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很多困惑与问题。例如,孩子的兴趣点改变了,孩子探究的问题不聚焦,孩子的活动遇到了瓶颈无法深入,等等。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和活动的价值,进而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要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兴趣和活动的价值,对教师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幼儿园园长及教研团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领。
以下就是我和我园教研团队与中班教师协同研究,支持幼儿深入探究的一个案例。
●菜叶上有很多蚂蚁
开学初,中班的“春天的蔬菜”活动开始进行,教师和孩子们在种植区种下了西红柿、丝瓜、黄瓜、四季豆等适合春天种植的蔬菜,孩子們经常去浇水、除草、施肥,还仔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植物变化及有趣的事记录下来。一天,涵涵惊讶地说:“快看,叶子上有很多洞!”孩子们马上围了过来:“咦,叶子背面有很多虫子,这是什么虫子呀?”有个孩子大声地说:“我知道,我和外公种菜时看到过,外公说是蚜虫。”“我想,肯定是它吃掉了菜叶,我要消灭它!”于是,孩子们围绕如何灭虫的问题兴奋地交流起来,如“用冰块冰”“用电蚊拍拍”“让猪笼草吃掉它”等。壮壮说:“可以用杀虫剂。”“杀虫剂有毒!”点点马上反对,“我奶奶说把藿香正气水喷到叶子上,就可以把虫子赶走。”大家都觉得用点点这个办法比较好。通过多次尝试,孩子们发现蚜虫还是无法完全消灭。正当孩子们沮丧时,他们又有一个新发现:有蚜虫的枝叶上还有许多蚂蚁。在随后的几天里,孩子们的兴趣都在观察和探究蚂蚁上了。李老师有些为难:预设的活动目标是让孩子观察、探究春天的蔬菜,现在孩子的兴趣转移到了蚂蚁上,该怎么办呢?李老师向我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我意识到,李老师的困惑是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的,值得大家探讨。于是,我组织教研组针对李老师的困惑进行了讨论。大多数教师认为,在观察植物时,孩子们发现了蚜虫和蚂蚁,对中班孩子来说,小动物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更容易吸引他们仔细地观察、比较和探究。孩子们对蚂蚁已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如它会爬,它有触角和腿等。如果孩子们能进行深入的探究,肯定会有更多发现,获得关于蚂蚁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经验,产生喜欢探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因此,大家认为应该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回到班里,李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放大镜和记录表,鼓励孩子们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和验证,并进行记录与分享。
●为什么有蚜虫的地方总会有蚂蚁
经过观察,孩子们又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有蚜虫的地方总会有蚂蚁?”孩子们为此讨论了很多,有的说蚂蚁是来吃蚜虫的,有的说蚂蚁是来保护蚜虫的。孩子们还说出了他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蚂蚁总是去“舔”蚜虫,而不是吃蚜虫。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始终找不到答案……
李老师犹豫了,她知道,因为蚂蚁喜欢吃蚜虫的体液,所以总是喜欢和蚜虫在一起,但这个问题无法用观察等方法直接找到答案。对中班孩子来说,要探究这个问题有难度,有必要让他们去探究吗?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李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大家认为这一次是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充分探究,他们很希望得到真相。因此,教师应该在材料、探究策略等方面给孩子以支持,为他们搭建继续探究的桥梁,帮助他们从其他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家还认为,可以提供一些绘本、视频等,让孩子在阅读、观看的过程中了解更多蚂蚁与蚜虫的故事,如《百科全书》《昆虫记》《蚂蚁的日记》《第一次发现》等绘本都不错,“动物世界”的视频也很适合孩子观看。此外,还可以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带着孩子去查找一些资料。
有教师提出这时提供的资料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资料过多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百科全书》《昆虫记》等不太适合中班孩子阅读,还是要注意适宜性。
最后,李老师通过筛选将绘本《蚂蚁的日记》投放到班级阅读区。书中形象有趣的画面有助于孩子理解相关内容,聚焦问题,引发孩子进一步探究。李老师还让孩子们观看“动物世界”视频中关于蚂蚁的部分以拓展知识。
在绘本《蚂蚁的日记》里,孩子们发现了蚜虫是蚂蚁的“奶牛”的秘密,原来蚂蚁喜欢在蚜虫周边活动,是为了摄取食物。因为蚂蚁最喜欢吃蚜虫的体液,所以蚂蚁还会想方设法保护蚜虫。
●我们要探究很多关于蚂蚁的问题
自从发现蚂蚁喜欢吃蚜虫的体液,并会保护蚜虫的秘密后,孩子们对蚂蚁的探究兴趣更浓了,他们提出了很多关于蚂蚁的问题,例如,蚂蚁的家在哪里?家是怎么样的?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是怎么找到食物的?蚂蚁是怎么知道方向的?蚂蚁的力气到底有多大?蚂蚁是怎么睡觉的?蚂蚁是怎么生宝宝的?蚂蚁有心脏吗?
