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井冈山大学的思政课很精彩。通过旁听课程,我对红色故事越来越入迷,没想到此次参加讲述红色故事比赛,还意外得奖了。”不久前,作为井冈山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举措之一,该校举办的“讲述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大赛的决赛现场,一个叫王摩西的留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以流利的汉语和声情并茂的演讲,凭借着《李美群托孤》这一故事获得了三等奖。这名来自卢旺达的留学生因为对红色故事特别感兴趣,经常到思政课堂“蹭课”而在校园走红。
如何让思政课从“有意义”转变为“有意思”?井冈山独特的红色资源如何更好地运用到思政课中?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思政课的获得感?近年来,井冈山大学充分发挥井冈山这座红色资源宝库的作用,打造参与式、立体式思政课堂。通过将思政课拓展到剧场舞台、策划重走红军路等方式,使思政课教学体系逐渐从“平面”走向“立体”,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永远的井冈山”实践教学模式。学子们在形式多元的“第二课堂”里深化课程理解,坚定理想信念,体悟使命担当。
情景表演、微视频,让思政课“活”起来
“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哪,照亮革命的万里程。”一首《八角楼的灯光》,将学生们的思绪带回到毛主席挑灯夜读、思考中国革命的场景中。这不是音乐课,而是井冈山大学的一堂思政课,讲课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欧阳小华,课程是“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为了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那段历史,欧阳小华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一展歌喉,也让大学生由抗拒思政课到发自内心的喜欢。如今,“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这门课已经在江西省各高校全面推开。
如何让思政课上得“有滋有味、有棱有角、有虚有实”,也是该校思政课教师毛丹在思索的命题。
“路遇车祸老人,扶还是不扶?罗忠博同学的做法为我们做出了表率!”2017年9月以来,井冈山大学罗忠博同学勇救车祸中受伤老人的事迹引起热议,罗忠博同学也被网友称赞为“见义勇为的井冈好儿女”。毛丹老师把这个事例引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内心判断进行情景再现。而后,毛丹老师再组织大家进行开放式讨论,阐述各自对“扶不扶”问题的看法,全体学生很快就在讨论中明晰了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提升思政课的“抬头率”和感染力,拍摄微视频也被引入思政课堂。“在理想信念这堂课中,老师要求我们选取身边人身边事,拍摄具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商学院2018级学生钟显金同学说。“针对身边一些同学进入大学后出现迷茫甚至价值观错乱的现象,我制作了《无奋斗,不青春》这部短片,主要通过个人心路历程的剖析,引导同学们端正学习生活的心态,脚踏实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堂微电影展示课很受同学们欢迎。”
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情景再现和演绎,以及通过拍摄微视频交流思想状态、举办讲述红色故事比赛等创新举措,是井冈山大学构建“永远的井冈山”实践教学模式的缩影。
今年,毛丹老师参加了中宣部、教育部第2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并在教学展示环节展示了“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的教学设计,她以生动鲜活的案例贯穿教学过程中,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被点评专家称赞为“理论与现实完美结合”的一课。
“近几年,井冈山大学充分利用丰富的井冈山红色资源、深厚的庐陵文化资源以及鲜活的吉安改革创新资源,积极开展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创新,通过课内实践、课外拓展,课内外衔接,以‘讲、诵、唱、演、练’为基本形式,构建起了‘永远的井冈山’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井冈山大学校长曾建平说。
剧场舞台、展览馆,思政课有了创新载体
思政課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课堂之外的教学育人同样重要。
让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融入青年的精神血脉中,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这是井冈山大学打造“永远的井冈山”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井冈山大学有一台大型舞台剧叫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由在校大学生出演,至今已经演出了240多场,受众达20多万。每年秋季开学或遇上重要时间节点,学校都会组织在校大学生观看这部剧。该剧融合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配以精致的舞美,深受师生欢迎,是该校思政课延伸到剧场舞台的一个精品。
“上个学期,作为‘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这门课程的实践内容,我和班里的20多名同学,被选为群众演员,参与了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十送红军’的客串表演。”回想起这段特殊的“演员”经历,田弯弯十分兴奋。她说,这堂别致的思政课很有魅力,不仅形式上的新鲜感让人非常着迷,参演的过程更是对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的最好学习。
“到井冈山精神展览馆参观,是每一个新生入学的第一课。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了解井冈山革命时期的历史,体会当年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井冈山大学校园内的井冈山精神展览馆,保存着大量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文物、信件和照片,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斌教授习惯把思政第一课的课堂放在这里。“每次面对大量的史料,听我讲解完革命先烈的故事之后,总有不少女生感动得落泪,也察觉到不少男生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想,这堂课值了,这或许就是思政课该有的价值传递吧!”
