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头儿”不一般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ic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以升:“不复原桥不丈夫”
  20世纪30年代,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前,茅以升临危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面对“没有工艺、没有设备、没有经验,天上还有日本人的飞机”的困难,茅以升和他的工友废寝忘食,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钱塘江大桥建成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建桥纪念碑的碑文记录了这段悲壮的史实:“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敌机轰炸下昼夜赶工,铁路公路相继通车。支援淞沪抗战、抢运撤退物资车辆无数,候渡过江,数以数十万计。当施工后期,知战局不利,因在最难修复之桥墩上预留空孔,连同五孔钢梁埋放炸药,直至杭州不守,敌骑将临,始断然引爆,时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当时先生留下“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之誓言,自携图纸资料,辗转后方。为了阻断敌人,茅以升受命炸断了亲手建造的大桥,这是何等悲壮的义举。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又主持修复了大桥。建桥、炸桥、复桥,茅以升先生始终其事,克尽厥责。
  素材解读
  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周有光:“新潮老头”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周有光”原为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
  周有光勤于笔耕——不,按他的说法,是“指耕”,他每日用电脑写作。有人称周有光为“新潮老头”。周有光在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时,就已经开始在电脑上写文章了。书桌旁边,摆放着用花布包裹着的一样东西。他指着说:“写文章全靠它了。”说着,他小心地打开包裹,里面是一台陈旧的WL-1000C中西文文字处理机。“我使用‘双打全拼’在电脑上写文章,不用草稿纸已经快30年了,我想什么就打什么,得心应手。”
  高龄“换笔”之后,周有光开始关注汉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输出问题。在他看来,汉语拼音输入法,不用编码,就可以输出汉字,值得大力推广。
  周有光笑言自己“四世同球”,原来他的孙女和重外孙现居美国,他隔天就用“伊妹儿”和他们通讯。“我的生活很简单,我的天空就是这半个书房。”讲着讲着,周有光便笑出声来,孩童般乐不可支、合不拢嘴。
  素材解读
  生活中,周有光老先生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学术上则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从81岁开始,从头算起,每过一年长大一岁,到了106岁,都还能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进入全球化时代,周有光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他不断创新,努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有人称他为“新潮老头”,确实如此,他的一生都在接触新事物,从未被时代落下。
  钱钟书:知世故而不世故
  赵辛楣给方鸿渐去了封电报,推荐他到三闾大学任教授。可高校长觉得方鸿渐至多能做副教授。但电报已经发了,这事如何是好呢?高校长猴精,见到方鸿渐就说:“收到我的信没有?”
  方鸿渐蒙了:“没有呀,我真没收到……”高校长跳起来:“这信很重要,哎……”一下就把方鸿渐整得愧疚起来。
  高校长说:“我愿意请先生来当政治系的教授,因为先生是辛楣介绍的,说先生是留德的博士。可是先生自己开来的履历上并没有学位——”
  方鸿渐的脸腾一下红到耳根。
  高校长又说:“部里定的规矩呆板得很,照先生的学历,至多只能当专任讲师,教授待遇呈报上去一定要驳下来的。我相信辛楣的保荐不会错,所以破格聘先生为副教授……”
  方鴻渐又羞又恨,顿时气概全无。一个烫手问题就这样被完美解决。
  《围城》里,这般的人性刻画比比皆是。可见作者钱钟书是个“极通世故”的人。虽然极通世故,钱老却一点都不世故。“文革”期间,上面通知他参加国宴。一般人接到通知,都是受宠若惊。钱老却说:“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那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我很忙,我不去,哈!”
