去网吧、游戏室等。作为家长要掌握好学生的作息时间,尽可能地控制子女的空余时间。社会应规范管理,禁止学生进入这些场所。在学校,有学校的规章的约束;在家庭,有家长的督促;在社会。有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熏陶。因此,搞好三种教育的衔接.是整体化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思想教育,在校外会被某个家长或朋友的几句话冲得一干二净。例如有些学生上课迟到,家长却帮学生找理由或者自己包揽责任。如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一致,那么他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家长对子女溺爱的现象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中,问题学生很多,这些或多或少与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这更加要求增强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感,统一组织搞好社会教育工作,提高家长的素质,从而切实地做好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方向上协调一致的工作。
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在教育中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校教育具有统一性、系统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和补偿性的特点,所以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也有利于他们培养不同兴趣爱好。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它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还需要社会和家庭诸方面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