谈及育人效果,老师们纷纷表示:剧场舞台、展览馆是立体化的思政课,也是现在的青年人乐于接受的课堂载体。用参与、体验的方式,传播中国故事、红色基因,既“抓眼球”又“触灵魂”,极大提升了思政教学效果。
此外,在延伸和拓展思政课堂方面,井冈山大学还注重红色文化育人项目的实施,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把同学们带到当地博物馆、规划馆、新农村参观考察,让同学们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体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
重走井冈路,播下信仰的种子 井冈山脚的源头村,有一条3.1公里的羊肠小道曲折蜿蜒,直通黄洋界。这就是著名的挑粮小道。近日,政法学院2016级的马晓宇和她的同学们在思政课老师的带领下集结在这里,体验当年红军凭着一根扁担、两只箩筐,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的壮举。爬上黄洋界后,马晓宇浑身都湿透了。她说:“挑粮小道上的挥汗如雨,胜过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革命先辈坚韧如钢的意志和品格,我也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站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听着思政课老师的解说,回想着90多年前牺牲在此的130多名红军医院的伤病员和医务人员,数理学院2016级的孙士超同学禁不住热泪盈眶。信仰的种子已经悄悄地在孙士超和他的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
“若要盼得红军来哟,岭上开遍映山红。”上大学之前,教育学院2017级的黄静并没有听过《映山红》,甚至不喜欢这类不时尚、较难唱的红色歌曲。“根据课程安排,我们来到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实践教育。在北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堂,望着厅内四壁镌刻的几万名先烈的名字,听着讲解员讲述那一件件催人奋进的先烈故事,我对《映山红》《十送红军》《红米饭,南瓜汤》等革命歌曲及红色文化产生了浓郁的兴趣。”2017年9月,黄静考入井冈山大学,几堂思政课下来,改变了她之前的想法。“实地调研了解发生在井冈山的红色革命斗争史后,我发现红色歌曲里蕴含着浓郁的革命激情,充满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站在北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黄静神情凝重地哼唱:“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早日传捷报。”
爬一次井冈山,走一次“朱毛红军挑粮小道”,看一次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学几首红歌……在这所井冈山脚下的大学里,学生们通过课堂和现场实践的教学形式,深刻地感受到了艰苦的革命历史,也将井冈山精神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我们就是把自己了解的这一段井冈山斗争的历史,以及在斗争中培养出来的井冈山精神,拿到我们的课堂上来,通过红色资源的宣传、教育,来感动我们的学生,来使我们学生受教育,来培养我们同学正确的人生觀、价值观、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学院“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授课老师欧阳小华说。
“思政课的最高层次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输出,井冈山大学通过打造‘永远的井冈山’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让思政课从‘有意义’变得‘有意思’。大学生喜欢上了我们的思政课,更加主动地接受党史国情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在鲜活思政课的影响下,正在朝着争做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青年一代的目标追梦奔跑。”井冈山大学校长曾建平如是说。◆
如何让思政课从“有意义”转变为“有意思”?井冈山独特的红色资源如何更好地运用到思政课中?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思政课的获得感?近年来,井冈山大学充分发挥井冈山这座红色资源宝库的作用,打造参与式、立体式思政课堂。通过将思政课拓展到剧场舞台、策划重走红军路等方式,使思政课教学体系逐渐从“平面”走向“立体”,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永远的井冈山”实践教学模式。学子们在形式多元的“第二课堂”里深化课程理解,坚定理想信念,体悟使命担当。
情景表演、微视频,让思政课“活”起来
“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哪,照亮革命的万里程。”一首《八角楼的灯光》,将学生们的思绪带回到毛主席挑灯夜读、思考中国革命的场景中。这不是音乐课,而是井冈山大学的一堂思政课,讲课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欧阳小华,课程是“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为了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那段历史,欧阳小华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一展歌喉,也让大学生由抗拒思政课到发自内心的喜欢。如今,“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这门课已经在江西省各高校全面推开。
如何让思政课上得“有滋有味、有棱有角、有虚有实”,也是该校思政课教师毛丹在思索的命题。
“路遇车祸老人,扶还是不扶?罗忠博同学的做法为我们做出了表率!”2017年9月以来,井冈山大学罗忠博同学勇救车祸中受伤老人的事迹引起热议,罗忠博同学也被网友称赞为“见义勇为的井冈好儿女”。毛丹老师把这个事例引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内心判断进行情景再现。而后,毛丹老师再组织大家进行开放式讨论,阐述各自对“扶不扶”问题的看法,全体学生很快就在讨论中明晰了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提升思政课的“抬头率”和感染力,拍摄微视频也被引入思政课堂。“在理想信念这堂课中,老师要求我们选取身边人身边事,拍摄具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商学院2018级学生钟显金同学说。“针对身边一些同学进入大学后出现迷茫甚至价值观错乱的现象,我制作了《无奋斗,不青春》这部短片,主要通过个人心路历程的剖析,引导同学们端正学习生活的心态,脚踏实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堂微电影展示课很受同学们欢迎。”
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情景再现和演绎,以及通过拍摄微视频交流思想状态、举办讲述红色故事比赛等创新举措,是井冈山大学构建“永远的井冈山”实践教学模式的缩影。
