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障碍是一种心理的失衡,情绪和认知的失衡是造成学习心理障碍,使一部分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新课程学习的教学实践对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相互关系及有效排除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学习过程 心理障碍 对策
1.常见的学习心理主要成因及其表现
1.1 依赖心理:即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的依靠心理。一是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抽象思维能力差,接受新知识慢;二是缺乏自控约束能力,课堂上精神不集中、课下不预习也不及时复习巩固,抄袭或不认真完成作业。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遇到困难消极等待老师的帮助,促成此学习心理。
1.2 受挫心理: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但在同等的学习竞争中,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取得成功,得到肯定、表扬的机会少,而失败的体验多。渴望成功的目标受阻,产生痛苦、悲观等一系列的心理冲突,形成受挫心理。
1.3 自卑心理: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自己成绩差、学习能力弱的原因,认为别人成绩好是比自己聪明,自尊心受挫或自渐形秽,其次是对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过于敏感,过多看重老师与身边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失意,就会陷入孤独、苦闷的羁绊中,产生自卑心理。
1.4 厌烦心理:由于学生的基础差,课堂上不能有效进行学习交流,思维混乱不成熟,语言颠三倒四、观察问题只顾表面不求实质。对学习冷漠无趣,产生厌烦心理,甚至导致学生与家长、教师的情感对立。
1.5 畏惧心理:学习中的“累考累败”,同时面对升学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弱,产生畏惧怕错的心理,有不能得到教师及家长的理解及正确引导和帮助,从而丧失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中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
1.6 逆反心理:当学生对学习彻底丧失了信心,而此时教师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绪状态与被动处境,强行进行转化,就会诱发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关闭心扉,反师道而行,拒绝本来可以接受的东西,产生情绪上的不满、对立与抗衡。表现出反常的情感体验及行为倾向,滋生逆反心理。
2.排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2.1 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而要在下三尺讲台,在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生活,共同研究问题,彼此交流思想。也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只告诉学生文章讲的是什么,学生像容器一样,老师只起到了填充的作用。这样一堂课下来老师讲的是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这是没有摆正师生关系的结果。
2.2 优化教學策略。
学习心理障碍的排除,核心在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重点在于和谐气氛的创设,关键在于对学生的适时疏导。
2.2.1 优化教学结构,铲除依赖心理。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新课程的课堂学习中,激发不出师生情感的共鸣,思维活动的共振,双边活动不能协调进行,学生自身丧失了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最终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应教法调整,提倡自主探究,突出思维的强化训练,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均衡发展。
2.2.2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的受挫与自卑心理。受挫心理的特征是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冷静分析原因,意志薄弱、怨天尤人,从情绪低落逐渐过度到自卑,甚至害怕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创造条件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他们弥补人格精神的缺失。二是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调整教学的内容和难度标准,进行“分层目标教学”,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向成功迈进。
2.2.3 允许失败,积极引导,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经不起失败的心理是不健全的,自卑又使其情感更加脆弱。教学中,在提供给学生获取成功机会的同时,又有意识让他们体验失败的痛苦。在成功、失败、再成功、再失败的多次循环发展中,促使学生能够挖掘自身的潜能,勇敢地正视挫折。力求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屈能伸,富有弹性。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合作、勇于竞争的品格。
2.2.4 纵横比较、自我激励,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教师的表扬和周围同学的认可,是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中,把评估的标准和方法逐步教给学生。每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首先让他们拿成功前后的水平状况进行自我的纵向比较,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引导学生把竞争的目标指向班级的全体同学,开展学困生与优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让他们从中找差距,认识自身的不足防止自满情绪的发生。
2.2.5 从名人身上获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心理强度。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去寻找名人成长过程的平凡之处和存在的某些缺憾,使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走进名人的世界,感知名人的平凡的一面。激发他们逐步树立只要自己努力也会成功的进取信念。
2.3 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催化剂,是医治厌烦心理的良药。只有学生置于“听起来有味,学想来有趣,做起来有劲”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起他们想学、乐学、创新学的欲望。
2.3.1 因材施教,强化兴趣。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目标教学,精心设计不同层次要求的学习内容,要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满足。
2.3.2 扩展视野,发展兴趣。积极开展课外的研究性学习,是培养探究兴趣,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趣味化学实验系列;科技讲座,如化学与武器、厨房中的化学、考古与化学、土壤与化肥等;化学谜语竟猜;化学家庭小实验;利用生活、生产中的药品与器材开展系列微型实验。
2.3.3 运用成功机制帮助学生战胜畏惧学习心理,疏导逆反心理。学生对新课程学习的畏惧心理,最终造成对自主学习的心理逆反。运用成功机制是帮助学生战胜学习畏惧心理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师应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成功心理,通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学习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的正确认识,引导他们明白学习上的成功是努力与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再有,以“低起点、小步子、强化思维训练,快反馈,强化反思矫正”为教学原则,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成功点”上获取成功的机会。最后教学要严格要求,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新课程 学习过程 心理障碍 对策
