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44150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的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准备的认识过程。课前预习是学习活动的一个起始环节,许多教师心存疑虑:让学生自学数学书上所呈现的知识,会不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了新奇感呢?通过预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知识的结论,我们的数学课堂还需要探索吗?而且预习后的课堂,教师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些现实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所困惑、所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深入的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预习效果
  1.预习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我们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不能用通常的一句话,即“预习课本多少至多少页,”,也就是让学生看看书,预习的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要求不清晰。导致学生思想不重视,行动不到位,预习层次不齐,大多敷衍了事,印象不深,极少数较为认真。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布置的预习就无所谓了。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点拨性”
  如一年级的《认识人民币》,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如:小朋友,我们的生活每天都要用到人民币,那你们注意过人民币吗?请回家仔细观察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一下它的颜色、数字和种类,能读出它的面值是多少吗?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家长,下一节课我们要来比比谁了解得多。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预习作业应注意“全局性”
  如何将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的反馈功能之外,关键还在于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
  二、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数学。
  1.学会看重点、圈难点
  有些学生拿到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你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预习要学会看重点,无须什么都看,一般书中的例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练习题就是围绕例题来的。预习中就要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
  在预习中,要动动笔,哪些问题看不懂,有点懂,完全懂了,自己學会圈圈点点做些标记。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这就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2.检查、评价、交流预习结果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未知甚至错误的认识。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取长补短,以优带差。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的课堂,使其个性发挥的充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
  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预习,认为“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更加需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有效的预习来源于有效的问题,让预习从问题开始吧!
其他文献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能善用、活用课本插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插图,理解词义  低年级儿童理解词义非常困难,如果运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最易收效,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描述实物的插图:长春版一年级下册汉字家园(一)中“木、本、末、朱”的教学,它是利用一组象形图片:木字上加一笔来识字的。教学“本”时,可让学生看图,比较它与草木之根,引申事物的根源;再与“末
期刊
在一次数学教学的活动学习中,我聆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人教版《通分》一课,对于这节课某些教学环节以及在课后研讨的评价中引发我一些思考,现在描述一下主要教学环节:  一、过程描述  教师在进行完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教学之后,在出示的练习中出示了2/5和1/4的比较大小,引起了认知冲突 ,老师引导同学们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解决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策略。  生1:画图比较法。 
期刊
一、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学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具尊”。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有清醒的认识,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
期刊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据研究表明:人脑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看和听得到的。但由于同学平时只看书、看电视,而不看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不看人们的种种社会活动;只听课、听音乐、听故事,而不听大自然中种种美妙奇特的声音……这样,学生不注重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又缺乏对大自然、对社会的细微观察能力,每当老师布置作文时,他们总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为了开阔学生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近年来我有意识地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新的《小學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就要求数学教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和普及性,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我从自己的实践教
期刊
“阅读”这个字眼似乎是总会出现在语文的学习里。传统的思想中,阅读似乎不应该和数学课程一同讨论,然而阅读与数学又是真真切切的密切联系在一起。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中,常常出现的阅读环节,例如各种应用题、图形文字题都是需要阅读才能知道如何完成的。这些文本内容构成了常见的应用数学。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能力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我发现有的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很容
期刊
小学数学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是帮助学生为抽象的数学找到具体形象的原型,增进数学理解。根据从事数学活动的不同模式中归纳出属于自己的基本思想。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将成为广大数学教师一个新探究和追求的目标。此文略提几点想法,以求各位同行不吝指正。  一、在自主合作中渗透归纳思想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的《数学教育学》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期刊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主动参与,关注的是学生从“学”到“会”,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有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大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营造宽松的环境,释放学生探究空间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在于营造适度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