于是,孩子们经常拿着工具去菜地里观察、探究,有的孩子什么问题都想探究,却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孩子一会儿探究这个问题,一会儿又探究另一个问题……一时间,场面有点混乱。一天,我在巡视班级工作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我对李老师说:中班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什么问题都感兴趣,都想探究,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孩子深入探究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收集问题、聚焦问题,梳理出值得探究又适合探究的问题。
我建议李老师发放蚂蚁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同时,我与李老师一起分析了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中班孩子探究,得出以下结论:孩子有经验基础的,符合孩子能力水平的,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获得答案的,适合在幼儿园进行的,可以利用身边资源的。
经过调查分析,李老师决定先让孩子探究两个问题:1.蚂蚁喜欢吃什么?2.蚂蚁的家在哪里,是怎么样的?至于蚂蚁的生长过程等孩子们也很感兴趣的问题则让部分特别感兴趣的孩子与家长一起探究。
●蚂蚁的家是怎么样的
“咦,窗台上怎么会有西瓜?”歪歪好奇地问。“是点点放在那里的,她想把蚂蚁引来。”可可回答道。“窗台这么高,蚂蚁怎么知道上面有西瓜?”歪歪又问。“可能是闻到西瓜的味道了。”西西说。“我在书上看到蚂蚁是用触角寻找食物的。”果果说。又有一天,雪儿故意将饭粒扔在桌子底下,她对李老师说:“我想试试蚂蚁是不是喜欢吃米饭。” 李老师意识到孩子们正是在探究蚂蚁喜欢吃什么、它们是怎样找到食物的等问题,所以应给予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孩子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但总在活动室用食物吸引蚂蚁不是很合适,也不卫生。李老师便组织孩子们讨论哪里是更适宜的“实验”场地,孩子们说出了操场旁、草丛中、树底下等。
之后,孩子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操场旁、草丛中、树底下,他们用饼干、面包、米粒、树叶、糖纸等进行试验,发现蚂蚁最喜欢黏黏的、甜甜的食物。
一天,孩子们发现蚂蚁把饼干屑搬到了菜地旁边的蚂蟻洞里,他们急忙拿铲子挖开蚂蚁洞,顿时许多蚂蚁从里面爬了出来。“快看,这就是蚂蚁的家!”孩子们拿来了放大镜,想看清楚洞里面的样子。可是,蚁穴已经被破坏,无法看到里面的完整构造。这时,豆豆提议:“要不我们再去找一个蚂蚁的家吧。”“不行,我们把蚂蚁的家弄坏了,蚂蚁就没有家了,这样多可怜啊!”楚楚说道。“可是不挖开蚂蚁的家,我们怎么看清里面的样子呢?”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李老师想到了自己曾经看过《神秘的地下王国》这本绘本,讲的就是蚁穴的故事,这时很适合让孩子们阅读。于是,李老师在活动室里投放了《神秘的地下王国》等绘本。孩子们看到书中的蚁穴图,感到震惊,很想知道蚂蚁是怎么挖出这么多通道的,蚂蚁是否也像人类一样分房间住,等等。如何满足孩子们的这些要求,一时难住了李老师,她便再一次求助教研团队。在讨论中,有位教师提到了“蚂蚁工坊”,说“蚂蚁工坊”可以让孩子亲自喂养蚂蚁,并通过透明的切面清晰地观察蚁穴的形成过程。
李老师把购买来的“蚂蚁工坊”投放到班级区域后,孩子们每天都会去观察蚂蚁。几天后,孩子们发现蚂蚁在里面挖了一条地道。后来又发现工坊里的地道越来越多了,它们交错在一起,而且每一条地道都可以通到一个地方。这时,对蚂蚁有浓厚兴趣的果果向大家介绍:“蚂蚁正在造家呢!蚂蚁的家叫‘蚁穴’,是蚂蚁储存食物、睡觉、生宝宝的地方。蚁穴是四通八达的,不同的蚂蚁有不同的房间和分工,它们各自干自己的事情,从不偷懒。”听了果果的介绍,大家都好奇他为什么懂得这么多。原来,自从孩子们研究蚂蚁之后,果果在家经常看一些关于蚂蚁的绘本,并要求爸爸妈妈给他搜集一些关于蚂蚁的书、视频来看。因此,果果成了班级的“蚂蚁专家”。
