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创建校本化实施系统,从课程模块建设、探究平台创建、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进行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探索与实践,力求从根本上改变生物学科的课程生态、教学形态和课堂样态,努力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教学变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3-0053-03
【作者简介】1.龚雷雨,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陈廷华,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23)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不能简单地靠机械记忆,而必须通过深入的实践,在不断的实验和各种创新活动中获得。唯其如此,学生才能通过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也正是生物学科有其自身的学习规定和要求,这就使我们必须从学生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和研究生物学科的教学行为,要能够从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考量,从根本上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有效促成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真正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一、生物学科教学现状
为了有效开展高中生物学科探究性实践与探索,笔者对当前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进行了较为普遍的调研与分析,也发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教学目标的单一化,难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教学的功利性,制约了生物学科教学功能的充分彰显;实践活动的不充分,影响了学生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课程资源的贫乏,削弱了生物學科核心课程内容学习的直观性和体验性等等。基于这些问题,笔者以为,依托本校条件和校外资源,加强对生物学科内容的重新调整和组合,并以本校师生易于接受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改造,同时以本土化的实践活动为探究平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物学科的教学生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主动学习,从而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生物学科的校本化实践与探索
基于当前生物学科现状及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生物学科要能够实现深度变革和优质发展,必须从校本化课程建设、本土化探究平台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量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1.课程建设校本化。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学科教学变革必须首先从课程开始。在生物学科校本化建设上,我们首先从课程改革开始,并通过课程模块建设和项目培育两个方面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组建课程模块,实现校本化生物学科内容的全覆盖。在全面系统梳理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认真整理了分布在高中生物学科各章节中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原理、重点、难点知识以及重要的学科能力等相关内容,并按照学生的学习机理和发展需求,重新组织并确定了富有特色的4个核心课程模块,包括“细胞生理与培养”“育种机理与栽培”“生态构建与修复”“微生物培养与发酵”;形成了3个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举行科学修复行动、还太湖生态和谐;潜心大豆种植研究、体味农科创新;拓展微生物培养、初识发酵工程魅力。同时,我们将高中生物学核心课程内容融入校本课程的具体模块中,整合地方特色资源,科学设计实验、实习活动,实现核心课程内容学习的实验教学全覆盖。
(2)创新项目开发,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除了校本化课程模块建设,我们还依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进行了切合学生学习探究特点的生物学科校本项目自主研发。比如,我们在上述单开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开发了综合性科学探究创新项目,包括罗非鱼的胚胎发育观察研究、蠡湖水环境质量监测与保护策略研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大豆种植与杂交、面包酵母发酵生产等,鼓励部分特长学生参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
2.探究平台本土化。
基于课程实施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从设施环境、科研环境、实践环境三个方面着手,构建科学探究实践平台,边建设边实施,凸显生物学科教学的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1)从传统教室走向现代实验室。依据生物学科性质和发展要求,我们创建了5个科学探究活动中心,即细胞学实验中心、遗传学实验中心、生态学实验中心、生物工程技术实验中心、资源与学习拓展中心。这5个中心包括12个功能实验室,如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生物工程技术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实验设施按需配置,资源利用立体高效,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需要,既是学习主阵地,也是实验主场所,更是创新实践的主渠道。
(2)从校内课堂延伸到科研院所。校内资源尽管很丰富,但也有学习上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利用和方法的学习上与社会仍有较大差距。为此,学校生物教学必须善于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变得生动鲜活而富有意义。比如,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园、特种动物养殖基地等10多个实习点,让学生直面生物科技的日新月异,感受生命科学的无限魅力,让生物学习真正地鲜亮和通透起来。
(3)从学科实验拓展到科学实践。为满足学生种植实践需要,我们组织学生在校内生态园里种植豌豆、小麦、玉米等10多种植物,开展经典杂交实验,体验孟德尔等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历程。
为满足学生生物调研和实习需求,我们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或其他方便取材的地方进行实地勘察和调查,让学生亲历和感受生态环境的现实和变化。比如依据学习需要,我们曾先后组织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金城湾公园、长广溪湿地、太湖蓝藻治理站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实地考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考察区域生态工程。 3.学习方式个性化。
以探究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从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实践过程,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化探究与创新学习。
(1)建设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全学习系统。学生的自主创新和个性化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资源和条件,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和学习环境,是学校开展自主性学习必须首先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充分引智和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尝试了慕课、翻转课堂、导学案、助学案、讲学稿、微课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应用,建设了从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生态园到学校每一个角落的全覆盖学习空间,形成生物学科的全学习系统。密切科研、生产、生活三者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场景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课程内容。实现重难点知识学习的实验化和直观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以项目研究带动个性化学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一个深度探究过程,这种深度探究过程一般很难在课堂上完成,也不可能在一个简单的问答式对话中实现。为此,我们确定了以项目驱动个性化学习的思路,并在生物探究实践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求使学生经历深度的探索和磨砺。立足个性化学习,在项目选择和设计上有特别要求。首先,所要探究的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的问题和项目其答案一般都是显而易见的,缺少“个性”潜质;其次,所要探究的项目要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思维发散性和想象空间;最后,所要探究项目要有“工程性”,也就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操作,去“做中学”。当学生真正投入到项目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就会引发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参与,这样的行进过程必然会凸显个性。
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科學探究和创新实践,特别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以实验教学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的活动,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体验性,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在价值和品质诉求,也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情感、学科精神和学科志向以及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柯小路,马荔瑶,李子懿,等.证据推理规则的性质研究及方法修正[J].信息与控制,2016(2):165-170.
[2]陆军.化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模型认知的思考与探索[J].化学教学,2017(9):19-23.
