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加快青海省门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全县旅游资源整合配置,对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视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些共识。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作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点、培育旅游市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帮助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和举措。门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环西宁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会西宁连接河西走廊旅游线的必经之地,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三大板块”的高原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组成,著名的有岗什卡雪峰、百里油菜花海画廊、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有永安古城、岗隆石窟、仙米寺等众多的古文化遗址,还有古朴浓郁的回族、华热藏族民俗风情。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旅游景区,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對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己开发景点8处(观花台、花海鸳鸯、照壁山、芬芳浴、高原桃花源、冷龙海祭祀台、达坂山观景台、花海赛马场),启动开发的景点2处(岗什卡、聚阳沟)。“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2.26亿元,全县旅游从业人数2800人。共有各类宾馆60家,其中星级宾馆7家,床位数3610张,季节性家庭宾馆40家,床位数320张;共有农(牧)家乐128家,其中四星级9家,三星级9家,连片基地型农家乐集中发展区3处,可提供季节性住宿床位460余张。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助推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
放活政策,敞开投资渠道,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成为全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多形式宣传促销,力塑特色旅游品牌
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成功举办了各类文化体育赛事等活动。
(三)多方面整合资源,推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
一是一些民俗风情浓郁、自然风貌独特的村落以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暨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契机,结合实际推进发展乡村旅游业。二是乡村旅游收入在旅游综合收入中的比重日渐提高,除向游客提供食宿等必要的服务外,土特产品销售、代步工具租赁、田园采摘、民俗文化表演等服务项目日臻完善,丰富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内涵,拓宽了农牧民收入渠道;三是我县乡村旅游业始终坚持“以点带面”、“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新建农牧家乐向“二代”发展,注重文化品位的融入,规模档次不断提升。
(四)加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消费环境和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把优化旅游环境、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放在与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大招商引资和相关项目的争取力度,完成了投资8000万元的浩门镇民俗一条街等项目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撑,每年的县级旅游基金和少量省旅游发展基金无法满足发展建设的需求,使资源整合、景点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受到严重制约,造成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各景区基础设施档次低、条件差,在开发利用上还处于浏览观赏的层次上,尤其是目前景区内综合服务接待能力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影响,致使景区旅游功能单一,难于满足不同层次游客消费的需求。
(二)文化对旅游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明显
门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对旅游业及旅游产品的烘托效应和包装效应不够,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现有景区景点仅以自然生态观光为主,旅游景区游览项目单调,缺乏参与性项目和留住游客进一步消费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型文化大餐,如:门源独特的华热藏族文化、伊斯兰回族文化、草原雪山等文化缺乏有效的展示载体,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旅游总体消费水平低。
(三)旅游品牌和商品的开发进度缓慢
虽然我县具有风光旖旎、神秘奇异的原始风貌与自然美景浑然一体的旅游优势,但目前真正打造出的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只有油菜花海、岗什卡雪峰,另外,现有旅游商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差,只有蜂产品、菜籽油等几种产品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但缺乏精包装细研发,产品附加值低,尤其像“窝儿药枕”开发,由于目前无法取得国家保健品或药品批准文号而无法取得市场准入资格,难以进一步做大销售市场。
(四)联横合纵办旅游的格局尚未形成
旅游业发展涉及文化、城建、林业、发改等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各种资源整合方面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推进机制,部门、行业之间协作性不强、缺乏协调配合,同时与周边省市县的合作开发机制尚未形成,缺少地区间协同发展“大旅游”的观念,全社会支持旅游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五)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我县旅游业起步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底子薄、基础差,无法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急需规划设计、工程管理、酒店管理、景区导游、网络宣传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修订完善规划,分步实施
在全面掌握我县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用超前的意识和长远发展眼光,高起点制定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景点开发详规,用规划指导全县旅游业发展。同时,依据门源实际,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二)多渠道、多形式扩大融资规模,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利用力度
要切实改变单一的由政府投资开发而投入严重不足且开发力度有限的问题,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主体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扩大投融资渠道,采取租赁、承包、入股等多种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引导鼓励社会各界有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的民营经济投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
(三)多方位、多层次打造景区景点,延长旅游产业链
要将已开发利用的达坂山景区景点、元山景区、照壁山景点等继续扩大规模,提升品位的同时,将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心东移,全力打造“聚阳沟”、“达摩禅寺”、“高原桃花园”、“东海大峡谷”景区景点,使旅游产业链条延长并自西向东贯穿县内,使之成为颇具我县特色的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景区景点。
(四)完善景区景点功能,突出旅游产品开发
一是加快旅游景区景点购物场所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风情购物区,同时,要开发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特色旅游产品和工艺精品,诸如门源油、蕨麻、奶皮、民族工艺品等,满足游客“购”的需要。二是促进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以及田园风光与民俗的有机融合,使自然资源与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相融合,满足游客“游”的需要。三是充分利用“油菜花艺术节”、“九月门源看秋景”、“岗什卡滑雪”及“五月门源看杜鹃”等开展多层面、多形式、多季节旅游推介宣传活动,使旅游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以文化活动带动旅游,同时,深入挖掘门源本土文化,鼓励各景区景点策划编排游客喜闻乐见的“华热服饰”、“回族宴席曲”、“青海花儿”等文艺节目,广泛吸引游客参与,满足游客“娱”的需要。四是建设一批有规模、上档次、能长期吸引不同层次游客的特色农家乐、牧家乐以及乡村客栈,满足游客的“吃”和“住”的需求。
