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8-0027-0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有机整合,才能体现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以帮助和启发的过程,是一种技术性服务,根本指向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其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方法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1、理论基础有区别。德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等为理论指导。2、目标侧重点有区别。德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3、内容有区别。德育内容始终充满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感,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阶级性,主要包括心理卫生、智力发展、人格评定、行为适应等内容。
4、学生观有区别。德育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强调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当作帮助、服务的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强调人性。5、教育原则有区别。德育的主要原则是政治方向性原则,有明确的是非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培养心理能力。6、工作方法有区别。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说服、评价、模仿、规范等,要求个体必须接受教育者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肯定,“不符合”就予以公开否定、批评惩处等,具有集体性、公开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方法是测量、矫正、咨询等,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的参照标准,但这是一个学生主动构建、改造其心理世界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本着尊重、理解、信任、保密的原则,没有对学生的心理予以否定的权利,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特点。
7、教育后果有区别。德育工作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思想更加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心理健康教育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心理问题加重,严重者可能轻生、自杀、精神分裂。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主要表现在:
1、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有相互交叉的内容。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心理层面的东西,德育解决诸如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文明行为等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3、有互相衔接的职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德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4、有密不可分的工作方式。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配合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排除。5、有类似的教育途径。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社团工作、校园宣传阵地、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家校配合、谈话谈心等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可采取的途径。6、有一些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正面教育为主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都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遵循的规律。
7、有融为一体的实际操作过程。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作用、共同进行来加以解决。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德育原理,会做德育工作。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从机理上能够相互作用。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没有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就不可能建构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人际交往、设计生活目标等。另外,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协调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德育在学生眼里高高在上,与现实脱离;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更使学生觉得内容空洞,难以接受,从而采取消极应付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又坚持自愿、平等的教育原则,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整合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德育实效;结合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因德育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从思想上解决一些因德育失误造成的心理偏差,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才有助于提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学校由同一个组织或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一计划、统一研究、统一实施,防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德育工作者要能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从事德育工作,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既做德育工作,又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8-0027-0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有机整合,才能体现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以帮助和启发的过程,是一种技术性服务,根本指向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其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方法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1、理论基础有区别。德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等为理论指导。2、目标侧重点有区别。德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3、内容有区别。德育内容始终充满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感,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阶级性,主要包括心理卫生、智力发展、人格评定、行为适应等内容。
4、学生观有区别。德育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强调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当作帮助、服务的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强调人性。5、教育原则有区别。德育的主要原则是政治方向性原则,有明确的是非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培养心理能力。6、工作方法有区别。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说服、评价、模仿、规范等,要求个体必须接受教育者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肯定,“不符合”就予以公开否定、批评惩处等,具有集体性、公开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方法是测量、矫正、咨询等,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的参照标准,但这是一个学生主动构建、改造其心理世界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本着尊重、理解、信任、保密的原则,没有对学生的心理予以否定的权利,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特点。
7、教育后果有区别。德育工作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思想更加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心理健康教育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心理问题加重,严重者可能轻生、自杀、精神分裂。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主要表现在:
1、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有相互交叉的内容。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心理层面的东西,德育解决诸如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文明行为等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3、有互相衔接的职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德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4、有密不可分的工作方式。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配合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排除。5、有类似的教育途径。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社团工作、校园宣传阵地、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家校配合、谈话谈心等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可采取的途径。6、有一些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正面教育为主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都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遵循的规律。
7、有融为一体的实际操作过程。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作用、共同进行来加以解决。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德育原理,会做德育工作。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从机理上能够相互作用。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没有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就不可能建构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人际交往、设计生活目标等。另外,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协调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德育在学生眼里高高在上,与现实脱离;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更使学生觉得内容空洞,难以接受,从而采取消极应付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又坚持自愿、平等的教育原则,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整合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德育实效;结合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因德育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从思想上解决一些因德育失误造成的心理偏差,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才有助于提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学校由同一个组织或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一计划、统一研究、统一实施,防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德育工作者要能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从事德育工作,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既做德育工作,又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