认识了蚁穴之后,孩子们开始画蚁穴,果果画了蚂蚁生宝宝的画面。小小就质疑他:“蚂蚁妈妈生下来的是小蚂蚁呀,为什么你画的蚂蚁宝宝是一颗颗的东西?”“这是蚂蚁的卵呀!”果果说道。“我们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小蚂蚁为什么是从卵里面生出来的呢?”小小继续追问。在听了果果的解释后,大家才知道原来蚂蚁妈妈生下的是卵宝宝,之后卵变成幼虫、蛹、成虫。而蚂蚁又分为蚁后、雄蚁、工蚁、兵蚁,它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工作。果果还说蚁后应住在整个蚁穴最安全的房间里,这样可以保护好幼蚁……
关于蚂蚁,孩子们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所以探究还会继续。
●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故事
在探究蚂蚁的过程中,李老师经常引导、支持孩子们通过画画、表演、讲故事等方式进行表现和表达。所以,孩子们积累了很多关于蚂蚁的资料。可可说:“我们把自己画的画做成书吧!”乐乐说:“我们还可以带着书去其他班级分享。”小小说:“我们也可以用手机把故事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故事。”……
听到孩子们的讨论,李老师想,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研究,孩子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蚂蚁的资料,包括绘画作品、表演视频、故事录音等,是该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了。
李老师便和孩子们一起回顾、整理了活动过程中的资料,汇编成《蚂蚁成长记》《探秘蚁穴》《我和蚂蚁的故事》三本书,还有《蚂蚁和西瓜》的绘本剧表演视频。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故事?有孩子提议:“用手机把故事录下来,做个二维码,大家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听到故事了,这个我爸爸会做。”李老师便在班级家长微信群里发了信息,让家长把孩子们讲的蚂蚁故事录下来发到班级群里,并请会制作二维码的家长帮忙制作。几天后,二维码就出现在孩子们自制的书本封底上,用手机扫一扫便能听到孩子们的录音故事,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后来,孩子们还建议把故事表演也放进二维码,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果真实现了这一愿望。家长们也很乐意参与,纷纷把这些故事发送到自己的朋友圈。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泽泽的故事。泽泽原来很不喜欢画画,那天泽泽妈妈兴奋地告诉李老师,最近泽泽每天回家都很专注地画蚂蚁,而且每幅画都表达了自己的经验,充满了想象和创造。
可以说,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创造的活动。回顾此次活动,教师与教研团队协同研究,不断分析中班幼儿的探究特点,在幼儿探究过程的关键节点上搭建适宜的支架,促进幼儿深入地探究。孩子们收获了快乐与成长,教师也收获了专业的成长。
以下就是我和我园教研团队与中班教师协同研究,支持幼儿深入探究的一个案例。
●菜叶上有很多蚂蚁
开学初,中班的“春天的蔬菜”活动开始进行,教师和孩子们在种植区种下了西红柿、丝瓜、黄瓜、四季豆等适合春天种植的蔬菜,孩子們经常去浇水、除草、施肥,还仔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植物变化及有趣的事记录下来。一天,涵涵惊讶地说:“快看,叶子上有很多洞!”孩子们马上围了过来:“咦,叶子背面有很多虫子,这是什么虫子呀?”有个孩子大声地说:“我知道,我和外公种菜时看到过,外公说是蚜虫。”“我想,肯定是它吃掉了菜叶,我要消灭它!”于是,孩子们围绕如何灭虫的问题兴奋地交流起来,如“用冰块冰”“用电蚊拍拍”“让猪笼草吃掉它”等。壮壮说:“可以用杀虫剂。”“杀虫剂有毒!”点点马上反对,“我奶奶说把藿香正气水喷到叶子上,就可以把虫子赶走。”大家都觉得用点点这个办法比较好。通过多次尝试,孩子们发现蚜虫还是无法完全消灭。正当孩子们沮丧时,他们又有一个新发现:有蚜虫的枝叶上还有许多蚂蚁。在随后的几天里,孩子们的兴趣都在观察和探究蚂蚁上了。