  素材解读
  在那个骚人墨客竞相献媚邀宠的时代,钱钟书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清高和傲骨。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人情冷暖已看透,赤子之心永不丢。世事洞穿,天真不泯——这才是人生大境界。
其他文献
所谓“有我之趣”,就是说要让文章有“旨趣”。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人有趣则文有趣,人无趣则文无趣。这个“趣”不是“逗乐”“搞笑”,而是“精神趣味”。有精神趣味的人,看山有色,听水有声。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有精神趣味的人的真实故事——齐白石曾客居保定一旅馆,与一蝇共处三日,既不驱之,亦不灭之,反为之造像,命名为《蝇》。——在最缺乏诗意的地方都能发现诗意,这是不是一种傲人的本领?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
期刊
这所中学的所在镇叫塔铺。镇名的由来,是因为镇后村西坛上,竖着一座歪歪扭扭的砖塔。开学头一天,上语文课,教室后边传来鼾声。老师循声寻入。大家发现是坐在后边的“磨桌”伏在水泥板上睡着了。老师气冲冲走了。教室炸了窝。有起哄的,有笑的,有埋怨“磨桌”的。这时我发现,乱哄哄的教室里,唯有一个人没有参加捣乱,趴在水泥板上认真学习。她是个女生,正和尚入定一般看着眼前的书凝神细声诵读课文。我不禁敬佩,满坑蛤蟆叫,
期刊
我喜欢寻找那些  不能被直接  看见,而是  安宁、独特地  存在于另一个自然中的事物。  玻璃似的海鷗羽毛,埋藏在  白色的肉中:被我拔出,  放进水池中的  一片片墨鱼骨——  变尖,变得锐利,刺痛  心灵,却又是易碎的,现象  悖离了本质。或者一种水果,比如曼密果,  有粗糙的褐色果皮,和红黄色的  果肉,而种子:  种子是一颗木质的石头,胡桃色,  被精雕细琢,形状  像一只巴西果,只是更
期刊
在山西闻喜县,有一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宰相59人,此外还出过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七品以上官员不完全统计在3000人以上。源于周秦,盛于隋唐,沿及宋元明清直到今天,裴氏家族绵延不绝2000多年,且“将相接武、公侯一门”,这背后的密钥是什么?  有話说“无裴不成唐”,特定历史因素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裴氏家族的崛起,但却无法解释
期刊
【含英咀华】  另类解读一:马蒂尔德的忠诚与耐心  莫泊桑全力描绘了马蒂尔德的虚荣,全力描绘了命运对马蒂尔德的惩戒,但是,为了使得《项链》这部小说得以成立,吊诡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不经意间塑造了另一个马蒂尔德:负责任的马蒂尔德和有担当的马蒂尔德。  也许我们不该忘记莫泊桑对“十年之后”马蒂尔德的外貌描写。这是 《项链》里头极为动人的一个部分。他描写了马蒂尔德的“老”,他还特地写到了马蒂尔德“发红的
期刊
1.郑州的一片荒地上,住着一个62岁的老汉。他独自抚养女儿长大出嫁。跟女儿住了几天,亲家却为此闹气。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他谎称外出打工,实际却是流浪拾荒,吃的是饭店剩菜。他说,天下父母都一样,女儿过得好,他就高兴。  网友甲: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网友乙:我努力工作不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好,是希望能让爸妈挺直腰杆。网友丙:一个早过半百的老人出去打工,不是老人骗了他们,而是他们骗了自
期刊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终被纵火焚烧,化为灰烬;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掠夺被烧毁。  难道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也将付之一炬了吗?难道令世界震撼的四大发明、方块字、国粹、孔子的思想和著作也要被国人所遗忘吗?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为“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文化繁荣的现象而自豪;为汉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绝对否定其他学术文化的政策而叹
期刊
1938年,费孝通先生曾伤感地总结道:“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对于费孝通而言,在英国,中国是他的乡愁,在中国,农村是他的乡愁。时空变换之后,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费氏乡愁的内容——对于故乡前途未卜的深切忧虑。  到了20世纪末,社会学家应星在《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中开始把故乡当成真正的“研究对象”。关于故乡的著作,大多“乡愁”情结浓郁。无论是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还是梁鸿的《中
期刊
【事件回放】  在福建泉州这家医院,您每一分钟的志愿服务都是最温暖的投资,将获得丰厚的健康福利——2月11日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福医二院”)开启志愿服務“时间银行”。  “我们为每一个志愿者发一本志愿服务证,每一次志愿服务都将登记日期、时长、服务内容等信息。”福医二院团委书记庄鲤雯介绍,“志愿者们可以用这些服务时长在我院进行健康福利兑换,如优先预约挂号(服务每20小时可享受一次
期刊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歲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