[3]任唯,刘东方.科学推理能力的构成及其考查研究[J].化学教学,2015(3):63-66.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教学变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3-0053-03
【作者简介】1.龚雷雨,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陈廷华,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23)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不能简单地靠机械记忆,而必须通过深入的实践,在不断的实验和各种创新活动中获得。唯其如此,学生才能通过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也正是生物学科有其自身的学习规定和要求,这就使我们必须从学生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和研究生物学科的教学行为,要能够从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考量,从根本上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有效促成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真正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一、生物学科教学现状
为了有效开展高中生物学科探究性实践与探索,笔者对当前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进行了较为普遍的调研与分析,也发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教学目标的单一化,难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教学的功利性,制约了生物学科教学功能的充分彰显;实践活动的不充分,影响了学生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课程资源的贫乏,削弱了生物學科核心课程内容学习的直观性和体验性等等。基于这些问题,笔者以为,依托本校条件和校外资源,加强对生物学科内容的重新调整和组合,并以本校师生易于接受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改造,同时以本土化的实践活动为探究平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物学科的教学生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主动学习,从而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生物学科的校本化实践与探索
基于当前生物学科现状及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生物学科要能够实现深度变革和优质发展,必须从校本化课程建设、本土化探究平台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量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1.课程建设校本化。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学科教学变革必须首先从课程开始。在生物学科校本化建设上,我们首先从课程改革开始,并通过课程模块建设和项目培育两个方面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组建课程模块,实现校本化生物学科内容的全覆盖。在全面系统梳理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认真整理了分布在高中生物学科各章节中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原理、重点、难点知识以及重要的学科能力等相关内容,并按照学生的学习机理和发展需求,重新组织并确定了富有特色的4个核心课程模块,包括“细胞生理与培养”“育种机理与栽培”“生态构建与修复”“微生物培养与发酵”;形成了3个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举行科学修复行动、还太湖生态和谐;潜心大豆种植研究、体味农科创新;拓展微生物培养、初识发酵工程魅力。同时,我们将高中生物学核心课程内容融入校本课程的具体模块中,整合地方特色资源,科学设计实验、实习活动,实现核心课程内容学习的实验教学全覆盖。
(2)创新项目开发,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除了校本化课程模块建设,我们还依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进行了切合学生学习探究特点的生物学科校本项目自主研发。比如,我们在上述单开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开发了综合性科学探究创新项目,包括罗非鱼的胚胎发育观察研究、蠡湖水环境质量监测与保护策略研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大豆种植与杂交、面包酵母发酵生产等,鼓励部分特长学生参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
2.探究平台本土化。
基于课程实施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从设施环境、科研环境、实践环境三个方面着手,构建科学探究实践平台,边建设边实施,凸显生物学科教学的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1)从传统教室走向现代实验室。依据生物学科性质和发展要求,我们创建了5个科学探究活动中心,即细胞学实验中心、遗传学实验中心、生态学实验中心、生物工程技术实验中心、资源与学习拓展中心。这5个中心包括12个功能实验室,如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生物工程技术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实验设施按需配置,资源利用立体高效,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需要,既是学习主阵地,也是实验主场所,更是创新实践的主渠道。
(2)从校内课堂延伸到科研院所。校内资源尽管很丰富,但也有学习上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利用和方法的学习上与社会仍有较大差距。为此,学校生物教学必须善于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变得生动鲜活而富有意义。比如,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园、特种动物养殖基地等10多个实习点,让学生直面生物科技的日新月异,感受生命科学的无限魅力,让生物学习真正地鲜亮和通透起来。
(3)从学科实验拓展到科学实践。为满足学生种植实践需要,我们组织学生在校内生态园里种植豌豆、小麦、玉米等10多种植物,开展经典杂交实验,体验孟德尔等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历程。
为满足学生生物调研和实习需求,我们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或其他方便取材的地方进行实地勘察和调查,让学生亲历和感受生态环境的现实和变化。比如依据学习需要,我们曾先后组织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金城湾公园、长广溪湿地、太湖蓝藻治理站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实地考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考察区域生态工程。 3.学习方式个性化。
以探究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从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实践过程,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化探究与创新学习。
(1)建设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全学习系统。学生的自主创新和个性化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资源和条件,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和学习环境,是学校开展自主性学习必须首先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充分引智和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尝试了慕课、翻转课堂、导学案、助学案、讲学稿、微课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应用,建设了从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生态园到学校每一个角落的全覆盖学习空间,形成生物学科的全学习系统。密切科研、生产、生活三者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场景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课程内容。实现重难点知识学习的实验化和直观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以项目研究带动个性化学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一个深度探究过程,这种深度探究过程一般很难在课堂上完成,也不可能在一个简单的问答式对话中实现。为此,我们确定了以项目驱动个性化学习的思路,并在生物探究实践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求使学生经历深度的探索和磨砺。立足个性化学习,在项目选择和设计上有特别要求。首先,所要探究的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的问题和项目其答案一般都是显而易见的,缺少“个性”潜质;其次,所要探究的项目要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思维发散性和想象空间;最后,所要探究项目要有“工程性”,也就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操作,去“做中学”。当学生真正投入到项目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就会引发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参与,这样的行进过程必然会凸显个性。
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科學探究和创新实践,特别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以实验教学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的活动,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体验性,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在价值和品质诉求,也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情感、学科精神和学科志向以及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柯小路,马荔瑶,李子懿,等.证据推理规则的性质研究及方法修正[J].信息与控制,2016(2):165-170.
[2]陆军.化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模型认知的思考与探索[J].化学教学,2017(9):19-23.
[3]任唯,刘东方.科学推理能力的构成及其考查研究[J].化学教学,2015(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