1.常见的学习心理主要成因及其表现
1.1 依赖心理:即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的依靠心理。一是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抽象思维能力差,接受新知识慢;二是缺乏自控约束能力,课堂上精神不集中、课下不预习也不及时复习巩固,抄袭或不认真完成作业。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遇到困难消极等待老师的帮助,促成此学习心理。
1.2 受挫心理: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但在同等的学习竞争中,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取得成功,得到肯定、表扬的机会少,而失败的体验多。渴望成功的目标受阻,产生痛苦、悲观等一系列的心理冲突,形成受挫心理。
1.3 自卑心理: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自己成绩差、学习能力弱的原因,认为别人成绩好是比自己聪明,自尊心受挫或自渐形秽,其次是对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过于敏感,过多看重老师与身边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失意,就会陷入孤独、苦闷的羁绊中,产生自卑心理。
1.4 厌烦心理:由于学生的基础差,课堂上不能有效进行学习交流,思维混乱不成熟,语言颠三倒四、观察问题只顾表面不求实质。对学习冷漠无趣,产生厌烦心理,甚至导致学生与家长、教师的情感对立。
1.5 畏惧心理:学习中的“累考累败”,同时面对升学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弱,产生畏惧怕错的心理,有不能得到教师及家长的理解及正确引导和帮助,从而丧失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中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
1.6 逆反心理:当学生对学习彻底丧失了信心,而此时教师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绪状态与被动处境,强行进行转化,就会诱发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关闭心扉,反师道而行,拒绝本来可以接受的东西,产生情绪上的不满、对立与抗衡。表现出反常的情感体验及行为倾向,滋生逆反心理。
2.排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2.1 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而要在下三尺讲台,在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生活,共同研究问题,彼此交流思想。也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只告诉学生文章讲的是什么,学生像容器一样,老师只起到了填充的作用。这样一堂课下来老师讲的是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这是没有摆正师生关系的结果。
2.2 优化教學策略。
学习心理障碍的排除,核心在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重点在于和谐气氛的创设,关键在于对学生的适时疏导。
2.2.1 优化教学结构,铲除依赖心理。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新课程的课堂学习中,激发不出师生情感的共鸣,思维活动的共振,双边活动不能协调进行,学生自身丧失了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最终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应教法调整,提倡自主探究,突出思维的强化训练,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均衡发展。
2.2.2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的受挫与自卑心理。受挫心理的特征是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冷静分析原因,意志薄弱、怨天尤人,从情绪低落逐渐过度到自卑,甚至害怕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创造条件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他们弥补人格精神的缺失。二是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调整教学的内容和难度标准,进行“分层目标教学”,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向成功迈进。
2.2.3 允许失败,积极引导,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经不起失败的心理是不健全的,自卑又使其情感更加脆弱。教学中,在提供给学生获取成功机会的同时,又有意识让他们体验失败的痛苦。在成功、失败、再成功、再失败的多次循环发展中,促使学生能够挖掘自身的潜能,勇敢地正视挫折。力求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屈能伸,富有弹性。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合作、勇于竞争的品格。
2.2.4 纵横比较、自我激励,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教师的表扬和周围同学的认可,是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中,把评估的标准和方法逐步教给学生。每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首先让他们拿成功前后的水平状况进行自我的纵向比较,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引导学生把竞争的目标指向班级的全体同学,开展学困生与优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让他们从中找差距,认识自身的不足防止自满情绪的发生。
2.2.5 从名人身上获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心理强度。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去寻找名人成长过程的平凡之处和存在的某些缺憾,使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走进名人的世界,感知名人的平凡的一面。激发他们逐步树立只要自己努力也会成功的进取信念。
2.3 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催化剂,是医治厌烦心理的良药。只有学生置于“听起来有味,学想来有趣,做起来有劲”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起他们想学、乐学、创新学的欲望。
2.3.1 因材施教,强化兴趣。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目标教学,精心设计不同层次要求的学习内容,要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满足。
2.3.2 扩展视野,发展兴趣。积极开展课外的研究性学习,是培养探究兴趣,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趣味化学实验系列;科技讲座,如化学与武器、厨房中的化学、考古与化学、土壤与化肥等;化学谜语竟猜;化学家庭小实验;利用生活、生产中的药品与器材开展系列微型实验。
2.3.3 运用成功机制帮助学生战胜畏惧学习心理,疏导逆反心理。学生对新课程学习的畏惧心理,最终造成对自主学习的心理逆反。运用成功机制是帮助学生战胜学习畏惧心理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师应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成功心理,通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学习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的正确认识,引导他们明白学习上的成功是努力与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再有,以“低起点、小步子、强化思维训练,快反馈,强化反思矫正”为教学原则,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成功点”上获取成功的机会。最后教学要严格要求,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