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根思曾是人民日报通讯员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80022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几百万志愿军参战,只有杨根思和黄继光被授予“特级英雄”称号,这是战斗英雄的最高荣誉。
   前些年,我作人民日报史研究,地方新闻部万秀斌副主任从沈阳出差回来告诉说,到沈阳志愿军烈士陵园参观时,发现了人民日报发给特级英雄杨根思的人民日报通讯员聘请书。
   我立即与沈阳志愿军烈士陵园取得联系。对方大力支持,发来了杨根思聘请书的正反两面照片。这肯定是人民日报史上的珍贵文物。
   通过调阅材料弄清了事情的脉络——人民日报很早投入朝鲜战争报道,1950年7月至9月间派出记者部主任李庄作特派记者,进入朝鲜战场采访。他采访归来就确定,以后还要向朝鲜战场派出记者。
   报社的记者有限,社长范长江及早布局。1950年9月26日至10月2日,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10月4日,范长江在人民日报社主持盛大晚会,招待参加全国战斗英雄大会和全国劳动模范大会的代表700余人。范长江致词,希望工农兵代表们加入人民日报的通讯员队伍,密切人民日报与群众的联系。人民日报编辑部有选择地向具有写作潜力的与会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颁发“通讯员聘请书”,其中包括第三野战军英雄连长杨根思。
   杨根思,原名羊庚玺,1944年2月在家乡江苏泰兴参加新四军。入伍登记时,文书人员误将他的名字写成“杨根思”,可见当时这位22岁的农村青年不一定识字。
   杨根思在战斗中成长,当年即获得团级战斗模范称号,1947年成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1950年9月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这时的杨根思已任连长,接受人民日报通讯员聘书,表明他已有一定的文化水准。
   1950年11月29日,他率领一个排扼守长津湖下碣隅里小高岭,在战斗中英勇献身。在杨根思遗物中发现了他的“人民日报通讯员聘请书”。原件略有缺失,主體完整,弥足珍贵,亦折射出人民日报编辑部建立通讯员队伍的敏锐眼光。
  (摘自《新民晚报》 )
其他文献
经典阅读,要在观念上去除功利的考较,使阅读真正成为“自由阅读”。为什么要去除功利的考较?因为经典作品具有无与伦比的精深博大,它可以帮助人涵养精神,拓展心胸,甚至可以帮助你获得职场上的成功。   牛津大学的社会学家经过二十年的调查,确认阅读对人的职业水平的影响远远超过喜欢电影、音乐和社交,但这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出于爱好读书,这样读的时候,人的身体就会释放出一种使你快乐的多巴胺,让你更自觉地投身其中
期刊
近日,有网友分享了一张图片,一位父亲在电梯口贴了一张寻物启事,寻找孩子丢失的一本卡册。寻物启事的最后写到:这是孩子攒了很久的卡片,是他很心爱的东西,如果您捡到了,请及时联系我们,非常感谢!许多网友看后都表示很感动,说“这样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真的很有爱”。   尊重孩子的父母,哪怕不太能明白孩子的兴趣,也会换位思考,理解什么东西对孩子而言是珍贵的;他们會在孩子丢失珍爱之物后认真寻找,而不是用一句轻飘
期刊
反对适当“早教”,“早早教”大可不必,孩子失去了童年,这是代价。有调查显示,过早接受知识教育,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该玩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一开始就体力耗尽,丧失对学习、对生活的憧憬,那么会在以后不该玩的时候加倍地找回来。像英语、识字和加减运算这类知识,小学阶段会系统学习,如果提前学习了小学的内容,孩子上课时会心不在焉,也容易造成孩子后勁不足。   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
期刊
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述在网络流传,受到广泛关注。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励志榜样,家境贫寒,近乎赤贫,“上大学起,家里就拿不出一分钱了”,却能顺利完成学业。当事人的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勤奋勇毅,都让人既动容又感佩。以下为他的自述节选。  家乡生活   我来自单亲家庭,家里是困难户。我从小体弱多病,家里的医疗条件比较差,在我小的时候,甚至连用电也需要看运气,说不上什么时候就断电了。所以我家最可靠的
期刊
一位身着汉服、手持油纸伞的女子在雨中漫步,丰富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的身体细节,宛如诗中人物映入眼帘。令人感到惊叹的是该作品由一张完整的边长为1.2米的正方形纸折叠而成,没有用过剪刀。近日,广东小伙陈晓凭借折纸作品《雨中漫步》斩获有“折纸界奥斯卡奖”之称的Eric Joisel Award最佳艺术奖。   “因为我很喜欢中国风,所以在作品中尽量体现传统文化特色。”谈到创作《雨中漫步》的初衷,陈晓想表
期刊
走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长沟村的乡间小道上,不时能听到从一处低矮平房里传出的悠悠古琴声,仿佛能将时光按下暂停键,让人瞬间回归宁静平和,这是59岁的农民制琴师饶份友在抚琴。走进饶份友家里,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木工室”,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很多木头,以桐木和杉木居多,这是制作古琴的原材料。在“木工室”另一间屋子的墙壁上,还挂着十余把已经上了漆的古琴,正在自然风干。   年少时,饶份友家境贫穷,十几岁
期刊
有两种理想。一种是社会理想,旨在救世和社会改造。另一种是人生理想,旨在自救和个人完善。如果说前者还有一个是否切合社会实际的问题,那么,对于后者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人生理想仅仅关涉个人的灵魂,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个人总是可以追求智慧和美德的。如果你不追求,那只是因为你不想,决不能以不切实际为由来替自己辩解。   理想是灵魂生活的寄托。所以,就处世来说,如果世道重实利而轻理想,理想主义会显得不合
期刊
因为听力突然下降,我紧急住进了医院。病房是多人合住。从大学毕业之后,我基本上极少有机会体验与多人同住的集体生活了。我的治疗以打吊针输液为主,每天几个小时,闲来无事,便旁观别人,记下一些琐事。   住进病房的第一个晚上,隔壁床的大爷刚做完手术,一直躺在床上昏睡。大爷鼾声大作,先是像奔驰的火车汽笛长鸣,短促寂静之后,再次带来长长的呼啸。我翻来覆去地实在睡不着。这情境不由得使我想起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
期刊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全民族的抗日大业,郑重作出政治承诺:“所领导的武装力量归入改编为国民政府军队系列,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领导,共同抗日。”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收到南京政府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书面命令。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为第18集团军。此后,八路军除在对外交往和发布战时命令文书时自称第1
期刊
在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有一座中国烈士纪念碑,专为纪念1917年在俄国十月革命中为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而牺牲的中国烈士而立。纪念碑呈长方形,由大理石制成,十分朴素,上面仅镌刻上下两行俄文:“张—1917;王—1917”。   对纪念碑上出现“张”“王”两姓,中国驻俄罗斯使馆网站贴出的介绍文字是这样描述的:“因牺牲的中国烈士姓名不详,故冠以‘张’‘王’两大中国姓氏以表纪念。”不少中文报道采用的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