李老师有些为难:预设的活动目标是让孩子观察、探究春天的蔬菜,现在孩子的兴趣转移到了蚂蚁上,该怎么办呢?李老师向我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我意识到,李老师的困惑是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的,值得大家探讨。于是,我组织教研组针对李老师的困惑进行了讨论。大多数教师认为,在观察植物时,孩子们发现了蚜虫和蚂蚁,对中班孩子来说,小动物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更容易吸引他们仔细地观察、比较和探究。孩子们对蚂蚁已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如它会爬,它有触角和腿等。如果孩子们能进行深入的探究,肯定会有更多发现,获得关于蚂蚁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经验,产生喜欢探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因此,大家认为应该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回到班里,李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放大镜和记录表,鼓励孩子们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和验证,并进行记录与分享。
●为什么有蚜虫的地方总会有蚂蚁
经过观察,孩子们又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有蚜虫的地方总会有蚂蚁?”孩子们为此讨论了很多,有的说蚂蚁是来吃蚜虫的,有的说蚂蚁是来保护蚜虫的。孩子们还说出了他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蚂蚁总是去“舔”蚜虫,而不是吃蚜虫。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始终找不到答案……
李老师犹豫了,她知道,因为蚂蚁喜欢吃蚜虫的体液,所以总是喜欢和蚜虫在一起,但这个问题无法用观察等方法直接找到答案。对中班孩子来说,要探究这个问题有难度,有必要让他们去探究吗?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李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大家认为这一次是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充分探究,他们很希望得到真相。因此,教师应该在材料、探究策略等方面给孩子以支持,为他们搭建继续探究的桥梁,帮助他们从其他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家还认为,可以提供一些绘本、视频等,让孩子在阅读、观看的过程中了解更多蚂蚁与蚜虫的故事,如《百科全书》《昆虫记》《蚂蚁的日记》《第一次发现》等绘本都不错,“动物世界”的视频也很适合孩子观看。此外,还可以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带着孩子去查找一些资料。
有教师提出这时提供的资料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资料过多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百科全书》《昆虫记》等不太适合中班孩子阅读,还是要注意适宜性。
最后,李老师通过筛选将绘本《蚂蚁的日记》投放到班级阅读区。书中形象有趣的画面有助于孩子理解相关内容,聚焦问题,引发孩子进一步探究。李老师还让孩子们观看“动物世界”视频中关于蚂蚁的部分以拓展知识。
在绘本《蚂蚁的日记》里,孩子们发现了蚜虫是蚂蚁的“奶牛”的秘密,原来蚂蚁喜欢在蚜虫周边活动,是为了摄取食物。因为蚂蚁最喜欢吃蚜虫的体液,所以蚂蚁还会想方设法保护蚜虫。
●我们要探究很多关于蚂蚁的问题
自从发现蚂蚁喜欢吃蚜虫的体液,并会保护蚜虫的秘密后,孩子们对蚂蚁的探究兴趣更浓了,他们提出了很多关于蚂蚁的问题,例如,蚂蚁的家在哪里?家是怎么样的?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是怎么找到食物的?蚂蚁是怎么知道方向的?蚂蚁的力气到底有多大?蚂蚁是怎么睡觉的?蚂蚁是怎么生宝宝的?蚂蚁有心脏吗?