今年,毛丹老师参加了中宣部、教育部第2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并在教学展示环节展示了“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的教学设计,她以生动鲜活的案例贯穿教学过程中,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被点评专家称赞为“理论与现实完美结合”的一课。
“近几年,井冈山大学充分利用丰富的井冈山红色资源、深厚的庐陵文化资源以及鲜活的吉安改革创新资源,积极开展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创新,通过课内实践、课外拓展,课内外衔接,以‘讲、诵、唱、演、练’为基本形式,构建起了‘永远的井冈山’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井冈山大学校长曾建平说。
剧场舞台、展览馆,思政课有了创新载体
思政課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课堂之外的教学育人同样重要。
让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融入青年的精神血脉中,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这是井冈山大学打造“永远的井冈山”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井冈山大学有一台大型舞台剧叫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由在校大学生出演,至今已经演出了240多场,受众达20多万。每年秋季开学或遇上重要时间节点,学校都会组织在校大学生观看这部剧。该剧融合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配以精致的舞美,深受师生欢迎,是该校思政课延伸到剧场舞台的一个精品。
“上个学期,作为‘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这门课程的实践内容,我和班里的20多名同学,被选为群众演员,参与了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十送红军’的客串表演。”回想起这段特殊的“演员”经历,田弯弯十分兴奋。她说,这堂别致的思政课很有魅力,不仅形式上的新鲜感让人非常着迷,参演的过程更是对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的最好学习。
“到井冈山精神展览馆参观,是每一个新生入学的第一课。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了解井冈山革命时期的历史,体会当年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井冈山大学校园内的井冈山精神展览馆,保存着大量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文物、信件和照片,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斌教授习惯把思政第一课的课堂放在这里。“每次面对大量的史料,听我讲解完革命先烈的故事之后,总有不少女生感动得落泪,也察觉到不少男生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想,这堂课值了,这或许就是思政课该有的价值传递吧!”
谈及育人效果,老师们纷纷表示:剧场舞台、展览馆是立体化的思政课,也是现在的青年人乐于接受的课堂载体。用参与、体验的方式,传播中国故事、红色基因,既“抓眼球”又“触灵魂”,极大提升了思政教学效果。
此外,在延伸和拓展思政课堂方面,井冈山大学还注重红色文化育人项目的实施,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把同学们带到当地博物馆、规划馆、新农村参观考察,让同学们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体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
重走井冈路,播下信仰的种子 井冈山脚的源头村,有一条3.1公里的羊肠小道曲折蜿蜒,直通黄洋界。这就是著名的挑粮小道。近日,政法学院2016级的马晓宇和她的同学们在思政课老师的带领下集结在这里,体验当年红军凭着一根扁担、两只箩筐,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的壮举。爬上黄洋界后,马晓宇浑身都湿透了。她说:“挑粮小道上的挥汗如雨,胜过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革命先辈坚韧如钢的意志和品格,我也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站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听着思政课老师的解说,回想着90多年前牺牲在此的130多名红军医院的伤病员和医务人员,数理学院2016级的孙士超同学禁不住热泪盈眶。信仰的种子已经悄悄地在孙士超和他的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
“若要盼得红军来哟,岭上开遍映山红。”上大学之前,教育学院2017级的黄静并没有听过《映山红》,甚至不喜欢这类不时尚、较难唱的红色歌曲。“根据课程安排,我们来到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实践教育。在北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堂,望着厅内四壁镌刻的几万名先烈的名字,听着讲解员讲述那一件件催人奋进的先烈故事,我对《映山红》《十送红军》《红米饭,南瓜汤》等革命歌曲及红色文化产生了浓郁的兴趣。”2017年9月,黄静考入井冈山大学,几堂思政课下来,改变了她之前的想法。“实地调研了解发生在井冈山的红色革命斗争史后,我发现红色歌曲里蕴含着浓郁的革命激情,充满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站在北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黄静神情凝重地哼唱:“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早日传捷报。”
爬一次井冈山,走一次“朱毛红军挑粮小道”,看一次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学几首红歌……在这所井冈山脚下的大学里,学生们通过课堂和现场实践的教学形式,深刻地感受到了艰苦的革命历史,也将井冈山精神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我们就是把自己了解的这一段井冈山斗争的历史,以及在斗争中培养出来的井冈山精神,拿到我们的课堂上来,通过红色资源的宣传、教育,来感动我们的学生,来使我们学生受教育,来培养我们同学正确的人生觀、价值观、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学院“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授课老师欧阳小华说。
“思政课的最高层次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输出,井冈山大学通过打造‘永远的井冈山’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让思政课从‘有意义’变得‘有意思’。大学生喜欢上了我们的思政课,更加主动地接受党史国情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在鲜活思政课的影响下,正在朝着争做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青年一代的目标追梦奔跑。”井冈山大学校长曾建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