(作者供职于中共门源县委党校)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作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点、培育旅游市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帮助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和举措。门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环西宁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会西宁连接河西走廊旅游线的必经之地,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三大板块”的高原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组成,著名的有岗什卡雪峰、百里油菜花海画廊、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有永安古城、岗隆石窟、仙米寺等众多的古文化遗址,还有古朴浓郁的回族、华热藏族民俗风情。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旅游景区,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對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己开发景点8处(观花台、花海鸳鸯、照壁山、芬芳浴、高原桃花源、冷龙海祭祀台、达坂山观景台、花海赛马场),启动开发的景点2处(岗什卡、聚阳沟)。“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2.26亿元,全县旅游从业人数2800人。共有各类宾馆60家,其中星级宾馆7家,床位数3610张,季节性家庭宾馆40家,床位数320张;共有农(牧)家乐128家,其中四星级9家,三星级9家,连片基地型农家乐集中发展区3处,可提供季节性住宿床位460余张。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助推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
放活政策,敞开投资渠道,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成为全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多形式宣传促销,力塑特色旅游品牌
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成功举办了各类文化体育赛事等活动。
(三)多方面整合资源,推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
一是一些民俗风情浓郁、自然风貌独特的村落以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暨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契机,结合实际推进发展乡村旅游业。二是乡村旅游收入在旅游综合收入中的比重日渐提高,除向游客提供食宿等必要的服务外,土特产品销售、代步工具租赁、田园采摘、民俗文化表演等服务项目日臻完善,丰富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内涵,拓宽了农牧民收入渠道;三是我县乡村旅游业始终坚持“以点带面”、“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新建农牧家乐向“二代”发展,注重文化品位的融入,规模档次不断提升。
(四)加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消费环境和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把优化旅游环境、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放在与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大招商引资和相关项目的争取力度,完成了投资8000万元的浩门镇民俗一条街等项目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撑,每年的县级旅游基金和少量省旅游发展基金无法满足发展建设的需求,使资源整合、景点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受到严重制约,造成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各景区基础设施档次低、条件差,在开发利用上还处于浏览观赏的层次上,尤其是目前景区内综合服务接待能力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影响,致使景区旅游功能单一,难于满足不同层次游客消费的需求。
(二)文化对旅游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明显
门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对旅游业及旅游产品的烘托效应和包装效应不够,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现有景区景点仅以自然生态观光为主,旅游景区游览项目单调,缺乏参与性项目和留住游客进一步消费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型文化大餐,如:门源独特的华热藏族文化、伊斯兰回族文化、草原雪山等文化缺乏有效的展示载体,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旅游总体消费水平低。
(三)旅游品牌和商品的开发进度缓慢
虽然我县具有风光旖旎、神秘奇异的原始风貌与自然美景浑然一体的旅游优势,但目前真正打造出的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只有油菜花海、岗什卡雪峰,另外,现有旅游商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差,只有蜂产品、菜籽油等几种产品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但缺乏精包装细研发,产品附加值低,尤其像“窝儿药枕”开发,由于目前无法取得国家保健品或药品批准文号而无法取得市场准入资格,难以进一步做大销售市场。
(四)联横合纵办旅游的格局尚未形成
旅游业发展涉及文化、城建、林业、发改等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各种资源整合方面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推进机制,部门、行业之间协作性不强、缺乏协调配合,同时与周边省市县的合作开发机制尚未形成,缺少地区间协同发展“大旅游”的观念,全社会支持旅游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五)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我县旅游业起步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底子薄、基础差,无法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急需规划设计、工程管理、酒店管理、景区导游、网络宣传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修订完善规划,分步实施
在全面掌握我县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用超前的意识和长远发展眼光,高起点制定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景点开发详规,用规划指导全县旅游业发展。同时,依据门源实际,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二)多渠道、多形式扩大融资规模,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利用力度
要切实改变单一的由政府投资开发而投入严重不足且开发力度有限的问题,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主体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扩大投融资渠道,采取租赁、承包、入股等多种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引导鼓励社会各界有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的民营经济投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
(三)多方位、多层次打造景区景点,延长旅游产业链
要将已开发利用的达坂山景区景点、元山景区、照壁山景点等继续扩大规模,提升品位的同时,将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心东移,全力打造“聚阳沟”、“达摩禅寺”、“高原桃花园”、“东海大峡谷”景区景点,使旅游产业链条延长并自西向东贯穿县内,使之成为颇具我县特色的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景区景点。
(四)完善景区景点功能,突出旅游产品开发
一是加快旅游景区景点购物场所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风情购物区,同时,要开发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特色旅游产品和工艺精品,诸如门源油、蕨麻、奶皮、民族工艺品等,满足游客“购”的需要。二是促进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以及田园风光与民俗的有机融合,使自然资源与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相融合,满足游客“游”的需要。三是充分利用“油菜花艺术节”、“九月门源看秋景”、“岗什卡滑雪”及“五月门源看杜鹃”等开展多层面、多形式、多季节旅游推介宣传活动,使旅游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以文化活动带动旅游,同时,深入挖掘门源本土文化,鼓励各景区景点策划编排游客喜闻乐见的“华热服饰”、“回族宴席曲”、“青海花儿”等文艺节目,广泛吸引游客参与,满足游客“娱”的需要。四是建设一批有规模、上档次、能长期吸引不同层次游客的特色农家乐、牧家乐以及乡村客栈,满足游客的“吃”和“住”的需求。
(作者供职于中共门源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