于是,孩子们经常拿着工具去菜地里观察、探究,有的孩子什么问题都想探究,却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孩子一会儿探究这个问题,一会儿又探究另一个问题……一时间,场面有点混乱。一天,我在巡视班级工作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我对李老师说:中班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什么问题都感兴趣,都想探究,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孩子深入探究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收集问题、聚焦问题,梳理出值得探究又适合探究的问题。
我建议李老师发放蚂蚁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同时,我与李老师一起分析了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中班孩子探究,得出以下结论:孩子有经验基础的,符合孩子能力水平的,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获得答案的,适合在幼儿园进行的,可以利用身边资源的。
经过调查分析,李老师决定先让孩子探究两个问题:1.蚂蚁喜欢吃什么?2.蚂蚁的家在哪里,是怎么样的?至于蚂蚁的生长过程等孩子们也很感兴趣的问题则让部分特别感兴趣的孩子与家长一起探究。
●蚂蚁的家是怎么样的
“咦,窗台上怎么会有西瓜?”歪歪好奇地问。“是点点放在那里的,她想把蚂蚁引来。”可可回答道。“窗台这么高,蚂蚁怎么知道上面有西瓜?”歪歪又问。“可能是闻到西瓜的味道了。”西西说。“我在书上看到蚂蚁是用触角寻找食物的。”果果说。又有一天,雪儿故意将饭粒扔在桌子底下,她对李老师说:“我想试试蚂蚁是不是喜欢吃米饭。” 李老师意识到孩子们正是在探究蚂蚁喜欢吃什么、它们是怎样找到食物的等问题,所以应给予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孩子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但总在活动室用食物吸引蚂蚁不是很合适,也不卫生。李老师便组织孩子们讨论哪里是更适宜的“实验”场地,孩子们说出了操场旁、草丛中、树底下等。
之后,孩子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操场旁、草丛中、树底下,他们用饼干、面包、米粒、树叶、糖纸等进行试验,发现蚂蚁最喜欢黏黏的、甜甜的食物。
一天,孩子们发现蚂蚁把饼干屑搬到了菜地旁边的蚂蟻洞里,他们急忙拿铲子挖开蚂蚁洞,顿时许多蚂蚁从里面爬了出来。“快看,这就是蚂蚁的家!”孩子们拿来了放大镜,想看清楚洞里面的样子。可是,蚁穴已经被破坏,无法看到里面的完整构造。这时,豆豆提议:“要不我们再去找一个蚂蚁的家吧。”“不行,我们把蚂蚁的家弄坏了,蚂蚁就没有家了,这样多可怜啊!”楚楚说道。“可是不挖开蚂蚁的家,我们怎么看清里面的样子呢?”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李老师想到了自己曾经看过《神秘的地下王国》这本绘本,讲的就是蚁穴的故事,这时很适合让孩子们阅读。于是,李老师在活动室里投放了《神秘的地下王国》等绘本。孩子们看到书中的蚁穴图,感到震惊,很想知道蚂蚁是怎么挖出这么多通道的,蚂蚁是否也像人类一样分房间住,等等。如何满足孩子们的这些要求,一时难住了李老师,她便再一次求助教研团队。在讨论中,有位教师提到了“蚂蚁工坊”,说“蚂蚁工坊”可以让孩子亲自喂养蚂蚁,并通过透明的切面清晰地观察蚁穴的形成过程。
李老师把购买来的“蚂蚁工坊”投放到班级区域后,孩子们每天都会去观察蚂蚁。几天后,孩子们发现蚂蚁在里面挖了一条地道。后来又发现工坊里的地道越来越多了,它们交错在一起,而且每一条地道都可以通到一个地方。这时,对蚂蚁有浓厚兴趣的果果向大家介绍:“蚂蚁正在造家呢!蚂蚁的家叫‘蚁穴’,是蚂蚁储存食物、睡觉、生宝宝的地方。蚁穴是四通八达的,不同的蚂蚁有不同的房间和分工,它们各自干自己的事情,从不偷懒。”听了果果的介绍,大家都好奇他为什么懂得这么多。原来,自从孩子们研究蚂蚁之后,果果在家经常看一些关于蚂蚁的绘本,并要求爸爸妈妈给他搜集一些关于蚂蚁的书、视频来看。因此,果果成了班级的“蚂蚁专家”。
认识了蚁穴之后,孩子们开始画蚁穴,果果画了蚂蚁生宝宝的画面。小小就质疑他:“蚂蚁妈妈生下来的是小蚂蚁呀,为什么你画的蚂蚁宝宝是一颗颗的东西?”“这是蚂蚁的卵呀!”果果说道。“我们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小蚂蚁为什么是从卵里面生出来的呢?”小小继续追问。在听了果果的解释后,大家才知道原来蚂蚁妈妈生下的是卵宝宝,之后卵变成幼虫、蛹、成虫。而蚂蚁又分为蚁后、雄蚁、工蚁、兵蚁,它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工作。果果还说蚁后应住在整个蚁穴最安全的房间里,这样可以保护好幼蚁……
关于蚂蚁,孩子们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所以探究还会继续。
●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故事
在探究蚂蚁的过程中,李老师经常引导、支持孩子们通过画画、表演、讲故事等方式进行表现和表达。所以,孩子们积累了很多关于蚂蚁的资料。可可说:“我们把自己画的画做成书吧!”乐乐说:“我们还可以带着书去其他班级分享。”小小说:“我们也可以用手机把故事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故事。”……
听到孩子们的讨论,李老师想,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研究,孩子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蚂蚁的资料,包括绘画作品、表演视频、故事录音等,是该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了。
李老师便和孩子们一起回顾、整理了活动过程中的资料,汇编成《蚂蚁成长记》《探秘蚁穴》《我和蚂蚁的故事》三本书,还有《蚂蚁和西瓜》的绘本剧表演视频。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故事?有孩子提议:“用手机把故事录下来,做个二维码,大家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听到故事了,这个我爸爸会做。”李老师便在班级家长微信群里发了信息,让家长把孩子们讲的蚂蚁故事录下来发到班级群里,并请会制作二维码的家长帮忙制作。几天后,二维码就出现在孩子们自制的书本封底上,用手机扫一扫便能听到孩子们的录音故事,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后来,孩子们还建议把故事表演也放进二维码,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果真实现了这一愿望。家长们也很乐意参与,纷纷把这些故事发送到自己的朋友圈。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泽泽的故事。泽泽原来很不喜欢画画,那天泽泽妈妈兴奋地告诉李老师,最近泽泽每天回家都很专注地画蚂蚁,而且每幅画都表达了自己的经验,充满了想象和创造。
可以说,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创造的活动。回顾此次活动,教师与教研团队协同研究,不断分析中班幼儿的探究特点,在幼儿探究过程的关键节点上搭建适宜的支架,促进幼儿深入地探究。孩子们收获了快乐与成长,教师也收获了专业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